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媒體時代,公眾對高校突發事件的關注程度越來越高。作為利益相關者,大學生“圍觀”高校突發事件的傾向性較強。根據高校突發事件中大學生評論、轉發等具體“圍觀”行為,從解碼偏差困境、正義伸張心理、理性消解態勢三方面解讀大學生“圍觀”行為的生成原因,分析大學生“圍觀”行為易帶來的信任危機和輿論失焦問題,并從“對話平臺搭建”“應對機制建構”“育人體系完善”三個方面提出對于大學生“圍觀”行為的引導策略。
關鍵詞:高校突發事件;網絡圍觀;網絡輿論;引導策略
近年來,高校突發事件越來越受關注[1]。作為高校突發事件的利益相關者和互聯網的主要用戶群體之一,大學生在高校突發事件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他們通過網絡圍觀,進行群體的情緒宣泄,滿足群體的利益訴求,并在一定程度上彰顯群體責任感[2]。但由于社會閱歷較淺、表達欲望強烈,大學生在“圍觀”中易被利用、發表不當言論,進而造成高校輿情管理成本增加、高校公信力降低等危機。本文解讀高校突發事件中大學生的網絡“圍觀”行為的生成,分析不當“圍觀”行為容易引發的危機,并提出相應的引導策略,以提升大學生應對高校突發事件的能力。
一、高校突發事件大學生網絡圍觀現象概述
“圍觀”在現實社會中多為即時發生的醒目事件受到關注的群聚行為?!熬W絡圍觀”則指網民通過網絡傳播媒介點贊、評論、轉發等手段,對某一事件特別是與自身利益相關的公共事件表明立場,經媒體討論進一步放大,最終對現實事件造成實際影響的群體性行為活動。由于高校突發事件與自己切身相關,大學生常常成為事件的圍觀者,通過點贊、評論、轉發等行為參與到事件中,產生網絡圍觀現象。如2022年12月14日,四川大學華西臨床醫學院2022級研究生陳某某猝死事件,迅速在四川大學百度貼吧中引起廣泛“圍觀”,并有多位同學在貼吧中對事件的來龍去脈做進一步闡述。澎湃新聞等媒體對事件進行了報道,持續占領微博熱搜榜。時至2023年3月,依然有不少相關帖子更新。學生在校生命安全問題與每一位大學生關系密切,這一事件引起了大學生特別是醫學生的圍觀,通過微博等互聯網平臺,他們的聲音不斷放大。
二、高校突發事件大學生網絡圍觀現象的生成原因
(一)解碼偏差:溝通機制障礙引發意義坍塌
在高校話語體系中,高校作為占據主導地位的一方,常常以官方、嚴肅的宏大敘事思維為主,對校園相關信息、事件等予以公示和告知。這樣的敘事方式和語態雖然可以彰顯正式和權威,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壓縮了對話的空間。宏大的思維模式缺乏對學生細微心理需求的體察和關切,嚴肅的表達方式缺少情感敘事的活力和親近感,進而容易在學生和高校之間產生了距離感和傳播隔閡,形成“廟堂式”的交流情境。同時,由于對話機制的不完善、對話渠道的不暢通,高校與學生的對話溝通中,信息常常處于單向流動的形式,從高校一方流向學生一方,形成一種話語權失衡的局面。話語體系和話語情境的差異以及渠道的阻塞引發“共通意義空間”的坍塌、信息的折損和意義的誤讀,使學生無法對高校的話語、行為、態度予以理解。所以,高校突發事件發生時,大學生群體往往會對高校的處理過程、結果呈現質疑的態度。
這種質疑的態度在網絡空間中得到進一步的放大。盡管現實的話語權失衡給大學生群體帶來無力感,但互聯網的開放、平等與包容使他們迅速找到了支撐點和話語權力的“生存空間”。于是,高校突發事件發生后,大學生群體迅速在網絡上聚集、圍觀,引發一場關于話語權力的爭奪。
(二)正義伸張:自我實現需求呼喚責任擔當
“大學生對情感和歸屬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實現的需求相對于其他社會群體而言更為強烈,他們渴望得到他人和社會的認可和尊重”。[3]高校突發事件與大學生群體密切相關,事件發生后,他們因共同的關注焦點而聚集于同一個輿論場中。當看到事件中的弱勢群體需要幫助時,對弱勢者的關切和自我實現的需要促使他們迅速加入,成為圍觀群體的一員。
群體帶來個人情感的激發,并伴隨群體感染而強化。大學生群體間的發文、附和,形成了共同的情感狀態和群體興奮,促進群體的團結。于是,個人的意見被更多人看到,獲得關注、點贊和認可。在積極的回饋中,他們的群體歸屬感和價值獲得感大大加強,提升他們對群體的信念和價值認定,促使他們對群體作出情感性承諾,并更加愿意為群體和群體中的個人伸張正義,奉獻自我。當有熱點事件涉及集體中的個人時,其他人會通過微博校園超話、校園貼吧等平臺“拔刀相助”,發表言論進行維權。2023年3月,蘇州大學趙某某惡意p圖侮辱女性事件引發輿論關注,在蘇州大學的微博超話中,許多學生表示該行為是對女性的不尊重,有違校紀校風,呼吁對其嚴肅處理。id名為“甜***”的學生發言稱:“趙某某已嚴重影響我校聲譽,望學校嚴肅處理,給予開除學籍、開除黨籍等處分”。“丟臉”“開除”等字眼在蘇州大學超話中出現比較頻繁。
