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是高職階段學生必修的公共基礎課程,大學語文課程集思想性、知識性、審美性、人文性與趣味性于一體,可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定良好基礎。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核心場所,在大學語文教學實施過程中,要對當前大學語文課程教學的現狀理性分析,探索大學語文課程標準改革的方向,并從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角度,優化大學語文課程標準建設整體目標,基于實踐過程實現語文教學模式有效創新,統籌各方面需求提升學生綜合素養,使其真正融入教育過程提高職業教育育人品質。
職業院校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陣地,要以大學語文課程標準為指引,體現職業院校語文教學文道結合特色,向學生傳播中華民族優秀思想文化的同時,為學生個人發展和職業素養提升做好充分準備。語文教學工作的落實要重視對學生實施有效的人文熏陶,體現語文育人與學生專業成長相銜接,面向學生未來發展,增強學生語文學習意識。如何基于教學過程,通過現代科技手段運用,讓學生開展跨學科學習,提高學生良好職業道德修養,成為當前大學語文教學需要研究思考的首要任務。
1 大學語文教學發展現狀分析
進入高職院校后,很多學生對專業課程學習非常重視,但對語文學習不同程度存在弱化心理,所以高職語文教學工作開展效果并不理想。
1.1 學生對語文課程學習重視不足
進入高職院校的很多學生,單純以技能發展為目標,對語文學習的重視程度不足。對一些基本文學常識,在中學階段已經有所學習,學生也有了一定的語言文字駕馭能力,所以很多學生在語文課堂學習中出現了對語文學習重視程度不足,對教師布置的一些學習任務帶有敷衍心理的問題,導致語文課程在提高學生思想素質,對學生進行品德熏陶方面沒有發揮出有效引導作用。更有部分學生認為自己能夠聽得懂教師的講解,對課程內容已經掌握,所以不注重與教師在課堂上進行有效互動和問題討論。語文學科全面育人價值難以有效彰顯,學生語言素養審美鑒賞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語文教材上出現很多內容,學生也不能實事求是、崇尚求真、樂觀探索,最終導致學生對語文課程學習缺乏深入的理解,影響了語文課程育人效果的全面發揮。
1.2 學生對課外實踐類任務不夠重視
以大學語文課程標準為指引,高職院校語文教學工作的落實,要體現職業性、開放性、實踐性特色,切實引導學生掌握基本知識,運用課堂所學來解決具體問題,增強學生表達意識,塑造學生高尚人格。但當前在高職院校大學語文教學工作開展中,很多學生對語文課程的學習依然停留于記憶層面,語文學科邊緣化問題非常突出。學生將語文課程單純當成了欣賞鑒賞類課程,自身沒有足夠的實踐意識,即使教師設計了一些具有啟發性的任務,讓學生開展問題思考,到課外去搜集一些科學家、探索者的故事,期望對學生職業素養提供有效指引。但是學生本身對語文課程缺乏深入的理解,除了閱讀一些文學作品外,學生不能從社會層面開展有效實踐,也使得語文學科的實用性價值難以有效凸顯,學生自身能力素質也得不到足夠的鍛煉。一些學生雖然取得了一定的實踐成果,但缺乏科學的評估反饋機制,學生不知道自身的不足,也不知道需要從哪些方面來完善,也極大削弱學生后續實踐能力的提升,最終導致大學語文教學停留于形式,對學生自身主體進步的啟發作用不明顯。
1.3 教師缺乏對教學創新嘗試的熱情
大學語文作為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基礎性課程,不僅要增強學生語言運用意識,更要通過語文教學提高學生文化自信,培養學生進取向上的人文情懷,促進學生豁達、樂觀、積極人生態度養成,這就需要在語文教學中積極推進創新型育人。但當前很多教師對教學創新缺乏嘗試的熱情,雖然在課堂上教師探索通過多媒體、電子白板開展授課,實現教學內容的拓展延伸,但是很多教師已經形成了固化的思維模式,在課堂上不同程度存在知識灌輸心理,多對學生進行應試技巧的引導,忽略了對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也不注重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從課堂層面來看,由于很多學生對語文課程學習不夠重視,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難以形成有效互動,教師進行的一些創新嘗試缺乏學生的回應,學校層面在技術、資源、資金等的輔助也不夠充分,所以影響了教師創新嘗試的熱情。還有一些教師面臨多個班級的授課任務,教學壓力較大,教師在心理層面本著按部就班、順序引導的方式設計教學過程,進一步影響了教師創新嘗試的勇氣。
