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相較于常規的單篇閱讀,整本書閱讀能夠更好地拓寬學生的視野,給予學生更加完整的閱讀體驗,助力學生增強閱讀能力及審美鑒賞能力。初中階段,指導學生開展名著閱讀活動是教師需要重點關注的一項教學任務。將名著閱讀教學與整本書閱讀教學相結合,具有較高的可行性及必要性?;诔踔姓Z文名著整本書閱讀教學的意義,探究教學活動實施要點,以落實核心素養要求。
關鍵詞:初中語文;名著;整本書閱讀
作者簡介:張錦安(1973—),男,江蘇省灌南縣淮河路實驗學校。
當前,整本書閱讀教學已然成為義務教育階段師生重點關注的閱讀方式。但受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一些語文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側重于輔助學生掌握理論知識,忽視了學生閱讀習慣、能力及素養的培養,單一枯燥的教學容易使學生產生抗拒情緒。對此,教師要順應新課改教學要求,主動創新教學手段,以整本書閱讀教學模式,幫助學生豐富閱讀認知及體驗,促進學生能力及素養的穩步提高。
一、初中語文名著整本書閱讀教學的意義
(一)提升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
在名著整本書閱讀教學中,教師不再是單方面的知識灌輸者,而是學生的引導者,在學生遇到閱讀困惑或障礙時需要適時點撥,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故事內容及內涵。這種模式考驗學生的自控能力及意識,可充分鍛煉學生的文學鑒賞與感知能力,幫助其提高閱讀水平。在自主閱讀名著的過程中,學生會接觸到比較完整的故事框架,需要對故事的情節以及內在價值觀進行深刻感知,形成自己獨到的見解。
(二)豐富學生的文化知識儲備
相比于小學階段的學生,初中學生的思維方式和語言習慣出現了明顯變化,探索能力、認知能力也在不斷提高。對于初中學生而言,片段式閱讀、碎片化閱讀已經難以滿足他們的閱讀需要。整本書閱讀的思維訓練能夠支持學生開拓閱讀空間,在名著整本書閱讀的過程中,學生能夠了解到故事完整的發展脈絡,能夠設身處地地理解故事中人物的情感起伏。與此同時,學生可了解與故事背景相關的歷史文化、民俗文化,在閱讀與思考的有機交融下,由低階思維轉化為高階思維,提升思維品質,豐富知識儲備[1]。
二、初中語文名著整本書閱讀教學策略
(一)立足書籍,精選資源
在初中語文名著整本書閱讀教學中,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教師需要思考的首要問題。由于初中學生的名著閱讀經驗有限,加上整本書的容量較大、篇幅較長,學生容易因此產生畏難情緒,學習主動性不高。對此,教師需要以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在導入階段為學生提供豐富的資源,喚醒學生的閱讀興趣,使學生做好整本書閱讀的準備。
在選擇導入資源時,教師既要考慮到書籍內容與主題,也要考慮到學生的內在學習需求,為學生提供生活化、信息化資源[2]。教師需找到名著內容與現代生活的關聯點,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場景、生活素材切入,引導學生討論特定話題,循序漸進地喚醒學生的生活經驗,增強學生的閱讀動機。例如,在組織學生閱讀《傅雷家書》時,教師便可以鼓勵學生從生活角度出發,分享自己與父親之間的故事,介紹自己的父親。之后,逐漸過渡到整本書閱讀中:“通過同學們的分享,老師了解了你們和父親之間的許多故事。今天我們要讀的這本書的作者也是一位父親,書中收錄了他寫給孩子的信,展現了他對孩子的關心與愛護。大家想不想知道傅雷在家書中給孩子寫了什么?他們有著怎樣的親子關系?”這樣,由學生的生活經驗導入,驅動學生自主探索名著內容,達到以趣促讀的教學目的。
