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建設特色欄目是提升高校學報專業性和影響力的有效途徑,因此研究欄目的定位與策劃實施具有重要意義。為探索高校學報的特色化發展路徑,文章圍繞高校學報在育人功能上的深化,精心策劃并實施了特色專題,并對其成效進行深入剖析。《北京化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聯合北京化工大學分析測試中心,精心打造“儀器表征技術”專題。該專題全面覆蓋了化學化工領域常用大型分析儀器的核心技術,從基礎理論、實驗技藝到最新技術進展與實際應用,旨在作為課堂教學的延伸及有效補充,提升讀者的專業素養與實踐能力。文章深入闡述該特色欄目的誕生背景、策劃過程和實施成效,包括針對關鍵問題的深入探討、作者團隊的堅實支撐、對已有欄目的創新借鑒、欄目策劃與實施的核心要點;并對欄目深遠的教育意義進行探討,分析該欄目在高校教育體系中發揮的重要作用、面臨的挑戰與未來的改進方向。立足于高校的核心教育使命,文章提出高校學報應精準定位,將學術交流功能與育人功能有機結合,積極探索與高等教育深度融合的路徑,如設立學術入門指南、科普論文專區等,以豐富教育資源,提升教育質量,助力科技人才培養,走出一條獨具特色的發展道路,為高等教育的全面發展貢獻力量。
關鍵詞:高校學報;特色專欄;育人功能;實現路徑;欄目建設
中圖分類號:G237.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4)18-0204-06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2024年度北京市高等教育學會科技期刊研究分會縱向課題“面向理工類研究生的儀器表征技術綜述專題欄目建設及其育人效果探究”成果,項目編號:BJGJ-KJQK-YB-2024-01
近年來,隨著我國對科技期刊重視程度的提升和支持力度的加大,部分高校主辦的科技期刊得到了快速發展。然而,很多高校學報仍存在“千刊一面”和“全、小、散、弱”等問題。為強化學報的專業性和影響力,通過加強欄目建設、推出特色專欄來提升刊物的質量已成為業界的共識[1]。對于“雙一流”建設高校學報而言,圍繞所在院校的“雙一流”學科進行特色欄目策劃與創建已有不少研究與實踐[2-4]。立足本校優勢學科、根據期刊自身特點或圍繞地域文化特色設置專欄也成為高校學報特色化發展的有效途徑[5-7]。高校學報扎根于高校,對高等教育有獨特的貢獻,這也是其區別于其他科技期刊的一個重要特點。然而,從高校學報的育人功能出發設置特色欄目,目前少有研究。
北京化工大學作為學科特色鮮明的高校,化學工程與技術為“雙一流”建設學科,化學、材料科學等學科也都具有較強的實力。對上述理工類學科研究者而言,儀器分析技術是從事相關實驗和研究的基本技能,儀器分GNfpbUiPPo+153eNIjc4Pw==析課程也是相關專業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必修課程。立足于高校學報的育人功能,《北京化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將專題論文作為課堂知識的延伸,從2024年起開設“儀器表征技術專題”,邀請相關專家撰寫綜述,從基本原理、實驗技巧、新技術發展現狀及主要應用等方面對常用大型分析儀器的分析技術進行介紹和總結,以提升學生的理論認識和實際操作水平。設置此專題欄目,意在除發揮學術交流功能之外,探索高校學報育人功能的實現路徑,并作為有別于其他學術刊物的一個特色發展方向。
(一)聚焦問題及作者支撐
大型儀器設備是高等學校的優質資源,是開展科學研究的重要工具,對其的使用和掌握進行教育培訓是培養學生能力的重要途徑。然而,大型儀器的使用及方法教學涉及多學科的知識背景和技術手段,無論是理論學習還是實際應用都比較復雜。此外,大型儀器的發展和更新換代迅速,雖然關于儀器分析的教材很多,且實驗教材可結合前沿技術進行一定的調整,但相較于實際發展情況,仍存在一定的滯后[8]。北京化工大學分析測試中心是面向學校和社會開放的大型儀器設備共享測試平臺,配置有掃描電子顯微鏡、透射電子顯微鏡、核磁共振波譜儀、X射線光電子能譜儀、氣相/液相色譜儀、X射線衍射儀等多種先進的分析儀器設備。在學生培養中,分析測試中心是學生參加科研訓練、提升科研思維的重要平臺。測試中心各大型儀器負責人均為具有多年表征儀器實踐和教學經驗的教師,在技術實踐層面是名副其實的一線專家,因此成為此次專題的主要作者支撐。
