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習近平文化思想的根本立場是堅持人民至上。這一立場強調文化建設必須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強調文化建設為了人民、尊重人民、依靠人民、服務人民,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增強人民精神力量。它堅持捍衛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的人民立場,又根據新時代的社會主義文化實踐,詮釋了“人民至上”的理論內涵,拓寬了“人民至上”的實踐向度,形成了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的當代篇章。只有準確把握習近平文化思想“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場,才能真正學懂弄通習近平文化思想博大精深的理論體系,才能在新時代新征程上更好地續寫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中國化時代化的新篇章。
一、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的根本立場是“人民至上”
所謂“立場”,就是人們觀察、認識和處理問題的立足點。對于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而言,最根本的政治立場就是人民大眾的立場,就是站在人民大眾的角度來觀察、認識和處理文化問題,發展人民文化事業,滿足人民文化需求,保障人民文化權益。習近平文化思想從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中汲取的最寶貴的哲學智慧,首先就是“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場。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恩格斯說:“馬克思的整個世界觀不是教義,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現成的教條,而是進一步研究的出發點和供這種研究使用的方法。”[1]學習馬克思主義,最根本的是學習馬克思主義所蘊含的立場、觀點、方法。信仰馬克思主義,最根本的是信仰并踐行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場是馬克思、恩格斯在創立唯物史觀時所形成的代表性成果,是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最為重要的理論原點和歸宿。早在青年時代,馬克思、恩格斯在合著的《神圣家族》一書就提出了“人民至上”的觀點。馬克思、恩格斯指出,任何歷史運動都必須以物質資料生產為前提,“人通過勞動開始創造自己的歷史”,歷史發源在“塵世的粗糙的物質生產中”。[2]馬克思、恩格斯批駁了鮑威爾哲學的抽象性和虛幻性,認為“歷史不過是追求著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動而已”,“歷史的活動是群眾的事業”。[3]唯物史觀對人民的推崇,使之與法國舊唯物主義和黑格爾哲學劃清了理論界限,形成了獨樹一幟的人民史觀。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恩格斯通過進一步分析市民社會和政治國家的關系,系統闡釋了唯物史觀的人民立場。并指出,一切歷史的基本前提是從事物質生產生活的“現實的人”,人民群眾平凡的物質生產實踐構成任何社會發展的基本動力,人民群眾才是每個民族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真正創造者、社會歷史變革的推動力量。馬克思、恩格斯這一立場貫穿于馬克思主義理論構建的全過程,為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的形成和發展提供了邏輯前提。
“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站在人民大眾的出發點觀察和分析文化問題,確立了無產階級文化運動的根本立場。馬克思、恩格斯認為,過往的一切革命都是少數人為了自身利益而發動的運動,一切統治階級都試圖把自身的利益喬裝打扮成社會普遍利益。而無產階級運動與之不同,是歷史上第一次發生的“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4]。因此,無產階級政黨在領導文化運動過程中,必須真正把人民大眾的文化利益放在革命議程上。無產階級的文化革命和文化運動必須真正貫徹人民至上的理論原則,在推動人類社會最終走向“自由人的聯合體”的歷史活動中為大多數人謀取文化利益。在《哥達綱領批判》中,馬克思駁斥了拉薩爾“勞動是一切財富和一切文化的源泉”的謬論[5],認為在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中談論公平,只不過是小資產階級的幻想,根本不可能實現。而要實現真正的公平,只能是依靠共產黨人實行最徹底的革命。無產階級政黨肩負著領導這場革命的重任,從而真正把工人“從一切壓迫和束縛中”解放出來。可見,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堅定貫徹了“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場,并用這一立場來檢驗無產階級政黨領導文化運動的成色。
二、習近平文化思想捍衛與發展了馬克思主義
文化理論人民立場
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把人民對精神文化生活的向往作為文化建設的奮斗目標,大力推進文化體制改革、振興文化市場,讓文化成果更多更好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科學回答了新時代文化建設“為了誰”“依靠誰”“惠及誰”的問題,生動詮釋了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場。
