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教學是幼兒教育的重要內容,其具有增強幼兒素質、培養幼兒樂感、提高幼兒肢體協調能力的作用。幼兒是國家的新生力量,是中國文化源遠流長的后備力量。教師將中華傳統文化元素應用于幼兒園舞蹈創編教學中,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的重要舉措,也能在優美的舞蹈中培養、發展幼兒的文化素養。本文將在分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應用于幼兒舞蹈教學中的意義、幼兒舞蹈教學現狀的基礎上,重點探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幼兒舞蹈教學中傳承與發展的有效策略,希望能為幼兒教師提供參考,借以傳承幼兒教育、發展優秀傳統文化。
早在2014年3月26日,教育部印發了《關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教社科〔2014〕3號)的通知,明確指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進一步加強新形勢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分學段有序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小學階段以“培育和提高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親切感為重點”,培養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幼兒園教育作為小學教育的基礎環節,也肩負著幼兒文化啟蒙與熱情培養的教育職責,受到教育界的重點關注。2017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聯合印發《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突出了各學段學校教育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應貫穿于啟蒙教育、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各領域”,幼兒舞蹈教學是啟蒙教育的重要內容,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一大教育載體。在幼兒舞蹈教學中融入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全面落實“文化自信從娃娃抓起”的育人理念,培養幼兒的文化認同感、文化自信心。舞蹈教學配合以音樂,給予幼兒良好的學習體驗,對幼兒啟蒙與成長具有重要作用,是幼兒教育的關鍵內容。要想借由幼兒舞蹈教學傳承并發展中國傳統文化,幼師就需要解決“傳承哪些中國傳統文化?如何傳承中國傳統文化?”兩大關鍵問題。下文聚焦兩大關鍵問題,基于幼兒舞蹈教學的實際情況,探究中國傳統文化元素融合幼兒舞蹈教學、文化傳承與發展的有效策略。
1 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在幼兒舞蹈教學中的應用意義
中國傳統文化是歷經幾千年歷史發展而凝結的精華,將優秀且內涵豐富的傳統文化元素應用于幼兒舞蹈教學中,不僅能讓幼兒舞蹈動作更加豐富、滲透文化教育,培養幼兒對中華文化的感知力、認同感、自信心,還能借以幼兒舞蹈教育這一途徑,傳承傳統文化,永葆傳統文化生命力,尤其在保護和發展傳統舞蹈文化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具有教育意義和文化傳承意義。
1.1 豐富幼兒舞蹈動作與精神內涵
