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畫簡稱“國畫”,它與書法同根同源,共同構成了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二者在創作工具、用筆技法和蘊含的哲學思想方面有著密切的關聯,都追求“以形寫神、以形寫意”的美學意境。“以書入畫”是將書法筆法融入中國畫中,以此提升作品的藝術表現力。而“以畫入書”則是將中國畫的意境融入書法中,使書法更顯精神之美。“書畫同源”是書法和中國畫發展歷程中重要的理念。從“書畫同源”之“源”進行深入剖析,并結合二者各自的發展、藝術語言的差異進行分析和研究,有助于全面理解這一概念,進而揭示書法與中國畫在藝術表現手法、形態和方式上的異同之處。
[關 鍵 詞]書畫同源;書法;中國畫;文人畫
[中圖分類號]J22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7556(2024)29-0058-03
文獻著錄格式:金澤陽.墨韻筆意:中國畫與書法的同源性探析[J].天工,2024(29):58-60.
中國畫和書法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藝術瑰寶,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與推崇。長期以來,中國畫和書法之間的藝術表現形式雖然不同,但在創作手法和文化情感表達方面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在新時代發展背景下,中國畫與書法的發展急需融合新時代特征探尋新路。為充分發揮中國畫和書法之間的相互交融與促進作用,需進一步深入探索中國畫與書法之間的相通性。鑒于此,本文主要分析與研究中國畫與書法的相通性,為促進中國畫與書法創新發展、弘揚傳統藝術提供參考與借鑒。
一、“書畫同源”之由來
在中國傳統書畫理論中,“書畫同源”是一個核心概念,它揭示了中國畫與書法之間深刻的聯系。這一理念包含了兩個層面的含義:一是兩者在起源上的相似性;二是在表現手法上,特別是在筆墨運用上的共通性。書法的線條不僅構成了中國畫的基本造型語言,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中國畫的美學特質。因此,中國畫在線條、墨色的處理上都顯示出濃厚的書法情趣和抽象之美,展現出獨特的審美追求。
唐代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敘畫之源流》中首次系統地論述了“書畫同源”的觀點。到了宋元時期,文人畫的興起進一步發掘了書畫在筆墨運用上的共通性。書法與中國畫的追求不僅在于形式美,更在于其內在的藝術意境,也就是說,“書畫同源”這一概念不是單純指兩者在技法和形式上的相似性,而是指它們共同的精神核心和意境的源泉。書法以獨特的氣勢、意態和韻律之美,展現了一種抽象藝術的純粹形式。中國畫則巧妙地將書法的抽象手法融入其中,即便在沒有具體物象的情況下,單一的筆觸和墨塊也能激發觀者的情感共鳴。
出土于殷墟的“甲骨文”,亦稱為“契文”,其字形和構造往往模仿自然界的形態,有學者據此認為這些文字起源于一個“書”與“畫”尚未明確區分的時代,這為“書畫同源”提供了有力的歷史證據。隨著時間的推移,文字的演變不僅與書寫工具、材料以及中國畫的表現方式有著相似之處,而且同樣受到中國古典美學和哲學思想的深刻影響,促使書法與繪畫在藝術表現上實現了相互滲透,從而在藝術形態和表現方法上形成了“書畫同源”。唐代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敘畫之源流》中說:“書之體勢,一筆而成,氣脈通連,隔行不斷,維王子敬明其深旨。故行首之字,往往既其前行,世上謂之一筆書。其后,陸探亦作一筆畫,連綿不斷,故知書畫用筆同法。”傳統中國畫追求的是“意象”的表現,它不拘泥于外在形象的逼真,而是追求作品的神韻和情感。畫家在創作時,通過“以形寫神”和“遺貌取神”的手法,表現出超越表面形態的內在意境。而在書法創作中,書法家也會通過觀察和感悟自然物象來獲得創作靈感,并最終通過筆畫、間架、章法來表達意境,只有當書法作品達到“得意而忘象”,傳達出深遠的意境,才能稱之為真正的佳作。“書畫同源”這一理念,不僅是中國書畫藝術的獨特精髓,更是其深厚內涵的體現,并且被視為中國傳統美術形式中一項重要的審美標準。
二、“書畫同源”的具體體現
(一)筆法相通之處
