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媒體憑借傳播速度快、影響范圍廣、互動性強等特點獲得迅猛發展,應用廣泛,對大學生的信息獲取方式、生活學習方式、思想行為等產生了深遠影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新形勢、新挑戰。作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中堅力量,輔導員應積極主動適應新媒體發展大勢,創新開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文章立足新媒體時代高校輔導員開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現實需求,系統總結網絡思政教育的內涵外延、輔導員角色定位和工作職責,深入分析加強網絡思政教育的重要意義、面臨的主要問題,并提出創新路徑和對策。此外,文章還分析了新媒體時代網絡傳播特點,指出去中心化、碎片化、情感化等特征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研究認為,加強網絡思政教育,對于提升大學生網絡素養、拓展高校思政教育渠道、推動輔導員隊伍專業化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高校應加強組織保障,完善制度建設,為輔導員開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有力支撐,推動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創新發展。
關鍵詞:新媒體;輔導員;網絡思政;高校教育;學生管理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4)18-0165-05
課題項目:本論文為2021年度山西省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思想政治教育專項)輔導員專項“紅色校史文化融入大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21zsszsx133
隨著信息技術、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新媒體異軍突起,應用廣泛,學生作為新媒體的主要用戶群體,其信息獲取方式、生活學習方式乃至價值觀念、道德判斷、行為方式無不受到新媒體的影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肩負著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必須主動適應新媒體發展帶來的新形勢、新特點,努力探索融合發展、創新發展的路徑和方法。輔導員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中堅力量,是大學生健康成長的引路人,更應積極運用新媒體新技術,創新開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提升思想政治素質和道德品質[1]。
面對新媒體時代信息傳播方式的革命性變化,部分高校輔導員在開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還存在認識不足、能力欠缺、方法單一、機制不健全等問題,亟須加強理論探索和實踐創新。系統總結新媒體時代高校輔導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點規律,深入分析面臨的機遇挑戰,探索切實可行的路徑,對于推動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質量發展,構建全員全過程全方位“三全育人”工作格局,培養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新媒體時代,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技術的廣泛應用,使網絡信息傳播呈現出去中心化、碎片化、情感化的顯著特征。新媒體極大地降低了信息生產和傳播的門檻,個體參與度不斷提升,傳統的“中心—邊緣”傳播格局被打破,形成了“多中心”乃至“無中心”的分散式傳播網絡[2]。海量信息在網絡空間快速流動和裂變,呈現出碎片化、快餐化的特點,即時通信、短視頻、圖文推送等碎片化內容成為大學生獲取信息的主要方式。網絡傳播突破了時空界限,交互性大大增強,評論、點贊、轉發等參與互動行為頻繁發生,情感化表達滲透于網絡傳播的方方面面。算法推薦、流量聚集等技術的應用,使個性化、娛樂化信息盛行,議程設置能力下降,大學生普遍存在信息過載和注意力碎片化問題。同時,網絡“意見領袖”、網紅經濟的涌現,對大學生的價值觀塑造、行為選擇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傊?,新媒體時代網絡信息傳播呈現出多元主體、弱化中心的扁平化趨勢,以及碎片化內容、情感化表達、個性化推薦的娛樂化傾向,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諸多新情況、新問題[3]。
