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學術期刊;學術引領;學術交流;學術邏輯;學術規范;編輯團隊
DOI:10.19619/j.issn.1007-1938.2024.00.045
作者單位:云南農業大學
引文格式:劉宏森. 學術期刊學術引領功能論[J]. 出版與印刷,2024(4):84-92.
無數辦刊實踐證明,學術期刊不僅是傳播學術研究最新成果的重要載體,也是學術界開展學術交流,推進學術事業發展的重要平臺,具有多方面功能。其中,學術引領是學術期刊的一項重要功能。針對這一問題的研討,學術界已經持續進行了多年。朱劍對此作了簡要梳理并提出:“學術期刊引領學術這一話題已難以清晰地溯源,但由此派生出的編輯引領學術話題并引發熱議則比學者化(指編輯學者化)要晚了十多年,直到 21 世紀初才常聽人提起,炒熱這一話題的是在學術界受到熱捧的少數幾家名刊大刊,比如《中國社會科學》以及部分知名的省市社科院社科聯主辦的綜合性期刊的主編們?!?[1]31姚曦指出,學術期刊的“這種引領創新作用具體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緊跟時代主題,引領學術潮流。按照立足中國、借鑒國外,挖掘歷史、把握當代,關懷人類、面向未來的思路,做到國家意志與學術自覺相統一,摒棄為了學術而學術的弊病。二是面對新時代、新文科的新特點,增強建立學科融合的學術共同體意識、學科群意識”[2]。冀倫文等認為:“學術期刊的學術性不僅體現在其本身的學術價值上,更體現在其對于學術共同體的構建效能、對于學科的引導意義、對于人才的培養作用以及對于科技傳播的推動價值上。”[3] 孫海悅則進一步具體指出,“期刊在定位、選文、選題、學術規范方面本身就是一種評價、一種導向、一種引領”,“學術期刊引領學術的主要形式包括主題選擇、選題制度、會議論壇、學術爭鳴、重大課題成果發布等 ”。[4]
2021 年,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發布《關于推動學術期刊繁榮發展的意見》(簡稱《意見》),要求“明確各類學術期刊功能定位”,并把“提升學術引領能力”放在“加強出版能力建設”之首。官方文件的出臺明確了學術期刊引領學術的功能,而這種功能絕非“少數幾家名刊大刊”的專利。這無疑將有力推動人們對這一問題的深入研討。
如何理解學術期刊的學術引領功能?學術期刊引領學術發展的內在依據是什么?如何提升學術期刊的學術引領能力?對這些問題,還要進一步深入研討,以澄清一些似是而非的認識,使學術期刊更好地擔起學術引領的重任。
一、如何理解學術期刊的學術引領功能
現實生活中,學者們關注的焦點,研討的議題,常常被學術期刊所牽引。這說明,學術期刊作為重要的學術研究交流平臺,對于學術研究的關注點、熱點具有重要的引領作用。[5]70 那么,如何理解學術期刊的學術引領功能?筆者以為,學術期刊學術引領的功能主要是通過提示、規范、助推等多種形態,以選題引領、方法引領和學者凝聚等多種途徑,推動學術事業向著某種理想目標發展。
(一)學術引領的主要形態和途徑
1. 學術引領的主要形態
學術引領的主要形態包括提示、規范、助推等。其中,提示是指學術期刊以學術敏感力,及時乃至前瞻性地提醒學術界關注某些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歷史和現實問題,從中遴選優秀研究選題,引導學界開展研究;規范是指學術期刊通過多種途徑,督促研究者秉持實事求是原則,嚴格按照學術規范、學術倫理開展學術研究和論文寫作;助推是指學術期刊根據相關學科、學術研究領域的實際狀況和社會需求,組織開展學術研討、學術批評、學術征文、選題發布等形式多樣的學術活動,引導研究者關注相關選題、相關學術現象,形成學術研究的熱點、態勢,構建學術共同體,推進學術研究的發展。
2. 學術引領的主要途徑
