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過對膠東傳統建筑的文獻研究、實地調研,發掘了膠東傳統建筑文化的獨特價值,同時發現其在文化傳播方面存在的問題。從解決問題視角出發,以信息可視化設計理論為指導,以“藝術為人民”為設計方針,明確了直觀、準確、美觀的設計原則,進而開展了信息可視化設計實踐,以期拉近膠東傳統建筑與當代社會的距離,拓展其文化的呈現形式與傳播路徑,從而更有效地傳承與弘揚膠東傳統建筑文化。
[關 鍵 詞]山東;傳統建筑;文化遺產
[中圖分類號]J5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7556(2024)29-0027-03
文獻著錄格式:董潤田,林崢琪.膠東傳統建筑文化遺產的信息可視化設計研究[J].天工,2024(29):27-29.
基金項目:山東省藝術科學重點課題,傳統文化與經濟社會發展專項課題“膠東傳統建筑文化遺產的信息可視化設計研究”(立項號:L2023C10230128)。
膠東地區有著豐富的傳統建筑資源,如城防建筑、衙署府邸、傳統民居,從傳統建筑保護與建筑文化傳播角度而言,都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隨著信息碎片化時代的來臨,大眾對傳統建筑文化的洞察力和接受度有所減弱,為適應受眾便捷化、興趣化的閱讀需求,本研究采用具有精簡化、多樣化特征的信息可視化設計,對膠東傳統建筑文化進行呈現與傳播,以期使膠東傳統建筑文化在新時代煥發新活力。
一、膠東傳統建筑與信息可視化設計理論概述
(一)膠東傳統建筑概述
“膠東”一般指山東省膠萊河以東的半島地區,其發展歷史可追溯到夏商周時期的“萊子國”。隨著時代的變遷,膠東半島逐漸形成了獨特的文化氣息。膠東傳統建筑也呈現出不同于其他地區的獨特建筑特征。
1.地理區位
膠東半島三面環海,自古以來都是我國的海防要塞。北宋初年,為了防備契丹的入侵,朝廷在膠東半島修建了“刀魚寨”。從元朝開始,倭寇屢次侵犯膠東半島,直到明代,倭寇已成為最主要的外患。為了抵御倭寇來犯,朝廷陸續修建了蓬萊水城、威海衛城等軍事建筑。
2.哲學思想
山東地區作為早期中國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哲學思想一直影響著人類活動。例如,膠東建筑的代表“海草房”就遵循以儒家“禮者,天地之序也”“中正”為核心的秩序法則,傳襲了傳統官式建筑坐北朝南的方位定向,嚴整地排列在四面筆直而寬敞的道路旁邊,展現了傳統建筑的秩序之美[1]。
(二)信息可視化設計概述
在設計學視域下,信息可視化設計是可視化技術在非空間數據領域的應用,它可以增強數據呈現效果,讓用戶以直觀交互的方式實現對數據的觀察和瀏覽,從而發現數據中隱藏的特征、關系和模式[2]。信息可視化設計的傳播優勢在于,可以通過一種較為形象的、準確的、客觀的、直觀的設計方式,將原本難以理解、復雜的數據或信息以視覺化的手段轉化為淺顯易懂的信息圖像,從而提高人們理解信息的效率與速度[3]。
(三)膠東傳統建筑與信息可視化設計結合的必要性
近年來,“傳統建筑+文化旅游”成為膠東地區傳統建筑保護與開發的主要形式,如蓬萊閣、劉公島等地,在保留建筑原型的基礎上進行文旅開發,實現了古建保護與文旅經濟的共同發展。但經過實地調研,筆者發現,此模式存在一些問題。(1)建筑文旅中的“文化”不足。文旅從業者往往以經濟效益為導向,更多關注景區整體的歷史文化,忽視了傳統建筑的獨特性與文化性。(2)建筑文化的學習難度大、傳播門檻高??陀^來說,建筑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具有嚴謹的學術研究范式,文旅從業者很難將建筑文化化繁為簡地傳播給大眾,間接導致了大眾對建筑的理解浮于表面,無法領會其中的文化內涵。
