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數字鄉村建設是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的重要內容。內蒙古從基礎設施、產業、人才、治理和文化等方面統籌實施數字鄉村戰略,且在數字基礎設施建設、農牧業數字轉型和數字治理方面較有成效。然而,在實施過程中還面臨著數字基礎設施薄弱、人才匱乏等問題。基于此,本文提出通過加強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強化數字人才隊伍等具體路徑來保障數字鄉村建設工作的有效實施,推動內蒙古鄉村全面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進程。
關鍵詞:數字鄉村建設 現狀 實踐困境 推進路徑
隨著數字中國戰略的深入實施,數字生活和數字經濟等新興數字技術模式在潛移默化地影響人們的生產生活,數字鄉村建設也逐漸地受到黨中央和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實施數字鄉村戰略,標志著我國農業信息化建設步入了新階段。數字鄉村是運用信息技術助力數字化與農業農村農民生產生活相融合,實現鄉村各方面數字化轉型,是信息社會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一種新形態,它既是一種區別于傳統農業文明和工業文明時代的鄉土社會秩序,又是一種隨信息技術更新的社會變遷。現階段,內蒙古將“五大任務”和全方位建設“模范自治區”這兩件大事作為推動高質量發展和推動中國式現代化的主抓手,為推進農牧業現代化、建設國家重要農畜產品生產基地指明了方向,也為推動數字鄉村建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一、內蒙古實施數字鄉村建設的重點方向
自國家頒布《數字鄉村發展戰略綱要》以來,各地都將數字鄉村建設作為推動城鄉融合發展、縣域治理體系建設和鄉村振興的重點工作。但根據地區實際發展情況,其優先規劃的發展領域不盡相同。以內蒙古為例,自治區政府各部門先后出臺了《內蒙古自治區“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內蒙古自治區推動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工作方案(2023—2025年)》等一系列政策,將數字化發展作為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的重/6NlXwkswKrO+uV5D3r8tw==要發展方式,推動科技賦能自治區高質量發展進程。特別是在農牧區鄉村建設領域,將數字鄉村建設作為推動農牧區共同富裕、宜居宜業、安全治理等重要的發展方式。
本文整理了自治區有關部門近3年發布的數字化政策文件150余份。對收集到的政策文件進行篩選,最終得到方案、意見和通知等形式的政策24項。依托扎根理論編碼,用Nvivo軟件對樣本進行手動編碼,參照數字鄉村標準體系結構中的7個部分將主軸編碼進一步歸納為5個核心編碼(見表)。在編碼過程中,文本量和參考點越多表示核心編碼的可信度和可靠性越高。通過分析發現,產業轉型、數字治理和基礎設施建設的文本量和參考點較多,即目前自治區數字化發展關注點集中在上述三個領域。因此,基礎設施、產業和治理作為內蒙古數字鄉村建設重點發展方向有著現實意義。
(一)數字基礎設施建設
基礎設施是數字技術發揮能力的前提,是鄉村數字化轉型的基礎。截至2023年8月,內蒙古20個沿邊旗(市、區)累計建成1.27萬個4G基站,4G網絡覆蓋率達到97.68%,光纖寬帶通達率為97.2%,寬帶通達率為100%。此外,自治區政府相關部門還積極推動實施“智慧廣電”項目,目前已建成貫通全區33個牧業旗市、1226個行政村的廣電光纖網絡,實現12.4萬戶牧區最邊遠分散牧戶20兆以上的寬帶網絡接入。數字基礎設施打通了農牧區獲得信息“最后一公里”的難題,也提高了農牧民生活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為建設數字鄉村提供了重要支撐。
(二)農牧業數字化建設