綜合學者們的意見,筆者認為,學術期刊學術引領的主要途徑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選題引領
在學術研究、論文寫作過程中,把握優秀選題是第一步。優秀選題一般都具有以下幾個特點:“涉及的相關問題尚無明確答案”,“具有較高的理論和實踐價值”,“一般都是具體明確的”。[6]35-36 這需要學者們對來自理論或實踐方面難以解答的疑惑、難以解決的矛盾具有很強的敏感力,善于從中提煉和把握優秀的選題。
學術期刊對某種選題的特別關注,對學者的研究與寫作有著十分重要的引領作用。比如,1993年,《上海文學》第6 期發表《曠野上的廢墟——文學和人文精神的危機》;1994年起,《讀書》連續6 期刊發討論人文精神的文章。這些文章對之后“人文精神大討論”的深入開展起到了引領作用。2024年1 月,《探索與爭鳴》發表《內卷時代如何重建“人”的尺度 ——“人文精神大討論”30年與當代思想狀況》,努力引領學界對“人文精神大討論”及其30 年后的意義進行梳理與檢視。此類以選題引領學術界關注和研究重大理論與現實問題的做法十分普遍。
2016年,筆者主編的《青年學報》舉辦“ 青年研究: 新視野、新情況和新方法(2016—2020)”研討會。會后,筆者帶領編輯團隊綜合與會30多位專家學者的意見,形成50 個青年研究新選題,在《中國青年研究》《青年學報》發布,供青年研究界專家學者參考,引起了高度關注。再如,筆者2019 年與青年研究專家交流時發現,到2020 年,上世紀80 年代出生的“80后”將逐漸年滿40周歲,步入不惑之年?!?0 后”出生于改革開放初期,曾被貼上“獨生子女”“小皇帝”“垮掉的一代”“大有希望的一代”等多種標簽,他們身上反映了40 年來中國社會發展的成就和問題,是中國社會改革開放的“活化石”,在當下又作為社會中堅力量承擔起社會發展的重任。研究“80 后”,不僅是對正在成為歷史的40 年的回眸,也是對“80 后”即將大顯身手的未來社會的前瞻和期盼。在與相關專家深入討論的基礎上,2020 年年初,筆者主編的《青年學報》以“‘80后’不惑”為題,邀請幾位不同年代出生的學者,從不同視角展開研討,旨在引導學術界通過對“80 后”青年群體的深入研究,進一步深化對青年成長規律等問題的探討。
(2)方法引領
研究方法直接關系到學術研究開展的基本路徑。對不同研究方法的推崇,體現著學術期刊對學術研究應然的理解和實然的把握,直接影響著學術研究的開展。近年來,不少期刊推崇實證研究方法。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學術研究中普遍存在著內容空洞、立論依據不足等問題,學術期刊編輯對這些問題有著深刻的感知,并期望有所改變。以青年研究領域為例,多年前,便有不少青年研究學者提出,青年研究“是一個需要社會學、心理學、教育學、政治學、文化學、人類學等多學科視角審視與介入的研究領域;運用多學科理論和方法進行研究是青年研究的基本需求” [7]。 一些青年研究優秀學術期刊也一直呼吁多學科學者從各自學科視角出發參與青年研究。這些期刊吸引了大量注重實證研究方法、社會學研究方法的多學科作者,刊載了不少青年研究的優秀成果,有效形成了多學科學者參與青年研究的局面。顯然,這種融合多學科視角、運用多學科理論和方法進行研究的局面與這些青年研究優秀學術期刊對研究方法的推崇直接相關。
