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高中思想政治課程作為培養學生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重要載體,其教學方法的創新顯得尤為重要。本文從歷史視角出發,首先從多個維度探討了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教學方法創新的必要性,繼而提出了具體的實踐路徑,包括:融入歷史元素,增加課程的吸引力;采用啟發式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整合跨學科知識,提升課程的實效性等,以期為提高教學質量、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提供有益的參考、借鑒。
關鍵詞:歷史視角;高中思想政治;教學方法
在教育改革深入推進的時代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課程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傳統的教學方法已難以滿足學生的多元化需求,迫切需要進行教學創新。從歷史視角審視思想政治課程,可以發現思想政治課程知識與歷史知識緊密相連,二者相互滲透、相互促進。因此,本文提出將歷史元素引入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教學中,旨在引導學生通過挖掘歷史事件、人物和現象等,探究思想政治課程背后的歷史內涵,以此豐富教學內容,多維度、多層面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等。
一、歷史視角下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教學方法創新的必要性
(一)適應時代發展的需求
從歷史的角度審視,社會的發展和變革始終推動著教育的進步,教學方法也隨之不斷更新。在古代,教育主要是通過口耳相傳和師徒傳承的方式進行,注重經典的背誦和領悟。隨著工業革命的興起,大規模的學校教育逐漸普及,班級授課制成為主流,教學方法更加注重系統性和規范性。而在新時代背景下,知識的獲取變得更加便捷和多元化,學生的思維方式和學習需求也發生了巨大變化。基于此,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教學方法的創新成為必然。過去單一的、以教師為中心的講授式教學已經難以滿足學生的需求,新時代要求學生具備創新思維、批判性思維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等[1]。為此,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教師應沖破傳統教學模式的桎梏,銜接案例分析、小組討論、跨學科探索等多樣化的教學形式,為課堂教學注入新的活力,以此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使他們更好地適應快速變化的社會環境。
(二)提高教學質量的需要
回顧教育的歷史,教學質量的提升一直是教育改革的核心目標。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人們對教學質量的理解和追求有所不同。在傳統教育中,教學質量往往側重于知識的傳授和學生的考試成績。然而,隨著教育理念的更新,人們逐漸認識到,真正的教學質量不僅在于學生掌握了多少知識,更在于他們是否能夠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是否具備了良好的道德品質和社會責任感等[2]。高中思想政治課程的性質和特點決定了其教學質量的提升需要創新教學方法。這一課程具有較強的理論性和抽象性,如果仍然采用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方法,學生很容易感到枯燥乏味,難以理解和接受。而通過創新教學方法,如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創設情境教學、開展角色扮演等,可以將抽象的理論知識形象化、具體化,使學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同時,創新教學方法還能夠促進師生之間的互動和交流,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和思想動態,從而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指導和輔導,為提高教學質量保駕護航。
二、歷史視角下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教學方法創新的策略
(一)融入歷史元素,增加課程的吸引力
歷史是一座蘊藏無盡寶藏的礦山,為思想政治課程提供了豐富而生動的素材。將歷史元素巧妙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教學,能夠使課程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一方面,教師應深入研究教材,找出其中隱含的歷史0BamgtImR2VVZ7LV09KmUw==脈絡,以歷史發展的邏輯重新組織思想政治課程內容,并輔以相關的歷史事件、人物故事等案例,使學生能夠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清晰地看到思想政治現象背后的歷史根源,于無形之中形成辯證思維能力、資料分析能力。另一方面,教師可以運用歷史比較的方法,通過對比不同歷史時期的政治制度、經濟模式、文化觀念等,讓學生認識到思想政治領域的多樣性和變化性[3]。
