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同文明的存在是人類社會的突出特征,隨著世界歷史進程中的交往普遍性日益凸顯,不同文明間的摩擦和碰撞也會愈發頻繁。那么,人類文明到底該何去何從?以塞繆爾·亨廷頓為代表的西方學者給出了“文明沖突論”“文明優越論”“普世文明論”等回答,認為人類歷史的方向是“文明沖突”戰勝非西方文明。然而,西方的答案不是出路,更不是唯一的答案。事實上,正如有學者指出的,一些人極力鼓吹“文明沖突論”,就是要為實現其國家利益與“后殖民主義”提供新的理論基礎,在本質上是一種“意識形態策略”,最終達到重建世界秩序的目的??梢姡^的“文明沖突論”,只不過是西方意識形態偏見的再現。針對人類文明的關系與走向問題,習近平總書記以“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論述貢獻了深邃的中國智慧,提供了獨特的中國方案。習近平總書記的文明交流互鑒觀是習近平文化思想引領新時代文化建設實踐的生動體現,深刻洞悉人類文明發展的未來前景,實現了對馬克思主義文明觀的承繼、豐富和創新發展,有力地駁斥和超越了文明沖突論等文明關系理論的狹隘思維。深入研究闡釋習近平文化思想中文明交流互鑒觀的生成邏輯,對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重大理論意義和深遠現實意義。
一、習近平總書記文明交流互鑒觀生成的理論邏輯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論述是對馬克思主義世界歷史理論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智慧的創新發展。
承繼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歷史思想。習近平總書記文明交流互鑒觀源發于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世界歷史思想。馬克思、恩格斯認為,“現代大工業”的發展必然會造就世界歷史的形成,“各民族的原始封閉狀態由于日益完善的生產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間的分工消滅得越是徹底,歷史也就越是成為世界歷史”。究其原因有三點:一是現代大工業以廣泛的社會分工為條件,這必然會促進各民族和地區在世界范圍內的交流交往;二是現代大工業創造了極其便利的交通和生產工具,它能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蠻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來”;三是現代大工業把所有的資本都變為工業資本,而資本的逐利性與擴張性迫使各工業國不斷開拓海外市場,由此,各民族和國家日益沖破狹隘的地域、民族界限,最終實現“世界歷史”的未來圖景??梢?,人類歷史的發展就是一個從“民族史”“地域史”走向“世界歷史”的過程,同時也是一個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不斷跨地域空間和社會制度在全球范圍內交流滲透的過程。馬克思、恩格斯在論述“歷史向世界歷史轉變”時指出:“物質的生產是如此,精神的生產也是如此……由許多種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學形成了一種世界的文學?!痹谒麄兛磥恚癞a品伴隨著物質產品,也如同物質產品一樣,在世界一體化的進程中,到處傳播、流通、交融,并相互影響。這表明,任何文明的發展都不是孤立的,它總會與其他的民族文明發生沖突與融合,在交互作用中形成文明發展的沖突融合現象,文明發展的世界化是不可逆轉的歷史趨勢。在此需要指出的是,馬克思所說的“世界的文學”不是一種“單一文學”,人類文明的世界化并不意味著民族文明的消失,世界文明的形成只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消除民族文明的狹隘性,賦予民族文明新的時代內容。一言以蔽之,文明發展的世界化就是文明民族性與世界性高度融合狀態下的“多樣性統一”。
汲取中華傳統“和”文化的思想精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兼收并蓄、博采眾長是中華文明傳承千年而歷久彌新的重要原因,其中“和”文化更是貫穿中華五千年文化長河中的一條主線。習近平總書記的文明交流互鑒觀融匯了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資源及價值精神,并促進中華民族傳統文明向現代文明不斷向前發展。一方面,融匯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協和萬邦、天下大同的理想追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和平、和睦、和諧是中華民族5000多年來一直追求和傳承的理念……親仁善鄰、協和萬邦是中華文明一貫的處世之道。”協和萬邦的底層邏輯肇始于以“天下”為視野的世界觀,它剔除了以分裂思維理解世界的民族主義模式,謀求的是“人人為公”“天下大同”的理想社會,這無疑與共產主義“世界歷史”的發展方向具有內在一致性。而要實現世界安寧和美、天下大同的美好愿景,就需要以文安民,以教化人,行“王道”,施“仁政”,以達成親仁善鄰的大治景象。這種“仁”與“禮”的道德傳統既塑造了中華民族守正平和的民族性格,也造就了中華文明與其他文明得以“各美其美、美美與共”平等交流互鑒的燦爛篇章。另一方面,融會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和合共生、和而不同的處世哲學。