(二)已有欄目借鑒
《化學學會評論》(Chemical Society Reviews)是英國皇家化學學會(RSC)出版的化學綜合類綜述刊物,位于中科院SCI期刊分區1區。在它所出版的綜述文章中,有相當一部分是教學性綜述(Tutorial Review)。該刊物對教學性綜述的要求是讓其他領域的研究人員和新入行的研究生也能讀懂,從而成為他們了解某個新領域的入門指引。《化學學會評論》對教學性綜述的定義為“對化學科學中當代重要主題簡明、權威的概述”,并提出了可訪問性、權威性、趣味性、簡短、不過多引用、無行話等標準。此外,還規定一篇教學性綜述必須包含一個“關鍵學習點”框,框中應明確提出期望讀者從閱讀中獲得的最多5個關鍵學習點[9]。這種類型定位的論文可以被看作學術期刊參與到教學活動中的一個典型。由于撰寫要求是可作為高年級本科生和研究生學習使用,因此內容比較簡明易懂,同時要求約25篇開創性論文作為該領域的基礎知識部分的引文,保持了內容的權威性。該類型綜述還鼓勵作者使用電子補充材料,如視頻、PPT、聲音片段和圖片等,以便作為教學活動中的資源。截至目前,《化學學會評論》已出版了上千篇教學性綜述,作為化學化工領域有影響力的三大綜述期刊之一,這些綜述文章對化學化工領域的教學發揮了積極作用。
化學領域“卓越期刊”《高分子學報》針對高分子現代表征方法系統知識較為缺乏的問題,組織了一系列高分子現代表征方法綜述論文,于2021—2024年陸續出版。推出該系列的主旨是為廣大研究生和年輕學者提供做好高分子表征工作所必須掌握的基礎知識訓練,類似于“入門文獻”,因此每篇綜述內容從基本原理出發,涵蓋基本原理、實驗技巧和典型應用三個方面[10]。目前,該虛擬專輯已出版了24篇專題綜述,包括熒光光譜、固體核磁、X射線衍射、原子力顯微鏡、光散射等多種用于高分子表征的重要技術,為年輕的高分子學者提供了重要的基礎學術文獻資料。
此專題由學報與分析測試中心聯合推出,各大型表征儀器負責人為主要約稿對象。在組織約稿前,學報編輯部與分析測試中心骨干成員召開會議,并圍繞專題進行研討。研討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專題報道的表征技術的確定。分析測試中心共有各類設備70余臺,涉及多種表征技術,其中有些僅適用于某幾個專業領域,有些涉及的機理、操作及應用則比較簡單。因此,從表征技術在化學化工領域的使用廣泛性、技術本身的難度等方面考慮,最終確定了X射線光電子能譜技術、液相色譜-質譜聯用技術、紅外光譜成像技術、核磁共振定量技術、熱重分析技術、透射電鏡技術等6種重要的大型表征儀器技術作為專題的主題組成。
第二,綜述論文撰寫主旨、涵蓋內容的確定。此專題主要面向對象為化學化工領域的研究生群體及新入門學者,因此定位為“入門文獻”,意在提升這部分人群對大型表征儀器的理論認識和實際操作水平。內容要求從基本原理、實驗技巧、新技術發展現狀及主要應用等方面為讀者介紹和總結,并作為入門文獻幫助他們更好地開展后續科研工作。
從專題的育人功能出發,結合儀器表征中的難點,對綜述論文的撰寫提出以下兩個側重點:
第一,實驗操作及數據分析部分。對新入門研究者來說,了解實驗操作的具體步驟和常見問題非常重要。此次專題約稿對象為具有多年一線儀器表征經驗的教師學者,他們常年進行儀器操作培訓,對新手的常見問題及所犯錯誤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將其總結在論文中非常具有實用意義。數據分析部分同樣重要,因為只有經過數據分析,對實驗結果進行詮釋,才能提出或回答科學問題。而本次專題作者有著豐富的針對不同物質、不同體系的實驗經驗,對于數據分析也有獨到的見解。大多已有的儀器表征類綜述文章都是由僅將該表征技術作為一種研究手段的學者所寫,其有另外的研究領域,表征技術本身不是研究對象。而此次專題的作者為表征儀器的負責人,他們在技術的使用層面會比較全面和深入,因此對這部分內容的側重也是區別于其他儀器分析類綜述的一個特色。