產業振興是農業生產數字化改造的基礎,也是數字鄉村建設的目標。農牧業收入作為內蒙古鄉村主要經濟來源之一,數字賦能農牧業轉型是致富農牧民的重要方式。興安盟扎賚特旗現代農業產業園是2018年我國首批認定的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其依托趙春江院士工作站,成立物聯網+智慧農業科技服務中心,通過搭載9大平臺系統和物聯網感知設備進行數據搜集、整理、分析、決策,直接管控10萬畝智慧農場①,推動產業園由規模化、機械化向智能化、信息化轉變。此外,打造數字名牌和電商基地,推廣數字營銷模式也是農牧業數字轉型的重點工作,如“興安盟大米·扎賚特味稻”“城川辣椒”“鄂前旗羊肉”等特色農牧產品,借助網絡平臺大力推廣,打破了傳統銷售模式的局限。由此可見,數字化不僅給予了傳統農牧業生產、經營和銷售新的模式,同時也促進了一二三產融合發展。
(三)鄉村治理數字化建設
鄉村治理是體現國家治理體系的質量和水平的關鍵,是國家治理的基石。鄂爾多斯市鄂托克前旗信訪局依托國家信訪信息系統,建成了互聯網一站式網上信訪平臺,打造了網訪、走訪、電話、視頻接訪4種接訪訴求方式,同時開通鄂托克前旗之窗網站、i前旗手機APP、鄂托克前旗信訪局微信公眾號3種網上信訪途徑,全面建立“信訪網上投、事項網上辦、結果網上評、問題網上督、形勢網上判”的信訪綜合管理服務機制。數據顯示,網上信訪占信訪總量75%,且信訪事項及時受理率、按期辦結率、群眾滿意率均為100%。
二、內蒙古數字鄉村建設的困境
內蒙古信息化建設雖然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但在信息化引領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方面仍存在不少差距。為了解內蒙古數字鄉村建設實際情況,本文對數字基礎設施情況、農牧民教育程度等做了田野調查和分析統計。
(一)數字基礎設施薄弱
數字基礎設施是進行數字鄉村實踐的基礎和前提,能否接入互聯網、接入互聯網的類型與質量決定了農牧民對于數字設備能否應用以及應用的程度。北京大學新農村發展研究院數字鄉村項目組對全國各省縣域鄉村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水平調查結果顯示,從各省縣域鄉村數字基礎設施平均發展指數看,內蒙古自治區(60.6)、青海省(45.9)和黑龍江省(58.4)位居全國縣域的鄉村數字基礎設施整體發展水平后三位,且內蒙古參評縣域鄉村數字基礎設施發展處于高水平階段的比例僅為6.8%,與處于高水平階段的省份相比有著較大差距。而且,對于稍偏遠農牧區這類地廣人稀的地區,互聯網的覆蓋水平以及接入程度遠不如城市地區,也是造成較大城鄉數字化差距的原因。如對鄂托克前旗農牧區的調查,農牧民反映網絡質量一般及以下評價的占48.85%,一些偏遠農村牧區通信障礙仍然存在,部分自然村尚無4G網絡覆蓋,且個別嘎查村政務網尚未覆蓋。
(二)鄉村數字人才匱乏
人才是鄉村發展的核心動力,也是數字鄉村建設的核心力量。目前,鄉村數字人才隊伍仍面臨數量少、培養難、引不來和留不住等一系列問題。相對于城市來講,鄉村的經濟、生活、教育水平受限,鄉村的青年大多選擇外出打工。當人口外流成為趨勢,會加重鄉村空心化和建設用地空廢化等問題,給數字鄉村建設帶來巨大挑戰。而且,數字鄉村建設并不僅僅是被理解的直播帶貨,它更需要大數據平臺的開發、運營等,這對人才的專業和素養有著極高的要求。但根據2019—2023年《中國農村統計年鑒》數據,雖然內蒙古現階段家庭勞動力教育水平逐年在提高,但連續5年教育水平在初中及以下占比均高于70%,這與數字鄉村建設所要求的人才標準仍存在較大差距。
(三)數字設備供需關系不匹配
除了數字基礎設施薄弱與人才外流,數字建設過程中的“懸浮化”問題也造成了數字鄉村建設結構性失衡,具體表現為數字供給與現實需求不匹配。農牧民是否使用智慧農牧業的平臺以及技術往往出于現實經濟因素,而對于已經了解數字鄉村或者已經參加數字鄉村建設的“新農人”而言,一方面既要采購機器,如數字設備如智能喂飼機、草原電子眼、智能灌溉設備等,又要購買程序設計,投入很高,還不一定能獲得穩定的收益提升;另一方面,牧民養殖收入本身受到天氣和牲畜患病影響,收入并不穩定。數字設備易損耗,且損耗后需重新采購的特點讓其投入的風險大大提高,因此很多農牧民對是否使用智能設備都采取觀望的態度。
三、內蒙古數字鄉村建設的推進路徑
實現鄉村產業數字化轉型必須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抓重點、補短板、以點帶面。根據所在地區的資源稟賦、產業結構、區域特征,結合各地不同的自然資源、歷史人文、風土人情、生活習慣,在數字技術的支持下促進鄉村產業多元化、高質量發展,實現鄉村綠色宜居宜業、農牧民收入穩步提升。
