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教育不斷改革的背景下傳統的教育方式已經很難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想要真正發揮出學科教育的意義,就必須擺脫固有的教學局限性認知,創設出更為科學的教學方式,以此來促進學生的學習質量。在大單元視域下,教師可以對情境化教學的實施進行研究,本文圍繞“地球上的水”這個單元的知識內容進行舉例,提出更加合理的教學方式,使學生的學習質量因此得到更為全面的提升。因此,本文就大單元視域下高中地理情境化教學進行研究,以期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關鍵詞:大單元;高中地理;情境化教學
所謂情境化教學,就是通過創設情境、模擬真實問題、提供實際環境等方式,使學生置身于一個真實或仿真的情境中,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情境化教學強調學生的主動參與和自主探究,能夠培養學生的學習動機,提高學習效果。對于高中地理課程的開展來說,教師需要在大單元視域下,對情境化教學的實施進行研究,盡可能創設出更為新穎、有趣的情境氛圍,以此來促進學生的學習質量。對此,本文有以下幾點看法。
一、高中地理情境化教學的意義
(一)提升學習動機與參與度
即使是對于高中階段的學生來說,他們最主要的學習動力依然來自自身的興趣,如果學生對一門課程產生足夠的興趣時,就會積極、主動地投入課堂當中,以進一步激發自身的學習質量。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情境化教學通過真實的場景設計,能夠有效地激發學生對地理課程的學習興趣與投入感,同時,學生在解決相關問題的過程中,還可對所學習的知識點進行實際性應用,以此更加深入地理解地理知識內容,進一步增強學習動機,提升參與度。
(二)促進跨學科學習與應用能力
隨著當前教育的不斷發展,跨學科理念已經受到了越來越多教師的重視,因為跨學科理念不僅能夠幫助學生鞏固對知識內容的理解,還可讓學生的思維得到顯著的發展。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通過情境化教學的設計,教師可以將地理的知識內容與其他學科進行整合,以此來更好地幫助學生去理解地理現象背后的復雜因素及其影響,從而逐步提升學生的地理綜合素養能力。
(三)培養批判性思維與解決問題能力
素質教育注重學生綜合素養的培養,而批判性思維作為學生素養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應當受到教師高度重視,并且要對此進行更為深入的研究,以設計出更加豐富的教學模式。在實際的地理課堂教學中,實施情境化教學,能夠落實學生自主性分析、推理和探究,并且解決實際情境中遇到的問題,從而有效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促使其解決問題。同時,學生在實際情境中所遇到的挑戰,還可有效拓展他們思維的深度和廣度,提高解決問題的自信心和效率[1]。
(四)加強社會與環境責任感
地理這門課程與實際生活有著很密切的聯系,往往很多地理知識內容都能夠在實際生活中體現出來,如果教師能夠注重這一特點,就可使課堂上的教學質量變得更加高效,從而加強學生的課堂學習體驗。通過情境化教學在地理課堂中的應用,學生能夠更加深入地了解地理現象與社會、環境的關系,進而促使學生對環境可持續性和社會責任的認識和關注。這種意識的培養,能夠幫助學生形成全球視野和可持續發展的思維模式,為未來成為負責任的全球公民奠定基礎。
二、高中地理情境創設需要注意什么
(一)情境真實性與現實性
對于地理這門學科來說,教師在進行情境創設時,必須確保其情境創設的真實性和現實性,能夠將知識內容與實際生活建立起緊密的聯系,改善學生對地理學科學習的認知,并以此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之產生課堂共鳴,從而實現更加高效的教學。因此,教師在進行地理課堂情境創設時,就需要將實際生活充分地融入進去,使學生在課堂學習的過程中,能夠感受到真實的學習環境和問題,進一步拓展學習的深度和廣度。
(二)情境復雜性與多樣性
情境教學模式需要將課堂所要講解的知識內容滲透到情境當中,并以此展開個性化、多樣化的教學,提升學生的學習質量。因此,教師在創設地理課堂情境時,就需要對課堂所講解的知識內容進行分析,將復雜性和多樣性的特點融入進去,使學生在課堂學習的過程中,不斷地去挑戰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更好地發揮出情境創設的意義。復雜的情境可以促使學生進行深入探索和分析,從而拓展他們的認知邊界,提升解決問題的技能。