方法引領也體現在選題引領的過程之中。比如,引導研究者把大選題轉化為小選題,這不僅是對選題的引領,也是對研究方法進行引領的一種具體體現。2021 年,《青年學報》編輯部討論紀念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建團100 周年專版的選題時,認為對共青團百年歷史作“全景式”回顧和梳理,難以避免選題不夠聚焦、文章泛泛而談等問題。筆者注意到《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章程》中指出“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先進青年的群團組織,是廣大青年在實踐中學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學校,是中國共產黨的助手和后備軍”。其中“學校”“助手”“后備軍”等表述雖然都是隱喻,且不是嚴謹的學術概念,卻既生動準確地描繪了共青團團結帶領一代又一代青年聽黨話、跟黨走的百年歷程,又從多個側面深刻揭示了共青團歷經百年風雨洗禮發展壯大的深層原因。離開了“學校”“助手”“后備軍”等職能和作用,中國共青團就難以體現其存在的價值和意義。顯然,由小問題切入,深入挖掘下去,逐步逼近相關大問題,這有助于相關研究避免空泛的“宏大敘事”[8]。由于“學?!薄爸帧薄昂髠滠姟彼淼囊暯歉泳唧w,因此以其作為選題的“切入口”也更小,有助于作者把問題談得更加深入、更加透徹。事實上,對許多重大問題的認識和把握,往往就是從研究不同小問題開始,并通過無數階段性成果的累積而成的。在多年來青年研究領域“宏大敘事”泛濫的情況下,這樣一種組稿要求具有研究方法的引導作用,有助于學風的優化。
(3)學者凝聚
研究相同的選題、使用相同的研究方法的學者之間往往會形成一種相互吸引,從而形成學者的群體凝聚。學術期刊就像是“學術會客廳”,發揮著學術平臺的重要凝聚作用。學者是學術研究的主體和靈魂,學者的凝聚必然意味著對學術研究的引領。前述一些青年研究學術期刊吸引多學科學者參與青年研究的實例證明了這一點?!肚嗄陮W報》對青年歷史研究學者的凝聚也證明了這一點。長期以來,中國青年研究界對青年歷史的研究不夠重視,也不夠廣泛深入。然而,青年研究水平的提升,有賴于青年現實研究和青年歷史研究這兩翼的齊頭并進。[7] 因此,筆者和《青年學報》編輯團隊積極聯系相關研究者,從2016年第1期起,連續在《青年學報》上編發了田杰教授與謝昌逵先生有關青年歷史研究的部分學術通信。2017 年第2 期,刊發了田杰教授的《青年研究:敞開歷史視野》。2017 年,年逾八旬的謝昌逵先生出版《青春奧秘——青年的歷史存在與社會角色》一書后,《青年學報》編發了學術批評文章,還舉辦了新書研討會。在此基礎上,《青年學報》把“青運史研究”欄目更名為“青年歷史研究”,努力凝聚學者,特別是青年學者的力量,推進青年歷史研究。
(二)學術引領的基本特點
引領是人類在準確把握現實問題、前瞻未來的基礎上,為努力超越現實,對未來發展進行設計、安排、引導的一種主動行為。在不同的領域,都有引領行為的發生。學術期刊的學術引領有著鮮明的特點,具體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1. 以對學術規范和規律的準確把握為依據
引領學術發展的基本前提和基本依據是學術期刊對學術發展的基本規律和基本規范有著深刻的認知和理解;對相關學術研究領域發展的現狀有著全面準確的把握;對相關研究中存在的問題及其背后的深層原因,有著準確的認知與判斷。缺乏這一基本前提和基本依據,學術期刊就無法進行學術引領。
2. 引領是有限的
引領是從當時當地的情況出發,對未來發展的一種主動設計、安排和引導。世上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時過境遷后,以某時某地情況為依據的設計、安排和引導等,自然也應該隨之發生變化。同時,人的視野、認知等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引領者亦然。因此,學術期刊的學術引領也是有限的,但對于當下學者研究和寫作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
3. 引領體現價值導向