幼兒舞蹈教學是幼兒教育的重要內容,幼兒舞蹈是幼兒鍛煉身體、知識學習和游戲娛樂的主要途徑,同時,舞蹈也是幼兒展示自己、參加比賽的項目,是幼師發展幼兒身體素質、心理素質的關鍵點。在幼兒舞蹈教學中融入中國傳統文化,能在舞蹈動作教學過程中,同時加強文化教育,帶領幼兒體會舞蹈動作背后的精神內涵,讓幼兒舞蹈動作與內涵更加豐富。
幼師根據幼兒舞蹈教學需求,在舞蹈創編環節,吸收不同民族的文化元素,極大程度地豐富了幼兒舞蹈動作,以豐富多彩的文化、音樂提升舞蹈的豐富性、文化內容及情感內涵。
例如,幼師將用以紀念歷史人物屈原的活動以及活動所蘊含的文化內涵,作為幼兒舞蹈創編的要素,以“端午節”為舞蹈主題,模仿劃船的動作,豐富幼兒主題舞蹈的動作,并讓幼兒在舞蹈學習的過程中,了解、學習端午節背后的文化故事,將豐富的精神內涵和充沛的情感滲透于幼兒舞蹈教學全過程,讓幼兒舞蹈內容更加精彩、豐富。
1.2 培養幼兒文化素養與文化自信
中國傳統文化在幼兒舞蹈教學中的應用,能從娃娃階段加強文化教育,以舞蹈表演這一潛在的形式,滲透文化內涵,強化文化影響,培養幼兒感知、熱愛傳統文化的能力與情感,引導幼兒樹立傳統文化意識,以舞蹈動作的練習與表演,增強幼兒身體素質,培養幼兒文化素養,讓幼兒在舞蹈與音樂的配合下,學習更多傳統文化知識,感知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例如,將《論語》作為主要素材,創編幼兒舞蹈,將孔子及其弟子的思想納入幼兒舞蹈中,將“作揖”等尊敬師長的動作融入舞蹈動作,以舞蹈動作這一潛在的形式,培養幼兒尊師重道的文化精神,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將傳統文化元素融入幼兒舞蹈教學中,能在舞蹈動作教學全過程滲透加強幼兒德育以及文化教育,培養并發展幼兒的文化素養,讓幼兒感知傳統文化的魅力,激發幼兒對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對引導幼兒主動學習傳統文化知識具有實際意義。
1.3 保護與傳承傳統舞蹈與文化
中國傳統舞蹈蘊含了豐富的傳統文化元素,是傳統文化在舞蹈領域的重要載體。在幼兒舞蹈教學中融入傳統舞蹈,是傳承與發展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舉措。尤其是在西方舞蹈的沖擊下,部分幼兒家長選擇讓幼兒學習街舞、芭蕾舞等外來舞種,中國古典舞以及傳統舞蹈文化后繼無人,傳統文化和傳統舞蹈面臨傳承困境。鑒于此,將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用于幼兒舞蹈動作創編和教學中,能以優美的舞蹈動作、深刻的文化內涵和有趣的歷史故事,激發并培養幼兒學習傳統舞蹈的興趣,讓幼兒對中國傳統文化、傳統舞蹈產生認同感,通過舞蹈學習更好地保護、傳承與發展傳統文化、傳統舞蹈,應對外來文化的沖擊。
2 幼兒舞蹈教學現狀剖析
了解幼兒舞蹈教學的實際情況,是幼師將中國傳統文化元素有效應用于幼兒舞蹈教學、尋求提高舞蹈教學水平的重要前提。研究發現,由于受到幼兒、家長以及幼師三方主觀因素的影響,幼兒舞蹈教學效果甚微,僅僅對幼兒起到鍛煉身體的作用,其所兼具的文化教育與傳承、素養培育與發展等作用無法得到有效發揮,更別說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在幼兒舞蹈教學中的應用效果。
2.1 幼兒認知水平、身體素質相對較差
幼兒正處于啟蒙階段,其傳統文化的認知水平、掌握程度較低,幼兒的大腦神經細胞分化不完全,其神經系統正處于發展階段,由于受到神經系統的影響,幼兒的感覺統合能力、身體協調性以及節奏感等均相對較弱,幼兒在舞蹈動作學習時,學習速度較緩;由于幼兒的理解能力正處于發展的起步階段,即使在幼師的引導下,了解傳統文化,取得的效果也不能達到預期水平。