以人教版高一必修一第一單元第二課“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為例。首先,在歷史脈絡梳理階段,教師可以向學生講述:“從鴉片戰爭開始,中國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經歷了一系列的救亡圖存運動,如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等。但這些運動都未能從根本上改變中國的命運,這就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興起埋下了伏筆……”教師按照這樣的歷史發展邏輯重構教學內容,能夠讓學生清晰地看到:由于之前的運動沒有充分發動廣大人民群眾,沒有找到適合中國國情的革命道路,所以都以失敗告終;而新民主主義革命之所以能夠取得勝利,正是因為它吸取了前面的經驗教訓,找到了以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正確道路,并且緊密團結和依靠了廣大人民群眾。
隨后,為了讓學生更直觀地理解課程內容,教師可以廣泛收集這一時期相關的歷史事件和人物故事。例如:在講述“五四運動”時,教師可以詳細介紹當時學生們的愛國熱情和英勇表現:“學生們走上街頭,高呼‘外爭主權,內除國賊’的口號,進行了堅決的斗爭……”以此讓學生能夠深切感受到青年學生在新民主主義革命開端所發揮的先鋒作用;在講解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時,教師可以講述早期共產黨人的故事,如李大釗、陳獨秀等先驅為傳播馬克思主義、創建中國共產黨所做出的不懈努力:他們深入到工人群眾中,宣傳革命思想,為黨組織的發展壯大奠定了基礎;在講述抗日戰爭時,教師可以引入狼牙山五壯士、楊靖宇將軍等英雄的事跡;狼牙山五壯士在戰斗中將子彈打光后,寧死不屈,跳下懸崖;楊靖宇將軍在冰天雪地、彈盡糧絕的情況下,孤身一人與大量日寇周旋,戰斗幾晝夜后,在濛江縣壯烈犧牲。這些英雄的故事讓學生們深刻體會到中國人民在抗日戰爭中表現出的頑強意志和英勇無畏的精神。
其次,教師可以讓學生基于思想政治教學內容,從多個維度展開歷史比較,加強學生對思想政治現象的理解。
比較一:將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土地政策與古代的土地制度進行比較。在此任務的驅動下,學生展開多維交流、探索,得出答案:古代的土地制度大多是地主階級占有大量土地,農民處于被剝削的地位;而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實行了打土豪、分田地的政策,使廣大農民獲得了土地,調動了他們的革命積極性。通過比較,學生能夠清晰地認識到土地問題在不同歷史時期的重要性以及解決方式的差異。
比較二:對比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和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政治主張。如有的學生回答:“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資產階級主張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但由于中國的國情和資產階級自身的局限性,這一目標未能實現。而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提出建立一個由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這一主張符合中國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最終贏得了人民的支持并取得了勝利。”
比較三:新文化運動時期倡導的民主與科學精神與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文化建設進行比較。如有的學生回答:“新文化運動為中國帶來了新的思想潮流;但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提出了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使文化真正服務于人民大眾,推動了社會的進步。”
在這一系列教學環節中,教師以“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為基石,在思想政治課程教學中融入歷史元素,使學生不再只是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在歷史的長河中穿梭,感受歷史的脈搏,深刻理解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必然性和偉大意義[4]。
(二)采用啟發式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啟發式教學如同點亮學生思維之火的火炬,能夠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動力和興趣。在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中,教師應該依據歷史發展的脈絡和思想政治學科的知識體系,精心設置融啟發性、探究性、趣味性于一體的問題,創設富有歷史文化底蘊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追溯思想政治觀念的起源,理解其在歷史進程中的演變和發展。同時在教學互動中,教師應善于傾聽學生基于歷史視角提出的獨特見解和疑問,并給予積極回應和引導,鼓勵學生從歷史的經驗教訓中提煉智慧,以此培養他們運用歷史思維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
以人教版高二選擇性必修一第一單元第五課“中國外交政策的形成與發展”為例。首先,在課程開始時,教師可以提問:“從古代的朝貢體系到現代的獨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中國外交經歷了巨大的轉變。大家思考一下,這種轉變的根本原因是什么?”這一問題既涵蓋了歷史的跨度,又直擊課程的核心,能夠引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接下來,為了引導學生追溯思想政治觀念的起源,教師可以展示清朝時期的一些外交文獻和條約,讓學生了解當時中國在外交上的被動局面,然后提問:“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中國人民對于獨立自主的外交有著怎樣的渴望?”教師基于問題情境的創設,使學生置身于歷史之中,進而深刻體會到外交政策變化的必要性。
