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發展新質生產力既是歷史命題,也是現實命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站在新的歷史方位,順應時代潮流,作出了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大戰略決策。從生產要素維度理解新質生產力,可以發現其人本內蘊特性十分顯著。以馬克思勞動理論為觀照,深刻理解、準確把握人才在賦能新質生產力發展過程中具有的決定性意義。加快構建匹配新質生產力發展態勢的高質量創新型人才引進、培養和使用體制機制,著眼培育新質勞動力人才集群,努力尋求適應新質生產力發展需要的人才工作現實路徑。
關鍵詞:馬克思勞動理論;人才;新質生產力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1]新質生產力這一新思想新論斷既表征了理論范疇維度上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的最新成果,又喻指了實踐課題維度上數字智能時代生產力形態質變的最新向度。生產力系統是勞動過程中自覺形成的復雜系統,新質生產力之“新”主要在于系統要素的革新,革新的基礎驅動力則是科學技術的創新突破和產業體系的現代轉型。新質生產力系統中新型勞動者、新型勞動資料、新型勞動對象等革新要素的優化組合構成其基本內涵[2]。新型勞動者是新質生產力的承載主體,也是新質生產力繼續迭代演進和繼續能級躍遷的最終決定力量。新質生產力腦力化、智能化和數字化的基本特征要求必須圍繞新質生產力的產業鏈布局,加快構建匹配新質生產力發展要求的高質量創新型人才引進、培養和使用體制機制,不斷擴大新型勞動者人群規模,著眼yvffJv0hT/oIRsvP+xfI4wfOdgYXZ5pkWF5oFZqUpcs=培育新質勞動力以賦能發展新質生產力。
一、客觀評析人才賦能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重要意義
在馬克思勞動理論的基本范疇中,勞動者、勞動對象和勞動資料是其勞動生產理解框架展開的核心敘述要素。勞動者是社會生產力中最能動最活躍的部分,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充分挖掘和運用好各種“智力資源”。
第一,科學研究型人才是新質生產力發展過程中科技原始創新的關鍵。新質生產力之“新”根本上在于支撐生產力的基礎動能發生了轉向,科技水平的能級躍升決定了生產力的能級躍升,特別是依靠科技原始創新構成了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基本前提。歸根到底,科技創新驅動的本質就是人才驅動。人才是人類腦力勞動成果的主要承載者,充分彰顯了在面對自然力時人的主體力量,客觀上能動影響著科學技術物化力量轉移轉化為社會生產力的最終效度。從社會生產力的運行機制來看,科技原始創新人才以科學技術這一人類思想產品為中介,并以勞動資料為依托載體,從而進入社會生產領域,導引著社會生產力的不斷變遷,凸出呈現了“人類智性”的嵌入價值[3]。因此,尋求生產力從“傳統”到“新質”的進一步解放,必須十分注重人才創新策源方面的關鍵作用,以科研型人才賦能引導新質生產力的持續發展、不斷攀升。
第二,勞動技能型人才是新質生產力發展過程中產業迭代運行的依托。發展新質生產力最終要體現為產業的迭代演進和高質量發展,從產業層面的變遷來看,主要是以航空航天、綠色節能、人工智能、數字經濟等為代表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成為國家總體產業發展的大潮流。這也就要求勞動者必須推動自身的革命性進步,既要具備更強的創新意識,又要具備更深刻的科學素養,更要具備更卓越的實踐技能。科技原始創新只有傳導到并“正向”作用于產業發展,才能真正完成自身使命的閉環和產業形式的超越。而這一實踐過程的最終實現需要更多的新型勞動者、高技能人才來保障。新質生產力的發展一方面要依靠研究型人才來達成從“0”到“1”的科技跨越,以保證在關鍵核心技術領域不被“卡脖子”;另一方面也要充分依靠技能型人才來匹配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的需要,以高素質勞動生產隊伍充分確保產業迭代運行的有序和穩定。
二、準確把握馬克思勞動理論的價值啟示
勞動是馬克思唯物史觀的重要理論范疇,“一般勞動”和“現實的人”的關系討論構成了馬克思勞動理論的基本內容。馬克思勞動理論中所包藏的主體性意蘊,對于發展新質生產力過程中重視“現實的人”提供了哲學意義上的依據。
第一,人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第一主體”。在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論場域中,勞動生產活動是人類社會存續的絕對基礎,是人類自身最核心、最本質的實踐活動,社會生產力則是人類在勞動生產歷史過程中自然改造能力的階段性表征。馬克思指出:“人是人的最高本質。”[4]對于“現實的人”的關注和討論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核心議題之一。必然地,在馬克思的勞動理論中也充分揭示和彰顯了人作為主體的價值評析范式。勞動是人的對象性的物質資料生產實踐活動,是人的本質的外化和實現,也是人的“類存在”的承認和確證。在社會歷史層面,人的各類實踐活動雖然受到強大的客觀必然性規約,但同時也展露著人作為社會歷史主體的自在自為自覺的現實作用。區別于動物本能,人的勞動實踐過程、社會生產力發展過程中都充分灌注了人的“主體能動意識”和“主體理性觀點”,既具有計劃性,也具有目的性。因此,必須充分強調和高揚人在新質生產力發展中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人作為新質生產力發展參與者和推動者的主體價值和意義,祛除“自然主義”的遮蔽,合理安置好人的主體性。