(三)情境反映地理學科的核心概念
在當前教育背景下,教師必須擺脫傳統的教育認知,將核心素養融入課堂中,并以此去加深學生對知識概念的認知和理解。為此,在進行課堂情境的設計時,教師就需要去緊密圍繞地理學科的核心概念進行研究,如地形、氣候、人口分布等,確保學生在情境中展開有效的探究思考,從而真正地理解和應用地理學科的重要概念和理論。
(四)情境激發學生的探索與合作精神
合作是每一名學生都需要具備的基礎能力,尤其對于高中階段的學生來說,他們正處于成長和發展的關鍵時期,在學習過程中會遇到很多的難題,而合作能夠使他們更加有效地解決問題,激發他們的學習信心。對此,教師在進行情境的設計時,就需要在課堂上積極地鼓勵學生展開探索和合作,基于此,有效激發學生的團隊精神,使課堂教學變得更加高效。通過情境化教學,學生可以在實際問題解決中培養設計解決方案的能力,從而提升其綜合素質,提高其社會技能。
三、大單元視域下高中地理情境化教學策略
在大單元視域下,教師需要將單元內的知識內容進行充分整合,并結合課堂的實際情況做出綜合性分析,以此使學生的學習得到更進一步的提升。而對于大單元視域下情境化教學應用來說,教師就需要去結合實際的知識內容進行探究,通過更加合適的情境去滲透知識,使學生的學習效率因此得到全面的提升,以更好地促進學生的能力發展。“地球上的水”這個單元主要由“水循環”“海水的性質”“海水的運動”三個小節組成,所以,教師就需要對此進行深入研究。
(一)構建問題情境,鼓勵探究思考
在地理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圍繞知識重點去精選問題,鼓勵學生對問題展開多方面的思考,并在解法上不拘一格,從多種解法中對比分析,盡可能采用靈活的簡單的方法去分析解決問題。圍繞同一問題,讓學生不斷變換角度去思維,拓寬思路,并讓學生對比分析,選擇最優方法以達到培養學生思維靈活性的目的。所以,對于大單元視域下高中地理情境化教學的實施來說,教師可以通過問題情境的構建,鼓勵和引導學生對其展開實質性的探究,以此來加深對地理知識內容的認知和理解。
在進行問題情境的創設時,教師必須結合課堂上的重點知識內容去提出問題,并將問題更為充分地呈現在學生面前,使學生在問題的探索當中逐步獲取知識,以此進一步發展學生的地理思維。針對“水循環”小節,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討論水的蒸發、凝結和降水過程在水資源分布中的作用;此外,通過設計模擬實驗,讓學生觀察水循環過程的各個階段,加強對理論的理解和記憶。在“海水的性質”部分,教師可以設置探究海水的鹽度、密度等性質如何影響地球氣候和生物生存的活動,鼓勵學生通過實驗確定海水樣本的鹽度,并探討其對環境的影響。在“海水的運動”部分,教師可以通過視頻和圖像資料展示海洋的潮汐、洋流等現象,并討論它們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可能影響,促使學生理解海水運動的全球意義。
(二)構建生活情境,加強知識認知
地理與實際生活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系,如果教師能夠將地理知識內容與實際生活進行整體性結合,不僅可以有效降低地理知識內容的抽象性,還可以更進一步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認知與理解,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所以,對于大單元視域下高中地理情境化教學來說,教師就可以通過生活情境的構建,以生活化理念對知識內容進行舉例,讓學生對課堂所學到的知識點有一個新的認知和理解,進而逐漸加強對知識的認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2]。
對于生活情境的構建來說,教師必須結合實際生活中的案例進行分析,對課堂上的知識內容進行舉例,從而逐漸加深學生對地理知識點的認知和理解,提高課堂學習效率。首先,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去觀看一段關于海洋和河流的紀錄片,讓學生感受到水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和運動;接著,就可以通過課堂模擬活動的組織,帶領學生去探討水循環過程中水分子如何從地面蒸發,形成云朵,最終降落為降水的整個過程,從而幫助學生形象地理解水循環的概念。而對于“海水的運動”這一小節的內容來說,教師還可利用動畫的方式去展示潮汐、洋流及海浪的形成原理和特點,幫助學生真正地理解海水運動的環境意義和實際影響。
(三)構建任務情境,明確學習目標