引領的實質是提示人們去做有價值的事情。學術期刊的學術引領,無論是在學術研究和論文寫作的選題上,還是在具體研究方法的選擇上,都在明明白白地告訴人們,學術期刊這一平臺會選擇什么樣的選題、青睞哪些研究方法。這都體現著一種價值導向和價值引領。毋庸置疑,在現實生活中,這樣的價值引領對于學者們,尤其是年輕學者們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二、學術期刊學術引領功能來自何方
“引領學術的主體是誰?”[1]32 也就是學術期刊的引領功能來自何方,靠誰實現?這是厘清學術期刊學術引領這一問題的關鍵之所在。有關學術期刊引領功能的爭論幾乎都圍繞這個問題展開。筆者認為編輯團隊是學術期刊引領學術發展的主體。作為學術期刊學術引領的主體,編輯團隊應對學術發展現狀有深刻認知,并能堅守學術基本邏輯和規范。
(一)編輯團隊的主體作用
有學者認為,是“學術期刊的從業者”而不是學者,充當了“學術發展‘引領者’的角色”[9]。那么,“學術期刊的從業者”是誰?有學者提出:“期刊編輯作為學術期刊的核心要素,是引領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構建的重要主體?!盵10] 那么,學術期刊編輯指的又是誰?朱劍在《編輯學者化與編輯引領學術:兩樣的賦能,一樣的迷思》一文中指出,“當然就是主編和編輯們了”。[1]32他在注釋特別指明:“為行文方便,以下除非特指,凡言及‘編輯’,一般都包括‘主編’;凡言及‘主編’,則指擔任包括高校學報在內的學術期刊主編或總編職務者?!盵1]31“學術期刊編輯”何以能夠引領學術發展?對此朱劍指出,“學術期刊編輯”實際上是單位制度的產物,“是體制而不是學術共同體賦予了單位的辦刊權”[1]37。朱劍進一步指出,“編輯學者化和編輯引領學術,實際上是同源的,皆源自學術期刊的單位制和編輯的職業化”[1]38。
“學術期刊的單位制和編輯的職業化”似乎賦予了編輯“獨立掌控期刊”的權力。然而,即使編輯擁有了“獨立掌控期刊”的權力,這種權力也并不等于引領學術發展的權力和資格,也不是編輯引領學術發展的充分依據。筆者以為,朱劍并不否定學術期刊的引領功能,他質疑、否定的,或許主要是“編輯獨立掌控期刊”的現實,以及把學術期刊引領學術偷換為學術期刊編輯引領學術的做法。朱劍作為知名學術期刊的資深主編,一方面,他十分了解“單位制”、期刊“掌控權”等問題背后的深刻原因;另一方面,他深知,“盡管編輯們說了幾十年,但要學者心悅誠服地接受編輯單方面構建的新關系仍然是件極其困難的事”。[1]38 因為,“一個離開了科研第一線、外在于學術共同體的職業編輯群體能夠在學識和眼界上普遍與學者群體持平甚至超越他們,并為他們指引方向,在邏輯上就講不通”。[1]38“學術期刊編輯引領學術”的說法,同樣受到了不少學者和相關從業者的質疑。例如,有媒體記者以學者代言人的身份提出:“編輯不過是個‘萬金油’,怎能比專家知道得更多,更何況要來引領專家的學術發展方向呢?”[1]35 柯錦華雖然認同編輯引領學術發展,但她也承認,“并不是所有的編輯都是天然的引領者”,編輯要引領學術發展,還“需要一番提升境界的修煉”[1]33。
很顯然,學術期刊的學術引領能力并不等同于學術期刊主編、編輯自身的能力。那么,誰能引領學術發展?筆者傾向于使用編輯團隊這個概念。編輯團隊所指并非編輯部“編制內”的職業編輯,而是由學術期刊主編、職業編輯與相關學者在學術交流的基礎上共同建構而成的一種學術共同體。編輯團隊除了主編、職業編輯,還包括期刊顧問和編委會成員以及審稿專家、欄目主持人、特約組稿編輯等,因此,編輯團0b8792e07515f6a6e831161ce6853677160fac3e61eb33b60672083c53238128隊是一種動態化的學術共同體。