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國內教育不斷向培養綜合性素質人才的方向發展,教育政策等文件明確將勞動教育與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等方面結合起來,同時注重學生勞動素養的培育和評價方面,但國內關于學生勞動素養探究,僅局限于從教育政策具體要求出發,沒有把國際相關核心素養理論框架納入其研究考慮范圍。為了與國際上學生核心素養框架價值導向、指導原則趨向一致,符合國際教育改革潮流,促進我國教育改革,本文梳理當今重要國家組織以及美日中三國基于核心素養框架中涉及學生勞動素養系列表述。在此基礎上,形成以下培育我國學生勞動素養的幾點差距。一是忽視核心素養框架視角;二是缺乏對中職學生勞動素養的有效探索;三是普通中小學教育與中等職業教育的學生勞動素養導向不一致。
1 國際組織發布重要報告中均涉及加強學生勞動素養
相較于我國而言,一些重要組織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歐盟都各自形成若干權威性的學生勞動素養框架,對學生勞動素養相關研究起步較早且比較深入,也要求家長、社區參與到學生勞動素養培育與評價,注重不同教育層次階段對學生勞動素養的不同標準以及銜接過渡標準。
1.1 為了構建教育與工作之間的橋梁——以歐盟為例
歐洲委員會(European Commission)于2003年首次在《關于歐洲創業綠皮書》(the European Green Paper on Entrepreneurship)提及關于創業教育的重要性;2006年,歐洲委員會正式把創業素養作為八大核心素養之一;十年后,發行的《創業素養框架》(EntreComp:The Entrepreneurship Competence Framework)里面提及的創業素養本質上也是對培養學生勞動素養的具體要求之一,涉及理想與機會(Ideas&opportunities)、資源(Resources)和付之行動(Into action)三大素養區域,每一素養區域均包括五個指標,以及設置水平1至8進階模型和442個學習成果綜合清單,詳見表1。
1.2 倡導學生技術職業技能——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為例
2015年,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簡稱UNESCO)主持的世界教育大會中,提出“未來15年,如何全面增加相關技能人員的數量”主題討論。與會眾多學者認為需要通過勞動教育來提升學生的勞動素養,倡導全球各國應該加強學生職業體驗的勞動教育,為未來生活、工作做好準備。同年發布“2030教育議程”(2030 Education Agenda)、《2030年教育行3005684936c54bfebd23eb0b3ce390343eb78e7b85139924f5d3758ad63b64a6動框架》(Education 2030 Framework for Action)、2017年《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轉變?》
(Rethinking Education: Towards a global common good?)、2020年《學會融入世界:為了未來生存的教育》(Learning to become with the world: Education for future survival)和2021年《共同重新構想我們的未來:一種新的教育社會契約》(Reimagining our futures together: A new social contract for education)均出現關于加強學生技術職業技能和職業教育的導向,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提高勞動力素養,為實現可持續教育目標做貢獻,以《2030年教育行動框架》相關指標標準為例,詳見表2。
1.3 塑造未來一代的能力——以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為例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簡稱OECD)2018年頒布《2030年教育:教育與技能的未來》(The Future of Education and Skills:Education2030)項目的目標是支持各國找到兩個影響深遠問題的答案:第一,今天的學生想要在2030年茁壯成長并塑造他們的世界,需要什么樣的知識、技能、態度和價值觀?第二,教學系統如何有效地發展這些知識、技能、態度和價值觀?其中涉及學生勞動素養表述,詳見表3。
2 美國、日本、中國的學生素養框架關于勞動素養的不同表述
隨著時代發展,對于培養與提高人的自身素養與能力的要求不斷提高,美日兩國都選擇依據國情和國際形勢紛紛制訂具備綜合性的核心素養框架,以核心素養框架為指導原則,設置課程標準、課程安排、教師培養標準以培養優秀的學生勞動素養,為應對未來職業生涯和生活做好準備。
教育部2014年印發的《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中,首次提出“核心素養體系”概念。同時,正在進行的普通高中課程標準修訂,也將核心素養作為重要的育人目標。
2.1 重視21世紀職場需要——以美國為例
步入新世紀,美國政府關注21世紀職場需要,并于2002年正式建立21世紀技能框架體系(Partnership for 21st Century Skills,簡稱:P21),以探尋和確立年輕一代在未來職場上獲得成功所必須獲得的技能,主要涉及以下三方面的核心素養:學習與創新技能,信息、媒體與技術技能,生活與職業技能。2009年,美國P21核心素養框架以彩虹圖形呈現,其中生活與職業素養符合本研究的學生勞動素養范圍,具體指標內涵詳見表4。
