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FT是“Non-Fungible Token”(非同質化通證)的簡稱,指記載于區塊鏈上、用于標識數據文件且具有唯一性和獨特性的數字化憑證。依托區塊鏈與智能合約等現代技術,NFT具有不可替代、不可篡改、可溯源留痕、高透明度等特性。NFT數字作品交易可激勵更多原創性數字作品的誕生,減少交易成本,推動數字藝術市場與數字經濟的繁榮。然而,在技術與法律保障尚未成熟的情況下,相關交易存在著一些風險,故有必要對NFT數字作品交易的法律風險進行分析并探究相關紓解路徑。
NFT數字作品的交易通常涉及著作權人、鑄造者、交易平臺、購買者四方主體,前三者可能由交易平臺本身承擔。交易過程分為交易準備與交易實施兩個階段,表現為鑄造、上鏈、區塊鏈上權屬變更三大行為。準備階段包含鑄造和上鏈兩個主要環節。首先,鑄造并獲取作品元數據:鑄造者將實體作品鑄造為數字作品,或對互聯網上既存的數字藝術品進行分析,從中獲取能夠反映作品基本屬性的元數據。基于區塊鏈儲存成本和交易效率方面的考量,元數據一般儲存于分布式文件系統、中心化服務器或第三方云服務器等存儲設施中。其次,將元數據轉化為哈希值映射上鏈:元數據通過加密算法得到一串與數字作品形成唯一對應關系的哈希值編碼,將其儲存于區塊鏈中,得到該作品的“通證ID”,供潛在購買者在線瀏覽與了解。最后,交易實施階段:根據交易主體不同,可分為一級市場與二級市場兩個層次。一級交易市場中鑄造者與首次購買者利用智能合約完成在線交易;購買者后續的轉售行為則屬于二級市場的交易。
第一,知識產權審查機制缺失,產權保障不足。NFT數字作品的價值一方面源于NFT作為區塊鏈獨特編碼的稀缺性,另一方面則基于其所映射的數字作品的價值性。被映射的數字作品的權利瑕疵在影響NFT數字作品的價值的同時,亦恐侵害權利人的著作權、商標權等知識產權,導致知識產權法激勵創作的目標落空,進而阻礙NFT文化產業與數字經濟的健康與可持續發展。
實踐中常見的NFT數字作品知識產權侵權可分為兩類。一是在上鏈前,鑄造者未經權利人授權或者超越授權范圍、冒用身份將權利人的作品擅自鑄造為NFT數字作品并在平臺銷售。二是將一個數字作品“分拆”并鑄造為多個作品或多鏈條同步銷售,或者上鏈的數字作品涉嫌盜版或剽竊,有損正版NFT數字作品的稀缺性,攫取正版持有人的經濟利益。
第二,區塊鏈智能合約規范性不足,用戶利益受損。區塊鏈智能合約與傳統合同存在顯著區別,一是合約內容代碼化;二是交易主體匿名化且交易過程自動化;三是管理具有去中心化特征。其在提升交易效率的同時亦對傳統私法體系提出了技術和法律上的挑戰。
第三,缺乏有效的金融監管。一方面,存在資產證券化風險。因部分作品具有金融屬性,可產生投資收益與資產配置效應,故在實踐中存在將數字作品作為基礎資產,將其對應的NFT作為其權益憑證進行交易的行為。同時,為降低參與門檻,釋放NFT的流動性,存在NFT碎片化后其映射資產多人共有現象,產生與代幣相似的融資功能。
另一方面,還存在非法集資、洗錢等犯罪風險。NFT數字作品多屬于非標準化虛擬商品,尚未形成公允價值確認體系。交易依賴智能合約,交易主體匿名化,為洗錢等犯罪行為提供了便利條件。
