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成功實現有效的跨文化交際,就應從跨文化交際的主客體兩方面,即交際者自身的交際能力和交際過程中所需要共享的文化著手,尋求跨文化交際障礙的突破口。借助冰山理論來分析跨文化交際的主客體,可以為實現成功的跨文化交際提出有效建議。
對跨文化交際主客體的把握程度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跨文化交際的最終結果。跨文化交際中的主體,即參與交際者的交際能力;跨文化交際中的客體,即所需要共享的文化。由于跨文化交際內涵范圍具有廣闊性,所以人們很多時候無法覽其全貌、知其全態。以以偏概全的認知方式參與跨文化交際,最終面臨的只能是文化沖突和文化障礙。而這股交際阻力我們可以暫時將之比喻為一座“交際冰山”,究其形成原因,主要源于跨文化交際主客體兩方面。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無論是交際者自身的交際能力還是交際過程中所需要共享的文化,也都可以繼續以冰山理論加以概括分析。
1 冰山理論基本介紹
“冰山理論”最初的提出者是弗洛伊德,1895年,他與布羅伊爾合作發表了《歇斯底里研究》一書。其中在他的意識層次理論中,弗洛伊德將三個不同的層次意識,即意識、前意識和潛意識比作了冰山不同的部分。他認為,露出水面的只是一小部分意識,而隱藏在水下的絕大部分前意識和潛意識才對人的行為產生了重要的影響。除了心理學領域,“冰山理論”也被廣泛地應用到了文學、管理學和醫學等領域,這反映了這一理論具有廣泛的普適性。那么“冰山理論”是否也可被運用到跨文化交際學領域,為實現成功的跨文化交際做出理論指導呢?筆者認為是可行的,也確實有前人做過探索嘗試,并提出了相關理論。
2 交際冰山
跨文化交際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間進行的交際。由于各民族的文化具有差異性和獨特性,再加上交際個體成長于特定的文化環境中,耳濡目染地習得了各自文化模式下特定的行為習慣、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建構了本民族特有的一個文化身份。這些都會導致文化共享的低效性,成為跨文化交際中的阻力,最終導致交際失敗。
在分析一個失敗的跨文化案例時,人們容易發現的往往是浮在“水面”上的那部分,即交際者不適當、不得體的語言或是非語言的交際行為,卻容易忽視隱藏在“水面”下的那部分,即驅動交際者行動的交際意識和交際觀念。比如說許多留學生初到中國會遇到這樣一個困惑,周圍的許多中國朋友常常會問“吃飯了嗎?”通過老師的幫助,他們可以理解這是一種特殊的詢問型問候語,并非需要給出正確的回答。但是僅僅了解這種交際行為是不夠的,他們若是再遇到“上課去啊?”“學習呢?”等話語時,仍然會是一臉茫然。
這種解釋方法并不能見效,因為跨文化交際的場景是具有多樣性的。在解釋某種交際行為時,絕不能忽視其背后驅動行為產生的交際意識和交際觀念。在中國,熟人之間為了表示對對方的關心,往往在非正式場合打招呼時,采取幾種方式。一是看對方正在做什么事,如問“散步呢?”;二是估計對方要做什么事,如問“出去啊?”;三是估計對方剛做完什么事,如問“買菜去了?”;四是將近階段雙方已知的某件最突出的事作為話題提問,比如上午全校學生都要檢查身體,人們見了面就可能問“查過了嗎?”[1]。學生們只有了解了中國人詢問型問候語背后所蘊含的交際意識和交際觀念,才能真正理解,舉一反三,從而適應這一交際行為。
要突破“交際冰山”的阻礙,必須從其產生的源頭出發,找到突破口。而“交際冰山”的產生與跨文化交際主客體雙方緊密相關。正是跨文化交際的主客體、交際者自身的交際能力和交際過程中所需要共享的文化分別存在“交際能力冰山”和“文化冰山”,才凝結成了一座大的“交際冰山”。