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是指運用網絡平臺、技術和資源,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對大學生進行思想引導、道德塑造的教育實踐活動,其是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在網絡時空的延伸和拓展。就內涵而言,網絡思政教育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以愛國主義教育為重點,促進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提升道德品質和綜合素質。它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規律、教書育人規律和學生成長規律,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注重價值引領、知行合一,努力實現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就外延而言,網絡思政教育利用網絡平臺、新媒體技術開展教育教學、實踐活動、咨詢服務等,滲透于大學生工作、學習、生活、娛樂的方方面面,涵蓋理論學習、形勢政策教育、校園文化建設、心理健康指導、就業創業服務等多個領域,涉及課堂教學、主題團日、社會實踐、志愿服務等各種形式[4]。網絡思政教育突破了時空界限,拓展了教育陣地,豐富了教育資源,創新了教育方式,增強了教育實效,成為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方面和有力抓手。
高校輔導員是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的組織者、實施者和指導者,肩負著學生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雙重職責。新媒體時代,高校輔導員在網絡育人中的角色定位日益凸顯,職責進一步拓展。一方面,輔導員是網絡思政工作的組織領導者和統籌推進者,需要發揮統籌協調作用,整合各方資源,搭建網絡育人平臺,完善工作體系和運行機制,形成工作合力。另一方面,輔導員是網絡思政教育的實踐實施者和引導幫助者,必須創新理念方式,及時掌握學生思想動態,運用網絡新媒體精準施教、精準幫扶,引導學生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培養學生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實學識和仁愛之心[5]。同時,輔導員還是網絡文化生態的建設者和守護者,負有營造積極健康的網絡環境、傳播主流價值觀念、涵養優秀校園文化的責任,既要主動占領網絡陣地,通過官方賬號、主題網站等傳播正能量,也要加強網絡監管和教育引導,防范化解各類風險隱患。
(一)有利于提升大學生網絡素養,引導其健康使用新媒體
新媒體時代,網絡成為大學生學習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同時存在網絡謠言、有害信息泛濫等問題,給大學生的身心健康和價值觀念帶來負面影響。高校輔導員加強網絡思政教育,有利于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網絡觀,提升網絡素養和辨別能力。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的網絡教育活動,如網絡安全教育、網絡道德講座、網絡文明宣傳等,引導大學生增強網絡安全意識,學會甄別網絡信息,自覺抵制有害信息,養成文明、理性、守法的網絡行為習慣[6]。同時,輔導員可以利用官方微博、微信公眾號等平臺,及時發布權威信息,傳播積極向上的價值觀念,營造風清氣正的網絡空間。輔導員的引導,有助于大學生掌握網絡基本知識技能,提高網絡自我管理能力,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質,促進學生身心全面發展。
(二)有利于拓展高校思政教育渠道,提高教育實效性
隨著新媒體的迅速發展和廣泛應用,大學生思想行為方式發生重大變化,傳統的思政教育方式難以適應新形勢新要求。高校輔導員創新開展網絡思政教育,有利于拓展教育渠道,增強教育時效性和吸引力。輔導員可以利用微信、微博等新媒體平臺,開設思政教育專欄,及時發布教育信息,傳播正能量;運用H5、短視頻、直播等新媒體技術手段,開發思政教育信息化課程,講好課堂外的思政故事;依托智慧校園平臺,組織網上主題班會、網上黨團活動等,拓展思政實踐載體[7]。網絡思政教育不受時空限制,互動性、參與度強,有利于實現教育資源共享,滿足大學生個性化需求,使思政教育入腦入心。
(三)有利于高校輔導員轉變工作理念,提升業務能力
