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階段是兒童品德發展的關鍵期,優良的思想品德對其未來成長具有長期且深刻的影響。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滲透德育,能夠讓學生在掌握學科知識的同時,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形成尊師重道的優良品質及提升核心素養。《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指出,數學教育承載著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實施素質教育的功能。小學數學課程具有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的特點。新課標視域下,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中不僅要幫助學生掌握基礎數學知識,還要注重對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塑造?;诖?,小學數學教師應深入分析數學與德育之間的內在聯系,積極探索新課標視域下小學數學德育滲透的策略,讓學生在和諧的課堂氛圍中實現智慧與品德的雙重提高,成為綜合素質優良的人才。
一、新課標視域下小學數學德育滲透的要點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滲透德育并非簡單地向學生灌輸德育內容,而是要根據學生的發展需求,選擇適宜的教學策略,確保德育與學科教育的有機融合,從而助力學生全面發展。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應著重關注以下三點。
(一)規避德育說教傾向
部分教師在數學教學中滲透德育時,過于關注德育內容和德育成果,忽視了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需求。教師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滲透德育時,應避免直接向學生灌輸德育知識,而要結合學科特色和學生的學習情況,巧妙融入德育元素,消除學生的抵觸心理,引導學生主動接受并消化德育知識,從而確保教學活動順利開展。
(二)遵循學生的成長規律
小學生的思維處于快速發展時期,不同年級段學生的認知能力和接受能力存在較大差異。因此,教師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滲透德育時,應遵循學生的成長規律。當前,部分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忽視學生的實際發展需求,過度追求德育的即時成果。針對這種狀況,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成長需求,選用學生易于理解且樂于接受的教學方法,從而增強教學的實際效果。
(三)加強德育與數學的融合
小學數學教學承擔著為學生傳授數學知識、訓練學生邏輯思維的任務,同時在培育學生優良品行和提升學生道德修養方面發揮著獨特且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部分教師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滲透德育時,存在德育與數學教學脫節的現象,德育內容與數學知識之間缺乏緊密聯系。針對這一問題,教師應增強課程內容整合意識,在教學準備階段深入研讀教材內容,準確把握小學數學課程中德育的最佳切入點及德育內容與數學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確保德育緊密圍繞學科教學開展,以此加深學生對德育的理解與認同,激活學生的學習動力。
二、新課標視域下小學數學德育滲透的策略
教師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融入德育元素既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又是促進學生健康成長與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因此,教師需要深刻領會德育的內涵,正視并積極應對當前教學過程中所遇到的現實問題。筆者將結合自身多年的教學實踐經驗,通過具體案例闡述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滲透德育的有效路徑。
(一)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元素,科學設定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如同教學活動中的燈塔,能夠為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指明方向,對教學質量有著直接而顯著的影響。為了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有效融入德育內容,教師在教學準備階段應做好以下工作:一是深入研讀教材內容,明確教學重難點,同時探索融入德育的契機與策略;二是通過問卷調查等方式,了解學生的學習能力、對德育的理解和個性化需求;三是研讀新課標,把握實施德育的總體方向及其對不同年齡段學生的具體要求。教師基于上述三點科學設定教學目標,能夠確保德育的有效實施,為后續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奠定堅實基礎。
以蘇教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第二單元“時、
分、秒”為例。在教學準備階段,教師通過分析教材,發現該單元包含時鐘的認識、古代計量時間的方法等相關內容,教學目標是使學生掌握時鐘的觀察方法,了解時間單位的基本關系,如1分鐘等于60秒、1小時等于60分鐘。教學活動開始之前,教師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評估學生的認知水平,收集學生對時鐘的認知情況和學習期望。通過數據分析,教師發現部分學生對時間單位的理解存在誤區。在此基礎上,教師應細致研讀新課標的相關內容,了解一年級和二年級學生在主題活動中認識時間單位、用數學方法解決問題、形成初步的應用意識的要求。在完成教材、學情及新課標分析后,教師圍繞德育中“自律教育”這一主題,設定以下教學目標:一是幫助學生深刻理解時間單位(時、分、秒)的具體含義;二是引導學生認識時間的重要性,通過實踐活動體驗時間在生活中的重要價值,培養學生遵守時間、珍惜時間的意識與習慣;三是鼓勵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相關問題,促使其形成強烈的數學應用意識。教師圍繞這些教學目標,精心設計教學活動,可以使學生在學習時間單位的同時,自覺形成遵守和珍惜時間的意識。
(二)有效鏈接生活,巧妙滲透德育元素
