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齡化是21世紀各國共同面臨的挑戰,以失能老人為主要對象的長期護理問題,已經成為世界各國普遍關注的社會議題。很多國家實施長期護理保險政策,為長期失能者提供基本生活照料和相關醫療護理服務或相應資金保障。
作為社會保障事業比較發達的國家之一,德國長護險采取社會長護險和商業長護險結合的“雙軌”運行模式,所有公民均須參保。收入低于一定基準的公民,強制參加社會長護險,收入高于一定基準的公民(根據國民經濟發展水平適時調整)可自由選擇社會長護險或商業長護險。德國的商業長護險由保險公司獨立承辦,與一般商業保險不同的是,其具備一定的公共屬性,須承擔法定義務。承保公司不得以風險過高等原因拒保,不能根據性別和健康狀況區分保費,只允許對投保人進行差異化給付。強制商業長護險以個人繳費為主。
截至2019年,約88%的德國公民參加了社會長護險,11%購買了商業長護險,通過強制性參保,基本實現了長護險全覆蓋。
參保者因身體或精神問題在涉及衛生、飲食、行動、家務四個方面的日常生活行為中至少有兩個方面需要經常性或實質性幫助,持續6個月以上,則可以申請長護險待遇。國家醫療保險醫學服務中心和商業保險公司指定醫療鑒定組織分別對各自的申請者進行護理等級評估,評估內容包括移動能力、認知能力、行為和精神問題、自理能力、獨立處理治療相關需求(如按時吃藥)、日常生活和社會交往六大方面。護理等級劃分為五級。
德國長護險待遇給付有兩種方式:一是由親屬朋友等非專業護理人員進行居家照料,可申請一次性現金津貼,政府免費為照料者提供專業培訓,為離開工作崗位的照料者支付整個護理期間的養老保險和失業保險的保費;二是由長護險定點服務機構提供規范護理服務,服務類型包括居家護理、非全日機構護理、全日機構護理、暫托護理四種。長護險基金對服務費用按比例報銷,一般而言,居家護理服務個體支付不低于25%,其他護理服務個人支付不低于30%。申請人可依據自身需求選擇現金給付,服務給付或混合給付,可以自主選擇居家護理或機構護理。申請者的護理等級越高,長護險待遇給付標準越高。
日本長護險又稱介護保險,由政府主導實施。與德國全民參保不同,介護保險規定40歲及以上全體國民必須參加,并以65歲為界限將參保人分為“1號保險人”(65周歲及以上)和“2號保險人”(40~64周歲)。介護保險資金來源于稅收和保險金,各占50%。稅收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均攤,保險金由參保人繳納,財政穩定基金還對1號保險人中的低收入者進行繳費補貼。
參保者向市町村(相當于區縣級部門)提出申請,注冊調查員對其進行調查,調查內容有基本項目7大類74項及特別說明,主治醫生還須出具意見書,相關領域專家組成的介護認定審查會,根據調查結果和意見書,對申請人進行護理等級最終評定。護理等級分為兩類七級,即需要支援1、2級和需要護理1—5級。“需要支援”對應失能程度較輕,維持進食、沐浴等日常生活活動有一定困難且需要幫助,“需要護理”則對應失能程度更重且需要進行日常護理。
介護保險待遇給付以長期護理服務供給為主,除了一些對高額護理服務的現金補貼之外,95%的保險基金用于支付護理服務。根據申請人的護理等級,介護保險提供對應服務內容,護理費用由個人承擔10%,長護險基金支付90%,超出支付限額部分由個人自付。
介護保險的長期護理服務內容全面且多元,涵蓋家務幫助、生活照顧、機能護理、保健醫療,按類型可分為居家服務、社區服務和養老服務。作為全球老齡化最嚴重的國家之一,日本介護保險增設“介護預防”服務,目的是從源頭上減輕長期護理負擔,推動老年疾病預防和醫養康復運動在全國范圍內普及。該項服務也被納入居家養老服務模式重要內容。為加強介護服務的便捷性和靈活性,近年來,日本大力推行居家介護,并著力推動地域內醫療資源與介護服務一體化融合。
2020年10月,新加坡通過相關法案推出“終身護保計劃”(以下簡稱“新計劃”),是一項政府主導的強制性社會保險,取代“樂齡健保計劃”,成為新加坡長護險政策主體。
終身護保計劃資金以個人繳費為主,由個人公積金保健儲蓄支付,繳費從30歲開始,一直繳納到67歲,低收入群體獲得政府的保費津貼,確保沒有人因負擔不起保費而脫保。
與絕大部分的社會長護險政策不同,新加坡的終身護保計劃具有以下幾點特征:
一是在保險待遇給付形式上,以現金給付為主而非護理服務,旨在為失能者提供經濟支持,便于參保者及家屬靈活安排護理形式。若參保人無法執行至少三項日常生活活動(如沐浴、進食、更衣、如廁、室內走動、床椅轉移),就可以申請保險理賠,通過新加坡衛生部認可的殘疾評估員評估后,每月固定獲得一筆護理費,直至申請人不再需要護理、去世或達到計劃規定的其他終止條件。嚴重殘疾者將終身獲得每月賠付。
二是在保險待遇給付標準上,前述各國的社會長護險的待遇標準通常與申請者經評估后被認定的護理等級關聯,而與其收入和繳納保費多寡無關。終身護保計劃采用預籌資金制,個體繳費進入參保者個人賬戶,強調“自己存的錢自己用”,參保者若以較低的參保年齡參保,將累積更高的保費,會獲得更高的現金賠付。為體現政策的普惠性,終身護保計劃設置了每月賠付額基準,2023年為637新元,該基準隨社會生活水準提高而逐年增加。
韓國長護險制度自2008年起實施,是一項社會保險制度。其參保隨醫療保險參保,即所有國民健康保險參保人都是長護險參保者,國民健康保險要求所有公民必須參保。
韓國長護險采取統一費率,2023年為7.09%。在職職工保費以月收入乘以費率計算,由單位和個人均攤,非在職者保費以健康保險金額乘以費率計算,由個人繳納,政府全額負擔公共救助對象的長護險保費。長護險保費和健康保險費統一征收,但分賬管理。
超過65歲的老年人群和65歲以下患有老年性疾病的人群可提出長護險待遇申請,地方國民健康保險機構中的等級判定委員上門對申請者進行調查和護理等級判定。調查內容包括身體機能、認知功能、行動能力、看護處置狀況、殘疾人障礙等5個領域54個項目。共劃分出3個護理等級。
申請者經過上述資格認定,可享受長護險待遇。待遇給付有三種形式:居家護理服務、機構護理服務和現金給付(僅在客觀上難以進行服務給付時使用)。各護理等級分別對應護理服務包,申請人可以根據實際需求選擇具體服務。參保人在使用護理服務時須先自費后報銷,報銷比例根據參保人護理需求和收入情況等因素進行調整,一般為30%~80%不等。
整體來看,韓國的長護險采用統一的保險費率和護理服務包供給,并且十分注重與其他制度的銜接。在運行中,韓國長護險服務重點保障患有重癥老年性疾病的老人,與韓國家庭和社區護理服務(面向患有較輕微癥狀的老人)、殘障人活動保障服務(面向65歲以下人群)共同織起覆蓋全人群的護理保障網絡。
(本文作者為上海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編輯:沈析宇 17555627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