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高產品利用率和能源利用率,促進環境可持續性已成為歐盟經濟發展的核心導向。《可持續產品生態設計法規》(Ecodesign for Sustainable Product Regulation,ESPR)于2024年7月18日起正式生效。這一新的法規取代了已有的生態設計指令(Directive 2009/125/EC),標志著歐盟在推動可持續產品生態設計的制度建構上邁出了重要一步。
ESPR法規是對《歐洲綠色協議》和《循環經濟行動》作出的回應,其特征主要表現在五個方面:
其一,提升產品利用效率和循環利用性,推動能源節約與環境保護的深度融合。這是加速向循環經濟模式邁進的重要舉措,旨在降低碳排放,調節氣候環境,增強歐盟經濟體系的韌性,從而構建有效抵御外部經濟波動挑戰的綠色發展模式。
其二,覆蓋面廣,貫穿產品全生命周期。ESPR法規適用范圍的廣泛性體現在產品種類的廣泛和生產階段的廣泛。一方面,法規采用類似負面清單的制定方式,將特殊情況予以列舉說明,即“法無授權不可為”,能夠廣泛覆蓋產品的各個領域,防止疏忽導致的法律漏洞,起到兜底作用。此外,它不僅僅局限于產品的成品,而是將產品的組成零件和半成品都納入監管范圍。另一方面,定義中提及的“供應鏈”“價值鏈”“生命周期”“生命周期結束”等覆蓋從原材料采購、生產制造到銷售流通、廢棄回收、再制造的整個生命周期。這種系統性的設計,確保了產品可持續設計理念在各個環節都能得到有效貫徹。
其三,標準細致,信息透明,拓寬監督渠道。ESPR法規提出了生態設計和性能與信息要求。生態設計要求遵守法秩序統一原則,既考慮成員國的法律體系和國際條約,又對人身健康和產品的資源回收利用進行引導,實現了宏觀政策導向與微觀操作細節的深度融合;性能與信息要求對產品或其他相關附屬品標注關鍵參數與性能信息、使用說明、有害物質信息和回收處理信息。這一舉措提升了市場透明度,為消費者提供了產品使用說明、維護健康與環境指導和產品循環利用的指南。此外,信息透明度的提升,進一步促進了政府、企業、消費者等多方主體之間的溝通與協作,形成了共治共享的良好局面。各方主體在充分掌握信息的基礎上,能夠更加理性地進行監督和提出修改意見,共同推動產品綠色升級和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
其四,全鏈條責任,構建溯源機制。ESPR法規將經濟經營者分為制造商、授權代表、進口商、經銷商、配送服務商在線市場和在線搜索引擎提供商五個主體,并明確各主體在整個產品供應鏈中的責任范圍,將生產制造、銷售流通以及產品召回等每個環節都納入監管范疇。其中,各主體都具有登記數據的義務,若產品出現危害人身健康、污染環境或未進行循環利用等情況,可根據信息標志追溯到出現問題的環節,并追究該主體的責任,從而有效防止問題擴散和重復發生。
其五,多層保護與懲罰程序。為了保障法律的執行力,ESPR法規建立了國家、工會兩級保護程序以及處罰和消費者補救程序。國家保障程序,由歐盟成員國的市場監督部門和海關履行職責,負責評估產品風險,監督經營者履行fTFNOo3hLrvFLH4MIRiVBgASQxC44qIa3ndkEHDT4Xw=糾正義務,保障市場產品的流通和安全,屬于他律保障措施。工會保障程序,可以視為糾錯程序。其第70條第2款“如果認為國家措施不合理,則有關會員國應撤回該措施”,意味著當工會認為國家的行政措施不合理,則可進行評估,根據評估結果衡量法律的正確性和適用性,屬于自律糾錯措施。處罰和消費者補救程序,主要是圍繞產品可持續性和消費者權利開展的。當經銷商所銷售的產品違反可持續發展、未履行義務或侵害消費者、生態環境等他人權利,由國家對經銷商進行處罰,以維護法規的權威和他人的正當權益。
ESPR法規是歐盟2020年循環經濟行動計劃的一部分,主要目的有兩點,一是讓可持續產品成為常態,二是減少總體碳足跡和產品生命周期的環境足跡。為了更好地達成這兩個目的,這一綠色政策作出了三個創新舉措。
第一,引進“產品數字護照”技術,加強對上市產品的信息披露。從定義和目的來看,“產品數字護照”類似于身份證,是一個商品永久的唯一編號,旨在提高產品生產銷售及使用過程中的監管便利性和可溯源性。從使用途徑來看,產品數字護照存在于產品或其附屬物上,如二維碼、條形碼等,儲存著該產品各經手主體記錄的數據和唯一標識符。通過掃描產品護照上的標識符,可隨時免費訪問數據。此外,產品數字護照還能記錄產品的維修、回收和再制造數據,為循環經濟的發展提供有力支撐。另外,數據的可靠性、真實性和完整性有雙重保障措施。經濟經銷商作為數據的提供者,負有保障數據準確性的首要責任,然后交由委員會設立的數字登記處進行檢驗。從市場監管要求來看,產品數字護照的應用提高了海關檢查的效率。通過核實商品代碼和產品數字護照中的數據一致性,能夠更快速地完成商品清關手續。
第二,禁止銷毀未出售的消費品,減少資源浪費。其作用一是引導企業重新審視其生產規劃與庫存管理策略,鼓勵它們根據市場動態與消費需求進行更為前瞻性的生產與調整。這種轉變有助于減少因過度生產或預測失誤而導致的庫存積壓,進而降低因銷毀未售出商品而造成的資源浪費和環境負擔。二是促進產品的回收利用。法規要求企業在產品生命周期結束后承擔起相應的回收責任,通過有效的回收機制,將廢棄產品轉化為可再利用的資源,從而促進循環經濟的發展。不過,ESPR法規充分考慮到禁令實踐的復雜性,并就此規定例外情形。具體來說,當某些產品被認定為有害于環境或人體健康,或者其回收利用的經濟價值顯著低于直接銷毀所需成本時,法規允許例外處理。
第三,設立強制性綠色公共采購標準,帶動全社會向可持續發展轉型。相關資料顯示,歐盟當局每年在采購工程、商品和服務方面花費了大量資金,公共采購占歐盟GDP的14%。因此,綠色公共采購標準是實現碳中和與循環經濟的一種有效手段,它對企業生產創造可持續產品作出財政激勵,旨在利用公共財政的龐大市場紅利擴大可持續產品的規模,從而加速構建一個可持續兼具韌性的歐洲循環商業模式。這一強制性的正向激勵政策既能促進企業加快對可持續產品的研發,又能讓消費者轉變消費意識。
據報道,全球范圍內,50%的溫室氣體排放和90%的生物多樣性喪失是由初級原材料的開采和加工造成的。所以,生產和創造可持續、可循環的環境友好型產品是實現環境可持續和發展循環經濟的重要基石,這也是ESPR法規的誕生背景。
ESPR法規的實施,對于中國綠色經濟的發展有一定的啟示。比如,我們可以將可持續發展理念更好融入法律條文。我們既要綜合考慮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深度融入,也要考慮我國的可持續發展現狀,盡量將可持續發展理念全面覆蓋資源的利用、節約、再利用等環節。另外,我們也要強化產品溯源性并完善法律監督體系,以科技賦能綠色經濟發展。我們可以運用數字技術提升消費者的信任度并保障產品安全,且通過溯源途徑幫助執法部門迅速定位產品源頭以提升執法效率。
(作者單位:廣州商學院法學院)
編輯:張鈺梅 zhangclaire0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