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太湖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強調“天堂之美在于太湖美”。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統籌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治理,推動重要江河湖庫生態保護治理。江蘇始終把太湖綜合治理作為必須扛牢的國之大者,對全省太湖流域進行全面、系統、科學的污染治理,實現湖體水污染物濃度降低、富營養化程度下降、重點斷面水質提升、生態保護水平上升,太湖水生態環境創新世紀以來最好水平,太湖生態美越發彰顯。邁入新征程,江蘇省委、省政府將太湖治理作為全省生態文明建設的標志性工程,對新一輪太湖綜合治理作出部署,著力打造全國湖泊治理標桿、世界級生態湖區。努力唱響新時代人水和諧共生“太湖美”,打造美麗江蘇建設示范樣板,需要從控源減污、育新蓄能、擴容增匯、改革探路等四方面協同發力,以高水平保護和治理,讓太湖美得更有質感。
一、唱響新時代“太湖美”,“控源減污”是關鍵之舉
生態環境治理是一項系統工程,要正確處理重點攻堅和協同治理的關系,既要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以重點突破帶動全局工作的提升,又要強化協同性,統籌兼顧。隨著太湖治理的深入,太湖其他污染物指標均明顯改善,但總磷濃度仍在高位波動,降磷已成最關鍵點。總磷濃度高既有外源污染要持續控制的問題,也有內源污染要逐步清除的問題。要堅持把提高控源減污水平、推動綜合治理作為太湖治理的關鍵之舉,持續降低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以減排的確定性來對沖經濟波動和氣象條件變化帶來的不確定性,科學有序地推動在削減氮磷污染負荷上實現新突破。
狠抓工業點源治理。加快推動流域入河排污口標準化、規范化整治,完善長效監管機制,切實做到“有口必查、有水必測、有源必溯、有污必治”。著力推進園區污染物限值限量管理,實行環境質量、排放總量“雙管控”機制。持續推動涉磷企業整治,強化涉磷企業風險源管理,支持涉磷企業開展清潔生產審核及涉磷原輔料源頭替代,建設收集貯存和處理處置含磷氮工業廢水、危廢的“工業綠島”,實現涉磷企業清單化動態管理。探索工業企業實施生產廢水、生活污水、雨水和清下水“四水分離”,持續做好涉酚、涉重金屬等特征污染物的治理,提升環境風險管控能力。
深化農業面源治理。把節水作為首要工作,用精準噴灌、滴灌取代大水漫灌。推進化肥農藥減量增效,大力推進農作物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太湖一、二級保護區稻田、設施菜地、果園全面推行農業清潔生產工藝。推進“退水不直排、肥水不下河、養分再利用”的高標準生態農田建設,推進直播稻改機插秧。建立池塘養殖污染檔案,嚴格執行尾水排放備案制度,魚塘生態化改造盡快完成全覆蓋。加快構建種養結合、農牧循環的生態健康養殖新格局,積極推廣農藥“統一配供、限量使用”模式。推進禁養區畜禽養殖場關閉搬遷,加快VNTg3LXRwvJgG59EUj+0PA==建立“以生態消納為主、納管和工業治理為輔”的畜禽養殖污染治理體系,規模畜禽養殖場糞污設施裝備率達到100%。以環太湖城鄉有機廢棄物處理利用示范區建設為契機,推動有機廢棄物全收集、全處理、全利用。
推進城鄉生活污染治理。推進建制鎮生活污水治理、區域供水和垃圾轉運體系實現全覆蓋,行政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實現全覆蓋。持續開展城市黑臭水體整治,實現縣以上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基本消除。持續提升城鎮生活污水集中收集處理率,穩步實施污水處理廠新一輪提標改造,新建大型污水處理廠執行地表水準Ⅳ類標準。科學推進工業、生活污水分類收集和分質處理,做到應分盡分。因地制宜推動農村生活污水處理,抓緊完善已建設施的長效運維機制。
加強小流域綜合整治。聚焦上游重點地區,加大洮滆片區治理力度,圍繞環湖濕地修復、湖口生態攔截、生態緩沖帶等工程,加快修復水生植被,實施系統治理,構建兩湖生態安全防線。大力推進支流支浜綜合整治,構建塘洼地、支浜和河流自然連通水系。有序推進退圩還湖工程,擴大湖泊生態空間,恢復濕地生態功能,把洮湖、滆湖打造成為新孟河調水入太湖的“前置庫”,確保一泓清水入太湖。
二、唱響新時代“太湖美”,“育新蓄能”是根本之策
綠色低碳發展既是解決生態環境問題的根本,也是培育新質生產力、推動高質量發展走在前的關鍵。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江蘇省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使江蘇成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陣地。太湖流域是“蘇南模式”的發源地,園區、企業數量眾多,產業結構偏重,高投入、高排放、低效益的問題尚未得到根本解決。要堅持把科技創新和產業綠色低碳轉型作為根本抓手,著力推動傳統產業“老樹發新枝”和戰略產業、未來產業集群發展,在發展新質生產力上走在前。
