黨的十八大以來,應用型本科教育走上了提質培優、增值賦能的快車道,迎來了大改革大發展的新階段,其整體面貌也發生了格局性變化。從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視角看,發展新質生產力、探索新技術要素、滿足產業升級迫切需求,就是要培養出更多產業行業緊缺人才以及技術應用領域的高素質應用技術人才,以具有家國情懷的“金剛鉆”,攬解決“卡脖子”問題的“瓷器活”。
轉型與發展:人才培養目標精準對標新質生產力發展
按照2015年教育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財政部《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的要求,應用型本科高校專業由傳統專業向圍繞產業鏈、創新鏈調整專業設置轉變、課堂教學由知識灌輸向能力培養轉變、科研由基礎研究向應用研究轉變;應用型高校轉型后要體現辦學目標的實用性、辦學面向的實際性、辦學過程的實踐性。
辦學目標的實用性,主要表現為培養應用型人才,滿足社會職業對專業人才的需要,滿足社會實際生產的需要,促進經濟社會發展進步。辦學面向的實際性,具體表現為應用型高校直接面向社會現實需求辦學,為各行各業培養“適銷對路”的專業人才,提供能解決裝備和技術工藝問題的科研服務。辦學過程的實踐性,要求應用型高校人才培養側重實踐環節,提倡理論實踐一體化課程,鼓勵產教融合和校企協同,為社會培養基礎實、上手快、實踐能力強的高素質應用技術人才。
當前,就實現新質生產力而言,應用型本科教育的戰略地位已經凸顯:
為培育新質生產力構建人才體系,是應用型本科院校的新使命和責任擔當。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是實現創新驅動國家發展戰略的載體。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綠色環保、民用航空、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等新興產業,元宇宙、腦機接口、量子信息、人形機器人、生成式人工智能、生物制造、未來顯示、未來網絡、新型儲能等未來產業,都需要高素質應用技術人才作支撐。
助力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尤其是發展實體經濟,是應用型本科院校服務于國家發展戰略的必然選擇。我國產業鏈要在全球產業鏈中占據頭部地位,必須以智能制造作為主攻方向,培養出更多的能工巧匠、大國工匠迫在眉睫。
就增強人民群眾幸福感和獲得感而言,高素質應用技術人才培養還是關系民生的大事。建強應用型本科高校,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讓更多畢業生順利、多元化地實現高質量就業,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前提和重要路徑之一。
挑戰與創新:用“瓷器活”鍛造未來的“金剛鉆”
鍛造“金剛鉆”,需要應用型高校定“向”在行業、定“性”在專業、定“型”在應用、定“位”在教學、定“格”在實踐。精準鍛造“金剛鉆”還需要以“卡脖子”的“瓷器活”為驅動、以“四個面向”為指引、以產業行業為依托設置專業及專業群,強化“師徒制”“企業導師制”“產教融合”等育人模式,把立德樹人、家國情懷、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同時,學生成長為“金剛鉆”,要當好下手才能當好助手,當好助手才能上手,有了上手才能成為能手。
我國高等教育培養的人才基本分為研究型、工程型、技術型和技能型四類。拔尖創新人才并非僅由研究型高校培養,每一類人才、每一個行業、每一個產業鏈都需要拔尖創新人才。特別是應用型高校在培養工程型、技術型和技能型人才時,更需要按照“金剛鉆”的標準,注重精細、專業的培養方式,幫助學生掌握高超的技能和本領。應用型高校在課程體系設計、實踐環節、專業核心能力培養等方面,應當創新評價模式和培養模式,把“產教融合”“科教融匯”雙路徑育人模式納入高素質應用型技術人才培養全過程,從而用“瓷器活”鍛造未來的“金剛鉆”。
舉措與展望:產教融合、科教融匯育高素質應用技術型人才
培養高素質應用技術人才,培養方案、教學模式和實踐教學三個主要環節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新質生產力的第一要素是更高素質的勞動者,動力源泉是更高技術含量的勞動資料,物質基礎是更廣范圍的勞動對象。為此,應用型高校應把“人工智能+”與教育教學全過程融合,以技術知識與數理邏輯、開放性思維與創新、專業能力與學習、團隊合作與溝通、探索與思辨、創造與設計、習慣與心智、價值與態度、社會與責任等9種能力,作為評價未來高素質“金剛鉆”的核心指標,全面提高高素質應用技術人才的適應力、就業力和競爭力。
實踐證明,“產教融合、科教融匯”是培養高素質應用型技術人才的重要路徑,在培養高素質應用型技術人才的同時,創造新技術、推動科技成果轉化、探索新產業、激發新動能,促進科技創新和經濟社會發展。
(摘自《中國教育報》2024年4月22日第5版)
(責任編輯: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