中華文明歷來“貴和”而不“尚爭”,無論是儒家所言的“禮之用,和為貴”,還是墨家提倡的“兼愛”“非攻”,無不是這種哲學追求的鮮明彰顯,其目的在于以平和方式化解矛盾,達成不同主體間的和諧狀態。而“和而不同”則是實現“和合共生”的基本原則?!秶Z·鄭語》有載:“夫和實生物,同則不繼……聲一無聽,物一無文,味一無果,物一不講?!敝挥胁町愋院投鄻有?,才能造就整體性和共同性的力量,一味求同并不能持續發展,也不會有動聽的聲音、美麗的顏色和鮮美的味道。正因如此,習近平總書記用“夫物之不齊,物之情也”呼吁差異性個體通過兼容并包實現共生共存,提出“文明具有多樣性,就如同自然界物種的多樣性一樣”。人類社會就是一個由多種文明所構成的社會共同體,不同文明因自己的歷史環境和發展條件等不同又呈現出獨有“韻味”的差異性和多樣性。這充分展示了中國推動文明交流互鑒與和諧發展的堅定立場。總之,中國的“和”文化蘊含著不同文明之間兼收并蓄、相互交融的哲學智慧,凸顯了中國古人早已形成的文明交流互鑒理念,習近平總書記的文明交流互鑒觀正是吸吮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乳汁成長起來的。
二、習近平文明交流互鑒觀生成的歷史邏輯
“歷史是一面鏡子,它照亮現實,也照亮未來”。重視學習和總結運用歷史經驗,并善于從中汲取智慧服務于理論和實踐,是我們黨的一大優良傳統。習近平總書記的文明交流互鑒觀離不開對歷史經驗的充分汲取。
對世界文明交往發展經驗的深刻汲取。一部人類文明的“發展史”,就是文明交流互鑒的“融合史”。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開幕式上的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亞洲先人們早就開啟了“交往交流、互通有無的文明對話”。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歷史也是最好的清醒劑。之所以如此,就在于歷史能夠以它興衰成敗的真實足跡為人們提供反思和借鑒的可靠經驗。一方面,從正向的歷史經驗看,文明交流互鑒程度愈深,國內政治和地區間政治形勢愈趨于穩定,世界經濟繁榮發展程度也就愈高。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亞洲近幾十年快速發展,一條十分重要的經驗就是敞開大門,主動融入世界經濟發展潮流?!蓖瑯?,“人們希望通過文明交流、平等教育、普及科學,消除隔閡、偏見、仇視,播撒和平理念的種子”。亞洲各文明體之間在政策、貿易、資金、民心、文化等各方面的交融互通中,實現彼此的了解與溝通,促進經濟的發展與繁榮,保障了互尊互信、和睦相處國際關系的形成。另一方面,從反向的歷史經驗看,當不同文明之間彼此獨立、互為對立,文明的交流與融合無法正常開展時,國家政權的合法性認同便會受到削弱,種族沖突或民族矛盾更易加深,對經濟的繁榮發展也會構成嚴重的威脅與挑戰。如清代晚期,封建統治者實行閉關鎖國政策,不僅阻礙中國的進步和中外文明交流,也大大削弱了民眾對其政權合法性的認同。正是在此意義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華文明是在中國大地上產生的文明,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斷交流互鑒而形成的文明?!比魡适Я宋拿鹘涣鳎腥A文明也就失去了生命力依托,中國自身的發展和進步也會受到影響。
對中國共產黨文明交往經驗的總結延續。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日起,就充分尊重世界不同民族的獨立性,立足于中國國情與實踐,回應時代關切與呼喚,不斷深化對世界文明的認識,積極推動中華文明與其他文明間的交流互鑒,形成了一以貫之具有鮮明特色的文明交往思想,為習近平總書記文明交流互鑒觀的出場提供了直接的思想資源。早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毛澤東就對于“要不要學”和“如何學習”外來文化的問題有過深刻闡述。他認為我們的文化是有中華民族特性的革命的民族文化,對于外來文化,我們既不能像對待食物那樣不加“口腔咀嚼和胃腸運動”就全盤吸收或機械搬用,陷入教條主義和形式主義,要以批判的眼光進行學習;但也不能封閉自我,主張:“應該大量吸收外國的進步文化,作為自己文化食糧的原料?!薄胺矊傥覀兘裉煊玫弥臇|西,都應該吸收”,在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基礎上,最終達成洋為中用的目的。新中國成立后,面對百廢待興的落后局面,毛澤東進一步強調了中華文明與世界文明的交流溝通,特別是要在交流過程中樹立鮮明的中國本體意識,為新中國文明交往的持續推進夯實了基礎。社會主義進入新時期,鄧小平審時度勢做出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也開啟了中華文明與世界文明交流互鑒的新時期。針對一些人固步自封,對學習世界其他文明存在困惑甚至是質疑的態度,鄧小平尖銳批評,這無疑是愚蠢的。在他看來,任何一個國家關起門來搞建設是不能成功的,要發展就不能孤立,只有“向資本主義發達國家學習先進的科學、技術、經營管理方法以及其他一切對我們有益的知識和文化”,我們才能鑄就中華文明新的輝煌。進入21世紀,隨著綜合國力的持續提升,中華文明的世界影響力不斷加強。中國共產黨更加重視文明交流,在強調努力學習借鑒世界優秀文明成果的同時,也在積極向世界推廣中華文明,倡導世界文明與中華文明的交流互鑒與整體進步。江澤民指出:“各個國家、各個民族都為人類文明的發展作出了貢獻……應本著平等、民主的精神,推動各種文明相互交流、相互借鑒,以求共同進步?!焙\濤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世界不同文明和諧共處的主張,強調要尊重不同文明的自主權和多樣性,在競爭比較中取長補短,在求同存異中共同發展,共同構建一個和諧世界。實際上,無論是古時的歷史經驗,還是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的實踐成就都充分說明,交流互鑒是文明發展的本質要求,是每一種文明保持恒久活力的必由之路。