雖然將中國傳統文化元素融入舞蹈教學環節,大部分幼兒都能以積極的態度配合,但是,要達到預期舞蹈教學效果、文化滲透影響效果,還需要幼師在充分考慮幼兒共性因素和個性因素的基礎上,給予幼兒適當的引導,輔助幼兒克服其自身因素對文化了解、舞蹈動作學習與練習的影響。其中,幼師要充分考慮幼兒的身體條件。幼兒正處于長身體的關鍵時期,幼兒骨密度較小、骨骼彈性大、韌性好,幼兒在練習舞蹈動作時,不容易發生骨折等安全問題,但是幼兒骨骼的堅固性較差,容易在外力作用下發生彎折、變形,幼師需要科學設計舞蹈動作、練習時間,控制練習強度。
2.2 家長對中國傳統文化教育較為忽視
我園以網上調查問卷的形式,向幼兒家長發放有關中國傳統文化元素融入舞蹈教學的調查問卷,問卷統計結果顯示,大部分家長贊同將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用于幼兒舞蹈教學,且呼聲較高。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家長在培養幼兒舞蹈興趣與技能時,多數家長選擇讓幼兒學習街舞、芭蕾舞等舞蹈,很少有家長給孩子報名學習中國古典舞蹈。幼師在與家長的溝通中了解到,部分家長認為街舞、芭蕾舞的勢頭較好,而中國古典舞很少被關注,難以成為孩子成長的一技之長。家長的忽視,導致部分學習街舞或其他舞種的幼兒,對幼兒舞蹈教學中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的融入配合度較低,傳統文化元素融入幼兒舞蹈教學的效果較差。
2.3 幼師文化素養和專業素養有待強化
幼兒園教育的主要任務是促進幼兒多方面啟蒙,幼師作為幼兒園教育的主體,要具備音樂、文化、舞蹈、游戲組織等多方面能力。幼師雖然具備音樂、舞蹈、樂器教學等多方面能力,但是大多數幼師為非專業型舞者,對舞蹈的理解僅停留在表層,元素應用、舞蹈創編的能力相對較弱。部分幼師自己的傳統文化素養較低、舞蹈專業素養較差,在幼兒舞蹈教學環節存在諸多問題。因此,幼師的文化素養和專業舞蹈均有待強化,否則其將成為中國傳統文化元素應用于幼兒舞蹈教學中的阻力。
3 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在幼兒舞蹈教學中傳承與發展的策略
幼師將中國傳統文化元素融入幼兒舞蹈教學,以幼兒教育促進傳統文化傳承與發展,就需要以幼兒興趣為基點,將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創編融入幼兒舞蹈動作中,并以有趣的形式開展幼兒舞蹈教學工作,從而激發并培養幼兒的舞蹈學習興趣,以潛在的形式滲透文化教育,以舞蹈教學為載體,讓幼兒在快樂的氛圍中,提升肢體協調性、發展文化素養。
3.1 融合傳統文化元素,創編幼兒舞蹈
幼兒舞蹈教學的前提是幼師設計、創編舞蹈動作,為舞蹈教學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舞蹈創編是幼師所應具備的一項基本能力,對于幼師而言,舞蹈創編、動作設計等均是其應用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幼師要確定舞蹈主題,選擇適當的背景音樂,將傳統文化用于舞蹈動作創編,從而在舞蹈教學環節,以潛在的形式,給予幼兒以文化影響與文化教育。
3.2 將古典文化用于舞蹈創編
在上下五千年的歷史發展進程中,古代文人創作了大量且優秀的文學作品,如唐詩宋詞元曲,以詩詞歌賦為代表的古典文化,是中華文化的瑰寶和精華,將優秀的古典文化應用于幼兒舞蹈創編中,能以深遠的意境、深刻的內涵、豐沛的情感,讓舞蹈動作更加靈動、舞蹈精神更加豐富,增強舞蹈的意境美、動作美,提高幼兒舞蹈的審美價值和文化價值。幼兒在學習舞蹈動作時,也能初步了解和學習相關古典文化,從而深受傳統文化的熏陶和影響。