3 交際能力冰山
跨文化交際的交際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把握在交際者自己手中,取決于自身所具有的交際能力。畢繼萬提出[2],跨文化交際能力是由語言交際能力、非語言交際能力、語言規則和交際規則的轉化能力以及跨文化適應能力等四部分所組成的綜合能力。根據這四部分能力各自的特點,可以大致將它們分為顯性因素和隱性因素兩大類。
顯性因素包括語言交際能力、非語言交際能力以及語言規則和交際規則的轉化能力。這一部分就像是浮于海面上的冰山一角,直接體現在交際者外部的言行舉止中。相對來說,這一部分在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中更受重視,也更容易通過不斷學習并隨著交際經驗的逐漸積累,得到顯著提高。
相比之下,屬于隱性因素的跨文化適應能力就猶如隱藏在“水面”下的那部分冰山,雖說作用于內部,在深層次上發揮著它的關鍵作用,影響著交際效果,但由于沒有外在有形表征作為載體,因此很容易被人們遺忘。跨文化適應能力要求交際者善于克服文化休克的障礙,正確了解和認識新文化或來自不同文化的交際對象,對自己固有的行為舉止、交際規則、思維方式、思想感情等做出必要的調整。必要時,還要對自己的文化身份做出必要的改變,以便適應新文化的生活、學習、工作和人際交往環境。而要求交際者淡化本民族語言文化對自己認知風格、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所產生的烙印,絕不是一件易事,需要一個長期培養的過程。
4 文化冰山
畢繼萬首次提出了“文化冰山”這個概念,并對此做了詳細闡釋。他認為,文化就像一座“冰山”,人們對于浮在“水面”上的語言、生活方式、行為舉止和交際方式等表面現象比較容易發現和識別。而對隱藏在“水下”的交際規則、思維方式、交際動機與態度,以及交際價值卻難以發現和識別。而正是這些“水下”因素決定著表現在外的語言、行為舉止、生活方式和交際方式。“文化冰山”概念中的“文化”更多的是聚焦于跨文化交際者所屬的不同文化背景,將之視為跨文化交際主體的屬性。而本文所討論的“文化”,是將“文化”視為跨文化交際的客體,即在跨文化交際中交際雙方所需要共享的文化。
文化三角理論是分析文化時常用到的一種分析方法[3],即將某種文化分為文化產物(書籍、音樂、工具、食品、游戲等)、文化習俗(社交范式)和文化觀念(意義、態度、價值觀、想法)三部分。文化觀念體現在文化產品和文化習俗中,而文化產品和文化習俗反映文化觀念。除了三者兩兩之間的關系,若是將這三者作為一個整體來分析,那么冰山模型同樣可以適用其中。
文化產物和文化習俗,是人們可感可觸的部分,如同冰山漂浮在“水面”上的那部分,容易引起交際者的注意。而文化觀念需要以文化產品和文化習俗作為載體體現其存在,其龐大復雜抽象的體系就如同隱藏在“水下”的那部分冰山,易被交際者忽視。比如,老北京的茶館文化,留學生初次體驗時可觸可感的就是作為文化產品的大茶壺、八仙桌和戲臺等,以及中國人喝茶的方式,中國人喝茶時喜歡大聲聊天,看戲時喜歡大聲叫好等文化習俗。若是僅止于此,他們也能照樣畫葫蘆,模仿地有模有樣,讓中國人誤以為他們早已入鄉隨俗。然而,事實卻是留學生們只知其然卻不知其所以然,并無法自然而然地從自己所見所聞中體會到中國人知足常樂的人生態度、向往休閑生活方式的人生追求以及重視人際關系的和諧。
5 應對策略與建議
5.1 加強跨文化適應能力的培養,克服“交際能力冰山”
為了扭轉目前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上重外在而輕內在的不平衡局面,應努力通過“水面”阻隔,從能見到的、表面的交際能力部分轉向深入挖掘其核心,激發蘊藏在交際能力深處的交際潛能。這可以從以下兩方面著手。