三、習近平總書記文明交流互鑒觀生成的現實邏輯
實踐發展永無止境,認識真理、理論創新永無止境。實踐性是馬克思主義的根本性理論品格,也是馬克思主義永葆生機與活力的本質所在。習近平總書記的文明交流互鑒觀是積極把握時代機遇、正面回應現實問題與時代難題的理論產物,鮮明的實踐導向和問題意識是習近平總書記文明交流互鑒觀不斷走向成熟與日益獲得完善的根本動力。
撥開世界文明發展迷霧的現實需要。100多年來,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實現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新時代,中華文明迸發出強大的生機與活力,也肩負著開創人類文明新形態的歷史重任。中國不再僅僅是國際秩序的被動接受者,更是積極的參與者、建設者和引領者,為中華民族復興與人類發展未來做貢獻始終是中國共產黨的重要使命。但與此同時,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也面臨新的挑戰。全球化進入深度調整期,金融危機與貿易保護主義助推反全球化、逆全球化思潮泛起,單邊主義和民粹勢力不斷危及國際社會有序穩定秩序,一些國家仍秉持著二元對立思維、冷戰思維和西方中心主義思維,迷信著所謂的“文明沖突論”“文明優越論”“普世文明論”等謬論,企圖挑起文明之間的沖突,遏制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在西方世界的主流意識形態中,往往以普世主義的名義片面強調西方文明的先進性和獨特性,無視他者文明之美,錯誤地將自身利益和文明視為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普世選項,試圖將其推廣至全世界,以推動人類文明發展。毫無疑問,這些偏見和論調均潛藏著錯誤和荒謬的文明關系和文明走向理念。而撥開這些思想迷霧是推動人類文明發展的應有之義。人類歷史反復證明,閉關自守對本民族和國家的發展絕無益處。世界萬物萬事千差萬別,人類所創造出的文明璀璨紛呈。建立在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基礎上的文明共存是維系多彩人類文明天空的基本條件,居高臨下、唯我獨尊的文明優越論則是窒息人類文明美麗花苑的幽暗意識和強權意志。
順應人類文明時代洪流的必然要求。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不確定性與日俱增,世界全球性問題層出不窮,全球治理在面對經濟發展鴻溝、氣候環境持續惡化、恐怖主義事件頻發、地緣政治沖突加劇等關鍵問題上的失效現狀,暴露出共同性治理價值觀念缺失、治理機制滯后、治理主體缺位等時代困境。實際上,長期以來,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以“自由”“民主”“人權”為核心內容的“普世價值”為幌子,借機輸出西方文明發展模式并肆意打壓其他“非西方”文明,激化了各文明之間的矛盾與敵意。資本主義宣揚的抽象“普遍性”的價值理念本身蘊含著強烈的價值觀偏執,由此衍生的全球治理機制也必然會成為西方資產階級謀求全球擴張和霸權統治的工具。這進一步帶來的惡果是:掌握最終話語權的少數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成為全球治理“游戲規則”的權威裁定者,非西方國家的治理權力缺位,全球治理體系變成一種單邊治理,嚴重限制了多元主體治理合力的形成。破解全球治理困境、推動全球治理體系有序協調發展,就需要變革由資本主導全球治理的底層邏輯,促進全球意識和全人類共同價值的發展,構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人類命運共同體,“國際上的事應該由大家共同商量著辦,世界前途命運應該由各國共同掌握”。而且全球化是當今世界所面對的時代潮流,是歷史發展大勢。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世界多極化和以互聯網為標志的現代信息技術一路高歌猛進,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孕育成長,人類正處于前所未有的大變革大調整時期,各國相互聯系和彼此依存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頻繁和緊密。全球化程度越高,文明交流互鑒的可能性和必然性就越高。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決定了各種文化間的交流必然變得更加密切和多樣化。它不僅為文明交流互鑒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撐與動力支持,也為文明交流互鑒提供了無限的可能性空間。習近平總書記的文明交流互鑒觀正是在對時代機遇的把握下出場,其基于人類的共同價值和整體利益,集中彰顯了超越西方形而上學文明觀內在困境的理論可能,為推動人類不同文明的和諧共生與共同繁榮提供了有力注腳。
〔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數字技術驅動網絡意識形態安全治理能力提升研究”(23CKS062)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系上海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研究院研究員)
責任編輯:戴群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