第二,新技術發展前沿部分。當前,大型儀器的開發和更新換代迅速,會不可避免地使儀器分析教材及課堂教學滯后于發展現狀,如果沒有相關科技文獻的補充,就會導致學生掌握的知識無法滿足真實的科研需求。基于專題的育人功能,出版綜述的一個目的就是通過提供最新的儀器發展現狀,為讀者帶來分析儀器領域的前沿及趨勢,解決課堂教學中的知識體系滯后問題。特別是對于化學化工中的新興領域、交叉領域,如何利用新技術解決新問題,也是本次專題的一個特色。
(一)欄目的受關注情況
目前已推出“X射線光電子能譜技術及其應用”“紅外成像技術在高分子材料表征中的應用”兩個專題,均已在學報官網和知網平臺同步上線。當期出版后制作了文章的內容簡介,通過企業微信宣傳,并通過電子郵件推廣。
專題“X射線光電子能譜技術及其應用”于2024年3月20日出版,目前在學報官網的摘要瀏覽量為895次,HTML全文瀏覽量為706次,在知網的下載量達1593次;關于文章內容的微信推送閱讀量為1740次,通過郵件推廣的閱讀次數為330次。專題“紅外成像技術在高分子材料表征中的應用”于2024年5月20日出版,目前在學報官網的摘要瀏覽量為317次,HTML全文瀏覽量為194次,在知網的下載量為205次;關于文章內容的微信推送閱讀量為690次,通過郵件推廣的閱讀次數為221次。
(二)欄目的反饋情況

在專題的微信推送中加入問卷調查,問卷以本校參加儀器分析課程的學生為主要調查對象,對其存在的問題難點及感興趣的內容等進行調查,并在最后設置開放性問題,為讀者提供與作者溝通的渠道。對于存在的問題及難點,調查結果見表1;對于感興趣的內容,調查結果見表2。
針對讀者提出的具有代表性的問題,如常見有機物的XPS解析有哪些要點、紅外熱成像技術的特點等,學報會請作者答疑解惑,并將問題及解答做成微信推文發布。圍繞表征技術出版論文—出版后面向讀者征集疑難問題—邀請作者答疑解惑,這種方式一方面拓展了提升論文影響力的渠道,另一方面利用“刊物—讀者—作者”的互動使專題的育人功能得到切實實施。
(三)欄目的意義探討
1.彌補傳統教學方式的不足
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R.R.Ernst(理查德·恩斯特)曾提出,“現代科學的進步越來越依靠尖端儀器的發展”[11],特別是近年來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等領域的突破性發現,都與尖端儀器的發展密切相關。具體到高校的教學科研活動中,大型儀器設備對科研的支撐作用越來越重要,如何讓其在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中發揮更大作用,也越來越受到教育主管部門關注。而隨著大型儀器向高、精及尖端發展,其涵蓋的知識范圍不斷擴大,對使用者的能力培養也提出了更大挑戰。當前的大型分析儀器實驗教學模式一般以分析儀器課程講授為主體,同時配套若干大型分析儀器的應用講座及操作培訓[12]。然而,儀器分析類課程均是研究生在剛入學、開展科研活動前就開始學習的,無法有效地將理論與科研實踐相結合,造成學生的理解和接受有一定的難度。調查問卷的反饋中也體現出這一問題,認為儀器的基本原理是問題難點的學生占較高的比例。此外,大部分教學以大班理論課的形式開展,實踐和操作的機會較少,培養學生儀器操作和分析能力的效果并不明顯。這一問題同樣在問卷調查結果中可以體現,對數據解析部分存在困惑的學生占相當高的比例,特別是XPS技術,達到了100%,說明學生的數據分析能力嚴重欠缺。本次專題邀請的作者均為具有多年豐富儀器表征經驗的教師,每篇綜述均附有大量相關參考文獻,涵蓋了從基本原理到典型應用的多個方面,具有不受講授時間、課堂空間限制,便于根據需要隨時查閱的優點。此外,對實驗操作和數據分析部分的內容側重是約稿時與作者商定的要求,作者結合自身實踐經驗,將常見的問題、難點進行歸納總結并體現在論文中,相較于儀器分析類教材更具有針對性和實用性,可作為課堂教學的延伸及有效補充。
2.高校學報的特色探索

各學會主辦刊物具有專業化、集群化的天然優勢,近年來依托其所在的學協會資源得到快速發展[13-14]。相比之下,高校學報一直存在“千刊一面”的問題,同質化現象較嚴重。為改善這一狀況,很多高校學報紛紛通過設置特色專欄、特色專刊來探索特色發展道路,以樹立刊物品牌。結合所在高校的優勢學科、所在地區的區域特色、所在行業的領先地位來進行欄目建設,都被證明是學報特色化發展的有效手段。