在整本書閱讀的導入階段,教師還可以選擇各類衍生作品,如影視劇選段、人物形象畫作等,以直觀生動的素材吸引學生注意力,提升學生閱讀的主動性。例如,在帶領學生閱讀法布爾的《昆蟲記》時,教師可運用多媒體工具呈現書中提及的各類昆蟲形象,鼓勵學生結合生活經驗及知識積累,說出每種昆蟲的名字。而后,教師可以繼續提問:“這些昆蟲有什么樣的特征和習性?法布爾為什么如此癡迷于研究昆蟲?大家想不想探索奇異精彩的昆蟲世界?”以此引導學生深入文本,積極參與整本書閱讀。
(二)明確目標,優化設計
當前,初中語文名著整本書閱讀教學中存在的一大問題是教師未形成清晰的教學步驟與教學邏輯,導致學生在課堂上會進行與閱讀內容不相關的討論,這不利于整本書閱讀教學的開展。設計導學案是義務教育階段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幫助學生找準學習方向的重要手段。在篇幅較長的名著整本書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導學案為載體,輔助學生找準閱讀主線及閱讀支線,逐步形成清晰明確的閱讀目標,把握思考核心[3]。
在導學案設計過程中,教師要基于書籍內容展開逆向設計,分析學生應達到哪些目標、解決哪些問題,合理預估學生可能會在閱讀中遇到的障礙以及得出的結論,圍繞這些要點著手編制導學案,有效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與信息抓取能力。同時,教師需生成核心問題,以問題的解決需求為線索,逐步拓展細化形成問題鏈,以條理清晰、邏輯完善的導學案,輔助學生找到正確的學習和思考方向。
例如,在指導學生閱讀《魯濱遜漂流記》時,整體教學目標是學生能夠掌握小說大概內容及主題,自主概括文章情節,梳理人物發展軌跡,解讀分析人物形象。在此基礎上,還要求學生能夠正確理解作者的價值觀,體會文章傳遞的思想內涵?;谶@一目標,在導學案中教師便可明確核心問題:作者為何要在書中塑造魯濱遜這個人物?在這一問題的牽引下,教師可進一步細化提問,引導學生思考。第一,書中魯濱遜共有幾次航海經歷?具體情況如何?第二,魯濱遜到達荒島后,命運變化過程是怎樣的?第三,你覺得魯濱遜有什么樣的性格特點?如何歸納描述魯濱遜的個人形象?第四,你覺得書中為什么要提及改造星期五這一情節?要求學生帶著這些問題展開整本書閱讀活動,在書中探索問題的答案,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逐漸深入文本內容,提高閱讀成效。
(三)傳授方法,驅動閱讀
一些學生積累的整本書閱讀經驗與技巧不足,也還沒掌握應用整本書閱讀手段開展名著閱讀的合理方法,導致其不僅無法提高閱讀效率,還會產生較重的學習負擔。正所謂,教無定法,貴在得法。選擇正確的閱讀方式并將其傳授給學生,是基于整本書的名著閱讀教學的重點。在傳授教學方法的過程中,教師需要提煉并把握教學核心。通常情況下,名著閱讀中會涉及兩大教學重點,一是人物形象的剖析,二是故事情節的梳理[4]。
從人物形象的剖析角度來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先指導學生找到分析人物的主要方向,如人物的類型、表現、變化以及與他人的關系。在搜集和整理以上信息的前提下,嘗試概括人物的形象與性格。例如,在指導學生分析人物表現時,可以先要求學生找到書中關于這一人物的描述性內容,分析人物的外貌描寫、動作描寫與語言描寫,從中提煉人物的性格特征與思想內涵。此外,部分名著中涉及的主要人物較多,如《水滸傳》《紅樓夢》都以群像為主。在帶領學生閱讀這一類名著時,教師可輔助學生建立人物檔案或人物卡片。例如,在閱讀《水滸傳》時,每出現一個新的人物,教師都可輔助學生結合相關描寫為這個人物建立一個“身份證”,詳細記錄人物的出場時間、姓名、身份地位、經歷以及綽號,避免因人物過多,致使學生在后續的學習過程中產生混淆。
從故事情節的梳理角度來看,教師可以章節為單位,引導學生嘗試總結每一章節中包含的主要人物、主要事件,以簡短的語言進行概括,并生成完整的閱讀筆記。隨著閱讀時間與記錄內容的不斷增加,學生的筆記上可展現清晰的故事發展線索,其也可通過這一流程,對整本書的發展脈絡形成清晰的了解。
(四)深化交流,提升效度
