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國高校職業規劃與生涯教育經歷過去二十年的實踐發展,其重要性已形成觀念共識,但基于中國本土文化的適應性問題逐漸顯現,“構建中國特色職業生涯教育知識體系”正當其時。基于培養“時代新人”的根本目標,結合“歷史-文化”視角,筆者提出并構建了以“個體-家庭-社會”為內容的“生涯三元文化理論”,闡述了“七種生涯類型”的內涵,通過內外部視角描述了個體在內部意義世界構建和外部世界實踐的過程。運用“建構主義”“敘事主義”“遠景思維”“思政融入”等方式推動高校生涯文化教育發展,為培養“時代新人”提供生涯方案。
關鍵詞:生涯;三元理論;中國大學生;文化;理論建構
一、背景與問題
隨著高校畢業生數量的逐年遞增,“就業難”的問題日益凸顯。2000年全國高校畢業人數為100.9萬人,2024年全國高校預計畢業生人數將達到1179萬,20多年間應屆畢業生人數翻了11.68倍,加上國內外宏觀經濟形勢的影響,“穩就業、保就業”成為國家當下最為重要的民生問題位列“六保六穩”首位[1]。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就業是最大的民生。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強化就業優先政策。” [2]大學生“就業問題”本質上是職業規劃問題,是生涯教育問題。過去各地各高校在“職業規劃”和“生涯教育”方面積極探索,在中國知網以“篇名”檢索“職業規劃”,截至2023年12月共有1926篇文章,其中南大核心或北大核心文章176篇,以“篇名”檢索“生涯教育”共有1385篇文章,其中南大核心或北大核心文章330篇。然而以篇名為“生涯教育”或“職業規劃”,同時以“大學生”為“篇關摘”檢索出南大核心或北大核心u3ON9qm8siqsHIdrOBng8w==文章數量分別為90篇和78篇。二十年間,“職業規劃”和“生涯教育”的理論依據主要來自西方,在長期實踐過程中遇到了“跨文化適應”的問題,以至于存在學生接受職業規劃與生涯教育后仍對于未來感覺迷茫的現象[3]。生涯教育的本質是積極心理學,文化對于心理學有著決定性的影響,忽視本土文化而將西方理論“生搬硬套”的教育難以適應新時代下“三全育人”的根本任務,因此開展本土文化的生涯思想與理論研究極為迫切。
2023年2月,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發布工作要點,強調全面實施“時代新人鑄魂工程”。“時代新人”源自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上首次提出“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這一重要命題,因此當下中國大學生教育的目標自然聚焦到了“培養時代新人”的主線上[4]。2023年9月,教育部發布了“關于舉辦首屆全國大學生職業規劃大賽的通知”,強調全國和各地各高校要努力將大賽打造成強化生涯教育的大課堂、促進人才供需對接的大平臺、服務畢業生就業的大市場,大賽提出的“筑夢青春志在四方,規劃啟航指引未來”對于高校生涯育人具有借鑒意義[5]。
基于過往二十年來在高校生涯教育中面臨的困境與挑戰,基于當下全國和各高校將“生涯育人”提升到了新高度的機遇,基于新時代培養“時代新人”的根本目標,結合“歷史-文化”視角開展中國本土化生涯發展理論探索研究具有極強理論與實踐意義。
二、生涯“三元文化理論建構”
三元理論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老子》“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思想,“三元”是指事物發展的基本起點或構成要素,在國內外的諸多領域中都有不同的“三元理論”,諸如智力三元論、醫學三元論和愛情三元論等。其中愛情三元論是由美國耶魯大學的心理學教授羅伯特.斯滕伯格提出的,認為愛情由親密、激情和承諾三個部分組成,對于大眾系統、科學地理解愛情起到重要作用。