2.2 明確職業素養——以日本為例
2009年日本啟動有關核心素養研究項目,命名為“教育課程編制基礎研究”。日本的核心素養研究項目通過調查和分析國際組織、國家或地區的教育改革,經過比較分析,日本福利勞工部對人才核心素養進行研究,提出職業素養,詳見表5。
2.3 中國學生核心素養框架中明確勞動素養內容
2016年由林崇德教授主持的《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研究成果指出,核心素養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分為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三個方面,綜合表現為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六大素養,具體細化為國家認同、理性思維等十八個基本要點,詳見圖1。其中,實踐創新這一核心素養涵蓋了關于勞動素養的內容,具體見表6。
3 啟示
3.1 忽視核心素養框架視角
國內學者關于勞動素養研究僅僅局限于從我國教育政策視角出發,從具體政策文件內容中歸納出勞動素養的內涵與標準,并沒有站在國際形勢、國際人才需求的角度去展開關于勞動素養相關研究,這樣研究邏輯站位不高,達不到面向世界、面向現代化、面向未來的高度,也不符合我國立德樹人以培養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培養方向。此外,國內學者沒有意識到學生勞動素養是核心素養框架中重要的素養表現,導致忽視對國內外核心素養框架的國際比較,造成對勞動素養本身定位不精準。
3.2 缺乏對中職學生勞動素養的有效探索
雖然在《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實踐創新素養中涵蓋了關于學生勞動素養的具體指標內容,但是這一核心素養框架只適用于我國義務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階段的學生,不包括中等0tDHnNDCDQLlprmE4hpAfg==職業學校學生。建議采取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結合的整合思路,運用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的方法,展開中等職業教育階段學生勞動素養研究,正好填補了這一空白。
3.3 普通中小學教育與中等職業教育的學生勞動素養導向不一致
上述國際組織和美國、日本形成的學生核心素養框架適用對象一般指向經過多階段教育后,學生身上需要具備的素養,并沒有具體指向某一教育階段或教育類型的學生素養,實際上也包括中等職業學生群體。
在2016年正式頒布的21世紀中國學生核心素養框架涉及關于學生勞動素養方面的指標內涵,但其適用對象明確指向普通中小學階段的學生,不包括中等職業教育階段學生群體。近年,國家層面的多份教育政策文件,如2019年1月國務院印發的《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2020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2020年7月《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均倡導發展勞動教育,著重培養學生的勞動素養,并對不同教育階段的學生勞動素養導向有著明確不同的指向,這也說明我國普通中小學教育與中等職業教育學生勞動素養導向有著明顯的區別。
4 結語
人的全面發展離不開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而我國對學生的培養與評價往往過分注重成績、學科知識等因素而導致忽視學生勞動素養的培育。在學生勞動素養的理論研究方面,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是馬克思主義教育思想的基本內容,也是社會主義中國培養全面發展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徑,是社會主義教育的根本方向。由于對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教育思想理解出現偏頗,導致新中國初期對勞動教育整體頂層設計把握不準確,只注重體力勞動,而忽視腦力勞動、異化勞動。因此,早期國內對勞動教育研究側重于生產勞動、生產知識和勞動技能的培養,忽視學生勞動素養整體培育和與之相關聯的科學研究。如今,我國學生勞動素養研究主題主要集中在內涵與評價體系,建議應基于核心素養視角下進行有效探究,對不同教育層次學生勞動素養進行深入探討與研究,嘗試根據我國國情研發學生勞動素養框架,統一銜接不同教育層次學生的勞動素養,完善對學生的全面、科學的評價,促進學生更好地適應未來世界的趨勢變化。
本文系廣州市教育科學規劃(Guangzhou education scientific research project)2021年度重點課題“我國中職學生勞動素養內涵、標準與評價體系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課題編號:202113510。
(作者單位:廣州市紡織服裝職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