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安全是新安全格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文化旅游行業高質量發展的安全保障。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人民的物質需求得到滿足,轉而對精神文明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旅消費需求井噴。在文化旅游行業強勢發展的態勢下,除了高質量的文化產品和旅游服務,高標準的安全環境也是搶占文旅消費市場的重要指標之一。爆發式增長的文旅人數為文旅安全防控提出新的要求。有效滿足游客的安全心理訴求,擴大優質安全供給,是文化旅游行業安全有序發展的保障。盆周山區受地形地貌、交通區位等因素影響,文旅發展面臨更為復雜的安全風險。加強文旅行業安全環境建設,打造和諧平安的產業發展環境,對推動文旅高水平安全發展十分必要[1]。基于此,本文對盆周山區城市文化旅游行業安全發展路徑展開探究。
1 盆周山區城市文化旅游行業安全風險形勢分析
(1)自然災害風險種類多,安全影響因素復雜多樣。盆周山區城市大多地處龍門山、秦嶺山區和四川盆地結合部,森林山區面積廣,大多城市森林面積占比高于50%,山地類型占比70%以上,區域內地質環境復雜,地質災害易發多發。以廣元市為例,《2023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顯示,廣元市有地質災害隱患點889處,以地震、滑坡、泥石流、森林火險為主,據統計,2003年—2023年期間,廣元市共發生地震98次,影響文旅發展的安全因素復雜多樣且頻率較高;域內有嘉陵江、白龍江、南河等多條河流,總體降水量呈“西多東少”分布,旱澇并重,區域性階段性旱澇災害明顯。2023年廣元市上報洪澇災害10次,干旱和風雹6次,造成直接經濟損失約11712萬元。總的來說,盆周山區城市自然災害種類多,自然災害風險隱患大,雖然災情數量同比減少,但仍然對文化旅游行業的安全發展影響較大,且呈以下特征:一是氣象災害影響較大,大風、旱澇災害較多;二是發生次數較多和影響范圍較大的自然災害主要出現在冬夏兩季;三是自然災害以旱澇災害造成的損失最為嚴重[2]。
(2)食品安全問題增多,產品安全仍需嚴防嚴控。食品安全是文旅市場安全有序發展的重要保障。近年來,旅游食品安全問題發展頻數和等級都有所上升。以廣元市為例,2023年廣元市共查辦食品安全相關的行政處罰案件867件,公布典型案例22件,移送公安機關且立案55件,市場監管總局、省市場監管局掛牌督辦重大食品安全案件各1件,包括制假售假、非法添加等問題。一是售假偽劣牛肉、偽劣高端白酒等案件涉案產品多,金額大,超過1億元,擾亂了食品市場的正常秩序,嚴重影響廣元文旅城市形象;二是非法添加、農殘獸殘超標等食品嚴重影響消費群體的健康安全,讓游客對廣元的食品產生低劣品質的刻板印象。綜合來看,2023年盆周山區城市文旅食品安全問題呈現以下特征:一是景區食品衛生安全投訴次數、程度隨游客人數的增多而有所上升;二是節假日等文旅旺季食品安全事故頻率高于其他時段;三是文旅市場食品抽查問題仍然存在,涉及的問題產品種類較多。
(3)安全生產事故同比減少,但仍需持續加強監管。安全生產事故主要多發生在景區建設維護的施工環境中,包括高處墜落、特種設備使用安全和各類安全管理隱患等。特種設備使用安全包括電梯、索道、大型游樂設施等八類設備的安全使用,安全管理隱患包括消防配備不足、從業人員未持證上崗等問題。綜合全年情況,盆周山區城市2023年景區安全形勢呈現:一是安全生產事故以工地高空墜物安全生產事故為主;二是景區特種設備安全隱患偶有存在,需持續加強隱患排查;三是文娛場所的安全管理隱患以非法營業上崗、消防資源不足等為主。