(一)“生涯三元文化”的理論建構
基于中國大學生的成長環境和大學教育分析,個體在職業規劃方面同時受到自我、家庭和社會三個方面的作用,“國”與“家”對于生涯的深刻影響是中西方生涯思想的根本性差異[6],“農耕文明”與“海洋文明”經過幾千年時間沉淀植根于中西方個體的內心世界,以“家國情懷”為核心的中國特色“本土”文化作用于每一個中國青年的生涯規劃當中。因此筆者以傳統的“三元理論”為框架,構建了基于三種文化的生涯規劃理論,認為以“西方文化”為代表的“個體文化”、以“儒家思想”為代表的“家庭文化”和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代表的“社會文化”為影響生涯規劃的“三元”,個體的生涯發展和職業規劃都持續性地受到以上三種文化的影響。文化影響是外界環境與內心價值互相作用的結果,“三元文化”聚焦的是內在意義世界,回答了職業生涯道路選擇中“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值得的”這一根本問題,然而生涯選擇是主體思想依據相應原則投射到外界生涯道路的過程,對于外在世界的認知和理解至關重要,只有通過不斷地探索實踐、與真實職業世界對話,才能形成內在價值與外在選擇的生涯閉環,因此行動體驗深刻影響著內在三元文化的平衡與發展,個體在內在“三元文化”與外在“探索體驗”的動態交互中完成生涯世界的建構(見圖1)。
(二)“生涯三元文化”理論下的七種生涯類型
“生涯三元文化”通過影響個體生涯目標確定、生涯規劃行動動力、生涯意義的自我架構三個方面影響個體生涯規劃。當前大學生存在職業生涯目標不確定、不清晰、不具體的現象,生涯目標對于生涯教育具有決定性的作用,中國學生價值觀因素在生涯目標確定過程中作用效力遠遠大于興趣和性格[7],基于價值驅動的能力提升效果也遠大于基于興趣驅動,因此“個人-家庭-社會”三元文化因素通過價值觀決定了中國學生的方向與目標。
依據生涯三元文化的相對有無情況,將生涯分為七種類型,這七種情況能夠解釋絕大多數中國學生的生涯選擇,對于理解中國文化與中國教育視域下人的發展提供了新的視角(見表1)。
1. 完美型生涯:中國傳統文化中講究“平衡、均衡”,將“發展個體-照顧家庭-貢獻社會”三元平衡協調發展的生涯定義為“完美型生涯”,這也是絕大多數中國學生基于中國情境的追求方向,指向普遍意義上的“幸福”,是中國生涯理論的底層文化。
2. 自私型生涯:個體在生涯方向或發展中如果僅考慮個人發展,或者相比個人發展而言家庭與社會文化可以忽略不計時,筆者將此定義為“自私型生涯”。隨著功利主義思潮的蔓延,西方“個人主義”文化壓倒了“集體文化”,加上短視頻時代“金錢至上”等不良文化的作用,“精致的利己主義者”在高校出現并不斷增多,這類學生在生涯規劃方面必定會指向“自私型生涯”,因此這也是當下中國大學的育人挑戰。
3. 顧家型生涯:如果個體在職業生涯選擇方面忽略個人與社會而只考慮家庭的期待和需要,筆者將此定義為“顧家型生涯”,這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產物,在當下仍有一定比例。某些學生高考填報志愿時完全是基于父母認知選擇,在擇業時完全尊重父母想法,這種就是“顧家型生涯”的體現,更多還在于“傳統中國家庭”家長制的慣性作用,個人生涯規劃卷入過多家庭建議是中國特色的又一種體現方式。
4. 奉獻型生涯:如果個體在職業生涯選擇上完全尊重國家社會需求,或個人與家庭因素讓步于國家社會需求,筆者將此定位為“奉獻型生涯”。諸如“七一勛章”獲得者、麗江華坪女子高級中學校長張桂梅,一心為公、一心為教育,書寫著“奉獻型生涯”的感人故事。奉獻型生涯是國家和社會提倡鼓勵的,需要較高的思想境界和個人道德水平,也是人生閱歷豐富后思想升華的表現,是生涯發展的最高價值追求。
5. 孝道型生涯:也稱為“傳統型生涯”,是中國古代大多數人的生涯發展方式,一方面是追求個人的成長發展,同時兼顧到家庭生活水平的提升,是以“子欲養而親不待”思想為內容的傳統孝道的生涯體現。目前絕大多數工作地點靠近原生家庭的學生所選擇的正在“孝道型生涯”,一方面在工作事業上自我提升,一方面追求工作與生活的平衡陪伴父母照顧家庭。