“書畫同源”凸顯了兩者在藝術表現上的內在聯系。歷史上許多書畫家在繪畫上取得了卓越成就,并在繪畫中融入了書法的筆法。如元代的趙孟頫以山水畫和書法的圓潤流暢而著稱,清代的石濤、朱耷、鄭板橋、金農等在書法與繪畫上均有建樹,他們的作品體現了書畫藝術的深度交融。20世紀,吳昌碩和齊白石作為書畫界的杰出代表,其書法造詣不僅在他們的書法作品中得到了充分展現,還對他們的繪畫創作產生了積極的影響。書法與繪畫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在藝術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毛筆作為一種傳統書寫工具,因柔軟度和吸水性,需要書寫者掌握恰當的力度和運筆技巧。筆墨的提按頓挫、輕重緩急以及點畫形態的運用都需要長期的實踐磨煉,這些技藝被視為書法與中國畫中“功力”的體現。在這一點上,書法與中國畫是相得益彰的。元代的趙孟頫在書法和中國畫兩個領域都極為突出。在書法上,他精通楷書、行書、草書等多種書體,其筆法圓潤流暢、結構嚴謹而不失靈動;在繪畫上,他的山水畫以筆墨簡練、意境深遠而聞名。特別是在山石的勾勒上,趙孟頫通過筆觸的輕重變化,表現出山石的質感和立體感,傳達出一種內在的節奏和韻律。同樣,徐渭的畫作常常以書法入畫,將書法的線條美和力度感融入繪畫中,使得畫面既有書法的韻律美,又有中國畫的形象美。他的畫作《墨葡萄圖》,筆法大膽、墨色淋漓,以濃墨重彩表現葡萄的形態,筆觸粗獷而不失細膩,展現了一種豪放不羈的個性和情感。
書法從楷書向草書的演變,不僅遵循了自身的發展邏輯,也受到了中國畫向寫意性轉變的影響。徐渭在創作草書時,靈感取自大寫意花鳥畫中枯藤的蕭散盤結、大開大合的形態,展現了書法與中國畫在藝術表現上的交融。到了現代,藝術家在繼承傳統的同時,也在探索新的表現手法和審美理念,以適應當代社會的審美需求。例如,吳冠中在繼承傳統筆法的同時,將書法的線條美與西方抽象藝術的構成手法相結合,開辟了一種新的藝術表現形式,這種跨文化的藝術實踐,為傳統筆法的現代轉化提供了新視角。
書法與中國畫的筆法相通之處是中國傳統藝術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種相通性不僅豐富了藝術的表現形式,也加深了作品的內涵和表現力,為書法和中國畫的未來發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二)審美相通之處
在元代文人畫中,“以書入畫”的技法備受推崇。這不僅是因為書法的線條抽象而精練,更因其能夠體現作者的學識修養和人格特質,使得文人畫在追求詩、書、畫和諧統一的同時,更加注重畫面的詩意表達和畫家情感的真摯流露。書法與中國畫的結合不僅豐富了藝術表現手法,也加深了作品的文化內涵。中國古代文人畫由文人士大夫創作,旨在抒情寄興和托物言志。這種繪畫形式不僅追求詩、書、畫的和諧統一,還倡導“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美學理念,強調畫面的詩意表達。文人畫講求筆墨情趣,脫略形骸,強調神韻,并重視書法、文學等修養及意境表達,對傳統美育思想及水墨、寫意等技法的發展頗有影響。
文人畫家在繼承蘇軾、黃庭堅等人所推崇的“尚意書風”的基礎上,進一步將書法藝術的精髓融入中國畫創作中,從而顯著提升了中國畫作品的藝術性。董其昌在《畫禪室隨筆》中講道:“士人作畫,當以草隸奇字之法為之,樹如屈鐵,山似畫沙,絕去甜俗蹊徑,乃為士氣。”在董其昌看來,“以書入畫”是“絕去甜俗”的有效途徑,使中國畫的品質更高雅。他特別強調在繪制樹木時專注于筆觸的轉折,以確保每一筆都收放自如,充滿力量。董其昌的繪畫實踐充分體現了這一理論,其作品中的林木、石峰、流泉、茅屋等元素均展現了書法筆法的起止、轉折和提按,使得畫作不僅在視覺上具有書寫的意趣,還在情感上流露出寫意抒情的節奏感與韻律美。
文人畫不僅僅是視覺藝術的展現,更是一種文化和哲學思想的傳達。在行草書法中,中國畫的空間理念得到了體現,如“計白當黑”和“實處即虛、虛處即實”。在構圖上利用流動的線條進行“空間的劃分”,使畫面具有節奏和韻律,營造出虛實相生的藝術效果。倪瓚在畫作《漁莊秋霽圖》中,就運用極簡的筆墨勾勒出山水的輪廓,畫面中的留白恰到好處,巧妙地傳達了空間的深遠,體現了“計白當黑”的審美理念。這種留白藝術激發了觀者的想象力,鼓勵人們在空白處尋找畫外之意,體驗一種超越直觀視覺的詩意與深遠意境,讓觀者在虛與實、有與無之間感受作品的內在韻味和思想內涵。
書法與中國畫在審美上的相通之處是中國傳統藝術精神的核心體現。它們通過線條的勾畫、墨色的深淺和空間的布局,共同創造出富有哲理和情感的藝術世界,這既是對中國傳統藝術精神的傳承,也是對現代審美需求的回應。
三、“書畫同源”的影響
書法與中國畫在各自獨立發展的同時,又因共同的藝術追求而緊密相連,它們共同承載著記事和情感表達的使命。中國古代的文人士大夫通過筆墨將個人的思想情感和藝術理念注入書法和中國畫中,使這兩種藝術形式成為他們表達自我的手段。隨著歷史的演進,“書畫同源”的理念在各個時期展現了多樣化的特征,每個時期都賦予它新的內涵。