習近平文化思想回答了新時代文化建設“為了誰”的問題。人民至上是馬克思主義政黨最鮮明的政治特性,是中國共產黨人最鮮亮的價值底色和最深沉的價值追求。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重視文化建設“為了誰”的問題。并針對文學藝術創作和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工作指出:“首先要搞清楚為誰創作、為誰立言的問題,這是一個根本問題?!保?]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鮮明指出:“在圍繞中心、服務大局中找準坐標定位,牢記社會責任,不斷解決好‘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這個根本問題?!保?]這深刻闡明了新時代文化工作的根本立場,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提供了基本價值遵循。在新時代文化建設中,堅持人民至上是一條鮮明主線。堅持人民至上,就是要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邏輯原點與最終歸宿;就是要在新時代文化建設的全過程,始終把人民文化利益擺在重要位置,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解決好人民群眾精神文化層面的急難盼愁問題。黨的十八大以來,從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宣傳教育到推動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制度化,從完善思想政治工作體系到建立健全黨和國家功勛榮譽表彰制度、設立烈士紀念日,從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到“國潮風”的興起,無一不是對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向往的回應,無一不是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在文化實踐中彰顯人民主體性、詮釋制度優勢、展示文化力量的重要部署安排,集中體現了習近平文化思想“為了誰”的價值立場。
習近平文化思想回答了新時代文化建設“依靠誰”的問題。唯物史觀不相信任何個人英雄,認為人民大眾才是歷史的創造者和推動力量。毛澤東同志指出:“我們共產黨人好比種子,人民好比土地。我們到了一個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結合起來,在人民中間生根、開花?!保?]中國共產黨人歷來強調,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和真正的英雄,是推動歷史前進的決定性力量,任何社會歷史變革只有代表人民利益、依靠人民力量才能取得成功。2017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給內蒙古自治區蘇尼特右旗烏蘭牧騎的隊員們回信,勉勵他們永遠做草原上的“紅色文藝輕騎兵”?!盀跆m牧騎的長盛不衰表明,人民需要藝術,藝術也需要人民”[9]。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和見證者,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主要的依靠力量。“文藝創作方法有一百條、一千條,但最根本、最關鍵、最牢靠的辦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要深深懂得人民是歷史創造者的道理,深入群眾、深入生活”。[10]新時代建設和發展好社會主義文化,根本力量在于人民,人民是一切文化創新創造的主體力量,是建設文化強國和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根本依靠力量。在推進文化強國建設中,只有扎實走好新時代群眾路線,緊密聯系人民群眾,經常深入人民群眾,緊緊依靠人民群眾,讓蘊藏于人民群眾中的創造活力充分涌流,才能共同匯聚文化強國建設的磅礴動力,共同鑄就新時代文化建設的新輝煌。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國宣傳思想文化戰線先后推出一系列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大力普及社會文明禮儀規范,引導城鄉居民廣泛參與基層志愿服務,推動新鄉賢建設、文明鄉風建設助力鄉村振興,建立和諧人際關系,自覺抵制“奢靡”“斗富”“躺平”“喪”等不良風氣和庸俗習氣,真正讓人民群眾唱主角,使社會整體精神面貌發生了積極變化,生動詮釋了習近平文化思想“依靠誰”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習近平文化思想回答了新時代文化建設“惠及誰”的問題。人民不僅是文化建設的參與者,更是文化建設成果的受益者。發展社會主義文化,歸根結底是要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要根據時代之變、國情之變、黨情之變,更好地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不斷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把“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豐富人民精神世界”納入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之中,不但生動詮釋了習近平文化思想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底色,而且明確拓展了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實踐向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人民群眾對文化建設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指出,要更好地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緊緊圍繞“讓人民享有更加充實、更為豐富、更高質量的精神文化生活”的目標,著力解決文化領域人民群眾急難盼愁問題,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繁榮社會主義文化市場,推動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讓文化發展成果更多更好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黨的十八大以來,各級宣傳思想文化部門針對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因地制宜推動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健全公共文化投入經費保障機制,設立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專項扶持和獎勵資金,提升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隊伍的綜合素質和業務能力,完善公共文化服務產品多元化供給機制,形成了政府、市場、社會共同參與的公共文化服務格局,切實保障了人民群眾參與新時代文化建設、共享新時代文化成果的權利,體現了習近平文化思想的根本旨歸。
三、堅持人民至上立場,續寫馬克思主義
文化理論新篇章