6. 離家型生涯:諸如一些軍工行業的科技工作者,選擇為國家科技攻關十年如一日在偏遠環境中堅守奉獻,實現個人價值,因為涉密等因素無法照顧家庭,筆者將此類生涯定義為“離家型生涯”。離家指的是身體離開小的家庭,內心卻是投身到大的國家,是“既已許國,何以許家”所描繪的生涯類型。
7. 忘我型生涯:諸如在傳統社會隨著年齡的增長,個體對于自我的關注被家庭和社會所替代,個體從事職業的目標變為“養家糊口”同時“為社會貢獻自身的價值”,這種將關注點放在家庭和國家上而忽視了自身的感受,筆者將此類生涯稱為“忘我型生涯”。
(三)“生涯三元文化”理論的內外部解釋
生涯三元文化理論可以從內部視角和外部視角進行解釋,其中內部視角聚焦的是個體的思想世界或意義世界,三元文化不同程度地影響著個體職業生涯目標的選擇,三元文化背后的“個人-家庭-社會”以引力形式作用于個體思想,因而造就了大學生不同的生涯價值觀。個體是如何感知或解讀三元文化,很大程度要依靠外部視角的探索體驗,在一系列真實的情境或事件中厘清自身對于三元文化的解讀和看重程度,家庭、教育、經歷等作用于外部世界與人的內在思想之間的認知通路。諸如榜樣的力量在外部影響著個人對于三元文化的理解,進而影響大學生的內心世界,一個以“愛國”為榜樣的大學生自身便會更加看重“社會文化”,一個以“自我成長”為榜樣大學生則會更加看重“個人文化”。外部世界和內部世界以文化互動和認知互動的方式構建了生涯三元文化的狀態,進而促進個體通過選擇與行動去靠近傾向的生涯道路。因此筆者認為大學生很難在靜態過程中思考三元文化的重量與價值,哪怕內心有量化的狀態也僅是初始的狀態,隨著接觸世界廣度與深度的增加,這種狀態會不斷變化直至趨近穩定,因此在外在世界的探索實踐對于個體理解三元文化具有特殊意義。
(四)“生涯三元文化”與中國當下大學生生涯教育的適用性分析
“三元理論”目前在心理學、醫學等領域均有著成熟的運用,相關理論被西方學者提出,那么“生涯三元文化”理論與中國當下大學生生涯教育適用性如何?筆者從理論背景、理論與個體關系、理論內容三個層面展開分析。
1. 理論背景:文化對于中國大學生有著特殊的意義,中國有著五千年傳統文明,文化基因作為每名中國人的底層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個體的行為,因此國家提倡人民要“文化自信”[8]。作為現代人,文化來自歷史與當下,來自本土與外界,因此整合后的“三元文化”正是每一名當下大學生的內在寫照,文化也在意義世界方面影響著個體。
2. 理論與個體關系:三元理論強調從不同層面分析問題,筆者提出的“生涯三元文化”理論盡管屬于“三元理論”,但是其提出的具體過程是基于個體的分析,特別是基于中國大學生內在世界的分析,按照“內在決定外在,外在影響內在”的思想構建的三元文化理論起源于中國大學生個體分析,也適用于中國大學生的分析,尤其在生涯方向選擇方面。
3. 理論內容:通過將三元文化的單獨或復合分析所提出的七種生涯模式是絕大多數中國大學生生涯狀態的歸納總結,“個體-家庭-社會”會持續影響著中國大學生的內在選擇,就理論內容來講同樣適用于當下大學生生涯的解釋分析。
三、“生涯三元文化”視角下中國大學生生涯教育思考與建議
當前中國大學生生涯教育包括“課程-咨詢-比賽”三個主要層面,底層的邏輯來自西方傳統生涯規劃理論,包括帕森斯“特質因素論”、霍蘭德“興趣類型理論”、明尼蘇達“工作適應論”、舒伯“生涯發展理論”等,思路是“知己知彼,決策行動”,內部因素包括興趣、性格、價值觀、能力等。過去二十年我國生涯教育是將以上西方理論或思路整體遷移到中國大學,較少進行本土適用性驗證和本土化創新,缺少“家庭”和“社會”層面的考慮分析使其在解決中國學生的生涯困境時遇到諸多問題,因此筆者嘗試以“生涯三元文化”視角思考中國生涯教育與實踐。
(一)以“建構主義”“敘事主義”開展生涯文化教育
建構主義強調學生通過與他人和環境的互動和相互作用來建構自己的知識和理解[9]。敘事主義則關注個體如何把已有經歷和成就轉化為故事來理解和表達自己[10]。“生涯三元文化理論”既需要個體通過外部世界的探索體驗建構內在三元文化,又需要基于內在世界指導外部的方向與行動。這一理論擺脫了傳統單一因素彼此割裂的問題,通過文化將內部整合成三元統一的整體;通過生涯文化教育,形塑個人身份認同和職業目標。
