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校圖書館建設未來學習中心是應對高等教育變革的重要舉措。在建設過程中存在認知上的困惑、技術應用的瓶頸、空間環境的局限、專業人才的缺乏和建設資金的不足等困境。破解現存難題,以專業性和未來性詮釋高校圖書館服務如何支持高等教育范式的變革是當務之急。
[關鍵詞]未來學習中心;高校圖書館;困境;破解之策
[中圖分類號]G258.6[文獻標志碼]B[文章編號]1005-6041(2024)05-0081-05
1 引 言
未來學習中心建設是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一項重要舉措。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把“探索推進未來學習中心試點,發揮高校圖書館優勢,打造支撐學習方式變革的新型基層學習組織”寫入2023年工作要點。時任教育部高教司司長吳巖在教育部高校圖工委成立40周年研討會上提出,鼓勵高校依托圖書館試點建設一批“未來學習中心”,通過文獻資源整合、空間流程再造,構建智慧學習空間,將圖書館建成信息服務中心、學生學習中心、教學支持中心。在未來學習中心建設的政策驅動下,圖書館已成為高等教育新生態體系中重要的環節之一,其知識性資源優勢、專業性服務優勢和公共服務屬性決定了其理應成為未來學習中心建設的改革創新區和先行示范區。國內多個高校圖書館積極響應,開始實踐探索未來學習中心的建設,在建設過程中不僅有困惑,還存在一些困境,分析困境原因并探索破解之策以推進高校圖書館未來學習中心的建設是當務之急。
2 高校圖書館未來學習中心建設的意義
大數據、物聯網、區塊域和元宇宙等信息技術在高等教育中的應用,使大學生的學習習慣和思維方式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作為大學生學習的“第二課堂”,高校圖書館需進行重新定義和賦能,以適應未來學習。高校圖書館建設未來學習中心不僅是學習型社會建設的需要,是高等教育轉型改革發展的需要,更是學生個性化、定制化學習的需要。
圖書館參與建設或主導建設未來學習中心可促進圖書館重構體系,實現完全以讀者為中心,以人才培養為目標的服務改革思路,實現高校圖書館功能的重塑。建設未來學習中心可促進圖書館服務轉型。在數字賦能教育過程中,高校圖書館已經突破傳統的藏書、借閱功能,從空間、資源、服務三方面逐漸轉型,利用數字賦能將圖書館建成融合的多元化學習空間。
3 高校圖書館未來學習中心建設的實踐現狀
2015年,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圖書館按照學習中心的“教”“學”“用”三個層面,對西區圖書館進行了空間改造,并將其命名為“未來學習中心”。2016年4月該中心投入使用,建成的開放共享空間、教學支持空間、學習支持空間和創新支持空間滿足了學生個性化、多元化和彈性化學習的需求[1]。隨后,上海交通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北京理工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等國內多個高校圖書館30mG+sik4sp/SYq3dfdkEQ==紛紛啟動了未來學習中心的建設實踐。2023年7月在哈爾濱舉行的高校圖書館發展論壇將“未來圖書館空間建設與服務暢想”作為分主題之一,并在圓桌會議階段邀請業界專家就“未來學習中心建設”出謀劃策[2]。山東省、上海市、江蘇省等高校圖書館及圖工委陸續召開未來學習中心建設研討會,討論了未來學習中心的建設思路、設計框架、空間重塑等議題。越來越多的高校圖書館,如南京大學圖書館、四川大學圖書館、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圖書館等,陸續開始籌劃建設未來學習中心??傮w來看,未來學習中心的建設以新技術應用和新型空間構建為主要內容,其建設成效尚待進一步驗證。