因此,本研究旨在通過信息可視化的設計方式,對傳統建筑開展設計實踐。一方面,信息可視化設計能夠將傳統建筑中的隱性信息,如建筑建造的歷史、文化背景、社會背景等直觀表達出來。另一方面,建筑的顯性信息,包括建筑結構、建筑細節等內容能夠通過可視化設計中的圖文、顏色、排版等設計方式進行直觀、有趣、美觀的設計呈現。這樣不僅能降低理解建筑文化的門檻,更能拉近傳統建筑與當代受眾之間的距離,使受眾直觀地感受建筑、了解建筑,并以此將傳統建筑數字化,拓寬了建筑文化的傳播渠道,進而提升了文化傳播效率。
二、膠東傳統建筑文化遺產的信息可視化設計策略
(一)定位分析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源于人民、為了人民、屬于人民,是社會主義文藝的根本立場,也是社會主義文藝繁榮發展的動力所在”。筆者作為新時代的設計學教師,始終堅持“藝術設計服務人民群眾”的價值觀、教學觀,致力于通過藝術設計的手段,向全社會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因此,本研究將膠東傳統建筑文化遺產的信息可視化設計定位在“為廣大人民群眾服務”。
(二)設計方案
在設計方案的制定上,選取了“手繪風格”展開設計實踐。有兩方面原因,一方面,傳統建筑是高聳、嚴肅的,與當代人們有一定的距離感?!笆掷L風格”更接近人們童年時期的審美取向,讓人感到親近、輕松與愉快。因此,將建筑通過手繪的方式進行呈現,更容易拉近建筑與人們之間的距離,有助于建筑文化的廣泛傳播。另一方面,對建筑進行“手繪”,不僅能提升建筑本體的藝術美感,更能突出體現建筑的細部特征與結構特征,有助于人們更好地觀察建筑本體,了解建筑文化。
(三)設計原則
對于膠東傳統建筑的信息可視化設計,不僅要考慮建筑的歷史文化特性、本體結構獨特性等建筑特征,還要從信息接收者的角度進行考量。由此,歸納出以下三個設計原則。
1.直觀性原則
在設計符號學視域下,圖像符號與文字符號是信息傳達的主體。對于傳統建筑的可視化設計,應在嚴謹的學術研究基礎上,將建筑本體、建筑結構、建筑細節等元素轉譯為圖像符號,運用“手繪風格”進行設計表達。與此同時,對于與建筑相關的文字資料,盡可能運用統計表、流程圖、統計圖等形式進行表達,圖文互釋,讓更多的受眾能夠直觀了解建筑文化。
2.準確性原則
對膠東傳統建筑進行信息可視化設計,其目的在于傳承與傳播優秀傳統建筑文化,因此,對可視化設計的準確性提出了較高要求。在對建筑本體、建筑結構的符號化提取過程中,要尊重建筑的客觀形制,在此基礎上進行客觀轉譯,不能“為了風格而風格”。此外,在文字設計中,應在嚴謹、充分的學術研究基礎上,梳理文獻資料,將深奧的建筑文化化繁為簡,凝練文字信息,并進行可視化設計。在此過程中,不僅要保證文字內容的準確性,還要注意文字內容的質量,同時提高文字內容的可讀性、易讀性。
3.審美性原則
審美在信息可視化設計中十分重要。具有美感的設計作品會在第一時間引起受眾的興趣,進而有效傳達信息。在信息可視化設計中,美感不僅體現在圖像與文字中,更體現在對色彩的運用上。不同的色彩可以引發受眾對信息的不同感知。例如,紅色在中華傳統文化中往往代表節慶、歡樂、祝福。因此,在信息可視化設計中,應充分考慮色彩情感,并恰當地運用色彩。
三、膠東傳統建筑文化遺產的信息可視化設計實踐
膠東傳統建筑文化的信息可視化設計實踐應遵循以下流程:(1)通過線上文獻、報刊等資料的搜集與梳理,掌握膠東傳統建筑文化的歷史脈絡與發展現狀。(2)通過實地考察,結合線上資料,選定信息可視化設計對象。(3)制定設計方案,包括從相關資料中提取關鍵設計元素,確立設計主題、設計風格、設計原則。(4)開展設計實踐,運用Photoshop等專業軟件進行視覺設計,包括核心設計元素提取、圖文信息設計、色彩設計、版式設計等。
(一)選定設計對象