2015年2月,教育部和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聯合印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校出版工作的意見》提出,“充分發揮高校出版工作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創新中的重要作用”。人才培養是高校學報工作的重中之重,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現有文獻已從多個方面和維度對高校學報的育人功能及其實現路徑進行了探討[15-16]。在學術育人方面,可依托優勢學科,聚焦重點學科、特色學科,發掘、培育乃至引領科研人才;在服務育人方面,可通過編校環節的溝通、舉辦講座等方式幫助作者提高論文寫作規范水平、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建立誠信的學術態度等。學術期刊作為提供具有學術價值的文獻資料,連接著知識產出鏈輸入和輸出的兩端,為學者提供學術信息和科研方法,同時是學者創新性成果的展示和交流平臺。一直以來,學術期刊在輸出端的功能得到較多關注與重視,而其在輸入端所能發揮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研究和實踐。近年來,已有學者指出,要提倡科學技術期刊的教育和科普責任,擴大期刊的學術和社會影響力,為科技人才培養提供教育支撐[17]。而高校學報作為根植于高等教育院所的學術刊物,在這個方面顯然具有義不容辭的責任。
科研人員的成長需要知識的沉淀、經驗的積累,高質量學術成果的產出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扎實的入門知識、技術方法作為基礎,加之源源不斷的學術信息的吸收消化和長期的科研訓練。高校開設的本科生、研究生課程是提供基礎知識和技能學習的主要手段,然而受課堂教學的特定時間、地點和教材更新迭代的限制,其所提供的知識與技能未必能實時滿足科研入門者在解決實際問題時的需求。高校學術期刊在此環節則可以發揮信息提供者的功能,作為高等教育的補充。
在學術信息層面,領域內高水平學術期刊所刊載文章往往專業表達水平較高、內容前沿性較強,獲取文章的核心內容較困難,對于入門者未必是合適的信息來源。因此可邀請該領域的資深專家學者撰寫入門級綜述,以較為通俗易懂的表達方式將學科領域的進展情況深入淺出地展現出來,使初學者也可以了解主旨關鍵內容。在技術手段層面,針對實驗教學方式的種種限制,可邀請一線教學人員、相關技術負責人等撰寫技術方法的介紹性文章,對于新手常見問題、技術難點和最新發展趨勢,有針對性地重點總結,最大限度起到答疑解惑的作用。如在本刊出版“紅外成像技術在高分子材料表征中的應用”專題論文后,就有學生讀者通過企業微信與作者取得聯系,咨詢科研工作遇到的具體問題。學報作為主導者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充分發揮了交流平臺的作用,將教師(作者)與學生(讀者)聯系起來,拓寬了教與學的溝通渠道。在高等教育工作中找準定位,最大限度地發揮自身作用,可作為高校學報的一條特色發展路徑,也值得更加深入的探索和實踐。
(一)論文內容的定位
由于本次專題面向的對象是科研入門者,因此對基本原理、基本操作方法及常見問題的介紹應占一定的篇幅。不同于常規的綜述文章,關于技術的最新進展和前沿研究的內容不宜再作為文章的主體。同時,要注意在基礎知識部分與教材有一定的區分度,不應是教材已有內容的簡單重復,最好是相關核心知識的系統整理與總結,并加上作者經驗的呈現。因此,對于專題文章內容的深度、結構和覆蓋范圍,在策劃時要根據專題的出版目的仔細考量,與作者溝通時,將編輯部的想法表達清楚,并聽取作者意見,雙方達成一致。在隨后的審稿過程中,要與審稿人溝通文章內容的定位,避免出現審稿人以常規綜述論文的要求對待該類型稿件的情況。
(二)作者的寫作積極性
在前期與作者溝通的過程中,大部分作者表示該專題的實施很有實際意義,特別是對于一些反復被初學者提出的問題,可以借此機會總結在文章中,充分體現入門文獻的價值。然而在單獨向作者約稿時發現,其撰寫的積極性不是很高。究其原因,主要與當前的評價機制有關。對于理工類特別是化學化工、材料類等領域,很多高校在聘期考核、職稱評定時不將發表在中文非SCI期刊上的論文納入統計范圍。近年來,在對高校教師的考評中,教改論文逐漸受到重視,教職工對教改論文的撰寫有一定的積極性。然而,本專題論文雖然也有作者教學、培訓的總結,但不屬于教改論文的范疇,且需要撰寫者花費相當多的精力去整理、分析、歸納與總結,因此造成了雖然作者認同專題的價值,但撰寫動力不足的現象。