4 高校圖書館未來學習中心建設的困境分析
盡管高校圖書館對于未來學習中心建設的政策號召持有建設意愿,但多數高校圖書館遲遲未有所行動。這并非因為它們不想在高等教育變革中展現出自己的韌性,不想重回高校學習的“中心圈”,也不是不想抓住智慧服務轉型和拓展的機遇,而是因為它們面臨一些困惑和困境。
4.1 認知上的困惑
2017年,中國教育政策研究院副院長朱永新在其著作《未來學校:重新定義教育》和《走向學習中心——未來學校構想》中,對未來教育的發展方向進行了預測和重構,倡導建設未來學習中心,并指出了未來學習中心的教學模式及其形態構想[3]。盡管“未來學習中心”的提出引起了教育界及高校圖書館的廣泛關注,但多數人對于未來學習中心的特征和內涵仍存在不明確之處 ,尤其是圖書館員。他們既不確定建設何種空間或學習場景才符合未來學習中心的功能要求,不清楚未來學習中心的樣態、價值,也不確定未來學習中心是否僅是圖書館空間的一種新稱謂,不清楚建設什么樣的學習中心能支持高等教育變革,等等。這些認知上的困惑使其無法進行未來學習中心的籌劃和建設。
4.2 空間環境的限制
正如2021年12月發布的《大學圖書館現代化指南針報告》所強調的,高校圖書館應該在交互式學習、數字學術與協作等方面探索新模式與新場景,探索空間資源的功能創新和價值創造[4]。高校圖書館空間再造的驅動力源于高等教育的改革和育人模式的創新。自20世紀90年代起,高校圖書館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影響下,開始關注并探究空間再造對大學生學習體驗的支持作用。經過幾十年的發展與創新,高校圖書館空間再造呈現出多種形態,如信息共享空間、學習共享空間、知識共享空間、開放獲取空間、研討空間、創客空間等。盡管圖書館空間改造后的名稱各異,但改造的目的相同,即順應高等教育的改革,滿足大學生在人際交往、協作學習、分享交流、創新創造等方面的需求,以驗證“空間即是服務”在高校圖書館轉型發展和服務育人中的作用。然而,空間緊張或空間嚴重不足已成為多數高校圖書館不得不面對的事實。未來學習中心的建設并非圖書館空間樣態的簡單迭代,也非空間功能變革的“文字狂歡”,而是一項系統化的空間再造工程。對于不少圖書館來說,受限于現有空間環境,進行未來學習中心建設的難度較大。
4.3 技術應用的瓶頸
盡管物聯網、5G通信、AI、云計算等技術為未來學習中心的建設提供了無限可能,但高校圖書館未來學習中心的建設不是這些現代技術的簡單植入,也不是高端設備的堆砌。它需要應用相應技術將資源進行虛實展現和智能推薦,實現人員互動相連和智慧互動,以及將設備進行精準對接,實現智能感知。這些技術的應用對多數高校圖書館來說并非易事。而實現圖書館未來學習中心的人、空間與服務的三元互聯和交互,技術是前提和保障。沒有技術的支撐,高校圖書館未來學習中心的建設無從談起。技術應用的瓶頸也是制約高校圖書館進行未來學習中心建設的主要因素。盡管購買技術服務在圖書館服務中已成為普遍共識,但技術應用前景的未知性、技術服務購買的昂貴成本、技術應用中可能帶來的知識產權風險等因素,都會使圖書館在對未來學習中心的建設上保持觀望。
4.4 專業人才的缺乏
歷年中國高校圖書館發展報告的數據顯示,多數圖書館的在編館員人數持續下降,在學歷層級和專業背景方面,高學歷的專業技術人員占比也逐漸下降。圖書館人員的不足大多通過招聘臨時工、勞務派遣、合同制員工進行彌補,但由于用工形式和薪資待遇的問題,很難吸引到高水平的專業人員。因此,專業人才的缺乏也是制約高校圖書館進行未來學習中心建設的障礙因素之一。此外,未來學習中心的建設和發展對館員的業務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館員不僅需要擁有技術應用能力、創新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還需要能對學生進行高階能力的培養,能夠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同時又能輔助其成長成才。這對現有館員的專業性和智慧型服務本身就是一個挑戰。
