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時代,“互聯網+”的深度融合為紅色文化旅游帶來了新機遇與挑戰。本文旨在探討如何結合互聯網技術,創新紅色文化旅游人才培養模式,通過開設“理實一體化”課程、優化紅色文化教師師資結構、支持紅色旅游創新創業、進行項目考核反饋與評價等措施,培養既具備深厚紅色文化底蘊又精通互聯網技術應用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這些策略旨在提升紅色文化旅游的吸引力和傳播力,促進紅色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更好地滿足行業對新型人才的需求。
0 引言
“互聯網+”是在現代信息社會推動下,由互聯網聯合各個行業發展的新業態,也是知識社會創新2.0推動下的經濟社會發展新形態。信息通信技術的飛速發展與應用,將“互聯網+”的優勢融入傳統行業,實現傳統行業的優化升級轉型,賦予其新的驅動力。
紅色文化旅游是對紅色文化傳承的重要方式。通過旅游過程中的所見所聞,人們可以更直觀地了解中國革命歷史,感悟革命先烈的艱苦斗爭和愛國情懷。紅色文化旅游的重要性在于它不僅是對中國革命歷史和紅色文化的傳承與弘揚,更是激發民族自豪感、增強社會凝聚力的重要途徑,在促進旅游業多元化發展,帶動地方經濟繁榮的同時,為游客提供獨特的精神文化體驗。
1“互聯網+”技術在紅色旅游中的應用
1.1 數字化資源保護與展示
通過高精度掃描、三維立體(3D)建模等技術手段,將革命舊址、紀念場館、文物等紅色旅游資源進行數字化建檔,形成數字化資源庫。
利用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等技術,打造虛擬的紅色旅游體驗空間。
建立紅色旅游在線平臺,如貴州“紅飄帶”,將紅色資源進行整合與集成,以數字化形式進行展示。
1.2 智慧化管理與服務
通過智能導覽系統,為游客提供個性化的游覽路線推薦、語音講解等服務。
推廣在線票務預訂系統,如通過官網、微信小程序等渠道,實現無接觸、安全便捷的票務服務。
建立紅色旅游數字監管平臺,整合用戶數據信息,建立紅色旅游數據交換平臺,推進文旅與黨史辦、網信辦、交通等部門聯動,通過動態監管和預警系統,及時掌握景區內外的人車流量及流向、紅色文旅資源的保護情況、旅游投訴或旅游安全等信息,以便及時應對旅游突發事件。
1.3 創新傳播與教育
通過新媒體平臺,如微博、抖音、小紅書等,以圖文、音頻、直播等多種形式傳播紅色文化。
開設富有紅色文化特色的在線教育課程,如黨史學習教育課、國情思政課、國防教育課等。
在紅色旅游景點設置互動觸摸屏、全息投影互動、紅外動作感知系統等技術設備,讓游客在參與互動的過程中了解紅色歷史、感受紅色文化。
2“互聯網+”背景下對紅色旅游人才的要求
紅色旅游人才是指從事研究、規劃、設計、開發、生產、經營、服務、講解等知識和技術性較強的工作的工作人員[1]。在“互聯網+”背景下,紅色旅游人才的職業特征與能力要求日益凸顯,這些特征和要求不僅體現了傳統旅游行業對紅色旅游人才的基本要求,還包含了互聯網技術的革新對紅色旅游人才提出的新挑戰。
2.1 政治立場堅定
紅色旅游作為傳承紅色基因、弘揚革命精神的重要方式,要求從業人員必須具有堅定的政治立場,熱愛祖國,擁護中國共產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只有堅持政治立場,才能深刻領悟紅色旅游的重要意義,準確傳達紅色文化的精神內涵,從而更好地發揮紅色旅游在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方面的作用。
2.2 在文化傳承中創新
在文化傳承中創新,是一種既尊重傳統又面向未來的理念與實踐。創新不是對原有傳統文化的擯棄,而是在保持文化核心價值的同時,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和表達方式,讓傳統文化與現代社會相融相通,更好地服務于當代人的精神文化需求。紅色旅游人才既要深入了解紅色文化的內涵,傳承紅色基因,又要具備創新意識,能夠結合時代特點,創新紅色旅游產品和服務形式,提升游客體驗。
2.3 內容營銷,品牌吸引