2 高職院校大學語文課程標準改革的方向分析
針對當前高職院校大學語文教學工作實施存在的各種問題,在高職語文教學工作開展中,要進一步夯實學生語言學習基礎,有效適應創新型育人要求,體現高職院校職業化育人特色。通過語文課程標準改革,要提高學生對語文學習的重視,還要通過跨學科融合引領學生積極實踐,同時還要適應教育信息化背景,探索創新型育人方式,為學生綜合能力全面提升有效蓄力。
2.1 體現語文教學的職業性與實用性特色
高職院校大學語文教學工作的落實,要體現人文性與工具性兼具的特色,還要適應職業院校育人要求,體現大學語文課程本身的實用化與職業化特色。從提高學生職業素養入手,在課堂上融入職場溝通、職業規劃、實用性文案等方面的針對性訓練。結合學生即將從事的工作,引導學生學習語文,應用語文,關注學生實踐能力培養,切實在實際運用中提高學生問題解決能力。這樣才能喚起學生對語文課程學習的重視,加強與一線實踐性育人融合度,為社會培養更多高素質優秀人才。
2.2 重視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的交叉融合
產教融合背景下,高職院校語文教學改革工作的落實,既要體現語文學科自身育人特色,還要推動語文課程與其他學科交叉融合,形成跨學科育人模式。真正基于教學過程,拓寬學生學習視野,培養學生靈活思維意識,體現語文的特色應用價值,服務學生綜合能力全面提升。語文學科本身就涉及的歷史、哲學、社會等多方面的內容,為引導學生學習應用,促進學生主體實踐,在語文教學中要重視融合性育人。通過跨學科學習,助力學生形成完整知識體系,結合不同問題的解決,培養學生批判思維,激發學生創新意識,通過學科交叉引導學生綜合分析,提升學生思維的獨立性。以學科交叉融合育人,讓學生接觸各方面的文化產品,增強學生自身興趣意識,在語文與其他課程融合運用過程中,培養學生觀察力、思辨力。通過精彩語文實踐活動的開展,讓學生對中華優秀文化有立體全面的了解,并讓學生樹立創新學習意識,積極接觸了解多方面的優秀文學作品,從而為學生正面積極人生觀、價值觀的樹立提供有益指引。
2.3 重視以創新性教學方式開闊學生學習視野
新時代大學語文教學工作的落實,涵蓋的領域內容在不斷拓展,高職院校大學語文教學工作的開展要樹立前瞻性育人意識,立足教材促進學生知識結構完善,同時要以教育信息化為依托,在語文課堂應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VR技術等數字化手段,拓展語文課程應用場景,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適應學生今后職業發展的需要,讓學生對數字出版、網絡文學、跨媒介傳播等新興領域有效了解。教師既要重視語文課程教學方法的創新,還要不斷拓展語文學習的內涵與外延,引導學生適應社會變化,了解學科前沿動態,加強對語文學習內容的創新性研究,促進學生知識結構完善,為大學語文教學工作開展、為培養高素質人才而積極努力。
3 大學語文課程標準建設策略與途徑規劃
時代在不斷發展,但語文課程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尤其是語文在引導學生自信表達,促進學生社交意識養成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高職院校大學語文教學工作的落實,要重視對課程標準建設的途徑進行整體性規劃,結合學生學習成長的需求,構建一個符合時代需求、具備前瞻性和實用性的課程體系,才能更好地為學生主體進步保駕護航。
3.1 明確語文課程教學目標
課程目標對教學工作的開展具有重要導向作用,大學語文教學需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包括文學素養、批判性思維、跨文化交際能力,以及適應社會發展需求的應用能力。
在文學素養培養層面,用語文教學引導學生接觸各類文學作品時,通過閱讀、理解和欣賞其中的美學價值,關注學生批判性思維培養,從審美的角度指導學生既有獨立思考,又要具備分析和評價各類觀點的能力,從而引導學生可以保持清晰的頭腦。在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層面,語文教學要培養學生開放性學習意識,引導學生了解并尊重不同國家的歷史與文化差異,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引導學生尊重彼此,學會和諧有效溝通,為學生今后職業融入與社會適應有效奠基。在應用能力的培養層面,結合學生對多元文化知識的學習,要能夠引導學生將所學的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提升學生問題解決意識,引導學生以飽滿的熱情學習新事物,發現多重美,塑造學生樂學向上的積極心態。
3.2 重視課程內容連貫整合
