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中思想政治教學在培養學生問題意識方面有著重要作用。思想政治教學是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途徑,而問題意識的培養正是在這樣的引導下實現的。通過思想政治課堂,學生不僅能夠深入了解國家的政治制度和社會發展歷程,還能夠思考、解決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形成問題意識,更好地理解與掌握所學。探討高中思想政治教學中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策略,包括轉變觀念、傳授方法、點撥引導、巧用問題、激發討論等,為思想政治教學實踐提供一定的借鑒。
關鍵詞:高中教學;思想政治;問題意識
作者簡介:李俊峰(1985—),男,甘肅省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實驗中學。
培養學生問題意識是高中思想政治教學中重要的一環。問題意識的產生不僅是學生思維發展的重要標志,更是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基礎[1]。在當今社會變革、信息爆炸的背景下,學生需要具備主動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也是他們未來參與社會活動、推動社會進步所必備的素養之一。因此,如何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學中有效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是教師需要認真考慮的問題。
一、轉變觀念,鼓勵學生提出問題
根據羅杰斯的教育心理學觀點,創造力的發揮依賴于“心理安全”與“心理自由”的營造,這對教育環境的民主化提出了明確要求。在此框架下,高中思想政治教師需從傳統的權威型角色轉變為引導者的角色,鼓勵學生積極提出問題,培養其批判性思維,構建新型課堂教學模式。在該模式下,教師應引導學生探索課程內容的深層次問題,提升學生對問題的敏感度。同時,教師還應關注學生意見,鼓勵學生發表個人看法,尤其是在涉及道德、社會問題時,更應鼓勵學生發表不同的看法,反思現有的社會觀念。這種以問題為中心的教學策略,旨在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習慣,提升他們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最終形成獨立思考的能力。在這樣的課堂氛圍中,學生能夠自由表達自己的想法,教師則在一旁輔助,幫助學生在探索中建立自信心。
統編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一“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一課,以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為核心,詳細闡述了我國國家權力機構的結構與運作。內容從人民代表大會的構成、選舉方式展開,進一步解析了人民代表大會在我國政治領域的重要地位及其對民主政治實踐的意義。此外,該課內容還包括對基層至國家級各級人民代表大會職責和權力的講解,突出其在國家治理體系中的核心地位。教師在教授該課內容時可以組織學生觀看關于最近一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會議新聞報道,確保學生對當前政治事件有一定的了解。觀看過程中,教師要提示學生關注會議討論的主要議題和決策過程。新聞觀看結束后,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圍繞一個具體議題進行深入探討,如“選舉代表的程序”“代表在法律制定中的作用”等。討論期間,教師要巡回指導,引導每組基于討論內容提出至少三個研究問題。這些問題需要在之后的課程中通過更多的信息搜集分析來回答。教師可在黑板上記錄下所有小組的問題,讓全班學生都能看到這些多樣的疑問。整個教學過程,教師持續營造問題氛圍,鼓勵學生對所學知識提出疑問,從而培養他們的問題意識,使其對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有更深刻的理解。
二、傳授方法,提高發問水平
教師可以講解提問的相關方法,激發學生的思維能力,使其掌握更好的發問技巧。假設發問是一種有效的發問方式。教師應引導學生用“假設”這一關鍵詞進行假設發問,通過設想各種可能性,讓學生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2]。例如,在探討社會現象時,假設某種條件的變化如何影響結果,這種發問方式能夠促使學生深入思考問題的多重維度。同時,教師還可以通過延伸發問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延伸發問是一種追根究底的發問方式,主要通過使用“是怎樣?”“為什么會這樣?”等問題,鼓勵學生不斷深入挖掘問題的本質。教師可以在課堂討論中引導學生進行延伸發問,使他們養成從多個角度解決問題的習慣。另外,逆向發問是一種運用反向思維的發問方式,通過“反過來會怎樣?”“不這樣會怎樣?”等問題,促使學生從相反的角度思考問題,能在打破學生的思維定式的同時,進一步增強學生的問題意識,因此,教學中教師還應給學生提供逆向發問的機會。
以統編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三“法治中國建設”一課教學為例,教師講解“法治中國建設”的基本概念時,可以結合實際案例,讓學生對法治中國建設有初步了解。在這一基礎上,學生會產生思考:“假設沒有法律的約束,社會將會怎樣發展?”這一假設發問能夠激發學生的思維,促使他們從不同角度思考法律的重要性。學生可能會提出社會秩序混亂、個人權利無法得到保障等觀點,意識到法律對維護社會秩序的重要作用,從而產生進一步的思考。接下來,教師可要求學生圍繞“如何在法治建設中平衡個人自由與社會秩序”這一問題展開討論。在討論過程中,引導學生進行延伸發問,如“為什么個人自由與社會秩序之間會存在矛盾?”“在實踐中,如何平衡這兩者的關系?”這些問題能促使學生深入思考法治建設的復雜性。通過延伸發問,不僅能使學生關注表面現象,還能夠讓其深入挖掘問題的根源,培養他們的批判性思維。