(4)文旅交通安全情況復雜,道路安全隱患增加。盆周山區城市交通網線復雜,交通流量較大,發生交通安全隱患的概率較大。以廣元為例,2023年查處糾正高速公路各類違法違規行為245起,查扣非法營運車輛41臺,1~9月道路運輸領域發生安全事故4起、死亡3人,事故起數同比持平,死亡人數同比減少2人、下降40%。結合今年全年假期出游情況看,文旅客運、公路客運等違法肇事易發多發。曾家山、劍門關等景區山路多,冬季低溫、低能見度以及路面附著冰雪情況多,夏季文旅旺季,交通擁堵情況多,易造成車輛追尾、翻墜等事故。總的來說,交通事故發生起數和死亡人數同比“雙下降”,但各類交通安全問題仍然顯著:一是景區交通安全事故無法杜絕,冬夏兩季道路安全事故易發多發;二是文旅旺季易發生交通擁堵事故,環線交通建設需持續加強;三是山區景區多,道路落石、泥石流等安全事故易發多發;四是部分文旅景區直通車車次較少,“黑車”非法營運亂象仍然存在。
2 盆周山區城市文化旅游行業安全問題產生的原因分析
(1)安全防范意識有待提升。一是黨委政府和監管主體風險防范意識需持續加強。近年來文化旅游行業快速發展,文旅風險環境日趨復雜,黨委政府和監管主體必須持續加強風險防范意識,做好風險防范工作,才能應對各類文旅安全風險。二是文化旅游行業市場主體安全防范意識不足。逐利性是市場主體的基本特性之一,而基于安全防范的投入成本、時間和管理資源的考量,部分市場主體存在僥幸心理,放松對安全問題的重視,安全防范意識薄弱。三是游客群體安全防范意識不強。游客群體因其個人認知與經驗受限,缺乏相應的安全常識與安全防范意識。
(2)地區安全保障能力亟待提升。一是安全管理政策保障不足。隨著旅游新業態和新方式不斷出現,旅游安全管理的政策法規不同程度上出現滯后性。比如新興旅游方式(自駕游、自由行等)的安全管理、網絡旅游電商的安全管理政策規定較少。二是安全人才保障不足。主要表現為旅游景區安全員數量少且分布不均,部分景區安全員多則百余人、少則三四人,部分安全員需要身兼數職,甚至更多的是由志愿者擔任,落實國家現行規定的每2小時進行一次消防安全巡查制度較為困難。三是技術措施保障不足。表現為軟件建設、管理、服務理念及模式的滯后,跟不上市場需求,各景區系統之間存在信息孤島和數據壁壘[3]。
(3)安全監管體系有待完善。單靠文旅部門對旅行社和導游的傳統監管不可能為文化旅游行業發展提供良好的環境,這就需要各個主體各司其職,共同做好文旅監管工作。盆周山區城市文旅安全監管體系對比其豐富的文旅資源和文旅市場來看,仍需繼續完善。一是風險監管責任落實不到位。風險管控措施不到位,部分企業安全發展理念不牢固,敷衍應付現象仍然存在。二是安全監測手段需加強普及與提升。景區環境監測是保障游客安全、提升游客體驗的重要環節。盆周山區因經濟發展較為滯后,在景區新技術引進及運用的普及上還存在供需差距,景區安全系統等級與應急技術分析能力還有待提升。
3 盆周山區城市文化旅游行業安全發展的路徑探索
3.1 強化安全文旅風險意識,繃緊思想之“弦”
一是加強相關職能部門安全防范意識。明確綜合治理體系中各相關部門的安全責任, 各司安全職責, 強化多部門協同、綜合治理旅游安全。二是加強市場主體單位的安全風險防范意識。景區、文娛場所等市場主體強化安全經營意識,加強對現有設施設備加強日常巡查。三是加強游客、景區原住民的安全防范意識。提升游客安全素質與安全防范意識,常態化開展文旅安全知識、應急救援技能等方面的內容普及,不斷增強游客安全意識和應急能力。定期對景區原住民進行安全培訓與安全監管,包括防火、防盜等基本技能,以及應對突發事件的策略和方法。
3.2 全面提升安全生產保障,筑牢應急之“基”