例如,幼師以古詩《詠鵝》為素材,將古詩中提到的素材用于幼兒舞蹈創編,以《詠鵝》詩朗誦為背景,配合以靈動、輕快的音樂,幼兒裝扮成大白鵝,模仿白鵝伸長脖頸,身披輕柔的羽毛,外加撥動的紅掌。通過舞蹈表演,讓《詠鵝》詩中優雅的白鵝的形象躍然眼前1ddf489ec21a48572b6a134fdcfcd1fcad00f65e326347d1726fc1d526976bd5,讓幼兒感受古詩中的意境美,對古詩中的動物描寫產生興趣。幼師還可在舞蹈創編中,滲透德育與勞育,結合《鋤禾》詩句,將農民伯伯耕地、種植農作物和收獲的動作融入舞蹈動作中,讓幼兒在舞蹈表演中,體會一粥一飯的來之不易,將古詩中的農耕文明滲透于幼兒舞蹈中,培養幼兒珍惜勞動成果的意識。再如,幼師以中國古典舞蹈的動作為基礎,從幼兒的服飾設計、舞蹈動作創編等方面入手,創編幼兒舞蹈《唐宮夜宴》,讓唐朝仕女圖中的女子走下來,以幼兒的舞蹈表演,呈現盛唐的繁榮昌盛。幼師在教授舞蹈動作時,播放電視劇或影視劇中唐宮夜宴的視頻、《仕女圖》等,以舞蹈動作教學為載體,讓幼兒初步了解唐朝社會的繁榮昌盛,將古典文化融入幼兒舞蹈教學。
蘇東坡在古代文學史上成就斐然,幼師以蘇東坡為原型,創編幼兒舞蹈,將人物身上所蘊含的文化精神融入舞蹈表演中,提升幼兒舞蹈的藝術性、文化性。例如,幼師創編舞蹈《我愛蘇東坡》,根據幼兒對蘇東坡的了解,挖掘蘇東坡在各領域的成就和歷史典故,以古箏為舞蹈伴奏,將傳統文化中的“作揖”“竹簡”等元素融入舞蹈中,幼兒身著古人的裝扮,動作整齊地拿起案桌上的竹簡,朗讀竹簡上蘇東坡的詩詞;向舞臺下的觀眾行作揖禮,幼兒間互相行禮,展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禮節,以潛在的形式培養幼兒尊師重道的思想意識。
3.3 將民族文化用于舞蹈創編
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56個民族是我國民族文化的重要來源。56個民族的文化構成了中國豐富多彩的文化,展現中華文化的豐富性。民族文化也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構成部分,多個民族在日常生活中形成了民族所特有的文化,以歌舞等形式展現出來,如傣族、彝族、白族、維吾爾族等擅長歌舞的民族。在民族文化的影響下,各民族的舞蹈風格不同,展現民族所特有的深刻文化內涵。幼師可在舞蹈創編中融入民族文化,將民族舞蹈動作作為幼兒舞蹈動作設計的依據,讓幼兒從音樂、舞蹈以及所蘊含的情感、所體現的風格等多個方面,了解、學習民族文化。例如,將傣族潑水節“潑水”的動作作為舞蹈設計的基礎動作,帶領幼兒了解傣族潑水節的精神與內涵,借以舞蹈創編,傳承并發揚民族文化。潑水節上,潑向他人的水代表的是祝福,幼師以“祝福”為主題,將潑水動作創編到幼兒舞蹈中,讓幼兒在舞蹈表演中,深刻理解舞蹈動作背后所蘊含的民族文化、情感內涵。
再如,蒙古族舞蹈以向客人獻上哈達為主要動作,表達了對遠道而來的客人的歡迎,舞蹈熱情飽滿。幼師挖掘蒙古族舞蹈所蘊含的民族文化,基于蒙古族的長袖舞、哈達舞等,創編幼兒舞蹈,讓幼兒了解蒙古族的民族文化,感受舞蹈背后所蘊含的風土人情。
3.4 將民俗文化用于舞蹈創編
民俗文化產生于民間,是日常生活中人們情感的表達。民俗文化也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構成部分,幼師將民俗文化融入舞蹈創編中,以幼兒所熟悉的生活經歷激發幼兒舞蹈學習的興趣。傳統節日所形成的民俗習慣是民俗文化的重要載體,幼師帶領幼兒回顧自己所經歷的傳統節日、節日當天的活動、行為、食物等,了解傳統節日背后的故事和蘊含的文化內涵。例如,在春節期間,幼師將春節的拜年手勢融入舞蹈創編中,以歌曲《恭喜你》《好運來》等為背景音樂,讓幼兒跟隨舞蹈舞動身體,將自己的節日經歷、音樂感受表達出來,在幼兒的共同參與下,營造濃厚的節日氛圍,將節日所蘊含的傳統文化滲透于舞蹈創編與表演過程中。再如,幼師確定舞蹈表演主題“我是一顆元宵”,與幼兒一起觀看元宵制作的視頻、模仿元宵的外形,將人們寄托在元宵上團團圓圓的意愿融合在舞蹈表演中。
3.5 創新舞蹈教學方式,激發幼兒興趣