隨后,在講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時,教師可以播放一段當時的國際新聞報道視頻,并提出問題:“在西方國家對新中國進行封鎖和孤立的情況下,我們為什么還要堅持‘一邊倒’的外交方針?這一決策對當時的中國產生了怎樣的影響?”學生通過觀看視頻和思考問題,能夠逐漸理解當時外交政策制定的背景和意義。而當學生提出“隨著中國的日益強大,外交政策是否會發生根本性的改變”這樣的疑問時,教師則可以先肯定學生的思考深度,然后引導學生回顧中國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則和核心目標,并闡述:“中國外交政策的根本宗旨是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無論國家實力如何變化,這一宗旨始終不變……”
此外,在探討中國外交政策的發展歷程時,教師可以通過提問引導學生對比不同歷史時期的外交重點和策略:“改革開放時期,中國外交強調經濟合作,積極融入世界經濟體系。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側重于政治結盟的外交策略相比,發生了怎樣的變化?這種變化是如何適應國內經濟發展需求的?”通過這樣的對比和啟發,學生能夠更清晰地看到外交政策與國家發展的緊密聯系。
最后,在講解中國在國際舞臺上的成功外交案例時,教師可以問道:“從這些成功案例中,我們能總結出哪些外交智慧?這些智慧對于我們處理當今復雜的國際事務有什么啟示?”學生通過分析和討論,能夠認識到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倡導多邊主義等理念的重要性。
在這一系列教學環節中,教師遵循歷史發展脈絡,以環環相扣、層層遞進的問題鏈為線索,引導學生對“中國外交政策的形成與發展”這一課程展開深入思考和探究,不斷深化對中國外交政策的理解,于潛移默化中強化歷史思維分析,提高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
(三)整合跨學科知識,提升課程的實效性
從歷史的視角來看,知識的發展從來都不是孤立和單一的,而是相互交融、相互促進的。高中思想政治課程與歷史學科存在深厚的淵源,為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基于歷史視角實施跨學科教學。一方面,教師可以建立跨學科知識體系,將思想政治知識與歷史學科知識進行融合和交叉;另一方面,教師可以開展跨學科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際操作中體驗知識的應用和價值。
以人教版高二選擇性必修一第三單元第六課“走進經濟全球化”為例。一方面,在講述經濟全球化的起源時,教師可以結合歷史學科的知識,從古代絲綢之路的開辟講起,分析這一歷史事件如何促進了東西方經濟文化的交流,為后來的經濟全球化奠定了基礎。接著,教師可以進一步介紹近代工業革命和殖民擴張如何推動了全球市場的形成,以及二戰后國際貿易體系的建立和經濟全球化的加速發展。通過這些歷史事件的串聯,學生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到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歷程,理解其背后的歷史動因。同時,教師還可以結合思想政治學科的知識,引導學生分析經濟全球化對各國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影響。例如,學生可以思考經濟全球化如何加劇了國際競爭、如何推動了各國政治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如何促進了全球文化的交流和融合等,從而更加全面地認識經濟全球化的影響,培養全球意識和批判性思維。
另一方面,教師可以開展經濟全球化的案例分析等跨學科實踐活動。在此環節,教師可以選取具有代表性的經濟全球化案例,如跨國公司的全球布局、國際貿易的爭端解決等,讓學生進行分析和討論。在分析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政治、經濟、文化等多個角度思考經濟全球化對各國的影響及其后果,使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經濟全球化的內涵和影響,不斷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結束語
總而言之,本文通過對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教學方法創新的深入探討,從歷史視角出發,揭示了教學方法創新的必要性,并提出了相應的實踐路徑。通過融入歷史元素、采用啟發式教學以及整合跨學科知識等,不僅能夠增加課程的吸引力,更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課程的實效性。展望未來,期待更多的教育工作者能夠展開持續性的探索和研究,為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教學注入新的活力,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健康成長貢獻更多力量。
參考文獻
[1]李霞.深度學習視域下高中思政課教學的優化策略[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1(11):226-228.
[2]劉博男,張光.高中思政課教學中學生文化自信的培育[J].亞太教育,2024(7):132-135.
[3]丁一方.案例教學法在高中思政課教學中的應用探析[J].甘肅教育研究,2024(8):115-119.
[4]郭志玲.高中思政課教學中如何創建活動型德育課程[J].甘肅教育研究,2023(11):155-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