(三)理性消解:社會發展矛盾帶來情緒對抗
當今社會處于“風險社會”和“加速社會”的交織之中,不可控性、不確定性以及社會加速使得人們面臨著諸多風險。在中國快速發展和轉型的時期,貧富差距、性別歧視、年齡焦慮等諸多問題給社會中的個體帶來無形的壓力感和危機感。而處于社會轉型時期的大學生群體,也面臨就業、升學等人生的關鍵抉擇點和轉折點。種種矛盾和壓力帶來的不滿和焦慮情緒被積壓,無法或難以改變的現狀以及沒有效力的溝通使這些情緒難以得到釋放。
高校突發事件發生后,一切矛盾有了更加具體的載體,積壓已久的情緒也有了更加觸手可及地宣泄契機。于是,他們在網絡上迅速聚集圍觀,并借助群體的力量進行自我情緒宣泄。后真相時代下,訴諸情感的內容往往比訴諸理性的內容更容易得到傳播[4]。于是,大學生群體基于現實不平等因素的抗爭精神、不滿情緒在圍觀群體的推動下迅速擴散。當感性代替理性成為心智的先導,對事實真相的追求逐漸演變為情緒的對抗。
三、高校突發事件中大學生圍觀行為易引發的危機
(一)信任危機:矛盾發酵使校方面臨多元質疑
在正常的狀態下,高校與學生之間維持著一種互信互進、教學相長的良性、動態的關系,雖然其中仍然存在話語權失衡的矛盾,但是該矛盾以隱性、非常態的形式存在,并不構成二者關系的根本性威脅。然而高校突發事件的產生讓這一矛盾顯性化。當對高校持信任、依賴心態的學生發現在話語權失衡的局面下無法與高校展開平等對話時,建立在平等、尊重基礎上的信任感就會開始動搖。這一心態的變化使得學生群體不再將高校視作解決問題的唯一途徑,而是將目光投向更加平等開放的網絡平臺。于是高校內部問題在網絡平臺的發酵作用下逐漸有了成為“公共性事件”的可能。
在事情真相尚不明朗之際,良莠不齊的信息經過點贊、評論、轉發等行為,在互聯網上形成一股難以控制的輿論浪潮,被圍觀者易進入被動的局面,陷入難以自拔的負面輿情中。若此時學校的回應以及處理方式無法體現學生的關切,無法直面和滿足當事人的訴求,在輿情廣受傳播和討論、態勢逐漸嚴重的過程中,校方“被質疑”的局面易進一步擴大,甚至會面臨學生、社會公眾等多元主體下的信任危機,踏入“塔西佗陷阱”[5]。
(二)輿論失焦:集體狂歡瓦解正常輿論秩序
在網絡文化“野蠻生長”的社交媒體平臺,情緒的力量和戲謔性、調侃性的網絡流行符號相交融,使網絡圍觀呈現出娛樂化、狂歡化的特點。作為互聯網的原住民,當代大學生群體的話語體系、對話方式與網絡文化的表達風格更加契合,高校突發事件產生后,大學生群體在互聯網上聚集,群體引發的各種非理性情緒以他們更加熟悉和擅長的網絡流行文體的形式,構成網絡文化中的傳播模因,被大量轉發、復制和擴散,從而形成“病毒式傳播”?!霸谶@種‘娛樂至死’精神的指引下,網絡圍觀參與者逐漸偏離了原有的關注對象,注意力轉移到了由網絡圍觀衍生出的惡搞橋段和哄客文化, 使網絡圍觀演變成了一場全民網絡狂歡?!盵6]于是,真相和理性被消解在情緒化和娛樂化泛濫的網絡傳播形態下,導致輿論偏離焦點,失控。集體的狂歡逐漸瓦解正常的輿論秩序,易帶來輿論場的失序和更加不可控的網絡輿情。
四、大學生圍觀行為的引導策略
(一)“以疏代堵”:搭建良性互動對話平臺
大學生群體與高校分屬于不同的話語體系,要對不同的話語體系加以疏通,不能采用征服與被征服的方式,而是應該形成不同話語體系平等的對話交流。大學生圍觀行為嬗變的原因之一在于其群體訴求、發聲沒有得到重視與回應,反映著言權失衡狀態下的不滿情緒,渴望通過互聯網庇護獲得群體力量對話語權進行爭奪,利用心理趨同造勢[7]。而掩蓋真相和阻塞信息流動的應VID0xMVpp1/UFtE4Vjf1KMHY7Tzi/sAVD4m9bwj8QaI=對處理方式往往會適得其反。因此,應當構建和推廣校園議題良性互動平臺,拓展理性表達的空間,充分利用交流座談會、校園官方媒體賬號、校園信箱等。一方面通過合理正當的途徑得知、反饋、解答學生的意見、觀點和情緒,捕捉處理校園各項議題,另一方面尊重學生權利,鼓勵學生關注時事,以理性正當途徑有效溝通解決問題、反映自身訴求,從而維持話語體系的有序性。
(二)“依勢而動”:健全精準高效應對思維