第二,人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最終標的”。勞動生產是滿足人的基本生存需要、滿足人的自由全面發展需要、滿足人類社會賡續發展需要的首要路徑。這就要求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最終要回歸到人的發展大圖景中,要以人的發展為原初立足點、根本落腳點。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指明:“勞動應該是自由的生命表現。”[5]勞動生產過程的偉大之處不僅僅在于社會生產力的進步(特別是科技原始創新和工程實踐創新)在多大程度上驗證了“人智”,而是在多大程度上能夠積極體現人的真實生命張力,能夠充分回應人在有限時空內創造無限可能性的價值理性訴求。在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進程中,勞動者是唯一的“活要素”,一方面他以主體的形式參與當中,另一方面他又以受動的姿態裹挾其間,因而必須時刻關注好社會生產力的總體走向,避免其成為統治人、束縛人的異化力量。“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以及“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的發展現狀也都要求在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過程中,必須關注人的過程體驗感和結果獲得感,避免陷入“人的空場”的困頓。
第三,人是發展新質生產力、實現教育與生產相結合的“關鍵樞紐”。基于社會身份維度而言,勞動者既承擔了“前教育客體”的角色,又承擔了“后勞動主體”的角色,是“教育鏈”和“生產鏈”融通的關鍵環節。勞動者能否實現角色的次序遷移是社會勞動生產順利展開的基本前提。馬克思明確指出,“在社會主義社會中,勞動將和教育相結合,從而保證多方面的技術訓練和科學教育的實踐基礎。”[6]這一理論觀點既闡明了教育的過程要與勞動相聯系,通過勞動的方式來達到人才培養的目的;也喻指了教育的結果最終要以生產要素的形式參與到社會生產力發展的進程中,并推動社會生產力的能級躍升、“質性”變化。勞動資料內容的持續升級、勞動對象范圍的不斷擴大構成了新質生產力發展的一般條件,這也就要求勞動者依靠教育來達成以相應的勞動素養進行適配。總的而言,教育和生產之間要建構起更加緊密的圈層關系,教育要緊跟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前沿需求,不斷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推動教育理念的革新、教育方式的優化、教育內容的延展、教育載體的豐富,為新質生產力發展供給更多的新型勞動者,充分體現教育的支撐力和貢獻度。
三、創新優化人才賦能新質生產力發展的現實路徑
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回答好人才建設事業的重大理論問題和實踐問題,充分貫徹黨和國家新時代人才工作的理念戰略、舉措,持續在優化人才生態環境、擴大外部人才招引、強化自主人才培養等方面發力。
第一,打通人才生態環境“建”和“優”的堵點。良好的人才生態是新質勞動力人才成長、發展和順暢流動的環境底座,體制機制的“親和力”決定了新質生產力的“向心力”。一是必須充分發揮好政府的管理職能和服務作用,建立健全市場化、社會化的人才管理服務體系。優化人才管理法治建設內容,適度放寬創新創業政策準入限制,有序引導人才轉向新質生產力創新創業領域。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和工匠精神,積極營造更加開放、包容、多元、公正的科技創新氛圍和人文環境,搭建好引領新質生產力前沿發展的科創平臺[7]。二是必須充分體現新質勞動力人才“智力要素”在發展新質生產力中的現實成果反饋。在分配關系上,要構建表征知識、技術等創新要素價值指向的合理科學的收益分配機制,激勵人才在新質生產力的各產業鏈條中主動參與、積極貢獻,持續加大金融對創新產業、創新人才的經濟支持力度,不斷強化“人才生態圈”的內生生命力。三是必須充分實現新質勞動力人才的順暢流通,探索打破戶籍、地域、身份、學歷、人事關系等制約的人才任用制度,發揮市場在人才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盤活沉淀140d895d50d4f008b40855336c04f165在科創一線的人才資源,將科研成果的“關鍵變量”轉化為新質生產力的“有效增量”,逐步建立“成果檢驗”代替“文本檢驗”的人才評價范式。
