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蒙古國從中國市場對煤炭的巨大需求中獲益匪淺,2022年對中國煤炭出口額占到蒙古國GDP的36%。2023年以來,蒙古國在沒有貿易協商的情況下,單方面調整煤炭貿易規則,實施煤炭電子競拍交易,取消大部分包括長協協議在內的坑口交貨協議,蒙古煤炭企業對中國出口改為邊境價結算,對中國煤炭貿易企業、煤炭加工企業及中蒙邊境口岸地區長期安全穩定發展造成嚴重影響。為此,本文分析了中國與蒙古國煤炭進口交易現狀,通過實地調研相關企業掌握了基本情況,并提出了對策建議。
關鍵詞:蒙古國 煤炭交易政策
一、中國與蒙古國煤炭進口交易基本現狀
(一)蒙古國是中國進口煤炭的主要來源國
2023年,中國共進口煤炭4.74億噸,同比增長61.8%。從中國主要進口煤炭來源國數據來看,排名前三位的國家分別是印度尼西亞、澳大利亞和蒙古國,進口量分別是22025萬噸、10213萬噸和6997萬噸;從占比情況來看,進口印度尼西亞煤炭占比由2022年的58.2%下降到了46.4%,進口俄羅斯煤炭占比由2022年的23.2%下降到了21.5%,進口蒙古國煤占比由2022年的10.6%上升到了14.7%。數據表明,中國企業用戶對蒙古國煤炭的采購積極性不斷提高。
(二)內蒙古自治區焦化企業對蒙古國煤炭依賴程度較大
由于蒙古國煤炭具有低硫、低灰、易洗選等特點,且動力煤價格低廉,可以用做配煤降低成本,因此內蒙古自治區各口岸及腹地大部分焦化企業選擇蒙古國煤炭作為原材料。蒙古國煤炭進口主要是通過中蒙邊境甘其毛都、策克、滿都拉、二連浩特口岸。2023年,4個口岸煤炭過貨量分別為3785.67萬噸、1913.19萬噸、528.4萬噸和300.92萬噸。蒙古國煤炭自4個口岸進口后,約60%落地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包頭市、阿拉善盟、烏海市、通遼市等部分焦化企業加工生產;約40%流向甘肅、河北、遼寧、山西、寧夏等省區。
(三)蒙古國單方面調整煤炭交易政策
自2022年12月以來,蒙古國不斷調整煤炭交易政策,不再遵守先前與中國簽署的煤炭交易協議。2023年2月,蒙古國先是宣布終止所有坑口交貨協議,包括長協協議。在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政府及企業努力下,蒙方僅保留北方國際、易大宗、嘉友、中鋁四大貿易商長協協議,其他所有簽訂坑口交貨協議的企業必須繳納500萬美元保證金,并要求重新議價,且在2023年4月30日前改為邊境交貨,否則終止協議。2023年9月30日起蒙古國宣布終止邊境交貨協議,除保留四家長協協議外,其他買家一律采取電子交易模式。
二、蒙古國煤炭交易政策調整對中方造成的影響
自中蒙間開展煤炭貿易以來,貿易模式由單一現貨貿易逐漸擴展為集長協貿易、現貨貿易、電子競拍為一體的綜合性貿易模式。從當前運行情況看,由于蒙方實行“電子交易”政策尚處于初始階段,盡管煤炭貨運量暫未受到大的影響,但已呈現出較多問題。隨著“電子交易”政策調整不斷落地,問題可能會日趨嚴重。
(一)直接損害中國相關企業的利益
1.煤炭貿易企業面臨嚴重虧損和違約風險。據口岸進口商反饋,2023年3月31日,蒙方不顧原簽訂合同履約的問題,全部終止坑口價合同,運力優先保障電子交易訂單,導致原簽訂合約煤炭貿易企業面臨虧損甚至破產以及對下游企業違約風險。同時,蒙方均未退還上千萬的人民幣保證金,中方企業面臨嚴重虧損,口岸多家企業已無法正常開展煤炭進口業務。蒙方雖已對部分中小貿易企業退還預付款,但未對四大進口商企業退還預付款。同時采用邊境交貨方式,使蒙古國可根據國內下游焦化企業、鋼鐵企業市場采購價格,實時制定邊境交貨價格,進而擠壓國內的蒙古國煤炭貿易企業利潤空間。
2.貿易商交易成本及交易風險增加。據中方企業反映,蒙方以3萬噸、5萬噸不等貨量作為一個標段進行拍賣,要求購煤貨款一次付清,并將邊境交貨時間由競拍后30-50天內延長至60天,因此蒙古國煤炭價格先天存在滯后性,從打款到提貨期間產生的價格變動風險均由中方企業承擔,中方企業因此面臨資金占用問題,交貨期延長也意味著更高的市場價格風險。
3.下游煤化工企業原材料短缺影響企業正常生產。據多家煤化工企業反映,由于蒙古國終止大部分企業的長協協議,焦煤價格大幅上漲,邊境交貨時間不確定性增加,使煤化工企業的原材料供應存在非常大的風險,原材料短缺使大部分企業處于不飽和生產狀態,造成多數企業虧損嚴重,原計劃的擴產能項目也只能擱置。調研的國企神華巴彥淖爾能源有限公司和民企內蒙古黑貓煤化工有限公司都因原材料供應問題遭受巨額虧損。
4.運輸企業利益受損。傳統長協模式由買家自主從礦區提貨,經過兩段運輸至中方口岸堆場,兩段運輸均由買方負責。其中,第一段先由ETT礦運至蒙古查干哈達堆場,此段距離約225-235公里,即中盤運輸。第二段從查干哈達運送至中方甘其毛都卸煤場,此段距離約25公里,即短盤運輸。此段因涉及中蒙口岸通關,受到運輸許可證頒發、天氣、通關政策及卸貨效率影響,運費波動較大。2023年4月以來,短盤運費在95-180元/噸區間波動。目前,大部分國內貿易商自營車隊,成本在60元/噸,實施邊境價交易,中資背景蒙古國運輸企業失去車輛自主經營權,運輸部分利潤被大大削弱,可能面臨倒閉并低價變賣運用車輛的風險。
