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基于CiteSpace可視化知識圖譜,分析國內外緩和醫療教育的研究現狀,為我國緩和醫療教育研究提供參考和方向。方法應用可視化軟件CiteSpace6.2.R7,在中國知網、WebofScience數據庫中,分別以“緩和醫療”和“教育”;“palliativecare”和“education”為檢索主題詞,檢索中、英文文獻。從文獻年發文量、國家、關鍵詞共現、關鍵詞聚類等方面進行分析。結果共納入731篇文獻,發文量整體呈上升趨勢;研究機構以高校和醫院為主;中國知網研究熱點聚焦護士、臨終關懷、死亡教育等,WebofScience研究熱點為終末、醫學教育、癌癥、態度等。結論我國緩和醫療教育研究總體呈發展趨勢,關于醫學教育及培養多學科、綜合性緩和醫療團隊的研究較為不足,應探索建設適合中國國情的緩和醫療教育體系,培養專業化緩和醫療人才隊伍。
[關鍵詞]緩和醫療;教育;可視化分析;CiteSpace
[中圖分類號]R197[文獻標識碼]A[DOI]10.3969/j.issn.1673-9701.2024.20.027
世界衛生組織(WorldHealthOrganization,WHO)定義緩和醫療為一種改善患者及其家人面臨與危及生命的疾病所相關的問題及改善生活質量的方法,并提出緩和醫療教育納入本科課程的醫學院的比例是評估緩和醫療在初級保健中可行性的指標[1-2]。2020年《中國緩和醫療發展藍皮書2019—2020》[3],強調建設緩和醫療專業學科發展的必要性。中國緩和醫療事業起步較晚,緩和醫療教育發展不足,僅少數醫學院有開設關于緩和醫療的正式教學,相比而言系統性的緩和醫療教育在英、美等國家發展得較為完善,許多課程教學與實踐經驗值得學習與借鑒[4-8]。因此,了解緩和醫療教育的研究領域現狀、掌握研究熱點,對開展緩和醫療教育領域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指導意義。本研究旨在運用CiteSpace6.2.R7軟件對文獻進行可視化分析,為我國開展緩和醫療教育工作提供參考依據。
1資料與方法
1.1資料來源
中文文獻以中國知網數據庫為數據源,英文文獻以WebofScience為數據源,采用高級檢索功能,檢索時間:2000年1月1日至2024年1月1日,中文檢索詞為(“緩和醫療”+“姑息治療”+“安寧療護”)AND(“教育”),英文檢索詞為(“Palliativecare”OR“Palliativemedicine”)AND(“education”)。納入與主題相符,篇名、摘要或關鍵詞必須包含檢索主題詞,排除報紙、會議論文、學位論文及缺少標題、作者等部分的文章。初步檢索得到文獻1129篇,根據文獻納入排除標準經篩選后最終納入731篇(CNKI文獻352篇、WebofScience文獻379篇),文獻篩選流程見圖1。
1.2研究方法
運用CiteSpace6.2.R7繪制圖譜,進行可視化分析。時間切片中跨度設置為2000年1月至2024年1月,切片為1年。通過對發文量、國家、機構、關鍵詞的分析,了解國內外緩和醫療教育的發展趨勢,生成關鍵詞知識圖譜,分析研究熱點。
2結果
2.1文獻基本情況
研究論文的年發文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該研究領域的現狀和發展趨勢。2000—2023年國內外關于緩和醫療教育的發文量見圖2。2000—2012年國內外緩和醫療教育文獻發表均增長緩慢,英文文獻發文量<10篇,中文文獻發文量<3篇。2012—2023年國內外緩和醫療教育研究文獻總體均呈螺旋增長趨勢。英文文獻發表量于2023年達到最高49篇。中文緩和醫療教育文獻在2017—2019年發文量顯著增長,2018年發文量超過英文文獻,2021年達到峰值72篇,之后呈下降趨勢,2023年發文量49篇。
2.2發文國家分析
國家發文情況分析以WebofScience中2000—2023年各國緩和醫療教育的發文情況為數據庫,其中美國關于緩和醫療教育的研究成果發文量遠超其他國家,排名第1位,數量為167篇;其次是英國,發文47篇;其余排名依次為澳大利亞(31篇)、加拿大(27篇)、德國(22篇)、(日本17篇)、中國(15篇)、西班牙(8篇)、奧地利(10篇)和荷蘭(9篇)等。
2.3發文機構
以CNKI分析作為國內緩和醫療教育研究機構情況數據庫、WOS數據庫作為國外研究機構情況數據庫。選取發文量排名前5位的研究機構見表1。國外以高校和研究院為緩和醫療相關研究的主要力量,國內則以醫院和高校為研究主力軍,CNKI關于緩和醫療教育的研究排在第1位的是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院,其余排名依次為鄭州大學、湖南省腫瘤醫院、首都醫科大學、中國醫學科學院等。WOS關于緩和醫療教育研究美國加州大學系統發文量最多,共21篇。總體來看,關于緩和醫療教育的研究機構以高校及醫院為主。
2.4研究熱點分析