大學生圍觀行為中產生的群體討論很容易使輿論進一步擴大從而演變成高校輿情危機。當前網絡輿情環境復雜,伴隨傳播技術、傳播載體的更新迭代,輿情擴散周期明顯縮短,網絡輿情從產生、發酵到傳播,跌破“黃金四小時”的調控時效,以更快的速度產生更深遠的影響[8]。如果校方沒有快速回應輿情,謠言很有可能愈傳愈真,一旦延誤了回應的最佳時機,就很容易被惡意揣測和分析,后續的說明解釋工作也會非常棘手,嚴重的甚至會對學校形象帶來負面影響。因此在新媒體時代,對于高校突發事件必須做到快速處理,遵循“黃金四小時”原則,在事發后及時了解和掌握網絡輿情,利用專業的輿情隊伍及時公關回應,這樣才能掌握主動權,為后續的解釋奠定基礎,學生對學校的依賴感和信任感也會因此提升。
(三)“以育為本”:完善融合育人教育方法
圍繞“融合育人”發展戰略,以“五育”為內核,在課程、活動、實踐、管理多重途徑中實施,彌補大學生在理性行為、媒介素養、情感認同三方面價值共識上可能存在的缺失[9]?;ヂ摼W平臺是當代大學生獲取信息、自我表達的主陣地,針對這一現狀,需要把媒介素養作為新時代教育的總抓手之一,把媒介信息素養、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當做一門必修課,“常態化”“課堂化”地持續進行。引導大學生理性看待和對待網絡輿情問題,避免出現網絡上的“道德執照效應”,謹防“圍觀”到“圍攻”的嬗變,才能從本源上真正終結大學生圍觀帶來的危機,營造風清氣正的網絡空間。
五、結語
高校突發事件中大學生的圍觀行為不僅會加速事件的發展,而且還會帶來“擴音效應”,對事件走向起到不同程度的影響。高校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陣地,承擔著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重要使命。因此,當圍觀現象發生時,高校要及時察覺并作出回應,“以疏代堵”,搭建校方學生方的良性溝通對話平臺;“因勢而動”,時刻警惕討論擴大產生的不良輿論造成的負面影響;在平時的思政教育中“以育為本”,引導大學生理性看待和對待網絡事件,從輿論產生的本源入手解決大學生圍觀行為帶來的危機,營造文明和諧的校園環境,促進大學生的良好發展。
參考文獻:
[1] 王方,萬軍.新媒體背景下高校突發事件輿情干預策略研究[J].網絡安全技術與應用,2022(11):69-71.
[2] 朱寶華,胡成旭.新媒體背景下高校網絡輿情分析與引導對策研究[J].中國地市報人,2022(5):107-109.
[3] 王永燦.自媒體時代高校網絡輿情主體特征及引導探究——基于高校網絡輿情誘因的分析視角[J].北京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5(5):1-6.
[4] 彭蘭.網絡傳播概論[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115.
[5] 黃國兵.后疫情時代高校突發事件網絡輿情應對處置[J].傳媒論壇,2021,4(23):153-155.
[6] 陶鵬.網絡圍觀現象的行為邏輯與現實隱喻[J].理論與改革,2013(6):49-52.DOI:10.13553/j.cnki.llygg.2013.06.009.
[7] 董迪.Web2.0時代高校網絡輿情治理探析[J].網絡空間安全,2022,13(5):13-19.
[8] 慎金陽.驅散“烏合之眾”:基于群體心理的校園網絡輿情治理探討[J].武漢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2,21(3):87-91.
[9] 陳瑞涵,王紫祥,敖永春.智媒時代高校網絡輿情工作機制研究[J].新聞研究導刊,2022,13(19):87-89.
基金項目:湖北省哲學社會科學重大項目“社交媒體環境下高校突發事件網絡輿情應對機制研究”階段性成果(20ZD072);2022年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大思政背景下高校突發事件大學生‘圍觀’行為的引導策略研究”階段性成果(202211600018)
作者簡介:楊語桐(2002- ),女,湖北宜昌人,湖北經濟學院新聞學學生,研究方向為媒介與社會;陳媛媛(1978- ),女,湖北松滋人,湖北經濟學院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新聞學博士,碩士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為新聞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