加快推動傳統產業綠色轉型升級。強力推動落后產能退出,嚴格執行太湖流域限制類、淘汰類和禁止類產業目錄,加快關停退出能耗、環保、技術等指標落后的低端低效產能,高耗能行業重點領域能效水平無法提高到基準值的全部淘汰。提升整合集聚水平,加強工業園區和集聚區污水集中處理設施及管網的建設與改造,實現園區企業分類收集,污水處理廠分質處理。不斷提升發展質效,對重大項目審批要將“安全環保是否嚴于國家標準、清潔生產是否高于行業水平、單位投資污染物排放強度是否低于全省平均值”作為重要的評價因素。不斷增強行業綠色因子,在化工、印染、電鍍、造紙等重污染行業“一行一策”實施綠色轉型。深入實施綠色發展領軍企業計劃,推進技術改造,提升企業綠色生產水平。全面開展清潔生產審核和評價認證,實現全生命周期治理。
提升產業園區綠色低碳發展水平。全面實施工業園區升級改造行動,園區內通過轉型提升優質產業,騰退清出低效、落后、非工用地,園區外通過優質企業搬遷入園,落后產能關停并轉,分類施策提升土地使用效率。建設專業印染、電鍍園區,推動太湖流域企業整合入園。扎實推動園區限值限量管理工作,在開展完成省級以上園區限值限量管理基礎上,持續推進市級及以下工業園區(集中區)污染物排放限值限量管理工作,加快建立工業園區環境監測監控體系,不斷強化限值限量管理及實踐運用。加快重點園區“電子鼻”系統建設,探索建立“嗅辨+監測”異味溯源機制,推進“無異味”園區建設。推動園區開展整體清潔生產審核創新試點,構建園區清潔生產管理體系及長效激勵機制,探索開展與園區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協同推進園區整體清潔生產審核模式。
加快以產業集群帶動新質生產力培育。構建綠色產業鏈,加快建立以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節能低碳為導向的綠色設計、綠色包裝、綠色采購、綠色制造工藝、綠色運輸、廢棄產品回收處理,建立綠色產業鏈供應鏈管理體系。推動產業加快強鏈,擴大優勢,開展綠色低碳供應鏈示范企業建設,擇優創建一批國家級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培育一批具有生態主導力的產業鏈鏈主企業,打造一批綠色發展領軍企業或綠色發展領軍企業示范集群。構建新型制造體系,促進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航空航天裝備、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先進軌道交通裝備、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電力裝備、農機裝備、新材料、生物醫藥及高性能醫療器械等產業發展壯大。實施制造業數字化轉型行動,加快工業互聯網規模化應用。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未來網絡、氫能與儲能等前沿科技和產業變革領域,謀劃布局一批未來產業。引導制造業朝著分工細化、協作緊密方向發展,促進信息技術向市場、設計、生產等環節滲透,推動生產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細轉變。加大科技創新支持力度,建設更多生態環境領域國家級科技創新平臺,增強生態環境戰略科技力量,推動更多優質科技創新重大項目落地。
三、唱響新時代“太湖美”,“擴容增匯”是潛力所在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生態搞不好就不是“金山銀山”,反而成了虧錢買賣。良好生態是發展根基所在,決定發展的質量和可持續性。太湖地處長三角幾何中心,是長三角的“生態綠心”,具有水源涵養、生態凈化、固碳等重要作用,關乎全流域乃至整個長三角地區可持續發展,必須倍加珍惜,用心呵護。要把生態保護修復擺到太湖治理突出位置,增加生態擴容韌性,更大力度改善太湖生境,在增強系統自凈能力上實現新突破。
系統實施湖區水生態修復。實施更大力度的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不斷做大生態“分母”,從根本上增加環境容量。落實“一核兩圈三片”生態修復總體布局,開展湖體水體修復、生態清淤等工程,實施水生植被修復、退圩還湖、退漁還濕、生態緩沖帶建設等,構建環湖生態濕地圈。扎實開展湖濱帶濕地建設,實施入湖河流河口濕地建設、湖蕩濕地生態修復、濕地生態綠廊修復及支浜小微河道生態修復等工程,提高污染物攔截能力,發揮濕地在調蓄洪水、水源供給、保障生物多樣性、固碳增匯等方面的功能。對流域水泥硬化的河道堤岸開展生態化改造,有計劃地恢復生態岸線,激活有生命的水,打造會呼吸的坡,培育有生機的岸。
