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做好金融服務農牧業高質量發展,是推動內蒙古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大文章,也是內蒙古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重要任務。本文對內蒙古農牧業及金融支持農牧業發展情況進行分析,找出金融支持農牧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創新金融服務、健全農牧業企業信用風險分擔機制、提高上市積極性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農牧業 金融 產業鏈
一、內蒙古自治區農業發展基本情況
(一)農牧業戰略優勢逐漸顯現
內蒙古農牧業發展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綠色是內蒙古的底色,也是內蒙古農牧產業的特色,內蒙古發展農牧業空間巨大、潛力無限,具有廣闊的市場紅利,是自治區“十四五”規劃重要的增長值之一。習近平總書記和黨中央為內蒙古量身定做的戰略定位之一,就是建設綠色農畜產品生產加工輸出基地。金融管理部門和金融機構高度重視“三農三牧”工作,圍繞樹立農牧業特色金融思維,大力發展農牧業特色金融。金融服務跟著農牧業特色走、跟著內蒙古品牌建設走,對農牧業發展要主動支持、靠前支持。
(二)農牧業貢獻繼續增強
內蒙古是農牧業大區,農牧業發展基礎豐富,是全國13個主要產糧省和6個糧食凈調出省之一,內蒙古羊肉、牛肉、牛奶產量居全國前列,玉米、馬鈴薯、葵花籽、紅干椒、燕麥、羊絨等優質特色農產品也享譽全國。2023年全年農作物播種總面積為880.9萬公頃。其中,糧食作物播種面積698.5萬公頃,比上年增加0.5%。糧食產量3957.8萬噸,較上年增長1.5%。
2023年豬牛羊禽肉產量為285.4萬噸,比上年增長2.7%。其中,生產豬肉75.7萬噸,較上年增長2.7%;牛肉產量增加8.3%,至77.8萬噸;羊肉產量同比減少1.3%,至108.8萬噸;禽肉產量增加4.4%,至23.0萬噸。禽蛋產量同比增長7.4%,至67.2萬噸。牛奶產量增加8.0%,至792.6萬噸。生豬年末存欄629.9萬頭(只),比上年末增加5.5%;其中奶牛存欄947.7萬頭,增長15.5%;羊存欄6180.6萬只,增長0.9%;家禽存欄5929.1萬羽,增長7.9%。2024年上半年,內蒙古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387億元,同比增長5.1%,高于全國平均增速1.6個百分點,占GDP的比重達3.3%,拉動經濟增長0.2個百分點,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3.7%。①
(三)農業機械化和畜牧業科技水平不斷提高
農業機械總動力由2017年的3484萬kw提升至2022年的4430萬kw;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由2017年的83.5%提升至2022年的87%。農牧業科技貢獻率由2017年的54.5%提高到2022年的61%,達到全國平均水平。建成國家級種質資源庫3個、自治區級種質資源庫6個(圃),創建全國種子生產大縣和區域性良繁基地9個,國家級畜禽核心育種場達到23個,牛羊、種質資源庫(圃)、良種核心育種場數量居全國首位。建設32個“看苗選肥”平臺、15個“對癥選藥”示范區和33個“無底肥”技術核心試驗示范區,實施綠色防控5879萬畝、統防統治5738萬畝,農業生產更加綠色。①
(四)特色產業鏈不斷延伸
內蒙古推進了奶業、玉米、肉牛、肉羊、羊絨、馬鈴薯、飼草料七大農牧業重點產業鏈建設,成功創建谷子國家級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太仆寺旗、科右前旗2個國家級現代產業園,莫力達瓦旗騰克鎮等8個國家級農業產業強鎮,產業集群建設成效逐步凸顯,全區奶業產業集群建設呈現出良好態勢。自治區出臺《關于扶持農畜產品精深加工的若干措施》,2023年度組織評選13家預制蔬菜龍頭企業、12家特色品牌企業和5家網上銷售優秀企業,扶持培育9家羊皮食品化加工企業,不斷延伸產業鏈條。