(一)加強數字基礎設施建設
就內蒙古地域分布而言,加強數字基礎設施建設不僅要統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而且要持續推進牧區基礎設施改善。一是政府應統籌規劃鄉村基礎設施布局并分區劃分人員進行管理,還要對不同區域的鄉村基礎設施建設或優化升級做到分類重點推進;二是繼續加強對農村牧區尤其是偏遠農牧區硬化路覆蓋、網絡覆蓋及質量優化工作,深入推進現代農牧業產業園等綜合示范基地建設,進一步提升人居環境與公共服務水平;三是盤活鄉村閑置資源。當地管理部門可以有償回收閑置民房和房屋所有權,聯合企業和農村合作社再改造為本土文化的民宿集群,推出休閑旅居等形式產業,推動鄉村產業振興。
(二)強化數字人才隊伍建設,提升數字素養
政府部門作為數字鄉村建設的地方規劃和行動主體,不僅要加強自身數字素養的提升,通過聯合高校、企業等機構組織人員培訓學習,增強管理干部的數字知識儲備,并協同各方機構聯合構建“線上學習+線下實踐”的雙體系,保障鄉村管理層級整體素養的提升;還要加強農牧民數字意識培養的教育宣傳,加深農牧民對數字鄉村建設政策、內容和意義的理解。以集中學習、集體培訓等多種形式對農牧民進行數字基礎技能的培訓,提高農牧民數字意識的同時提高其數字基礎技能的掌握度。此外,強化數字人才隊伍建設,助力鄉村產業發展,也可以通過激勵本土人才自主創業,引導高質量人才返鄉創業實現。
(三)尊重農牧民主體地位,數字設備與農民的需求匹配
首先,政府部門要從各村莊實際情況出發,考慮村民年齡實際情況,聯合技術部門根據不同年齡階段打造適配于村民的數字應用和服務平臺。其次,農牧民剛接觸數字設備難免會持有一些懷疑的態度,政府應積極宣傳數字設備的創新優勢,對農牧民進行定期培訓,對使用數字設備的農牧戶給予一定的獎勵和補貼,促進傳統農牧民向數字生活生產靠近。此外,政府也應聯合高校和信息企業建立專門售后團隊,對數字設備進行定期維護,在降低農牧民對數字設備疑慮的同時使得數字技術真正應用于日常的生活生產,進而促進傳統產業轉型,推動數字鄉村建設。
參考文獻:
[1]李麗莉,曾億武,郭紅東.數字鄉村建設:底層邏輯、實踐誤區與優化路徑[J].中國農村經濟,2023(1):77-92.
[2]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院.數字鄉村標準化白皮書(2024)[EB/OL].https://www.cesi.cn/,2024-1-22.
[3]文明,烏日陶克套胡.內蒙古牧區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困境與出路[J].內蒙古社會科學,2024,45(2):198-205.
[4]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網.數字鄉村標準體系建設指南[EB/OL].https://www.gov.cn/,2022-09-04.
[5]沈費偉,崔鈺.從“政府主導”到“村莊經營”:實現數字鄉村高質量發展的策略選擇[J].電子政務,2024(2):100-112.
[6]陸九天,陳燦平.民族地區數字鄉村建設:邏輯起點、潛在路徑和政策建議[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1,42(5):154-159.
[7] 楊志玲,周露.中國數字鄉村治理的制度設計、實踐困境與優化路徑[J].經濟與管理,2023,37(5):16-23.
[8] 溫濤,陳一明.數字經濟與農業農村經濟融合發展:實踐模式、現實障礙與突破路徑[J].農業經濟問題,2020(7):118-129.
[9] 張蘊萍,欒菁.數字經濟賦能鄉村振興:理論機制、制約因素與推進路徑[J].改革,2022(5):79-89.
[10]姜文政.數字平臺賦能鄉風文明建設:作用機理、現實困境與優化路徑[J].農村.農業.農民(B版),2023(8):44-46.
[11]劉少杰,周驥騰.數字鄉村建設中“鄉村不動”問題的成因與化解[J].學習與探索,2022(1):35-45.
[12]王錚,唐小飛.數字縣域建設支撐鄉村振興:邏輯推演和邏輯框架[J].預測,2020,39(4):90-96.
(作者單位:1.內蒙古工業大學人文學院;2.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政策研究室)
責任編輯:張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