編輯團隊中,職業編輯長期審讀大量的論文稿件,對論文稿件在選題把握、概念運用、實證研究、基本邏輯等各方面存在的問題,具有一種特殊的敏感力和鑒別力,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職業編輯在參與選題的醞釀和研討的同時,主要負責審稿和處理稿件編輯過程中的具體事務,諸如編校文字、修改摘要、提煉關鍵詞、核實參考文獻等相關出版規范方面的問題;來自不同學科的學者接受主編或職業編輯的邀請,在學術研討、選題策劃、稿件組織和審讀等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朱劍指出:“從表面看,決定期刊內容的似乎是主編、編輯,實際上是他們背后的學者群體,主編和編輯代表的是學術共同體的意志而不可能是學術共同體跟著主編及編輯走?!盵1]39 編輯團隊融多學科學者和學術期刊職業編輯于一體,通過靈活機動的機制,確保學術期刊“能站在學術潮流的前沿,把握學術發展的脈絡,引領學術的發展”[1]39。
(二)編輯團隊對學術發展現狀的深刻認知
編輯團隊融多學科學者和學術期刊職業編輯于一體,基于學術交流機制動態化建構而成,往往能夠更加全面、準確地把握學術研究發展的現狀。職業編輯長期接觸相關研究領域的學者和稿件,對相關學者關注和思考的重點問題,對學界研究的熱點和難點問題,具有一定的認知和把握。參與編輯團隊工作的學者不僅對自己所研究的具體議題有獨到的見解,對相關領域中其他學者研究的狀況往往也有較為全面、深刻的認知和把握。這就使得學術期刊編輯團隊對學術研究的實然有全面準確的把握,既了解學術研究的整體現實狀況,也了解學術研究界存在的種種實際問題,以及問題背后的種種原因;既了解主流學術界的現狀,也了解本學科在學術界所處的位置、發揮的作用、存在的問題。
筆者所在的編輯團隊在長期的辦刊過程中發現,中國青年研究自20 世紀70 年代末啟動以來,歷經40 多年的發展,取得了不少成就,但無論是對青年現實的研究,還是對青年歷史的研究,都存在著視野較為狹窄、研究不夠深入的問題。這是青年研究長期得不到社會和學術界重視的根本原因之一。我們認識到:“唯有從強化現實關懷、加強歷史梳理等方面入手,全面了解、深刻理解和準確把握歷史上的和現實中的‘青年’,才能真正推進中國青年研究走出‘碎片化、平面化、功利化等流弊與困境’,不斷走向‘成熟’?!盵7]為此,筆者帶領編輯積極聯系多學科專家學者,廣泛深入討論青年研究選題。根據具體情況,邀請相關專家學者共同策劃選題、擔任專題主持人,形成動態變化的編輯團隊。編輯團隊共同邀請多學科專家學者撰寫論文。多年來,很多學科專家學者以多種形式參與編輯團隊工作,有力推動了對青年現實和青年歷史的研究。
(三)編輯團隊對學術基本邏輯和規范的堅守
在當今知識迅速發展的時代,學科劃分越來越細,相關理論也越來越豐富多樣。但是,毫無疑問,能夠立住腳的理論,始終應該嚴格遵循學術研究的基本邏輯,即針對具體的問題,依據事實、遵循邏輯,洞察問題背后的深層原因,并且條分縷析各種原因之間的內在關系,等等。深刻認識并嚴守學術基本邏輯和學科規范,這是學術期刊編輯團隊引領學術研究發展極其重要的憑依。
1. 遵循學術基本邏輯
在學術研究的過程中,研究者必須嚴格遵循以下基本要求[6]8:①概念的界定合乎基本邏輯規則。如,定義項與被定義項的外延必須相等,兩者是全同關系,不能定義過寬或過窄;不可循環定義;不可用隱喻;定義不可是否定的;等等。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必須明確、清晰、無歧義。②論點必須具體明確。③論點必須有充分必要論據的支撐。④論據和論點之間必須具有必然性。⑤對問題之間、原因之間、對策之間的內在邏輯關系必須有全面準確的把握。⑥研究過程和成果的邏輯框架必須完整、合理。
學術期刊編輯團隊成員長期浸淫于學術研究過程之中,對學術發展的這些應然,即學術研究的內在邏輯和規律,應具有較為深刻的認知和堅守。
2. 堅守學科規范