二、金融支持農牧業的基本情況
(一)加大農牧業金融資金支持
一是金融機構持續加大對農村牧區的信貸資源投入,先后推出“糧儲貸”“鄉村振興貸”“高標準農田貸”等44款信貸產品,努力提升農村牧區的金融獲得感。截至2024年,全區金融機構累計發放貸款1159.4億元,用于春耕備耕,同比增長14.1%。二是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再發力,2024年上半年,全區人民銀行累計向金融機構發放再貸款、再貼現、普惠小微貸款支持工具、碳減排支持工具等低成本資金356.7億元,引導全區金融機構持續優化信貸結構,加大重大戰略、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金融支持力度。三是金融機構在平臺上分類錄入信貸產品,明確產品的貸款額度、貸款利率范圍等內容,利用大數據技術,將普惠、綠色、科創、農牧金融等8個特色場景特設在金融綜合服務系統中,實現企業融資需求與金融產品的精準對接。截至2023年底,平臺注冊的金融機構已達46家,累計發布小微易貸、惠企貸、小微企業抵(質)押貸等普惠金融貸款產品在內的小微企業金融產品322款。②
(二)探索涉農、涉牧等領域抵押貸款新模式
一是推廣試驗土地流轉平臺。農牧部門與金融機構合作,以農村土地兩權流轉、抵押、融資為核心業務,推動土地資源變土地資本,解決農牧民融資難題。截至2024年5月底,全區43個旗縣上線土流平臺業務,累計產生土地抵押業務75.27萬筆,抵押面積1226.34萬畝,累計貸款151.8億元,惠及農戶20萬戶。二是創新牲畜活體貸款方式。探索建立牲畜活體貸款新模式,拓寬“三農三牧”融資渠道的“保險+銀行+擔保+監管”牲畜活體貸款模式。
(三)創新應用“金融副村長”模式
自治區農業部門在全面實施“三農”工作等方面,聯合有關金融機構,按照“一村一名”的標準,在行政村推廣“財政副村長”服務模式。截至2024年第二季度末,“財政副村長”模式在全區12個盟市得到推廣,全區11885個行政村共配備財政副村長7079名,覆蓋面達60%。
(四)扶持農牧業龍頭企業上市
自治區相關部門邀請證券交易所專家走訪、會診,現場指導解決企業上市問題和障礙,推動自治區盟市政府與券商簽訂顧問協議全覆蓋,幫助內蒙古農牧業龍頭企業上市。實施企業上市“千百工程”,騎士乳業于2023年在北交所掛牌上市,成為北交所第一只乳業股。目前,全區已有80家后備企業上市,其中農牧業企業上市后備企業20家。
三、內蒙古自治區金融支持農牧業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一)抵質押物不足成為制約農牧業獲得資金保障的主要原因
金融領域,合格抵押品有三類特性(有價值、唯一性、可變現),而農牧業三大件(土地、活體、基礎設施)和工業抵押品有較大差距。農業基礎設施所有權證(如牛棚圈舍等)抵押貸款沒有明確的政策依據且架構簡單、價值較低,農村牧區資產確權登記流轉、信息共享渠道不通暢。牲畜活體容易受到氣候、病害等因素影響,價格不穩定,風險較大。同時受到技術、各部門信息協作等方面影響,保險公司開展畜牧養殖保險過程中,實時掌握承保標的存欄數量、標的風險狀況等難度大,容易產生道德風險和經營風險。而目前牧區沒有建立相應的風險補償機制,保險機構也幾乎不提供此類險種,金融機構不愿獨自承擔高風險,導致金融機構對農業支持不積極。
(二)金融機構服務創新積極性不高,農村牧區信用體系不夠健全
一是受貸款制度等因素制約,國有商業銀行、政策性銀行在農牧區信貸業務發展動力不足。農村信用社、村鎮銀行等地方法人金融機構是當前牧區信貸業務主力,但受資金實力、技術手段、人員素質等因素制約,支持農業發展業務并不理想。二是現有金融產品還存在與農牧民生產周期不匹配、手續繁瑣、放款時間長、成本相對較高等現象,缺乏針對鄉村振興的創新性金融產品和服務模式。
(三)保費承受能力受限,農牧民投保理念出現偏差