互聯網背景下的紅色旅游人才要具備優秀的內容營銷能力,能夠圍繞紅色文化主題創作吸引人的旅游故事、攻略和體驗分享等內容,利用微信公眾號、微博、短視頻等新媒體平臺,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打造紅色旅游品牌,更好地向游客講述革命歷史故事,展示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跡,使紅色旅游的信息能夠迅速傳播到更廣泛的受眾群體中[2]。
2.4 跨文化交流與合作
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速,紅色旅游也逐漸走向國際舞臺。紅色旅游人才需要國際化視野,了解國際旅游市場的變化規律和趨勢,保持開放包容的心態,積極借鑒和學習國際上的先進經驗和技術,不斷提升紅色旅游的國際競爭力,同時促進紅色文化的國際傳播與交流,實現紅色旅游資源的全球化共享與可持續發展[3]。
3 紅色旅游人才培養現狀與不足
3.1 人才數量與需求不匹配
隨著紅色旅游的普及和深化,越來越多的游客選擇參與紅色旅游活動,對紅色旅游服務的質量和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紅色旅游涉及歷史、政治、文化、旅游等多個領域,需要具備跨學科知識和專業技能的人才。然而,道德情操深厚、專業素質過硬,能勝任紅色旅游文化規劃設計、宣傳、服務、管理的優秀旅游人才還是比較缺乏[4]。
3.2 人才結構不合理
當前紅色旅游人才隊伍中,高層次、復合型人才相對較少,而低層次、單一型人才占比較大。高素質人才的缺乏也限制了紅色旅游的創新發展,具體體現在產品開發、市場推廣等方面缺乏新穎獨特的思路和策略,難以吸引更多游客參與紅色旅游活動。
3.3 培養機制不完善
盡管高校開始設立與紅色旅游相關的專業或課程,但整體上培養體系仍不完善。課程體系、培養方式、教學實踐環節等方面仍需進一步優化和提升,亟需培養出更多符合市場需求的高素質人才。此外,課堂教學存在形式單一、內容陳舊、缺乏針對性等問題,難以有效提高紅色旅游人才的專業素質和綜合能力。
3.4 國際視野與跨文化溝通能力欠佳
在全球化程度日趨深入發展的大背景下,紅色旅游的國際交流與合作日益頻繁。然而,目前紅色旅游人才在國際視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方面還存在不足,難以適應國際化進程的需要,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紅色旅游的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
4“互聯網+”背景下紅色旅游人才培養建議
4.1 課程
4.1.1 基礎課程與專業課程并重
基礎課程能夠為學生建立全面的知識體系,打下堅實的學習基礎;而專業課程則能使學生深入掌握紅色旅游領域的專業知識和技能,適應行業發展的需求。兩者相輔相成,共同培養出既具備廣泛知識面又擁有專業技能的紅色旅游人才,推動紅色旅游行業的創新發展。
4.1.2 開設“理實一體化”的紅色文化課程
與紅色旅游景區、紀念館、博物館等機構建立合作關系,共同開發教學資源和實習實訓基地。通過組織實地考察、模擬講解、志愿服務等活動,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同時組織學生進行校外實踐,前往紅色旅游景區進行實地考察和志愿服務,增強實踐經驗和團隊協作能力。
4.2 師資
4.2.1 加強專業能力培養
由于紅色旅游具有極強的政治性,作為專業教師,必須熟悉黨政方針,熟悉旅游業態和實事政策。同時,紅色旅游以革命歷史、典型事跡為講解內容,作為專業教師必須精通中國革命歷史、革命精神、紅色文化遺產等[5]。定期舉辦紅色文化培訓班、革命精神研討會、抗戰英雄故事會等活動,提升教師的專業素養和文化自信。鼓勵教師學習并掌握互聯網技術在紅色旅游中的應用,如大數據分析、云計算、社交媒體營銷等,這有助于教師將傳統紅色旅游知識與現代科技手段相結合,創新教學方法和模式。
4.2.2 優化師資結構