在堅守學術研究內在邏輯和規律的基礎上,學者也要熟悉并嚴格遵循學科研究范式、話語體系和具體規范等。這就使編輯團隊能夠依據學術規范等準確把握相關稿件中存在的問題,能夠提出具體的、針對性很強的審讀意見,促進作者不斷完善研究過程、優化研究結論,提高論文質量。
三、學術期刊如何強化學術引領功能
學術期刊發揮學術引領的功能,對學術期刊編輯團隊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有學者提出學術期刊編輯要有成熟的“辦刊理念”,提升“辦刊境界”。然而,何為成熟的“辦刊理念”,何為較高的“辦刊境界”,對這些問題,人們似乎研究得還很不夠,還有些語焉不詳。筆者認為,學術期刊強化學術引領的功能,應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
(一)樹立學術引領理念
毋庸諱言,“學術期刊的單位制和編輯的職業化”似乎賦予了編輯“獨立掌控期刊”的權力。在目前學術評價體系中,學術期刊已經成為一種較為稀缺的資源,尤其是一些名刊大刊。學術期刊編輯如何正確對待“獨立掌控期刊”的權力,如何準確把握平臺影響力與個體影響力之間的關系,如何準確把握引領學術發展的含義,成為值得特別關注、謹慎對待的問題。
對于學術期刊而言,“內容為王”始終是顛撲不破的真理。優秀學術期刊作為學術發展平臺是由無數優秀學術研究的成果累積而成的。學術期刊要想擁有更大的生存發展空間,就必須在刊載優秀學術研究成果、引領學術發展等方面作出更大的貢獻。期刊編輯,尤其是主編,要想在職業生涯中有更大建樹,就必須不斷強化“學術活動家”的意識和能力,[5]68-71 在編發優秀學術研究成果等方面作出更大努力,取得更好成績。而要不斷刊發高質量的學術研究成果,學術期刊就必須以開放的姿態,緊緊依靠專家學者,持續動態化建構編輯團隊,充分發揮其作用。唯有如此,學術期刊才能打破所謂“獨立掌控期刊”形成的體制性封閉,建構更加開放、源頭活水不斷的學術平臺,才能在學術界有更大作為,進而在潛移默化中引領學術發展。
(二)建設學術交流機制
引領學術發展,需要編輯團隊秉承優良的學術傳統,擁有自己的研究力量和研究課題,形成成熟的編輯思想和深厚的學術積累,以敏銳的學術判斷力、訓練有素的學術組織能力和較強的號召力,凝聚各方面的研究力量,有效地開展各種學術活動,策劃具有前瞻性的選題,編發高水準高品位的文章。[1]39朱劍曾質疑:“筆者很懷疑,這樣超出了凡人,神一般存在的職業編輯團隊,這個世界上真的有嗎?”[1]39 對此,有學者回應:“并不是所有的編輯都是天然的引領者,而是需要一番提升境界的修煉”。這一境界修煉的過程是:“從‘旁觀者’到‘參與者’再到‘引領者’,標志著學術期刊編輯辦刊理念的成熟和辦刊境界的提升,意味著其編輯思想的自我超越與主體意識的自覺?!盵1]33 此類爭論依然圍繞主編、編輯的職業身份討論學術引領問題,其背后的理念值得商榷。
無數學術期刊引領學術發展的生動實踐證明,唯有學者與編輯之間保持持續、穩定的學術交流,學術期刊才可能準確把握學術發展的現狀,才能集思廣益、提煉勾勒出學術未來發展的方向和路徑。學術期刊的學術引領功能依靠的不是個體的學者或編輯,而是學者和編輯構成的編輯團隊這一學術共同體,以及匯集學者和編輯智慧的靈活、穩定的學術交流機制。這種學術交流機制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編委會工作機制、編輯部研討機制、期刊編輯與相關專家學者溝通研討的機制等。因此,提升學術期刊的學術引領功能,應從建設學術交流機制入手,而不再局限于主編和職業編輯個體身份來討論學術引領問題。
目前,絕大多數學術期刊都建構了顧問、編委會、審稿等方面的專家隊伍,建立了多種學術交流機制。然而,寫在紙上的機制終歸是靜態的。只有使這些機制動態化,實際運行起來,紙上的靜態機制才能真正發揮作用。使這些機制動態化的主要方式是在編輯之間、編輯與學者之間不斷開展各類研討活動,相互交流、形成共識,共同引領學術發展。期刊編輯要帶著許多具體的問題和困惑,在與學者的交流、碰撞過程中,把問題和困惑轉化為具體、新穎的選題;學者應及時回應編輯的問題和困惑,并提出具體建議。編輯團隊應圍繞具體的選題和問題,進行常態化的、多種形式的互動。