一是加強組織領導保障。建立健全旅游安全工作的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明確各級黨委政府在旅游安全工作中的職責和任務。二是加強設施安全保障。加強消防設備、特種設備隱患排查,警惕因設施設備閑置和員工流失帶來的設備運營風險。三是加強技術措施保障。探索引入智能化管理設備與安全專業技術人才,提高景區安全保障能力,推進景區現有設施設備改造升級與相關工作人員應急技術提升。四是加強安全救援保障。鼓勵官方救援與商業性旅游救援協同發展,創新旅游救援服務,拓寬應急救援范疇,提高旅游突發事件的救援能力和服務水平。
3.3 全面健全安全監管預警體系,消除隱藏之“患”
完善的監測預警可以對可能發生的安全事故進行信息收集、處理和分析,及時發現預警信號,預測可能發生的風險隱患[4]。一是建立分級安全監管預警體系。根據景區的類型、景區的地貌特征、風險源的數量多少、風險轉化系數大小等綜合因素對景區進行安全風險評級,每年定期進行評估并動態調整景區安全等級,建立景區安全風險管控檔案,形成“一景一案”。二是建立聯合監測檢查機制。建立多部門多主體信息共享平臺,實現各部門之間和各景區之間的數據互通和資源共享,形成“經營單位負責、職工參與、政府監管、行業自律和社會監督”的聯合監測網絡體系。三是建立風險動態調整體系。構建傳統業態重要區域與關鍵節點、新業態新領域、高峰期文旅活動與高風險文旅項目的動態風險監測預警,動態調整高峰期工作人員、設施設備數量與安全檢查力度,保障文旅淡季閑置資源的利用與旺季消費市場的有序進行。
3.4 全面構建安全應急處理機制,提升應急之“策”
完善文旅安全應急處理機制,優化應急處理流程,確保發生突發情況能及時有效地得到處理。一是建立多方聯動協作機制。建立“互聯網+多部門聯合的文旅應急聯動機制”。文旅部門和景區、質監、衛生、食藥、交通、公安、信息等相關單位聯動構建“互聯網+文旅應急系統”,與“食、住、行、游、購、娛”等要素部門、企業開展協作,打造文旅安全應急“一網統管”平臺[5]。二是建立快速反應機制。建立高效的應急指揮體系和信息傳遞網絡,確保在突發事件發生后能夠迅速啟動應急預案,調動各方力量進行處置,比如建立景區與氣象管理等部門的信息共享“專線”,第一時間做好災害事件風險應對。三是建立常態應急演練機制。加大文旅景點從業人員應急能力培訓力度,豐富應急救護知識,開展應急救護演練。引導文化系統和文化經營場所、旅行社、A級文旅景區(點)、文旅星級飯店堅持安全生產培訓教育制度,定期開展應急知識學習和應急演練,增強從業人員應急意識和能力。
引用
[1] 皮常玲,鄭向敏.關注安全與風險,共建共治共享旅游安全保障網——2017—2018年中國旅游安全形勢分析與展望[J].華僑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2):60-71.
[2] 章坤,謝朝武,余軍.中國涉旅自然災害事件的時空分異與動態演變[J].中國生態旅游,2023,13(5):804-820.
[3] 舒婷.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下我國旅游市場行為意向變化趨勢及對策研究[J].產業與科技論壇,2023,22(15):15-16.
[4] 翟向坤,蔡克信.中國式新安全格局保障旅游高質量發展研究[J].旅游學刊,2024,39(1):15-17.
[5] 妥艷媜,陳曄.“十四五”時期我國國內旅游消費新趨勢與促進戰略[J].旅游學刊,2020,35(6):8-10.
本文系2024年度廣元市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規劃課題:廣元文旅行業安全環境建設研究(GYKT24YB011)
作者簡介:黃穎(1992—),女,四川成都人,碩士研究生,就職于中共廣元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