在當代藝術領域,這一理念依舊扮演著關鍵角色。它不僅可以幫助我們深入理解古代藝術的精髓,也為現代藝術家提供了創新的靈感。這一概念的研究讓我們得以洞察古代藝術家的創作路徑,啟發現代藝術家在傳統與現代之間探索新的藝術表達方式。書法家在創作中深受這一理念的影響,不斷探索新的表達方式,利用毛筆的特性與多變的筆法,創作出風格獨特的書法作品,為觀眾帶來豐富的審美體驗。同樣,面對創作中的難題,“書畫同源”的思想為畫家提供了解決問題的新視角,他們從古代書法藝術中汲取靈感,激活自己的創新思維。同時,文人畫中思想的發展也啟示當代畫家要跨越藝術的界限,從書法中探尋用筆墨精妙,從而實現中國畫的升華,使中國畫不因分類而失去本真。
歷史上,眾多藝術大師在書法和中國畫上均有建樹,他們巧妙地將兩種藝術形式的意境和技巧結合,塑造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無論是中國畫還是書法,都離不開點、線、面以及筆、墨、紙、硯,這反映了兩者在技法和工具上的同源性。中國書畫藝術的創作靈感往往源自對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和對自然之道的理解。盡管中國畫和書法在視覺藝術上有所區別,但它們卻有著相同的哲學底蘊。“書畫同源”的概念凸顯了中國書畫藝術的獨特性,在幾千年歷史發展中,成為中華藝術的瑰寶,對中華民族的精神、思想、品性都有著深遠的影響。由此可見,在中國畫領域中,創作者要想在作品中注入生命力和靈動性,必須以個人的創作理念為指導,以書法技巧為基石,促進中國畫與書法技巧的有機結合。在創作實踐中,藝術家應合理運用筆法和墨法,對線條的組合及其形態進行優化,以增強作品的張力和表現力,優化作品的布局,并提升其藝術感染力。
四、結束語
從古至今,“書畫同源”的觀念一直被文人墨客詮釋和演繹,早已成為書畫界的共識,并成為中華民族傳統藝術的核心審美觀念。這一思想觀念不僅影響了文人畫的創作,還影響了整個藝術研究與創作領域。在當代藝術的發展進程中,“書畫同源”為我們提供了思想啟迪,提醒我們書法和中國畫雖然表現形式各異,但在本質上是同根同源的,不能將其機械性地割裂開。同時,書法家和畫家應跨越界限,從更豐富的藝術中獲得靈感,探索新的創作路徑,推動藝術的持續創新與發展。
綜上所述,中國畫與書法都是我國典型的藝術創作與表達形式之一,是我國重要的文化藝術瑰寶。中國畫與書法之間具有相同的發展起源,兩者的創作手法、筆法、線條以及審美情趣都具有密切的相通性,都蘊含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兩者間的相互融合與影響促進了我國書畫的創新發展。
參考文獻:
[1]宗白華.美學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186.
[2]史鴻文.中國藝術美學[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8.
[3]劉道廣.中國古代藝術思想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92.
[4]陳師曾.中國文人畫之研究 [M].天津 :天津市古籍書店,1992:2.
[5]陳振濂.書法美學[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6:9.
[6]林木.明清文人畫新潮[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91:38.
[7]冀琦.探析中國畫與書法筆法的相通性[J].美與時代(中),2021(11):20-21.
[8]王豫蕊.中國畫與書法的創新與發展[J].動漫先鋒,2022(5):15-16.
[9]游洪瓊.寫意中國畫與書法線條的融合與碰撞[J]. E動時尚,2021(6):68-69.
[10]強子薇.從《九勢》談書法與中國畫的筆墨關系[J].中國美術,2022(4):95-96.
[11]陳曉璐.由明清書畫家的文人畫看“書畫同源”[J].藝術品鑒,2021(18):9-10.
[12]向欣玲,徐文生.書畫之道對于中國畫程式化語言的影響[J].美與時代,2021(6):10-11.
[13]陳治良.文人畫中“書畫同源”的影響及當代現實意義[J].美術教育研究,2022(10):40-41.
[14]蔣雅.簡析中國畫與書法的相通之處[J].今古文創,2021(6):80-82.
[15]史亞麗.解讀中國畫的精神內涵:以鄭板橋為例[J].美術教育研究, 2022(9):20-21.
(編輯: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