農業保險在經歷十多年的發展后,農牧民群眾對保險的功能與作用有了深刻的認識,投保積極性也在逐步提升。但受制于經濟實力和思維觀念,目前普遍存在保費心理承受能力較低和可以通過農業保險獲得收益心理的問題,保險理念仍然存在一定偏差。
四、金融支持內蒙古自治區農牧業發展的對策與建議
(一)聚焦全產業鏈,創新金融服務
金融服務要圍繞全產業鏈,從一般性服務向專業化、精準化服務轉變。金融機構要在充分保障農牧企業快速融資的基礎上,做好補鏈、強鏈、延鏈,創新金融服務,探索打造全局性、系統性服務農牧業發展的模式,有針對性地研究傾斜政策或措施,針對畜牧企業不同發展階段的融資需求,引導各分支機構從優化辦貸條件、提高業務效率、完善考核激勵、增強企業跨周期經營發展能力等方面,有效增加貸款投放。積極探索推出系列專屬產品,拓寬涉農涉牧貸款抵質押物范圍,積極開展農村牧區承包土地草牧場經營權、農牧業設施、農牧機具、活體牲畜等抵押融資服務。圍繞自治區農牧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提升農牧業特色金融服務能力,為龍頭企業量身打造差異化融資服務方案,提高對優質重點企業的金融服務水平,提升金融服務精準性。整合資源做適銷對路金融服務,探索金融支持農牧業發展的內蒙古模式??梢砸坏匾惶厣?,也可以一行一特色。在金融精準服務奶業振興專項行動基礎上,深入研究自治區肉牛、羊絨、馬鈴薯等其他特色產業。扶持農牧業“蒙字號”品牌做大做強。
(二)匯聚合力,健全風險分擔機制
利用好自身信貸審批權,提高審批效率,避免同質化競爭,分散信貸風險,政策性銀行、商業銀行、股份制銀行要和地方金融機構等多方聯動,有效運用好銀團貸款服務模式。支持銀行業機構積極與具有政策性背景的擔保機構開展業務合作,構建政銀保合作新模式。農業保險機構除持續推進玉米、小麥、水稻、大豆完全成本保險和收入保險試點外,應不斷提升經營區域內奶牛、生豬、肉牛、肉羊、奶山羊、駱駝等主要標的承保覆蓋率。創新發展地方特色種養殖保險,通過“基本險+附加險”“政策性保險+商業性補充保險”等方式,豐富保險產品。同時,銀行、保險、擔保公司可探索合作模式,創新銀行機構對農牧業發展的金融產品和金融服務模式,通過農牧保險兜底保障、擔保機構增信安排等方式,穩步擴大金融支持力度。探索各金融機構將農牧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納入動態管理的“名單制”,實行全程跟蹤服務、分類指導,有針對性地制定綜合金融服務方案,包括信貸支持、產業鏈金融、投資銀行服務、債券承銷、融資租賃等。探索搭建財銀合作平臺,采取貸前推薦和貸后貼息相結合的方式,為農牧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獲得銀行貸款提供政策支持。
(三)提高上市積極性,拓寬籌資渠道
內蒙古農牧業資源稟賦優勢明顯,農牧業紅利逐年釋放,未來資本市場發展空間廣闊。企業要樹立戰略眼光,提高上市掛牌積極性,利用資本市場實現長遠發展。農牧業上市公司可利用再融資和并購重組,通過債券市場融資工具等實現多渠道融資。相關部門可積極推動馬鈴薯、葵花籽品種在期貨交易所上市工作,積極研究牛羊肉、羊絨等優勢特色農畜產品期貨上市的可行性。鼓勵發行債權融資工具,如企業債、私募債、中小企業集合票據、短期融資券等。鼓勵涉牧企業、農牧民合作社等農村牧區經濟組織探索參與期貨交易。
參考文獻:
[1]劉永君.農業產業化與農業保險耦合協調發展研究——以甘肅省為例[J].保險職業學院學報,2022(4):22-29.
[2]趙麗.鄉村振興戰略下農村產業發展的金融支持研究[J].中國果樹,2021(9):114.
[3]于成俊.鄉村振興戰略下金融支持農村集體經濟發展路徑研究[J].中國集體經濟,2021(26):7-8.
[4]梁非哲,楊軍,張明春.金融精準扶貧與金融服務鄉村振興有機銜接研究[J].浙江金融,2021(5):63-71.
(作者單位:1.內蒙古自治區金融發展服務中心;2.內蒙古自治區農牧業科學院)
責任編輯:張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