鼓勵大學生思考和記錄自己在學習、實踐和工作中的經歷,并通過分享這些故事來加深對自己的認識,加深對于“個體-家庭-社會”三元文化的理解,激發其對未來職業發展的想象和動力。生涯文化教育可以提供一個包容性的學習環境,以“綜合性、互動性和實踐性”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實踐和探索不同領域的知識和技能,同時強調個體在社會和文化背景下的發展,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從而幫助他們更好地適應多元化的職業環境。
(二)以“生涯+思想政治”開展國家社會文化教育
通過“生涯+思想政治”形式開展國家社會文化教育,培養學生的良好思想品質,促進其全面發展。生涯教育注重學生個體的職業規劃和未來發展,思想政治教育則關注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和社會責任感。通過將兩者結合起來,為中國大學生提供全面發展的平臺,幫助其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11]。生涯教育重點是引導學生了解自己的價值、優勢和目標,從而制定針對性的職業規劃,并為未來的就業和職業發展做好準備。思想政治教育則注重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社會責任感和法治意識,使大學生具備正確的價值觀和道德觀,能夠積極參與社會事務,為國家和社會的進步作出貢獻,始終堅持“與祖國同行,為人民奉獻”。
國家社會文化教育通過生涯思維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結合,強調學生的整體素質培養和終身學習能力的培養,從而培養出有道德、有責任心、有創新精神的時代新人。這種綜合性的教學方法將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社會和文化背景下的現實問題,培養他們的批判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以“實習實踐”增強對自身“三元文化”的理解
以“實習實踐”增強自身對于“三元文化”的理解,旨在幫助學生深入了解自己所屬的國家、民族和地區的文化特點,理解個體、家庭、社會的文化內涵,提高自身對于“三元文化”的認知和理解。通過參與實習實踐,學生能夠親身體驗并融入真實的工作環境和社會生活,與不同背景的人們交流TNGLuU63gZM0osJr5JRSmw==互動,感受和了解他們的價值觀、信仰、習俗和傳統。這樣的親身經歷有助于拓寬視野,使學生更加敏銳地把握文化差異和共通之處。同時,實習實踐也為學生提供了一個深入了解“三元文化”的機會。他們可以觀察、體驗和參與各種工作深入了解三元文化的內涵和特征。通過與工作或環境的互動,可以感受到文化所承載的情感、意義和價值,并逐漸形成對于自身“三元文化”的認同和歸屬感。
實習實踐還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和創造力。在實踐中,學生不僅能夠將課堂所學知識應用于實際情境中,還能夠面對挑戰,解決問題,培養實際操作能力和創新思維。這一經歷有助于學生形成自信心和職業素養,為未來的就業和職業規劃打下堅實基礎。
(四)以“生涯遠景”構建自身大學長線規劃
依據內在“三元文化”確定“生涯遠景”,以“生涯遠景”思維構建中國大學長線規劃,幫助大學生明確自己未來的職業目標和發展方向,并制定一系列合理的行動計劃和學習路徑,在行動過程中進一步思考“三元文化”,并實現這些目標。
首先,構建自身大學長線規劃需要大學生明確自己的“生涯遠景”,也就是設定一個遠大的目標,用以指引其努力和行動。所謂遠景應該是與大學生的價值觀、文化和才能相契合的,同時也能夠為社會作出積極的貢獻。例如,大學生可以設定成為一名優秀的科學家、藝術家、工程師或領導者等為目標。