三、點撥引導,促進問題思維發展
高中思想政治教學中培養學生問題意識關乎著學生的思維發展。為了有效達成促進學生思維發展這一目標,教師可以采用點撥引導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促使其自覺地思考和質疑所學內容[3]。在實施點撥引導時,啟發式教學是一個非常有效的手段。它能通過引導學生自主探索,激發他們的思維活躍性。啟發式教學的核心在于引導學生主動提出問題,而不是簡單地傳授知識。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起到引導的作用,而學生則成為問題的主動提出者。在進行啟發式教學時,教師可通過引導學生追問、反問、類比及聯想等有效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追問指通過不斷追問“為什么”“怎樣”等問題,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挖掘問題的本質。反問指通過反向提問,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審視問題,拓展思維邊界。類比可以將抽象復雜的問題轉化為具體直觀的情境,幫助學生更好地發現問題、理解所學。聯想指通過將問題與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聯系起來,激發他們的聯想。教師通過點撥引導,加強問題思維訓練,能有效提升學生的問題意識,培養學生的問題思維。
以統編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二“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一課為例,在教學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運用追問、反問、類比及聯想等方法發現新的問題。首先,教師可引導學生思考、追問。當介紹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以下追問,如“市場如何決定資源的配置?”“市場機制如何影響企業的生產和競爭?”等,引導學生逐步深入探討市場經濟體制的運行機制。其次,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反問更為準確地理解所學。當討論政府在市場經濟中的作用時,可以引導學生嘗試提出以下問題:“如果沒有政府的干預,市場會出現什么問題?政府在市場監管中扮演什么樣的角色?”學生通過反問能夠深入思考政府在市場經濟體制中的重要性及功能。接著,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類比提出問題,幫助學生理解抽象概念。當討論市場機制對資源配置的促進作用時,可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如“市場機制像什么?”并讓學生嘗試尋找答案,即市場機制像“看不見的手”,以此形象地理解其作用。最后,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聯想將所學知識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不斷地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通過這些方法,教師可以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問題意識,更加深入地思考問題,更為全面地理解、掌握所學。
四、巧用問題,增強發問的主動性
教師應當從學生的認知結構出發,設計能夠激發學生好奇心的問題。設計的問題應當具有挑戰性,能夠打破學生現有的認知平衡,促使他們意識到現有經驗的局限性[4]。這種認知沖突可以引發學生對問題的關注,使他們產生深刻的思考欲望,逐漸養成積極思考和主動發問的習慣。教師應注重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進行適當的引導,幫助他們改造、重組和解釋自己的經驗。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會不斷反思自己的認知結構,從而發現問題的所在。通過問題情境,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走出認知的舒適區,逐漸意識到問題無處不在,不斷思考問題、尋找問題答案,從而更好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例如,教師在教學統編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二“貫徹新發展理念”內容時,應做好新發展理念內涵的深入分析。這一理念強調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方向,著眼于解決當前社會經濟發展中的各種問題,包括發展動力、不平衡、環境、內外聯動以及社會公平正義等方面。教師需要精確把握這些概念的內涵和對社會發展的重要意義,以便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教學中教師可以提出這樣一個引發思考的問題:“如何在保持經濟增長的同時,實現綠色發展的目標?”以此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促使他們意識到問題的復雜性。面對這個問題,學生可能會產生“新能源的發展是否會影響傳統能源產業的就業問題?”“大規模綠化工程會不會帶來新的環境問題?”