高校輔導員只有主動適應網絡發展大勢,創新工作理念和方法,才能贏得主動、收獲實效。開展網絡思政教育,倒逼輔導員樹立網絡思維,增強互聯網意識,學會運用新媒體新技術,探索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工作路徑。輔導員必須加強學習,深入研究網絡傳播規律,把握學生思想特點,提升網絡溝通交流、網絡引導幫助、網絡心理疏導等業務能力。同時,輔導員要勇于探索創新,學會利用網絡技術手段診斷學生心理情況,搭建網上咨詢服務平臺,開展個性化幫扶;依托網絡平臺整合資源,開展形式多樣的教育實踐活動;利用虛擬仿真等信息化手段,開發沉浸式思政體驗課程。在主動作為、善作善成中,輔導員必將實現理念更新、素質提升、能力躍升。積極開展網絡思政工作,是新媒體時代對輔導員職業素養和專業化發展的必然要求,對推動高校輔導員隊伍專業化、職業化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一)認識不足,對新媒體的教育功能重視程度有待提高
當前,仍有部分高校輔導員對新媒體的教育功能認識不足,重視程度有待提高。一些輔導員受傳統教育理念影響,習慣于采用說教式、灌輸式的教育方式,對大學生思想行為特點把握不夠,未能充分認識到新媒體在拓展教育時空、創新教育方法等方面的積極作用,對運用新媒體開展思政教育的必要性和緊迫性認識不到位[8]。部分輔導員受限于自身知識技能,對新媒體技術發展趨勢了解不多,未能及時更新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方法創新不夠,實際工作中仍以線下教育活動為主,線上教育與線下教育結合不緊密,難以適應“互聯網+”時代大學生的成長發展需求。
(二)能力不強,運用新媒體開展工作的意識和水平有待提升
高校輔導員是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發揮著組織者、引導者、服務者的重要作用,其能力水平直接關系到教育實效。但就目前情況來看,不少輔導員運用新媒體開展工作的能力不強,與新媒體時代要求存在一定差距。首先,部分輔導員對新媒體的基本知識和應用技能掌握不夠系統全面,對新媒體傳播特點、語言風格、平臺屬性等缺乏透徹理解,對網絡“意見領袖”、網紅經濟、算法推薦等新事物了解不深,對大學生網絡行為和心理特點研判不夠,對學生在社交媒體上的活躍狀況、話語表達習慣、關注點等缺乏深入分析,提供的教育服務針對性不強,吸引力和感染力不足[9]。
(三)機制不全,網絡思政教育的組織保障和制度建設有待完善
目前,高校網絡思政教育工作的體制機制建設還不夠健全,組織保障和制度建設有待進一步強化。從宏觀層面看,高校對網絡思政教育工作的統籌規劃和系統設計不夠,網絡思政與課堂教學、社會實踐、心理健康教育、就業指導服務等各環節銜接不夠緊密,協同育人合力尚未形成。從中觀層面看,各高校網絡思政教育的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有待健全,存在職能部門條塊分割、線上線下教育“兩張皮”的問題,輔導員、專職教師、思政課教師等各類育人主體分工協作的常態化機制尚未建立。
(一)提高認識,樹立運用新媒體開展思政教育的理念
高校輔導員要主動順應信息化發展大勢,樹立運用新媒體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識和理念。一要加強學習,主動了解新媒體發展的新趨勢、新特點,準確把握新媒體生態下大學生思想行為的新變化、新特點,深刻認識運用新媒體開展思政工作的重要性、緊迫性,增強教育創新的使命感、責任感。二要更新理念,樹立“互聯網+”思維,堅持“內容為王”、渠道并重,創新構建“線上線下、網上網下”相結合的立體化教育格局[10],不斷提高工作的時代性和吸引力。三要凝聚共識,將運用新媒體開展教育作為履行崗位職責、提升能力素質的客觀要求和必然選擇,形成輔導員隊伍適應新媒體、運用新媒體、引領新媒體的良好氛圍。輔導員要以積極主動的姿態擁抱新媒體,以創新創造的勇氣探索新媒體時代背景下思政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努力成為開展網絡思政教育的行家里手。
(二)加強學習,提升運用新媒體開展教育引導的能力
高校輔導員要樹立“持續學習、在職學習、終身學習”意識,切實增強運用新媒體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本領。一是學習新知識,加強對新媒體傳播特點和技術手段的學習,掌握文字、圖片、視頻、H5等多媒體內容生產技能,不斷豐富網絡輿情研判、網絡引導管理等方面的知識儲備。二是強化新思維,樹立互聯網思維、算法思維、跨界思維,深入分析把握新媒體logic,研究貼合新媒體語境的教育話語體系和策略方法,做到“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11]。三是錘煉新本領,在實踐中強本領、長才干,創新運用網絡直播、短視頻、網絡問答等形式,提升網上宣講、網上咨詢、網上答疑的能力水平,提高辨識謠言、引導輿論、化解風險的能力,不斷增強學生的獲得感。輔導員要成為政治過硬、業務精湛、作風優良的行家里手,不斷提升網絡育人的專業化水平。
(三)突出互動,創新網絡思政教育的內容形式
高校輔導員要立足新媒體平臺,創新拓展網絡思政教育的內容形式,增強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一要講好思政故事,精心篩選貼近學生成長、富含育人內涵的鮮活素材,運用網絡流行語言,講好黨的創新理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傳統等思政內容,打造深受學生歡迎的思政教育“網紅IP”[12]。二要用好互動形式,積極運用圖文、音頻、直播等多樣化呈現方式,開展網上主題團日、網上知識競賽、網上征文等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實現網上網下相結合。三要建好網上陣地,積極利用微信、微博、貼吧等學生喜聞樂見的新媒體平臺,建設輔導員工作室、思政教育專欄等網上教育陣地,讓思政工作“動”起來、“火”起來[13]。