(1)提高對異質文化的包容度,愿意適應異質文化。每一種文化都是特定社會歷史發展的產物,經過社會群體的代代相傳,證明了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價值性。雖然有其產生之初就擁有的獨特性,但這種獨特性不應被比較、被衡量、被貼以優劣等級的標簽號。面對與自身所熟悉的文化環境迥然不同的文化氛圍,開始時因受到文化沖擊帶來的文化休克狀態是正常的,也是每個人會經歷的。但之所以不同人跨文化交際的最終結果各不相同,就是在于經歷文化休克后做出了不同的選擇,有的人選擇了抗拒到底,而有的人選擇了包容適應。不同的態度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不同的行為,所以應調整態度,面對龐大復雜的異質文化體系,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學會包容,愿意適應。一個正確的態度為跨文化交際的開展提供了可能。(2)提高對異質文化的參與度,主動適應異質文化。愿意適應之后就應付諸實際行動,然而行動的效力如何取決于交際者對異質文化的參與度與融入度。若只是道聽途說,便容易三人成虎,歪曲事實和真相,曲解異質文化的內涵。因此,面對異質文化,首先應樂于與異質文化背景的社會群體進行直接的交往與溝通,使自己以體驗者的身份在親身參與和直接交流后再去認知、去理解,用辯證的思維分析其與母語文化的差異,并深入挖掘差異的根源,主動嘗試著適應這些差異,建構自己對異質文化的客觀態度,而非在他人主觀的敘述或是帶有人為色彩的圖片影像等資料中建構對異質文化的態度。
5.2 加強文化體驗后對文化觀念的探索,克服“文化冰山”
一個完整的文化體驗過程由認識文化產品,感受文化習俗以及理解文化觀念組成,缺少任何一個環節,都不是一次完整的文化體驗過程,只能說是處于一知半解的程度。因此,在認識了文化產品,感受了文化習俗之后,還應主動去探索理解其中所蘊含的文化觀念。這可以從以下兩方面著手。
(1)擴大自身文化探索的視野。在跨文化交際的初級階段,交際個體的文化探索視野總是有限的,并且在初期,由于語言障礙、生活習慣以及文化休克等多種不利客觀因素的存在,更使得要打破文化探索視野的局限性變得不易。但是不易并不等于不可能,只是需要一個更長的學習過程,讓交際者在積累眾多實踐經驗后能逐漸形成一種思維慣性,不僅僅止步于體驗文化習俗這一環節,而能在見證形式紛繁多樣、氣氛熱烈濃郁的文化習俗后,繼續靜下心來理性思考,探索其中蘊含的文化觀念。(2)增強移情能力,以異質文化視域進行解讀。交際者具有探索文化觀念的思維慣性后,接下去就需要對文化觀念進行解讀。雖然直接詢問當地人某種文化習俗現象所蘊含的文化觀念,是既準確又便利、經濟的方法,但這一“捷徑”并不利于培養第二語言學習者用目的語進行思考的能力,還會影響其在高級階段的學習質量。跨文化交際應該鼓勵交際個體多嘗試對某種文化習俗現象背后的文化觀念進行獨立的解讀,而是否具備較強的移情能力就會直接影響到解讀的準確性。因此,交際者只有不斷增強自身的移情能力,使自己能夠擺脫母語文化的束縛,消除文化中心論,合理轉換文化立場,適當調整文化身份,將自己置身于異質文化模式中,以異質文化視域進行解讀,才能夠領悟到某一文化觀念的真諦。
引用
[1] 魯健驥.對外漢語教學基礎階段處理文化因素的原則和做法[J].語言教學與研究,1990(1):37-46.
[2] 畢繼萬.跨文化交際與第二語言教學[M].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9.
[3] 海倫娜﹒柯頓,卡羅爾.安.達爾伯格.語言與兒童[M].唐睿,譯.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1.
作者簡介:任揚(1992—),女,浙江慈溪人,碩士研究生,就職于浙江旅游職業學院酒店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