2.4.1關鍵詞共現分析運用CiteSpace6.2.R7軟件繪制中英文文獻關鍵詞共現圖譜,字體大小和節點大小反映關鍵詞的頻次,連線的粗細代表關鍵詞關聯強度的高低。中文文獻緩和醫療教育研究熱點知識圖譜見圖3。關鍵詞262個,連線357條,網絡密度為0.010(N=262,E=357,D=0.010)。中文文獻研究熱點包括:安寧療護、護士、臨終關懷、姑息治療、死亡教育等。英文文獻緩和醫療教育研究熱點知識圖譜見圖3。關鍵詞249個,連線443條,網絡密度為0.014(N=249,E=443,D=0.014)。英文文獻研究熱點包括:緩和醫療(palliativecare)、終末(end)、醫學教育(medicaleducation)、癌癥(cancer)、健康(health)等。
2000—2023年關于緩和醫療教育的中英文文獻中關鍵詞出現頻次排序,得到排名前20位關鍵詞見表2。關鍵詞中心性能夠反映該關鍵詞對共現圖譜媒介作用的大小,頻次反映該關鍵詞出現次數。結果顯示2000—2023年關于緩和醫療教育的研究熱點主要聚焦在安寧療護、護士、臨終關懷、死亡教育等(CNKI);緩和醫療(palliativecare)、終末(end)、醫學教育(medicaleducation)、癌癥(cancer)、態度(attitudes)等(WebofScience)。
2.4.2關鍵詞聚類分析通過LLR算法對高頻關鍵詞進行聚類分析,聚類號越小,該聚類規模越大。中文關鍵詞聚類模塊值Q=0.838,聚類平均輪廓值S=0.954。英文關鍵詞聚類Q=0.760,S=0.915,中英文聚類均結構顯著、可信度較高。中英文文獻研究熱點均主要聚類于以下幾類:安寧療護、臨終關懷及姑息治療(end-of-lifecare,terminalcare);護士及實習護生(nurses);教育培訓(undergraduateeducation,graduatemedicaleducation,interprofessionaleducation,medicaleducation)等。聚類結果與高頻關鍵詞基本一致,同質性較好。
3討論
3.1我國緩和醫療教育研究受到日益關注
2000—2023年關于緩和醫療教育的發文量總體呈上升趨勢,表明該領域的受關注程度越來越高,具體可分為三個階段:2000—2015年、2015—2021年及2021—2024年。
第一階段中發文較穩定、數量較少,發文量為1~3篇,這與當時我國緩和醫療的發展情況密切相關。一項2000年緩和醫學本科醫學教育的國際調查顯示,英國、美國、加拿大、西歐均已在本科階段開展緩和醫療必修及選修課程,一半以上的大學為其醫學生提供緩和醫療方面的講座[9]。
第二階段為我國緩和醫療教育研究高速發展階段,發文量快速上升,是我國緩和醫療發展的快速期。2016年《“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10],首次要求加強安寧療護等接續性醫療機構建設。2017年我國緩和醫療教育研究發文量顯著增長,分析原因可能是由于原國家衛生計生委發布的《安寧療護中心基本標準和管理規范(試行)》和《安寧療護實踐指南(試行)》[11]。隨著全國安寧療護三批試點工作的正式啟動,2017年全國安寧療護試點地區5個;2019年新增86個;2023年新增61個。截至2023年,全國共有安寧療護試點地區152個,正處于緩和醫療的高速發展階段。
第三階段我國緩和醫療教育研究發文量有所下降,且相關研究的開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顯示出國內對于緩和醫療教育的研究不夠深入與徹底。
3.2國內緩和醫療教育研究醫學教育方向研究較少
中文文獻熱點分析研究結果顯示,關于緩和醫療教育的研究方向集中于健康教育及死亡教育等,關于醫學教育的研究較少。相較而言,WOS數據庫中關于緩和醫療教育中醫學教育的研究方向分類較細、覆蓋面較廣,研究熱點包括本科生教育(undergraduateeducation)、研究生教育(graduateeducation)、交叉學科教育(interprofessionaleducation)、教育與培訓(educationandtraining)。
目前我國醫學生緩和醫療教育不普及。我國醫學教育本科階段幾乎沒有緩和醫療教育課程,僅少數醫學院校,如北京協和醫學院和四川大學華西醫學院等在研究生教育階段開設相關課程,但基本為選修課程[12-13]。研究顯示,在282所醫學院中,92位院長認為緩和醫療教育非常重要,僅11所院校提供了關于緩和醫療的具體教學,18所院校將緩和醫療教育相關課程納入必修課程,如醫學倫理學和護理科學等[4]。相較于美國、英國等緩和醫療發展較完善的國家地區,與我國龐大的醫學院校基數不相稱的是,我國緩和醫療相關醫學教育的開設是欠缺的。
緩和醫療教育課程設置單一、教材不統一。僅部分醫學院校開設了相關課程,且授課方式與評定方式單一,以課堂講授與結課閉卷筆試為主。國內開設安寧療護課程的院校沒有進行教材的統一,甚至有些院校不用教材授課[14-15]。