研究發現,對于幼兒教育而言,最為重要的是能把握幼兒的興趣點,并在教學環節中精準激發幼兒興趣,以幼兒濃厚的興趣,推動幼兒教學工作有序開展,否則不僅無法達到預期教學效果,甚至會打擊幼兒學習的積極性。因此,在幼兒舞蹈教學環節,幼兒要以激發幼兒興趣為重要前提,在此基礎上,根據幼兒的興趣激發、課堂參與情況,針對性調整教學內容和形式,靈活采用多種教學方式,讓幼兒在舞蹈動作學習與練習過程中,感受到趣味性,從而在其自身興趣的引導下,主動參與課堂活動。
一方面,幼師播放舞蹈視頻,以舞蹈表演者優美的肢體動作給予幼兒以審美體驗,帶領幼兒一起挖掘舞蹈視頻中鮮活的生活元素,吸引幼兒觀看視頻、參與討論和動作模仿。例如,幼師播放維吾爾族姑娘采摘葡萄的視頻及維吾爾族舞蹈,設計“找茬”游戲,引導幼兒找出兩個視頻人物動作的相似之處,從采摘葡萄這一生活化的動作向舞蹈動作過渡,讓幼兒了解民族舞蹈動作的來源。而后,幼師帶領幼兒模仿采摘葡萄的動作,并一步步將采摘葡萄的動作演變為舞蹈動作。再如,幼師播放傣族潑水節的視頻,讓幼兒拿著臉盆,模仿潑水的動作,引導幼兒參與課堂活動,并以有趣的形式,讓幼兒接受這些民族文化元素,啟發幼兒思考生活與舞蹈藝術之間的關系。同時,幼師還可挖掘舞蹈蘊含的傳統文化故事,基于舞蹈動作還原故事,提升舞蹈教學的故事性,以幼兒所感興趣的故事教學法,激發幼兒舞蹈學習的興趣,在這一過程中,還能有效提升幼兒的文化底蘊。例如,在幼師所創編的以“孔子”為主題的幼兒舞蹈中,運用了大量的儒家文化元素,幼師講述孔子及其弟子的故事,如子路、曾子的故事,讓幼兒更加理解儒家文化內涵,以孔子與其弟子之間發生的故事,激發幼兒舞蹈學習以及在舞蹈中挖掘文化元素的興趣。
另一方面,游戲活動等形式被幼兒所喜聞樂見,幼師的舞蹈教學可借助游戲、活動等形式開展,不僅營造活躍的課堂氛圍,還為幼兒提供展示自己的機會,滿足幼兒舞蹈表演需求的同時,還能有效培養幼兒舞蹈學習與文化學習的興趣。首先,幼兒園挖掘幼兒展示自己的心理,組織開展舞蹈公開課,幼兒家長可現場觀摩或視頻觀看幼兒的課堂表演,以此激發幼兒主動學習舞蹈動作、規范課堂行為的意識。幼兒總想讓家長看到自己最棒的一面,從而獲得家長的夸贊。家長在課堂上,能對幼兒起到一定的激勵作用,從而讓幼兒以更加認真的態度學習舞蹈動作,與幼師一起挖掘舞蹈動作所蘊含的情感、文化以及精神。其次,幼兒園每學期組織3~5次家長開放日活動,全校幼兒的家長受到邀請,與幼兒一起參加親子活動。幼師將舞蹈表演、傳統文化等作為親子活動的比賽項目,以趣味化親子活動,激發幼兒舞蹈表演和傳統文化學習的興趣。家長開放日活動為每一位幼兒以及家長提供展示自己的舞臺,幼兒與家長可一起表演舞蹈、朗誦詩歌等,讓開放日活動的內容更加豐富。再次,幼兒園聯合地區內的其他幼兒園,聯辦傳統舞蹈比賽活動,為幼兒提供檢驗舞蹈學習成果、展示自己的機會,以比賽榮譽促進幼兒主動練習舞蹈,挖掘舞蹈中的傳統文化元素,培養幼兒傳統舞蹈學習的興趣。最后,幼兒園在保證安全性的前提下,組織幼兒參觀歷史文化博物館、參加春游等活動,讓幼兒在游玩中收集與文化相關的物品,在活動結束后,幼師鼓勵幼兒一起創編舞蹈,給予幼兒一定的權利,進一步強化幼兒運用文化元素創編與學習舞蹈的興趣。
4 結語
幼師在幼兒舞蹈教學中融入中國傳統文化元素,能在學前教育階段積極落實開展傳統文化教育工作,在培養幼兒文化素養、舞蹈表演能力的同時,保護、傳承和發展中國傳統文化。幼師要重視傳統文化在幼兒舞蹈教學中的重要性,從傳統文化元素在舞蹈創編中的融入、趣味化教學兩方面入手,激發并培養幼兒對傳統文化、舞蹈學習的興趣,在舞蹈教學中,全面滲透開展德育、美育和文化教育工作,為幼兒全面發展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
本文系甘肅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3年度課題“優秀傳統文化視域下幼兒舞蹈課程思政教學體系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立項號:〔GS〕2023GHB1421。
(作者單位:蘭州城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