習近平文化思想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總攬全局,對新時代文化建設一系列重大問題進行系統謀劃、前瞻部署、戰略安排的理論遵循。習近平文化思想堅持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場,堅持文化發展為了人民,文化發展依靠人民,文化成果惠及人民,進而明確了新時代文化建設的“路線圖”和“任務書”,為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提供了科學指引。面對新時代新征程上全球文化沖突加劇、文化產業競爭日趨激烈、西方社會思潮加速倒灌的嚴峻形勢,構建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任務更加緊迫,必須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更好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夯實文化基礎。
堅持和加強黨對文化工作的領導權。對于社會主義國家來說,沒有黨對文化領導權的完全掌握,就沒有人民大眾文化利益的切實保障。在新時代新征程上,要堅持人民至上、續寫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新篇章,必須牢牢把握并不斷加強黨對文化工作的領導權。要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高質量實施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體系,讓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更加彰顯,影響更加廣泛。要深入分析全球化智能化時代媒體發展的新特點、新規律、新趨勢,加強全媒體傳播體系建設,健全網絡綜合治理體系,凝聚多元協同治理主體力量,構建主流輿論影響網絡輿論生態格局新機制,堅決打贏網絡空間沒有硝煙的戰爭,堅決過好互聯網這一關,鞏固各級各類理論陣地和輿論陣地。
以“兩個結合”為指導推進理論創新。“兩個結合”是習近平文化思想形成的重要標志,為續寫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新篇章提供了世界觀和方法論?!吨泄仓醒腙P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在總結我們黨“堅持理論創新”方面的歷史經驗時,明確把堅持“兩個結合”作為黨堅持理論創新的寶貴經驗加以論述。黨的二十大報告緊緊圍繞“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針對宣傳思想文化工作面臨的重要任務作出了安排部署。在新時代新征程上,要堅持人民至上、續寫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新篇章,就是要堅持以“兩個結合”指導推進理論創新。要加強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基礎理論和前沿問題研究,立足時代之變、國情之變、黨情之變,用習近平文化思想之“矢”射新時代實踐之“的”,總結提煉新的學術概念,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更加學理化、系統化、大眾化。要善于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研究中國特色的文化土壤、文化問題和文化矛盾,推出契合時代要求、國情要求、人民要求的理論創新成果,以與時俱進的創新理論武裝全黨,教育人民。要深刻把握“兩個結合”與中國式現代化的辯證關系,把歷史、現實、未來貫通起來,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更多理論能量。
系統推進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指出:“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我們在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保?1]并全面闡述了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時代背景、邏輯內容和現實要求。在新時代新征程上,要堅持人民至上、續寫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新篇章,就是要系統推進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要堅定民族文化自信,堅守民族文化立場,賡續民族文化血脈,增強民族文化主體性,真正實現精神上的獨立自主。要厚植中華文明發展根基,大力實施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加強對中華文明起源、發展歷史、豐富內容等的研究,建立中國特色的文明研究體系,講好中華文明故事,傳承中華文明精神特質。要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通過政府和市場“兩只手”來滿足新時代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全面保障人民群眾共享文化成果的基本權利,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提供堅實的文化基礎和不竭的文化動力。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91.
[2]馬克思,恩格斯.神圣家族[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191.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18.
[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11.
[5]馬克思:哥達綱領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8.
[6]習近平.論黨的宣傳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0:368.
[7]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31.
[8]毛澤東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162.
[9]習近平書信選集:第1卷[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2:145.
[10]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19.
[11]習近平.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10.
〔本文系中共江蘇省委黨校(江蘇行政學院)2024年度創新工程科研專項課題“習近平文化思想的世界觀方法論”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系中共江蘇省委黨校哲學教研部副教授)
責任編輯:劉志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