針對上述問題,筆者認為高校學報應重視介于教改論文和“高、大、上”的專業論文之間的入門級文獻欄目建設,旨在充分體現學報的育人價值,更好地為高校的學術人才培養服務。同時,呼吁高校相關部門認可該類型欄目的育人功能,并將欄目論文作為教師的業績納入考核范疇,從而提高作者的寫作積極性。
從育人功能出發,高校學報依托所在高校的學科特點設置入門文獻專欄可作為高等教育的有效補充,彌補課堂教學和培訓的不足,切實提升學生讀者的基礎知識與技能儲備水平。此外,不斷深挖高校學報的育人功能,也是高校學報探索特色發展道路的一個方向。
參考文獻:
[1] 高山.高校自然科學學報優勢欄目建設策略研究[J].出版與印刷,2024(3):29-35.
[2] 沈亞芳.“雙一流”背景下高校學報的發展實踐與對策:以浙江農林大學為例[J].科技資訊,2023(2):244-247.
[3] 趙良霞,陳芃.“雙一流”高校學報特色欄目建設策略分析[J].科技傳播,2023(10):22-24.
[4] 馬曉芳.“雙一流”建設背景下高校學報特色發展路徑:以《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為例[J].傳播與版權,2023(14):62-65.
[5] 王萍.地方高校學報特色欄目建設困境與建設實踐啟示:以《淮陰工學院學報》特色欄目建設為例[J].傳播與版權,2024(5):22-25.
[6] 鄧英,夏書林,葉超,等.地方高校學報特色欄目建設思考:以《西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先進材料及能源”欄目為例[J].西南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19(3):57-62.
[7] 張益嘉.普通高校科技期刊特色欄目建設之路探析:以《渤海大學學報》《食品科學》欄目建設為例[J].編輯學報,2021,33(1):103-106.
[8] 張競成,張勇,張強.大型儀器共享平臺下研究生儀器分析能力的培養[J].實驗室科學,2020,23(1):222-224.
[9] 柯普西,培根,安德雷斯.《化學學會評論》中的新合作[J].化學學會評論,2016(45):7-8.
[10] 王篤金,胡文兵.高分子表征技術專題[EB/OL].高分子學報,(2024-01-17)[2024-07-21]. https://www.gfzxb.org/virtualPro jectDetail virtualId=239&type=item&albumPartId=326&in dexId=2110&index=-1&sortType=0?=zh.
[11] 彭興躍.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需加強儀器課程的教學[J].高等理科教育,2006(2):119-123.
[12] 王元蘭,郭鑫,胡志毅,等.大型分析儀器培養化工類學科研究生創新能力的探討[J].山東化工,2021(50):239-240.
[13] 陳琳,王崢媚.我國學會辦刊現狀和發展策略分析[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20,31(5):513-517.
[14] 朱栓成,代艷玲.科技期刊集群化建設路徑研究:以中國煤炭學會科技期刊集群化發展為例[J].編輯學報,2022,34(6):624-627.
[15] 劉紅梅.高校學術期刊踐行服務育人功能的路徑探析[J].新聞研究導刊,2022,13(20):226-229.
[16] 劉思亦,尹桂茹.協同視域下應用型高校學報辦刊育人路徑探究[J].江蘇科技信息,2023(6):54-57.
[17] 高霏,王麗麗.應提倡科技學術期刊的教育及科普責任[J].科技傳播,2018(6):13-15.
作者簡介 吳萬玲,編輯,研究方向:科技論文寫作、學術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