等疑惑。在學生提出這些疑問后,教師要鼓勵他們繼續深入思考,并將這些問題記錄下來。在此基礎上,教師可引導學生分組討論,讓其圍繞一個具體問題進行深入探討,一組討論“新能源的發展對傳統能源產業的影響”,另一組討論“綠化工程可能帶來的環境問題”,要求每組學生通過查閱資料、分析數據、整理觀點,嘗試對問題進行初步解答。當學生匯報新能源發展的影響時,教師可以提問:“新能源產業的發展需要哪些政策支持,如何解決傳統能源產業的就業問題?”通過這樣的引導,學生不僅要思考現有問題,還要探索相應的解決方案。在討論過程中,學生會發現原有的問題可能引發更多新的問題,這些新問題需要進一步的研究。教師要鼓勵學生繼續提出新問題,并在接下來的學習中不斷尋找答案。如此,在教授內容、提出問題、引導討論、深化思考等環節中,教師能很好地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尤其是在不斷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可以使學生逐步養成主動思考的習慣,提升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五、激發討論,鼓勵提出發現性問題
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學中,互動討論可以引出發現性問題。發現性問題指的是由學生自己提出或發現的問題,通常沒有既定答案,它們能夠引發學生思考,激發學生思維,在無形之中促進學生問題意識的提升。教學中,討論能夠促使學生自發地生成問題,進而引導他們深入思考所學,提出發現性問題,因此,教師應引導學生參與到課堂討論或小組討論中,討論一些具有深刻內涵的議題。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讓學生主動提出自己的見解,發表自己的看法,從而讓其發現各種問題。這些問題可能涉及社會、政治、經濟等多個領域,具有較強的啟發性。而這些問題往往是學生自己思考和發現的,因此更能夠引發他們的興趣,激發其深入探索的欲望。在討論的過程中,教師可以給出相關的提示,啟發學生的思維,引導他們深入探討問題的根源和本質。同時,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相互交流,共同探討發現的問題,拓展思維的廣度。
教師在教學統編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二“推動高質量發展”內容時,可以運用小組討論法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該部分內容涵蓋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核心理念和戰略舉措,其中一個關鍵問題是如何建立現代化經濟體系。在討論開始前,教師可以簡要介紹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概念和重要性,而后預留空白時間,看學生能否根據自己的理解,提出一些開放性問題,如“如何建立現代化經濟體系?”“現代化經濟體系應該具備哪些特征?”“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建設需要克服哪些困難和挑戰?”等。在小組討論中,學生可以自由表達自己的觀點,圍繞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的各個方面提出問題。教師要扮演好引導者的角色,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討論,引導他們從不同的角度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讓他們深入思考所學內容,避免他們走進理解的誤區。通過這樣的討論方式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并提出問題,可以使學生從多個角度思考和理解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建設,讓其發現并提出一些新的問題。這些問題可能涉及產業升級、科技創新、人才培養等多個方面,能激發學生的思維,促使他們深入思考并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在討論結束后,教師可以對學生的討論進行總結點評,指出其中的亮點和不足之處,并鼓勵學生繼續思考,以此營造積極的學習氛圍,有效開展課堂教學。
六、總結
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可以使他們在未來的學習和生活中更加自信獨立,能夠積極面對各種挑戰。同時,問題意識的培養也有助于學生的終身學習,使他們成為具有創新精神和批判思維的社會人才,為國家和社會的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注重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并積極探尋、運用相關的策略,有效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和提問,激發他們的創新思維,從而全面提升其思維水平。
[參考文獻]
田平奎.高中思想政治教學中培養學生問題探究能力的策略分析[J].名師在線,2022(24): 32-34.
王進平.如何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J].新課程,2022(25):202-203.
王吉明.高中政治教學中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途徑解析[J].山西青年,2020 (2):175.
常娟娟,胡鐘文.學生問題意識在高中思想政治課堂教學中的培養[J].教書育人,2019(2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