在引導學生展開名著整本書閱讀活動時,教師應注重拓展學生閱讀深度及廣度,并以此增強學生的閱讀能力,培養學生長期閱讀的習慣[5]。實現這一目標的前提在于,在特定時間段內師生之間、生生之間能夠形成穩定交流關系。教師應引導學生展開閱讀總結,相互分享讀書體會,以增強其堅持閱讀的動力。同時,教師應發揮多平臺的運用價值,基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模式,引導學生進行閱讀交流、情感共享,使之擺脫單人閱讀長篇文本的枯燥感,在相互啟發中共同成長。
引導學生進行閱讀交流時,教師可充分發揮線下教學空間的作用,充分利用早讀時間及課堂結尾時間,鼓勵學生相互推薦名著書目,互換讀書筆記,或者就某一特定的名著展開知識競答活動及答疑解惑活動。例如,教師可在課前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相互分享自己在一段時間以來所閱讀的名著以及印象深刻的情節和人物。
或者,教師可充分發揮網絡技術的作用,基于線上平臺引導學生開展名著閱讀交流,鼓勵學生在微信交流群或釘釘班級群里相互分享閱讀過程中遇到的問題、產生的想法,在共同參與、相互交流的過程中,幫助學生突破閱讀障礙。教師則也以名著情節及主旨為核心,適當發布相關的議題,鼓勵學生共同探討,促進其思維碰撞、思維發散,借助拓展性交流平臺提高學生閱讀效度。
(五)讀寫結合,促進理解
閱讀與寫作有著密切的關聯。在名著整本書閱讀教學中,學生會接觸到大量的語言素材與文化知識,也會積累一定的寫作技巧和表達技巧。在跟隨故事主人公經歷跌宕起伏之后,他們往往會產生較多的感悟,有著強烈的表達意愿。因此,教師可在整本書名著閱讀教學中穿插寫作訓練,以讀寫結合的形式,延伸學生的思考,使之在以讀促寫、以寫促讀的環境中內化知識。
在讀寫訓練中,教師需要從整本書的人物、情節、語言角度出發,引導學生展開仿寫、續寫等活動。若學生能力允許,教師還可鼓勵其改寫,嘗試聯想在特定情節下,主人公行為可能會出現的變化。教師需明確告知學生,所改寫的內容應符合原文邏輯與人物形象的特征和習慣。或者,在學生完成閱讀任務后,教師要求其自主選擇書中的人物,可以是主人公,也可以是并不受人關注的小角色,根據自己對故事及人物的理解撰寫人物小傳。在撰寫人物小傳的過程中,學生要對文章中關于人物的描寫進行回顧,這能使學生在提高寫作能力的同時,深化閱讀印象。
此外,在名著中,作者往往會使用留白技巧,以留給讀者無限的遐想空間。在讀寫結合教學中,教師便可對此加以利用,引導學生補白,如結合前后文嘗試補充在某一階段人物可能會做出的事情。讀寫結合教學活動結束后,教師要鼓勵學生相互分享、相互評價,以閱讀與寫作的聯合豐富學生的閱讀經驗,使之啜英咀華,實現知識的理解內化。
三、總結
綜上所述,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整本書閱讀教學有助于學生提高思維品質、文學鑒賞能力,豐富文化儲備。將其與名著閱讀教學任務進行整合,是初中名著閱讀教學的關鍵舉措。教師應注重建構完善的教學思路,合理選擇導入資源、設計教學目標,指導學生自主閱讀、深化交流,并融合讀寫教學模塊,以完備的教學框架,延伸學生的思維認識,提高學生閱讀能力及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葉先梅.名著閱讀有“方法” 課堂“任務”要“活動”:初中語文名著整本書閱讀教學新思路探究[J].考試周刊,2024(22):42-46.
林淑霞.名著整本書閱讀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實踐策略[J].亞太教育,2024(5):33-35.
洪天配.博觀約取 厚積薄發:初中語文名著整本書閱讀“教學評”一體化策略[J].中學語文,2024(5):104-106.
黃金塔.新課標視野下初中語文整本書閱讀教學思考與實踐:以《簡·愛》名著閱讀為例[J].新課程,2023(19):100-102.
楊云.基于核心素養理念的初中整本書閱讀實踐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