第二,破解外部人才資源“引”和“用”的卡點。隨著全球范圍內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態勢的加速演進,世界各國都面臨著更高維的競爭和合作,國際人才爭奪情況愈演愈烈。海外人才是新質勞動力人才集群的重要組成,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依托,必須以全球視野謀劃和推動建設“近悅遠來”的世界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一是必須搶抓海外人才回流的關鍵機遇,不斷完善海外人才的引進方式,構建更加立體化、多元化的人才招引機制。圍繞新質生產力各產業鏈發展的實際需求,通過“以賽引才”“專家薦才”“項目引才”“產業引才”“政策引才”等路徑,柔性引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精準對接人才,不斷增強人才集聚“虹吸效應”和“磁場效應”,形成“人才吸引人才”良性循環。同時制定更加完備的海外人才往返制度、居留制度和移民制度,并在社會生活各方面保障好相關配套,以更加適宜的環境解決人才的后顧之憂。二是必須用好用活各類海外招引人才,充分實現“人盡其才”“各展其能”的良好局面,確保人才來得了、待得住、用得好。對海外引進人才充分信任,有序引導海外引進人才深度對接國家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重大戰略計劃項目,大力支持他們參與科研攻關。同時要降低“政府熱”“企業冷”的溫度差,堅持以政府為指導主體,同時充分尊重市場需求,不斷提高海外人才的市場化程度。
第三,聚焦自主人才培養“導”和“育”的重點。新質生產力的新樣態、新變化要求必須深化新質勞動力人才供給側改革,調和“數量過剩”與“質量不足”的結構性矛盾,把“數量紅利”成功轉化為“質量紅利”。一是必須充分明確人才培養的重點方向。教育主管部門要著重圍繞體現新質生產力數字化、智能化基本特征的相關產業門類,緊跟新質生產力核心技術新向度,指導“上中下游”學校科學合理布局學科和專業,有序引導教育對象進入,讓“教育鏈”“創新鏈”和“產業鏈”有效銜接、達成協同,為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提供更多“智慧人才”。二是必須充分發揮高等教育在新質勞動力人才培養中決定性和引領性功能。教育主管部門要引導、支持各類型高等學校做好科研和教育分工,實現高校各自在基礎科學研究、前沿科學研究、工程技術研究等領域的不同價值,增強高校從“0”到“1”的科研能力[8]。也要發揮高校各自在研發型創新人才、應用型技能人才等人才培養方面的不同優勢。同時深化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和優化,拓寬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廣度,共建共享共管更多層級的現代產業學院;三是必須積極做好存量新質勞動力人才的再教育再培養工作,建立健全在職在崗人才的培訓機制,持續增進其創新意識、科技素養和實踐技能,讓在職在崗的勞動者在新質勞動力發展中煥發新的生產活力,發揮出更加可靠、更為實在的支撐功能。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強調 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 扎實推進高質量發展[N].《人民日報》,2024-02-02.
[2] 黃群慧,盛方富.新質生產力系統:要素特質、結構承載與功能取向[J].改革,2024(2):15-24.
[3] 肖峰,赫軍營.新質生產力:智能時代生產力發展的新向度[J].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3,54(6):37-44.
[4]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1.
[5] 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184,92.
[6]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1.
[7] 蔡萬煥,張曉芬.新質生產力與中國式現代化——基于產業革命視角的分析[J].浙江工商大學學報,2024(2):29-38.
[8] 寧殿霞,王寅.自然力理論視域下的新質生產力:理論淵源、歷史契機與實踐路徑[J/OL].西安財經大學學報,1-10[2024-04-21].https://doi.org/10.19331/j.cnki.jxufe.20240329.001.
基金項目:2021年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專題項目(2021SJB0087);2021年南京工業大學統一戰線研究專題項目(TZ20210209);2023年江蘇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項目(2023JSJG468)
作者簡介:王秋輝(1994- ),男,江蘇丹陽人,南京工業大學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理論和思想政治教育;陳紅喜(1973- ),男,江西蓮花人,南京工業大學科學研究院副院長(社會科學處處長)、教授,博士(后),研究方向為科技創新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