數學與生活息息相關,實施數學教學的根本目的是幫助學生形成數學思維和掌握運用數學知識的方法,使他們能夠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滲透德育元素的過程中,教師應基于學生的認知能力和生活經驗進行合理設計,選擇學生能夠理解的德育內容,以確保教學活動的有效開展。具體而言,教師可創設生活化教學情境,利用圖像、視頻、音頻等資源進行課程導入,以此將學生的日常生活與學科知識相融合,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通過創設情境,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發現并解決問題,從而調動學生參與數學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同時,可以將德育元素滲透其中,在不知不覺中對學生產生正向的影響與啟示,進而增強德育的實效性。
以蘇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分數的意義和性質”為例。在該單元的學習中,學生需要理解分數的基本含義,學會用分數表示數量,并理解分子與分母的關系,培養良好的應用意識。為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并巧妙地滲透德育知識,教師在教學活動開始前創設了如下情境:“小明即將步入五年級,寒假期間,媽媽為了培養小明的自主學習能力和時間管理能力,要求小明制訂每日學習計劃表,合理分配各科的學習時間,并嚴格按照計劃進行學習和娛樂活動。面對媽媽提出的要求,小明欣然接受,但是在時間分配方面卻感到困惑,學習和娛樂的占比應如何科學劃分才最合理?”教師在導入環節借助生活故事創設情境,有效吸引了學生的注意,激發了學生的探究興趣。接著,教師鼓勵學生展開討論,分析如何合理安排一日活動。此舉旨在引導學生通過數學學習學會管理時間,培養學生良好的生活習慣和積極的生活態度,從而實現德育的滲透。同時,為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教師創設“如何有效安排課外閱讀時間”的問題情境。教師通過創設多樣化的情境,搭建多個學習支架,促進學生主動思考,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接受德育,從而自覺形成合理安排時間、養成良好生活和學習習慣的意識。
(三)組織合作活動,增強學生的團隊意識
新課標強調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而合作能力和團隊意識是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應注重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增強學生的團隊意識。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結合教學內容設計豐富的實踐活動,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積極參與。在小組合作中,學生不僅能掌握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還能在與同伴交流、表達的過程中積累經驗,汲取智慧,提高人際交往能力,增強團隊意識,進而提升核心素養。
以蘇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上冊第二單元“多邊形的面積”為例。該單元要求學生通過學習,掌握三角形、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面積計算方法,并能運用圖形計算公式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在引導學生完成知識學習后,為了幫助學生實現知識的遷移與運用,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和思維能力,對學生進行合理分組,并圍繞單元重點設計“計算校園人均綠化面積”的實踐活動。在活動中,各組成員需要到室外利用測量工具測量校園綠化帶的長、寬等數據,并計算其面積,最終將計算的面積結果除以校內人數得到人均面積。針對部分多邊形綠地,學生可以在小組內交流和討論,利用割補法將復雜圖形轉化成簡單圖形進行計算。例如,學生可以將六邊形分成兩個梯形或兩個三角形與一個長方形,以此提高計算效率,感受團隊合作的魅力。學生完成任務后,教師可以安排各小組在班級分享實踐成果,對比方案與結果,并對各組的合作表現進行評價。在總結評價環節,教師除了對學生的具體表現進行評價,還要強調保護校園環境的重要性以及合作學習的價值,從而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
(四)挖掘數學中的文化元素,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中考與高考中頻繁出現了與數學文化知識相關的考查內容。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數學文化知識,培養其愛國主義情懷,教師可以巧妙運用信息技術手段,向學生詳細介紹與數學文化知識緊密相關的內容,并設計啟發性問題,引導學生探索數學知識的起源與發展,挖掘數學中蘊含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同時開展針對性的練習,使學生能夠將所學知識靈活應用于實踐,以此提高學生的數學能力,培育學生形成適應社會發展的必備品格與關鍵能力,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
以蘇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第六單元“圓”為例。教師在講授圓的周長和面積計算方法的同時,為了幫助學生了解更多相關的數學文化知識,可以挖掘數學中的文化元素,為學生提供以下閱讀材料:墨子對圓的定義比古希臘數學家歐幾里得要早大約一百年;魏晉時期的數學家劉徽在為《九章算術》作注時,發現“周三徑一”實為圓內接正六邊形周長與直徑的比值,并采用“割圓術”來求圓的周長的近似值,揭示了圓內接正多邊形邊數無限增加時,其周長趨于圓的周長的原理;祖沖之在前人的基礎上精確計算出圓周率在3.1415926~3.1415927之間,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把圓周率的值精確到小數點后7位的人。這些材料不僅能讓學生進一步了解圓的起源,還能讓他們深刻體會古人的智慧,增強民族自豪感。教師還可以圍繞數學文化知識設計輔助練習,鼓勵學生在課后自主搜集與圓相關的數學文化知識,從而有效拓展數學教學,加深學生對數學文化知識的理解。此外,教師可以在班級定期舉辦“數學文化知識”交流活動,讓學生在輕松和諧的學習氛圍中感受數學的發展歷程,領略古人的智慧,拓寬知識視野,為未來的數學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結語
在新課標的引領下,教師應根據數學學科的特點,積極探索德育與小學數學深度融合的路徑,營造積極向上的校園德育環境。教師通過在小學數學課堂中滲透德育,能夠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道德觀念,培養學生自主、合作、創新、進取的積極品質,從而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為培育更多優秀人才貢獻力量。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通市如東縣苴鎮福亮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