(四)強化協同,健全網絡思政教育的工作機制
高校要以體制機制創新為保障,強化協同聯動,構建全媒體、全過程、全方位的網絡思政工作格局。一要加強組織領導,成立網絡思政工作領導小組,加強統籌謀劃和頂層設計,建立健全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職能部門協同配合、二級學院落實落細的工作體系。二要強化隊伍建設,加大專兼職網絡輔導員選拔培養力度,優化教師、學生骨干、網絡“意見領袖”等隊伍結構,鼓勵思政課教師、專業課教師積極參與,推動形成專業化、協同化的工作機制[14]。三要完善制度保障,出臺加強網絡思政工作的意見辦法,完善教育評價、績效考核等制度,將網絡教育納入思政工作考核評價體系,調動各方力量參與的積極性主動性。高校要形成黨委統籌規劃、部門分工合作、全員廣泛參與的強大合力,推動網絡思政工作規范化、制度化、常態化開展。
(五)注重實效,增強網絡思政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
高校輔導員要緊密聯系學生思想實際,增強網絡思政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一要精準把握,利用大數據技術全面采集學生網絡行為數據,分析學生思想動態和關注熱點,做到有的放矢。二要精心設計,堅持貼近學生、貼近生活、貼近實際,及時回應學生普遍關切,有針對性地開展個性化教育服務,增強思政工作的時代感吸引力。三要精準發力,依托智能推薦、情感計算等新技術,對不同特點和需求的學生實施精準化、差異化教育,提供個性化、精細化服務[15]。四要注重評估,加強網絡思政工作績效評估和數據分析,科學設置評估指標,綜合運用訪談法、問卷調查法等方式,客觀評價工作實效,不斷改進優化工作舉措。
新媒體時代,高校輔導員開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高校輔導員應當主動順應時代發展大勢,準確把握大學生成長特點,創新工作理念和方式方法,不斷提升網絡育人的能力與水平。加強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對于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提升思想道德素質和全面發展水平,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同時,加強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也有利于高校輔導員轉變工作理念,改進工作作風,加強能力建設,推動輔導員隊伍專業化、職業化發展。
參考文獻:
[1] 詹琦,景天.新媒體時代高校輔導員網絡思政教育工作路徑思考[J].大學,2023(3):53-56.
[2] 胡慶宇,戰馨雨.高校輔導員推進網絡思政教育路徑研究[J].北京教育(德育),2023(10):86-89.
[3] 趙璐.融媒體背景下輔導員網絡思政育人模式的分析研究[J].職業教育,2022,21(23):17-19.
[4] 楊宇.“互聯網+”時代運用短視頻開展網絡思政育人的實踐探索[J].傳媒論壇,2024,7(6):113-115.
[5] 孫悅.高校輔導員網絡思政教育能力素養的提升策略探析[J].時代報告,2022(8):155-157.
[6] 楊思司,吳鋼.高校輔導員打造個人IP的意義及路徑探索[J].湖北科技學院學報,2022,42(5):91-96.
[7] 楊思司,吳鋼,林明秀.創新輔導員思政教育形式探索輔導員網絡思政教育新路徑[J].吉林教育,2022(26):60-62.
[8] 李夢.新時代大學生網絡思政教育創新研究[J].時代報告,2023(7):142-144.
[9] 全丹妮.新媒體時代高校輔導員網絡思政教育工作路徑探索[J].成才之路,2024(7):29-32.
[10] 張鵬鵬.高校網絡思政平臺學生用戶黏性提升策略研究[D].西安:西安理工大學,2022.
[11] 吳冰倩.數字化時代高校輔導員網絡思政工作的路徑優化[J].世紀橋,2024(12):60-62.
[12] 鞏佳藝.新媒體時代高校輔導員網絡思政教育工作路徑思考[J].采寫編,2024(4):190-192.
[13] 張新欣.新媒體視域下提升高校網絡思政的策略[J].中國報業,2024(2):122-123.
[14] 常偉鵬.新媒體時代下高校網絡思政的痛難點分析及對策研究[J].傳播與版權,2024(10):105-107.
[15] 潘映錸.新媒體語境下輔導員網絡思政能力提升研究[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24,40(7):26-28.
作者簡介 寧瑞,助教,研究方向:輔導員工作職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