四、結語
學術期刊學術引領問題是一個重要的理論與實踐問題,其中有很多具體問題需要學術期刊在實踐工作中不斷探索,逐步加以厘清。比如,期刊編輯如何完成從學術研究的“旁觀者”到“參與者”再到“引領者”的蛻變;如何遴選學者,建立一支動態化的編輯團隊;如何建設并不斷完善編輯團隊學術交流的動態運行機制;等等。這些都有待研究者們在實踐探索的基礎上,不斷總結經驗,強化學理性研究。
延伸閱讀:《關于推動學術期刊繁榮發展的意見》
2021年5月,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科技部聯合印發《關于推動學術期刊繁榮發展的意見》(簡稱《意見》)。
《意見》指出,學術期刊是開展學術研究交流的重要平臺,是傳播思想文化的重要陣地,是促進理論創新和科技進步的重要力量。加強學術期刊建設,對于提升國家科技競爭力和文化軟實力,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具有重要作用。學術期刊出版工作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緊緊圍繞黨和國家重大決策部署和宣傳思想工作根本任務,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出版導向、價值取向,加快提升內容質量和傳播力影響力,不斷完善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體制機制,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強大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和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作出更大貢獻。
《意見》強調,學術期刊要提高圍繞中心、服務大局能力,引導學術研究立足中國實際,回應現實關切,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要創新內容載體、方法手段、業態形式、體制機制,加快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邁進,努力打造一批世界一流、代表國家學術水平的知名期刊。要加強作風學風建設,有效發揮在學術質量、學術規范、學術倫理和科研誠信建設方面的引導把關作用。要堅持一手抓繁榮發展,一手抓引導管理,完善扶持措施,優化發展環境,改進評價體系,規范出版秩序,深化改革創新,推動學術期刊出版良性健康發展。
《意見》提出了學術期刊出版的重點任務,包括加強出版能力建設、優化出版資源配置、推進集群化集團化建設、推動數字化轉型、加快融合發展、推進融合發展平臺建設、提升國際傳播能力、提升開放辦刊水平、積極開拓國際市場、規范學術期刊出版秩序、完善學術期刊相關評價體系、加強人才隊伍建設等。
《意見》要求,相關管理部門、各主管主辦單位要把辦好學術期刊作為加強黨對出版工作全面領導的重要方面,強化重大問題的分析研判和重點任務的部署落實。主管主辦單位和屬地管理部門要切實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要求,履行主管主辦和屬地管理職責,及時出臺相關引導措施,加強對學術期刊工作的經常性指導。教育科研單位要將所屬學術期刊出版工作納入本單位科研創新工作予以統籌考慮。學術期刊編輯人員職稱評定應重點考核辦刊業績和出版專業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