在高中階段,地理這門學科的知識內容往往較為繁雜,很多學生都會因此迷失學習的方向,導致課堂體驗感逐漸地下降,最終打擊他們對地理課程的學習信心。基于這個現象,在大單元視域下,教師就可以通過任務情境的構建,通過任務的方式讓學生明確學習目標,并針對本單元內的知識內容去設置整體性的學習任務,從而使學生集中注意力和精力,更為高效地投入學習當中,提升學習效率。
任務情境構建的重點在于課堂學習任務的設計,而如何去設計任務就成為教師要研究的重點,在大單元視域下,教師必須結合單元整體知識內容,做出更為綜合性的設計與思考。教師可以設計實驗學習項目,讓學生通過實際操作和觀察,真正地了解水循環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可以通過模擬雨水的形成、蒸發、凝結及降水過程,更加直觀地理解水循環的自然機制。而且,教師還可以通過多種教學方法,讓學生了解到不同海域的海水性質如何影響海洋生態系統[3]。
(四)構建合作情境,降低學習難度
通過課堂合作這個學習方式,學生就可以改善對以往枯燥學習的認知,逐步提升對地理課程的學習興趣,更加積極地投入地理課堂中,促進自身學習質量的提升。而通過在地理教學中構建合作情境,學生就可以通過討論、溝通的方式對重難點知識進行探究,更好地克服學習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提高學習質量。所以,教師就可以通過合作情境的構建,以此來有效地降低學習難度,使學生的學習因此變得更加高效,發揮出情境教學的意義。
在合作情境的構建下,教師必須讓學生之間進行積極的溝通與討論,在這個過程中有效地克服學習中的難點,使學習因此變得更加高效,增強學生的學習信心。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針對本單元的知識內容,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分組的方式去探究地球水循環的過程,如分析雨水是如何形成的,它們最終又是如何回到海洋的。在這個學習過程中,小組之間需要通過合作討論的方式,并結合教材中的描述去深入分析蒸發、凝結和降水等現象。然后,教師就可以帶領學生共同去探討海水的性質,如鹽度、密度及其對環境如氣候變化的影響。在了解了海水的基本屬性后,引導學生通過視頻資料、圖表和親自構建的簡易模型來研究海洋中的水流,如洋流、潮汐的運動方式及其對全球氣候的影響。
(五)構建多媒體情境,拓展學習資源
多媒體技術的發展日趨成熟,在各領域都得到了廣泛應用,在教育教學領域也是如此。為此,高中地理教師一定要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做到與時俱進,融入新思維,自覺地在教育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為提升教學質量做好準備。所以,對于高中地理課堂中的情境化教學實施來說,教師就可以通過多媒體技術的使用,在課堂上構建一個多媒體教學情境,并基于這個方式對知識內容進行補充與拓展,以此來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更進一步促進學生的能力發展。
多媒體情境的構建,既能夠讓學生體會到地理學科的樂趣,也能夠對知識內容進行適當的補充,從而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發揮出地理課堂情境化教學的意義。首先,通過動態視頻和實時數據的方式,教師可以在學生面前展示水循環的過程,包括蒸發、凝結、降水,以及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流動等內容,基于這個學習過程,使學生更加直觀地理解這一自然現象的整體過程,并對它的生態意義有著深入的理解。然后,教師還可以通過多媒體設備的使用,在課堂上模擬海水的運動過程,包括潮汐、洋流的形成與實際影響等,讓學生通過多媒體去控制不同的環境變量,從而觀察海水運動對全球氣候和沿海地區的具體影響。
結束語
總之,情境化教學不僅能夠改變學生的學習認知,使學生更為主動地參與到課堂的學習中,還可對知識內容的呈現方式進行有效的優化,將原本枯燥、抽象的知識內容更為直觀地呈現在學生面前,以此來實現更為高效的教學。本文以“地球上的水”這個單元的知識內容為例,通過分析情境化教學的意義,討論了課堂情境創設要注意的問題,從而提出多種情境化教學的策略方法,使學生的學習變得更加高效,使學生的地理學科核心素養得到整體性發展。
參考文獻
[1]賴勇宏.核心素養背景下的高中地理情境化教學[J].家長,2022(18):87-89.
[2]陳如男.信息化環境下高中地理情境化教學研究[J].課堂內外(高中版),2024(19):70-71.
[3]叱干璐.信息化環境下高中地理情境化教學研究[J].中國新通信,2023,25(15):22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