科學推進湖體生態清淤。把清淤作為內源減負的關鍵舉措,以梅梁湖、竺山湖、太湖西部沿岸和貢湖為重點,加快推進第二輪約4000萬立方米的污染底泥清淤,削減底泥內源污染持續釋放對太湖水環境的影響。對湖泛易發區、重污染底泥聚集區、入湖河口等區域優先進行生態清淤,開展清淤持續跟蹤監測和績效評估,力爭2030年完成本輪清淤。要積極拓展淤泥處置途徑,發揮政府和市場“兩只手”作用,完成淤泥用于梅梁湖湖濱帶建設試點工程,探索淤泥制磚用于園林步道、古建修復、生態岸坡等,鼓勵改單點大型底泥堆場為多點處置場,打通淤泥資源化利用的堵點。
建立水生態健康評價體系。建立太湖水生態監測和考評體系,科學評估太湖生態健康情況,促進水環境管理由單一的水質目標向水質、水生態綜合管理轉變。緊扣水生態考核,圍繞魚類物種數、水生植被覆蓋度、自然岸線率等重點指標,科學實施生態修復、增殖放流、植被恢復等,降低人類活動影響,修復湖泊自然生態系統。嚴格落實自然生態保護修復行為負面清單,防范以生態修復之名、行生態破壞之實。
提升生物多樣性保護水平和生態系統碳匯能力。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擴大環湖生態安全緩沖區建設,穩妥推進“生態島”建設,因地制宜開展“水下森林”建設試點,通過積極科學適度的人工干預,加強重點區域物種棲息地保護和水生維管束植物群落恢復。健全環湖生物多樣性觀測網絡,加快實現流域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全覆蓋”。加強流域內森林、濕地等生態系統碳匯計量研究,開展典型生態系統碳儲量本底調查和重大工程生態系統碳匯成效監測評估研究,探索提高碳匯能力的生態保護修復模式。發揮流域內生態系統固碳作用,健全體現碳匯價值的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和多元化投融資機制。
四、唱響新時代“太湖美”,“改革探路”是動力之源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惟改革創新者勝。太湖流域作為長三角經濟最發達、人口最密集地區和一體化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制度改革是突破發展瓶頸的關鍵一招,將太湖流域作為“試驗田”,銳意改革,大膽創新,形成一批有效管用的政策制度,可有力提升太湖治理水平。
8f2a1f2fbdd6895b0fe8fb83c6cdf72d推進基層生態環境體制改革。不斷提升生態環境執法效能,穩步探索向鎮街、產業園區下放小微企業生態環境執法權限。推廣行政合規改革試點經驗做法,加快制定執法助力高質量發展的意見,落實好優化執法方式的各項舉措。構建以非現場為主的行動模式,推廣非現場執法管理平臺應用,做到執法任務工單管理,執法檢查實時追溯,執法處罰線上閉環。拓展環境質量改善的執法空間,堅持把環境質量落后區域和重點治理領域作為執法的行動指向,保持執法高壓態勢,嚴肅查處破壞生態環境的違法犯罪行為。
深化生態環境管理改革。積極推動環評審查審批改革。推動規劃環評與項目環評聯動,對按規定開展規劃環評并通過審查的印染集聚區內的建設項目,可簡化項目環評的評價內容。鼓勵開展項目環評打捆審批試點,減輕小微企業負擔。試點推進重點行業企業排污許可證簡化內容、簡化變更程序,讓排污許可證更好用、更管用。推進專業園區排污許可“一張證”管理試點,優化排污總量指標高效配置。落實好規劃環評與項目環評聯動、環評與排污許可“兩證審批合一”、承諾制審批等系列改革措施,積極推進生態環境源頭防控和產業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
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轉換機制。探索建立推動生態產品價值高效轉化的考核機制,在太湖流域探索開展縣域層面GEP與GDP“雙考核”制度,不斷完善核算方法,持續推進應用實踐,努力探索“兩山”雙向轉化路徑,實現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雙贏。完善太湖流域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研究建立太浦河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形成“生態共治、責任共擔、成果共享”的流域保護和治理格局。
探索生態環境政策集成改革試點。培育中國式現代化環境管理政策縣級范例,大力支持江陰、吳江等地建設生態環境治理現代化縣域示范。聚焦地方特色產業發展、歷史遺留問題化解等,積極探索環評審批、總量管理、基礎能力建設、環境政策等體系化建設、組合式運用,把“工具箱”逐步變成“集裝箱”,不斷塑造經濟高質量發展新動能、新優勢,有力助推地方經濟高質量發展。
(作者單位:江蘇省環境科學研究院、江蘇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生態環境廳基地)
責任編輯:梁曙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