積極引進具有豐富實踐經驗和較高學術水平的紅色旅游專家、學者和行業領軍人物,充實師資隊伍。同時,注重引進具有互聯網技術背景的人才,為紅色旅游教育注入新的活力。構建由校內專任教師、企業導師、行業專家等組成的多元化師資隊伍。知識產出和紅色旅游人才培養的重要動力來源于師資,通過校企合作與產學研結合的方式,實現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提高紅色旅游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和實效性[6]。
4.3 評價反饋
4.3.1 項目驅動
項目驅動加強學生對紅色文化的學習和傳播,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和使命感,為紅色旅游行業輸送實踐型人才。首先,項目設計應緊密圍繞紅色文化資源,如革命遺址、紀念館、博物館等,確保項目內容具有鮮明的紅色文化特色。其次,將項目分為若干階段,每個階段設定具體的步驟進度和驗收標準,鼓勵學生在紅色旅游產品的設計、營銷等方面EQ8LovI+Wdzbxw9Vlp/Wgbg6wAhJGp3yx0PXJo8YTmM=進行創新,增強創新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最后,鼓勵學生開展紅色旅游創新創業項目,利用互聯網平臺進行項目協作和指導,實現遠程溝通、資源共享和實時反饋,提高紅色旅游項目實施的效率和效果。
4.3.2 多元評價
采用學生自評、互評、教師評價、企業評價等多方評價主體,利用互聯網平臺進行在線測試、項目作業、模擬演練等評價方式,同時結合線下實踐、實地考察等傳統評價手段。通過學生參與紅色文化旅游項目的設計、實施和評估,綜合評價其團隊協作、問題解決、創新思維等能力。鼓勵學生通過演講、報告、展覽等形式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以更加直觀的方式評估學生的學習效果和實踐能力。
5 結語
紅色文化旅游人才的培養是一項系統工程,不僅需要高校有效輸出紅色旅游人才,同時也需要政府、企業及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與協作。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具備的紅色文化旅游專業人才,將成為紅色文化傳播的主要力量,讓紅色文化基因在新時代綻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引用
[1] 王占龍,吳若山,劇巖.河北省紅色旅游人才隊伍建設路徑研究[J].河北旅游職業學院學報,2022,27(3):52-55.
[2] 曾影,宣文菁,王雨薇,等.“互聯網+數字經濟”背景下紅色文化景區數字文旅的發展對策研究[J].旅游縱覽,2022 (8):175-177.
[3] 張寧.重慶紅色資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應用研究[D].重慶:重慶交通大學,2021.
[4] 白稚萍.紅色文化與旅游融合發展背景下高校人才培養研究[J].四川旅游學院學報,2023(1):80-84.
[5] 張曉惠,龍艷玲,李亞娟.紅色文化旅游人才培養研究——以吉安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中外企業家,2018(33):234.
[6] 白長虹,劉歡.新時代背景下的旅游目的地發展及旅游人才培養——南開大學白長虹教授訪談[J].社會科學家, 2017(11):3-7+162.
本文系2022年度重慶科創職業學院校級課題“疫情常態化下‘互聯網+微旅游’對旅游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22KC06)成果;2020年度重慶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課程思政視域下紅色文化資源與旅游管理專業教學融合路徑研究”(2020_GX-423)成果
作者簡介:高桂鴻(1996—),女,重慶人,碩士研究生,就職于重慶科創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