語文是一門工具性學科,在多個方面都有重要應用價值,通過語文教學工作的開展要將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有機結合,充分利用跨學科的知識資源,融入前沿性問題、社會熱點問題及科學創新的相關內容,以實現課程內容的連貫性整合,豐富拓展學生學習視角。教師在這方面要起好引導作用,挑選出能夠真實反映社會現實、富含深刻思想內涵和藝術價值的佳作,引領學生進行品讀和分析。
一方面,教師可以結合學生專業所學內容,引導學生在學科領域開展語文的連貫性學習,引導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應用語文課堂所學的一些思想方法,建立完整的知識體系。語文教師可以與專業教師合作,重視學科互聯,為學生設計一些綜合性任務,促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逐步形成跨學科思考能力。另一方面,教師要引導學生閱讀一些經典性、代表性的作品,讓學生通過閱讀和研究這類作品,培養學生的文化素養和審美情趣。使學生在文學作品欣賞過程中,感受到人類文明的博大精深。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如網絡、多媒體等,教師也可為學生提供一些輔助性學習資源,助力學生理解作品背后的歷史背景和文化內涵,鼓勵學生通過寫作、討論、表演等形式,發揮自己的創意,對文學作品進行多角度解讀。優化課程內容,培養具有廣泛知識背景、豐富文化素養和獨立思考能力的優秀人才。
3.3 加強創新教學方法運用
大學語文教學要以培養出適應時代發展需要的高素質人才為目標,加強教學方法的創新,成為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環節。教師應積極探索和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
大學階段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已經得到了顯著的提升,學生不僅對知識有著更為強烈的渴望,而且對于各種電子化設備和技術也展現出了濃厚熱情。教師也要順勢而為,從知識的傳遞者向學生學習的引導者、組織者和輔助者有效轉變。教師需要充分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如多媒體教學設備、網絡平臺等,來引導學生自主學習,配合適宜的任務引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理解能力。在網絡平臺上學生可以接觸豐富的學習資源,也有了更多互動交流的機會,科技手段的輔助可為學生帶來良好的學習體驗。在教育信息化助力下,教師必須更加關注學生的個性化需求,采用差異化教學策略,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學習風格和認知特點,為他們量身定制適合的學習方案。建立和諧、民主的課堂氛圍,讓學生感到被尊重和被理解,這樣他們更愿意提問、發表見解,積極參與課堂討論。教師再給予學生恰當的鼓勵,就能有效地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3.4 完善教學評價體系
高職院校大學語文也要重視教學評一體化育人,所以完善教育評價也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一環。
教育評價體系的構建,首先應關注學生語文基礎知識和應用能力的培養,綜合學生課堂表現、作業完成、考試成績、實踐學習、合作意識等各項細節全面評估學生的語文掌握情況,生成相應數據,建立學習評價檔案袋,關注學生的成長軌跡,便于教師及時發現和解決問題。其次,教學評價工作的開始,要從創新性育人角度關注學生的思維能力、創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維的培養。通過課堂討論、項目報告、案例分析等方式,評估學生在語文學習中展現出的思辨能力和創新精神。最后,注重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通過觀察學生的課堂互動、團隊協作、社會實踐等行為,評估學生的情感投入、價值觀形成和人文素養的提升。教育評價工作的開展還可以設計一些附加分項目,如參加各類競賽、實踐活動、志愿服務等,鼓勵學生全面發展,培養他們的社會責任感。通過教育評價高效開展,做到評價標準的公正性和透明性,注重過程性評價與結果性評價相結合,推動高職院校大學語文教育的不斷創新和發展。
4 大學語文課程標準落地實施的完善建議
大學語文課程標準的設定要結合學校實際情況,統籌多方力量,為學生進步成長而服務,在具體實施過程中也需要隨時接受相應的建議和反饋,這樣才能形成教學評的良性循環