在明確了遠景之后,大學生需要深入了解所選擇職業領域的相關信息和趨勢,以及所需的技能和知識。這樣可以幫助其更加準確地制定長線規劃,明確需要達到的里程碑和目標。例如,在大學期間有計劃地參與相關實習、課外活動或研究項目,以積累相關經驗和技能。
此外,構建自身大學長線規劃還需要制定具體可行的短期和中期目標。這些目標應該是明確、具體和可量化的,以便其能夠有條不紊地朝著遠景邁進。同時可以設定每學期的學習目標、參與社團或義工活動的計劃等,以培養自己所需的技能和經驗。
最后,要持續評估和調整自身大學長線規劃。在實施過程中,大學生可能會碰到不同的挑戰和機遇,因此需要不斷評估和調整自己的規劃。通過反思已取得的成果和經驗,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適時地修正和優化。
通過明確遠景、獲取相關信息、制定具體目標和持續調整規劃,大學生能夠更好地規劃自己在大學和未來職業生涯中的發展軌跡,為實現個人價值和社會貢獻奠定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 劉華.擴招20年中國高校畢業生就業測量與就業變化[J].高教探索,2021(2):121-128.
[2] 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3] 楊云.大學生職業生涯教育的缺位與補位——以重慶市部分普通高校生涯教育為例[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9,39(21):15-17.
[4] 馮剛,徐先艷.時代新人的生成邏輯、基本特征和培育路徑[J].教學與研究,2022(4):92-101.
[5] 教育部啟動首屆全國大學生職業規劃大賽[J].中國大學生就業,2023(9):114.
[6] 付文科.先秦生涯發展思想論綱——以孔子、莊子為例[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4):20-23.
[7] 張革華,彭娟.思想政治教育主導性視域下的大學生職業生涯發展教育審思[J].思想教育研究,2013(1):90-93.
[8] 王超,郭娜,肖小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工作:發展歷程與演進趨勢——基于1949-2019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的內容分析[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47(4):8-13.
[9] 姚志紅.建構主義理論給高校職業規劃課程教學的啟示[J].職教論壇,2011(5):58-59.
[10] 宮睿.敘事主義中的人格及其對傳統自我觀念的挑戰[J].江西社會科學,2021,41(2):5-14+254.
[11] 李俊杰.生涯發展教育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及基本策略[J].理論導刊,2013(9):105-107.
基金項目:湖北省教育廳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專項任務項目(高校學生工作品牌)“專業+思想政治教育‘三位一體’融合育人模式探索實踐”(鄂教思政[2023]7號-22Z220)
作者簡介:李鴻(1990- ),女,華中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助教,碩士,研究方向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大學生生涯教育;肖晗(1990- ),男,華中農業大學園藝林學學院講師,博士,研究方向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就業與生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