4.5 建設資金的不足
受國際形勢、經濟環境等多重因素的影響,教育經費及圖書館經費的縮減是近幾年高校面臨的共同問題和現實困境。與一流大學圖書館相比,普通院校圖書館在經費方面更是捉襟見肘。除了常規固定的數字資源建設經費、自動化設備維護費用用于保障基礎文獻資源服務外,能用來推進其他項目的經費極為有限。而未來學習中心的建設作為一個系統化工程,無論是空間環境的改造、虛擬環境的建設,還是學習資源的整合和購置,新技術、新系統、新設備的實施,以及后期專業服務館員的培訓等,都需一定的經費給予支持。因此,建設資金的不足將成為未來學習中心建設中不可回避的一道屏障。
5 高校圖書館未來學習中心建設的困境破解之策
進行未來學習中心建設是高校圖書館服務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新亮點,預計未來將持續增長。會出現困境與機遇同在,如何破解現有難題,以專業性和未來性詮釋高校圖書館的服務如何支持高等教育范式的變革,是每個圖書館人應思考的問題。
5.1 破解困惑,明晰不確定性,達成共識
未來學習中心作為順應高等教育改革建設的一種新型基層學習組織,對圖書館來說屬于新生事物,目前處于探索和起步建設階段。在建設之初,需明確高校圖書館未來學習中心的特征、功能與價值,防止建設走樣或偏離方向。在教育部的規劃中,未來學習中心要有別于或高于國外圖書館界提出的信息共享空間、第三空間等概念,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符合我國教育事業發展和圖書館事業發展的本土概念。個性化、定制化是未來學習中心的基本方向。圍繞這一方向,高校圖書館未來學習中心的特征與功能將集中在以下方面:1)以培養學生為核心,注重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同時還要考慮學校自身的特色和優勢;2)打破傳統課程的限制,根據學生需求和興趣開設更加多樣化的課程,并注重課程的實用性和創新性;3)充分利用現代技術,如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為學生提供更加智能、高效的學習方式;4)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的學習場景,鼓勵學術創新和知識創造。
高校圖書館未來學習中心建設是一項復雜而偉大的工程,僅靠圖書館難以完成,需凝聚全校共識,上下一致塑造協同與協作理念、共同與共生理念、合作與互助理念,共同應對教育4.0背景下高校人才培養范式的變革。首先,以圖書館為主體,樹立整體意識、全局意識和協同意識,結合學校實情(類型、層次、實力)和學生需求,進行圖書館未來學習中心的建設規劃和設計。其次,從學校層面整合學校各方面的空間和資源,形成一體化的空間管理體系,便于建設多功能、多元化的生態學習空間[5]。最后,從組織管理層面和業務指導層面出發,圍繞未來學習中心的功能進行有組織、有規范、分階段、有步驟地落實和建設,確保其在高等教育改革中發揮實際作用。
5.2 主動謀劃,抓住學科特點,分級推進
建設未來學習中心是我國高等教育面向未來需求主動謀劃的決策。作為支持高等教育的三大支柱之一,高校圖書館也應從學校學科特點出發,主動謀劃,把握本校優勢學科,尋找突破點,進行試點建設,逐步形成示范,進而全面推廣。這不僅因為未來學習中心具有支持教育教學的功能,還因其能夠支持個性化學習和個性化學科教學,所以,要抓住學科特點,聚合學科資源,形成泛在化的教學資源,以支持協同、開放、主題式的團隊學習。建立面向交叉學科、面向創新實踐的學習服務機制,同時協同其他部門,打破專業和學院界限,共同探索培育支持學習的新型學習組織,推動探究性、創新性等學習方式的變革。
分級推進是指可以從行政組織管理層面進行分級推進,建立以“教育部-省教育廳-高?!睘樾姓骶€的規劃體系,引導和推進高校未來學習中心的建設,這樣也能爭取到更多的政策和資金的支持。同時,可以從行業層面建立以“教育部高校圖工委—省高校圖工委—高校圖書館”為行業主線的實施體系,為未來學習中心建設提供專業支持。圍繞未來學習中心的功能,進行有組織、有規范、分階段、有步驟地落實和建設,確保其在高等教育改革中發揮實際作用。