在第一階段的設計實踐中,選取目前保護與開發較為成熟、知名度較高且廣受游客歡迎的傳統建筑作為主要研究對象,選定了具有代表性的軍事建筑,包括蓬萊水城、環翠樓,具有膠東特點的民居古建,包括海草房、即墨古城、牟氏莊園,從兩個方向開展信息可視化設計實踐。
(二)圖文信息設計
在選定設計對象后,制定具體的設計方案、設計原則,并開展具體的核心設計元素提取等工作。傳統建筑主要包含兩類信息,即顯性信息與隱性信息。顯性信息主要包含建筑結構、建筑材料、建筑風格、建筑細節等可見信息。隱性信息主要包含建筑建造背景、建筑歷史變遷、建筑工藝特色、建筑文脈等需要通過學術調研開展深度挖掘的不可見信息。
對于隱性信息而言,需要通過圖文結合的方式進行直觀、簡潔的設計呈現,如圖1所示,運用餅狀圖表現了現階段牟氏莊園游客年齡分布;對于顯性信息而言,手繪形式能更好地展示膠東傳統建筑的藝術特色與工藝之美。例如,在“奇特的建筑工藝特色”設計中,將牟氏莊園的“六怪”用手繪的方式進行了圖解,圖文互釋,更有助于受眾理解文字信息;在“硬山建筑木構架”設計中,化繁為簡,通過單線條的方式,直觀地展示了牟氏莊園的建筑結構,有助于受眾了解七檁、六檁與五檁前后廊式構架的不同,從而加深他們對其建筑結構的印象,提升受眾對建筑工藝之美的認知。
(三)顏色設計
色彩的恰當運用,不僅能提升設計作品的藝術性與審美性,引起觀者的興趣,還可以通過色彩本身所具有的情感向觀者傳遞信息,加深觀者的印象,助力文化傳播。
在可視化設計中,對顏色的選取不僅要關注建筑本體顏色的多樣性,也要關注傳統建筑的文化性。如圖2所示,在蓬萊水城振揚門的設計中,一方面考慮到振揚門建筑本體色彩較為豐富,另一方面考慮到振揚門作為歷史上抵御外敵的軍事建筑,在視覺呈現中以白色作為其建筑背景,以此凸顯建筑的莊嚴、神武之感,進而參照振揚門本體顏色,對建筑細部的色彩進行還原設計。
(四)版式設計
在版式設計中,應首先考慮信息之間的層級關系,以防出現信息堆疊、主次顛倒的問題。在膠東傳統建筑的可視化設計中,第一層級信息是可以被觀者直接看到、感受到的建筑外觀,如圖2所示,“振揚門”作為設計主體,占據整個畫面的主要位置,以便受眾能夠清晰直觀地抓住重點。第二層級信息是與建筑相關、容易獲取、易于理解的信息,如建筑的建造時間、建筑的地理位置等。第三層級的信息是建立在對第二層信息深度挖掘和分析的基礎上得出的內容,如建筑特色工藝、建筑布局、建筑風格等。

對于膠東建筑而言,起源于我國的哲學思想無不影響著建筑的營建與使用。因此,在膠東建筑版式設計中,可以借鑒老子“道法自然,無為而治”、莊子“天地任逍遙”的傳統哲學思想,使得版式設計簡約樸素、灑脫自如、形散而神不散[4]。不僅能讓受眾了解膠東傳統建筑文化,更能感受到中國傳統哲學思想。
四、結論
建筑,屹立于地域風貌之上,矗立于人類文明之間,不僅是一個民族文化的結晶,更是一個時代文明的標本。膠東傳統建筑不僅承載著膠東半島的地域民俗與歷史文化,更承擔著傳承膠東文化、傳播膠東文明之重任。信息可視化設計與膠東傳統建筑的結合,不僅能有效降低建筑文化的傳播難度,更為膠東傳統建筑文化的呈現與傳播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有助于傳承、傳播膠東地區的優秀傳統文化。
參考文獻:
[1]邵禹銘.膠東地區海草房古民居的建筑特色及其應用研究[D].沈陽:沈陽建筑大學,2016.
[2]楊彥波,劉濱,祁明月.信息可視化研究綜述[J].河北科技大學學報,2014,35(1):91-102.
[3]張寅,李鋒.龍泉青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信息可視化設計[J].設計,2023,36(16):16-19.
[4]王友江.中國當代版式設計文化語境的思考[J].西北美術,2016(2):125-127.
(編輯: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