缺乏相關政策保障是我國安寧緩和醫療教育缺失的重要原因。有院校提出沒有緩和醫療教育的相關規定是本科課程中未提供緩和醫療教學的原因[4]。
3.3我國緩和醫療教育對象覆蓋不全面
根據我國緩和醫療教育研究熱點分析可以發現,護士、實習護生是緩和醫療教育的主要對象,該問題在英文文獻中也很顯著,以WebofScience數據庫繪制的聚類圖譜結果顯示護士作為安寧療護的主力軍,提高護士的安寧療護能力對于緩和醫療的實施是十分重要的。然而,緩和醫療需要醫生、護士、社會工作者等多學科人員共同參與[16-17]。相較之下,對于其他醫療工作者的緩和醫療教育相關研究較少。在一項關于北京市安寧療護隊伍建設的研究中,46.3%的醫療人員表示不了解或不太了解緩和醫療相關教育[18]。一項關于國內醫護人員對安寧療護認知的Meta分析顯示,國內醫護人員安寧療護認知的正確率為49%[19]。在校教育及在職教育有助于提升醫護人員對安寧緩和醫療的認知和認同度。
建立完善的社會工作教育是發展緩和醫療的重要舉措,社會工作對患者照護具有重大貢獻。在緩和醫療的多學科專業化團隊組建方面,僅有少數安寧療護服務機構配有醫務社工并探索了團隊合作模式[20]。推動緩和醫療社會工作相關教育,加強職業教育培訓,有助于培養社工人才。為了建成緩和醫療專業化人才隊伍,要針對臨床醫務人員、照護團隊、醫務社工等開展多學科綜合性緩和醫療教育。
本研究對緩和醫療教育的可視化分析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本研究僅選取了CNKI和WebofScience兩個數據庫所收錄的文獻,可能會導致信息偏移。且本研究僅分析關鍵詞、國家、機構,未能對已有文獻信息進行更進一步的深入利用和挖掘。
本文采用文獻計量分析工具CiteSpace,基于CNKI和WOS數據庫,對2000—2023年國內外緩和醫療教育研究文獻從年度發文量、發文國家、機構、關鍵詞詞頻、共現、聚類等角度開展可視化分析。我國緩和醫療教育研究處于發展階段,研究熱點集中于安寧療護、護士、臨終關懷、死亡教育等;英文價值醫療研究熱點聚焦于終末、醫學教育、癌癥、態度等方面。我國關于緩和醫療教育的研究尚有許多方向有待深入研究,如高校醫學教育、交叉學科教育、臨床醫務人員教育、照護團隊與社工教育等。
國外關于緩和醫療教育研究為推進我國緩和醫療教育發展提供了多方面的啟示:①開展以緩和醫療教育為主題相關理論研究,增加高校及醫院科研項目立項,鼓勵更多學者參與緩和醫療教育方向研究。②促進緩和醫療教育研究方向多樣化,除了健康教育及死亡教育方向,還可以從醫學教育包括本科生教育、研究生教育、交叉學科教育等方向開展緩和醫療教育。同時,研究對象不應局限于護理人員,要針對臨床醫務人員、照護團隊、醫務社工等開展多方位、全面的緩和醫療教育研究。③鼓勵交叉學科合作,推動緩和醫療教育研究的深入發展。
我國緩和醫療教育應結合國外經驗,探索出一套適合我國國情的緩和醫療教育體系,盡早將緩和醫療相關教學課程納入醫學院校本科教學體系,并制定針對醫學生和相關醫療從業人員的緩和醫療教育的國家標準。探索面向醫護人員、照護及社工團隊的多學科、綜合性的醫療教育體系,培養緩和醫療專業化人才隊伍。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均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
[參考文獻]
[1] WorldHealthOrganization.WHOdefinitionofPalliativecare[EB/OL].(2020-08-05)[2024-03-25].https://www.who.int/health-topics/palliative-care.
[2] 董麗麗,梁濤,楊浩杰.WHO關于《將緩和醫療整合至初級衛生保健指南》要點介紹及對我國的啟示[J].中國全科醫學,2021,24(34):4319–4323.
[3] 陳小魯,羅峪平.中國緩和醫療發展藍皮書(2019-2020)[M].北京:中國人口出版社,2020.
[4] YEG,MAOJ,HUJ,etal.Palliativecaremedicalstudenteducation:across-sectionalmedicalschoolsurveyinmainlandChina[J].BMJSupportPalliatCare,2022,12(e4):e493.
[5] 黃新娟,李旭英,李金花,等.高等醫學院校安寧療護教育的發展現狀[J].中華護理教育,2020,17(2):171–174.
[6] 紀敬敏,邸淑珍,馮莉莉,等.開設安寧療護課程在醫學院校教育中的意義[J].醫學研究與教育,2020,37(1):71–75.
[7] DOWLINGS,BROOMFIELDD.Ireland,theUKandEurope:areviewofundergraduatemedicaleducationinpalliativecare[J].IrMedJ,2002,95(7):215–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