4.1 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優秀的師資隊伍是實現教育質量提升的關鍵,為確保語文課程的順利實施,助力教育教學目標有效達成,學校必須重視優質師資隊伍的打造。一方面,對于在職教師,要加大培訓力度,提高教師的專業素養和教學能力。學校和教育部門應定期組織專業培訓活動,針對語文教育的最新發展動態、教育理念、教學方法等方面進行系統培訓,促使教師自身教育理念不斷更新,對新型教育方法有效掌握,不斷提升教師教育教學水平。教師自身也可以利用網絡平臺、線上課程等手段,利用碎片化時間開展多元知識的針對性學習,并嘗試在教學實踐中加以運用。另一方面,要重視對后備師資的引進以充實教師隊伍。學校要持續優化招聘政策,吸引更多優秀人才投身語文教育事業。另外,為實現創新型育人目標,學校應鼓勵語文教師與專業課程教師開展跨學科研究和教學合作,推動語文課程與專業課程交叉融合,引導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探索跨學科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4.2 打造實踐教學體系
為針對性改善學生對語文課程學習不夠重視的問題,教師要探索從實踐育人的角度,引導學生學用結合,打造實踐型教學體系。
首先,學校應加強與企事業單位的合作。通過讓學生接觸企業的真實實踐性項目,打造語文應用的廣闊平臺,讓學生親身體驗語文知識在不同項目中的具體性運用,提高學生的業務素養。其次,學校應積極組織豐富多樣的實踐活動,鍛煉學生的專業技能和綜合素質,如文學創作、編輯出版、文化交流等。通過參與這些活動,學生可以在實踐中不斷提高自己的能力、增長才干,為未來的職業生涯做好充分準備。此外,豐富多樣的實踐活動還可以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培養他們的團隊合作意識和責任感。在此基礎上,學校還應注重實踐教學的體系和課程建設。實踐教學課程應涵蓋各個專業領域,注重實際操作與理論知識的結合。貼近學生學習成長的實際需求,讓他們不斷更新知識、拓寬視野,為提高實踐教學質量提供有力支持。
4.3 優化課程反饋機制
大學語文課程標準落地實施后,學生和教師都需要用一段時間去適應,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加強對課堂教學效果的評估,以此進一步優化課程設置,提升語文課堂育人品質。教師可以通過課堂觀察、作業批改、互動交流等多種方式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學校層面通過課程反饋機制的建立,可以實現對教學過程的動態監控,學校應當明確課程反饋的目的,以便收集到有針對性的意見和建議。同時,制定合理的反饋標準,使學生在評價課程時能夠有據可依。為了確保反饋的全面性和真實性,學校應提供多種反饋渠道,如在線問卷、座談會、個別訪談等,讓學生在輕松、自由的氛圍中表達自己的觀點。學校應制定合理的評估周期,確保課程反饋機制的持續運行。通過定期評估,學校可以及時了解教學過程中的問題,為課程調整提供依據。學校應對收集到的反饋信息進行認真分析,針對存在的問題制定整改措施。同時,對優秀教師的教學方法和服務態度給予肯定和鼓勵,以提高教師的工作積極性。
4.4 統籌各方協同育人
高職院校大學語文承載著培養學生溝通能力、表達能力和批判性思維能力的重任。在制定大學語文教學計劃時,需要充分考慮學校、企業、學生和家長的需求,實現多方共贏。學校應該發揮帶頭作用,制定科學的課程標準和教學計劃。針對不同專業的學生,設置不同的課程目標和教學內容,了解企業的用人需求,為學生提供更多實習機會。企業也應參與大學語文教學過程,結合真實項目任務,幫助學生了解職場環境,推動大學語文教學質量提升。學生應該積極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提出自己的意見和建議,與教師進行互動交流。家長則應該關注孩子的學習情況和成長需求,與教師和學校保持良好的溝通和合作,結合學生的個體差異和興趣愛好,為其提供個性化的服務與支持。
總之,大學語文課程標準的實施是一個持續改進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和學生都需要付出努力,共同適應新的教學環境,建立課程反饋機制,學校也要不斷優化課程設置,提高教學質量。教師在這個過程中發揮著關鍵作用,既要密切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況,加強對課堂教學效果的評估,還要不斷調整教學策略,提升語文課堂的育人品質。高職院校大學語文課程標準的落地和實施,需要各方面行動起來,通過不斷努力,以培養出適應社會發展需要、具有創新精神和批判思維能力的優秀人才。
(作者單位:眉山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