5.造成既有投資閑置浪費。中蒙煤炭貿易發展過程中,貿易商在蒙古國投資較多,推行電子交易及邊境送貨模式后,多年發展中形成的既有資源和基礎設施(如堆場、車隊和配套設備設施等)將會擱置。據調查,某企業在境外共投資了5列運輸火車、2個堆場、130臺運輸車輛,總投資約2億元,推行電子交易后,蒙方終止合同,導致境外投資設備設施均暫停使用。
(二)對內蒙古自治區沿邊口岸發展造成較大影響
1.影響貿易主動權。電子交易成為主流甚至唯一模式,蒙方將徹底掌控煤炭主導權,形成貿易壟斷,不利于兩國按照市場原則和商業規則開展公平貿易。
2.影響口岸邊境地區穩定發展。甘其毛都口岸66.7%的貿易企業在巴彥淖爾市注冊公司,蒙方采取電子交易模式后,競拍企業不受地域限制,口岸將面臨大型企業跨地區遷移風險,對口岸經濟帶來較大損失。據甘其毛都口岸相關負責人介紹,受蒙古國煤炭貿易政策調整的影響,一些中小貿易企業破產倒閉,甘其毛都鎮常住人口持續下滑,對邊境口岸地區安全穩定發展帶來較大挑戰。
3.產生貿易糾紛。根據巴彥淖爾市進口煤炭貿易協會統計,截至2023年底共61家煤炭貿易企業被波及,未執行合同余量802.64萬噸,未退還保證金1123萬美元,剩余尾款1773.54萬美元,中方企業面臨嚴重虧損,口岸多家企業已無法正常開展煤炭進口業務。蒙方為鼓勵貿易商參與競拍,競標煤和坑口煤品質有差異,優質煤優先供給競拍合同,引發貿易糾紛。
4.可能影響口岸過貨量。當前口岸處于長協合同與電子競拍并行階段,甘其毛都口岸四大貿易商目前暫未參與電子競拍,后續不排除蒙方為推動電子競拍而限制長協合同簽約量的可能,最終將影響口岸年度貨運量任務的完成。某長協貿易商與蒙方簽訂長協合同(2022-2032年),預計年進口蒙煤500萬-600萬噸。截至2023年底,進口量約270萬噸,不足預計量的一半,月進口量由45-50萬噸/月下降至15萬噸/月。
三、對策建議
(一)國家層面盡快與蒙方協調溝通
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和蒙古國關于新時代推進全面戰略伙伴關系的聯合聲明》中“支持兩國企業按照市場原則和商業規則擴大煤炭、鐵礦石、農產品貿易,支持兩國企業簽訂煤炭中長期貿易協議”的精神,建議國家層面盡快與蒙方協調溝通,要求蒙方妥善處理煤炭交易保證金、尾款等后續問題,并嚴格執行現有煤炭交易合同。
(二)發揮煤炭行業協會的作用
從目前的中蒙煤炭貿易現狀來看,蒙方的煤炭出口貿易依托于交易所平臺招標進行,中方需要同樣依托于某個機構或某個平臺開展對等交易、對等談判,增強對蒙貿易的話語權。建議設立對蒙煤炭貿易行業分會,直接負責對蒙貿易的談判,在價格、交付、品質保障等各環節實現規范交易。
(三)合理分配運管單
目前,蒙古國煤炭入境運輸所需運管單全部由蒙方礦區企業發放,運輸資源與貿易合同量不匹配。建議國家相關部門與蒙方加強協商,根據簽訂合同量公平分配運管單資源,并給予中方相關部門運管單發放權,保證中長期合同、現有定量合同、電子交易合同均能正常執行。
(四)完善貿易糾紛仲裁機制
隨著中蒙貿易的迅速發展,參與中蒙煤炭貿易的主體交往頻繁而復雜,因為雙方貿易相關政策法律信息存在不對稱、差異性,中國投資者面臨在蒙投資的諸多風險,貿易糾紛仲裁機制需進一步完善。例如,在“三特定”仲裁基礎上允許涉外臨時仲裁;完善臨時措施種類和發布及實施程序;將投資者與東道國仲裁納入可仲裁范疇等。
參考文獻:
[1]成方.2023年中國進口澳煤同比大增17倍之多[OB/OL].https://finance.sina.com.cn/money/future/wemedia/2024-01-26/doc-inaewiyw4424147.shtml,2024-01-26.
[2]戴晶晶.蒙古煤炭出口政策生變,對中國市場影響幾何?[OB/OL].https://www.163.com/dy/article/HQ7NM2JR0534A4SC.html,2023-01-04.
[3]寒娜.中蒙煤炭貿易問題與對策研究[D].哈爾濱:哈爾濱師范大學,2023.
[4]杜佳彪.基于利益相關者的煤炭行業綠色協同發展研究[J].煤炭經濟研究,2018(38),(9):56-59.
[5]劉曉紅.完善國際商事仲裁制度 助力營商環境優化[OB/OL].https://finance.sina.com.cn/jjxw/2023-09-28/doc-imzpfekv3469859.shtml,2023-09-28.
[6]王建忠,李富兵,黃書君,景東升,樊大磊,白羽,顏春鳳.“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油氣合作進展與合作建議[J].中國礦業,2019-02-15:18-24.
(作者單位:青海省經濟研究院)
責任編輯:康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