對于知識產權侵權風險,由交易平臺對知識產權侵權風險進行管理最為經濟、高效。知識產權的保護重心應由事后追責轉向事前預防與事中保障措施。一方面,明確平臺的事前版權過濾義務。有學者提出,因NFT交易平臺具有更強的平臺控制力、更直接的盈利模式和更高的侵權風險,故相較傳統的網絡技術服務提供者,其應負有更高的注意義務。因此,在交易前置階段,交易平臺應承擔普遍的版權過濾義務。但若對平臺施加嚴格的知識產權合規審查義務,則將顯著加重其管理負擔。因此,有效平衡知識產權保護需求與平臺發展需要的沖突十分關鍵。可供參考的做法是,要求鑄造者在上鏈之前委托專業的第三方機構進行實質審查并出具評估意見報告。平臺僅承擔形式上的審查職能,只要NFT數字作品滿足形式上的審查要件,就推定其無權利瑕疵。另一方面,在聯盟鏈的基礎上,借鑒物權異議登記制度在區塊鏈中引入異議登記規則。當權利人在區塊鏈中發現有侵權風險的作品時,應在提供擔保的情況下在平臺進行異議登記。平臺會將該作品在區塊鏈中進行標記,并在一定期間內限制交易。同時,可引入區塊鏈安全審計機制,設置黑名單制度與聯盟鏈中的信息通報機制。

對于區塊鏈智能合約風險,可通過事前審查、事中糾偏及事后救濟實現全流程式的風險紓解。一是建立格式條款效力審查機制。鑄造者與購買者之間的NFT數字作品轉讓合同和平臺與用戶間的網絡技術服務合同是NFT數字作品交易過程中的關鍵合同,因此應予以重點審查。數字作品收藏價值和流轉價值是購買者愿意購買NFT數字作品的主要原因,故獲得權利無瑕疵保證與流通支持是購買者的主要權利。因此,除我國《民法典》第497條第一款的一般性規則以外,可將合同中的格式條款細化為:限制或者排除NFT數字作品的流轉權;免除或者減輕因提供作品權利瑕疵、提供技術服務瑕疵而導致的違約責任;免除或者減輕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給購買者造成損失而導致的侵權責任。
二是設置代碼語言與法律語言相結合的混合協議。混合協議由代碼語言與法律語言共同組成,具備區塊鏈和法院雙系統的執行功能。在合約執行過程中能夠輔助執行,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純粹代碼邏輯所致的僵化問題。
三是構建內外相結合的糾偏機制。一方面,在合約訂立之初即寫入自動終止條款,約定情形將觸發終止按鈕。同時,利用區塊鏈特有屬性設置“礦工”多數投票機制,“礦工”在工作中發現重大瑕疵與漏洞時,通過多數決機制修改合約。另一方面,將法院增加為超級用戶,為法院預留權限接口,允許其在發生糾紛后依申請或者依判決申請終止執行。
四是設立違約金或定金等自力救濟機制。可參考我國《民法典》關于違約金與定金的法律規則,在合約中設定自力救濟程序。如合約中預先寫入違約金或定金條款,并向第三方賬戶存入保證金。
對于金融風險,一是明確監管主體,提高交易平臺的準入門檻。在此基礎上,嚴格把關平臺設立,監管部門可出臺嚴格的平臺準入許可與技術標準,重點審查平臺的區塊鏈技術標準、網絡安全維護能力、反洗錢監測水平等指標,篩選出優質的交易平臺,提高準入門檻。對于規范程度較高的平臺,可由政府頒發優質平臺認證標識,在鼓勵平臺合規的基礎上,為用戶選擇平臺提供指引。
二是完善用戶管理,加強交易主體的實名制認證。監管部門應督促平臺建立完善的身份審查機制。基于數據收集最小化原則,可僅對支付階段實施強制性實名認證。
三是部分地區部分行業先行先試,率先探索合理的市場價格。可借鑒“監管沙盒”的有益經驗,在上海、廣州等地區開展先行先試。探索建立合規的NFT數字作品交易二級市場,在市場中形成合理價格機制,制定合理的浮動區間,防范過度炒作,實現交易安全與交易自由的耦合。
(張艷,上海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副研究員,法學博士;孔瑞晶,上海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碩士研究生)
組稿:薛華 icexue0321@163.com
投稿郵箱:zhanghongyuchn@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