5.3 虛實結合,重構空間功能,突破限制
圖書館現有實體空間的局限并不能束縛未來學習中心建設的探索,可進行虛擬空間的多樣建設以支持線上學習。一直以來,高校圖書館更重視虛擬空間對教學科研的服務和支持,容易忽視學生線上學習的需求。借此契機,可以通過虛擬空間建設與實體空間改造相結合的方式,多方面重構圖書館空間功能,突破實體空間的限制,構建多場景學習的空間生態。從多元空間的特征來看,圖書館未來學習中心的多元空間不應再是空間的單元化、點陣化、結構化的呈現,而應注重空間的連續性、融通性、學術性。在空間的設計原則上,應以學習者的需求為中心,充分調研學生的需求,使空間設計更具有針對性。在空間的形態上,應支持自主學習、教育教學、數字學術、創新創意、文化閱讀等多元空間服務形態和功能模塊。最后,以政策引導和頂層規劃為支持機制,以文獻資源整合和空間流程再造為底層驅動,以技術創新和人才賦能為雙核動力體系,以未來需求和學習支持為建設目標,從資源、空間、服務、人員、技術等方面進行協同融合,構建智慧型、創新型的多元空間。在建設過程中,從早期關注空間表層的設備、家具、燈光、裝飾等輔助性功能,轉向深層的學術服務、文化傳承、知識創造等核心功能,更加注重空間流程的結構化再造對高等教育的支持。
5.4 多方聯動,促進技術賦能,重塑服務
未來學習中心的建設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資源,單靠圖書館的力量難以全面支撐其整個建設過程。因此,需要多方聯動,廣泛爭取學校領導、職能部門、院系、學生,以及社會力量等多方面的參與支持[6]。例如,安徽大學圖書館在進行未來學習中心建設規劃時,邀請教學處、學生處、團委、研究生院、法學院等多個部門共同參與,集思廣益,共同探索在智慧圖書館的基礎和優勢上的學習支持新范式,重塑服務路徑,推動服務轉型。
毫無疑問,在未來學習中心建設中,技術的運用不僅要突出,還要充分賦能。要通過互聯網技術突破學習環境的限制,將學術內容與實際情境結合,使抽象的學術概念變得更加具體和可操作,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還要通過技術手段建立資源、空間、人之間的關聯和影響,應用數據分析、過程監控、個性化追蹤進行學習者所需資源的智能推薦,運用虛擬館員介紹資源概況,解答學習者的問題,進行學習導航。總之,運用新技術解鎖新服務功能,提高服務質量,提升學習者的體驗及感受。
5.5 多措并舉,提升館員水平,智慧互動
人員是圖書館未來學習中心建設的重要保障。未來學習中心的服務團隊不僅要具備技術應用能力,以便精確地規劃和應用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云計算等技術構建多樣化的學習空間;還需具備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能前瞻性地思考學習空間的需求和趨勢,并創新地提出解決方案。HnPsS7VndE0WNczHFd/NXW2Fm7LtWyIEKqodbhU6dUQ=此外,團隊應具備跨學科研究能力和實踐能力,能從多個學科視角深入探討圖書館服務重塑面臨的挑戰,并利用實踐經驗整合優化各類學習資源。團隊還應當具備持續學習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通過持續不斷地學習更新自我知識,以適應不斷變化的用戶需求,同時能從容做到與其他人員的溝通和協調,通過共同協作和互相交流解決未來學習中心在當前建設及未來服務過程中面臨的問題,創新地提出解決方案。
培養專業服務團隊可從圖書館組織文化著手,營造協同共進、積極向上的工作作風、學術氛圍,培養館員的終身學習意識和能力,促進館員自身成長。同時,可采取“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的策略,為館員提供多種繼續學習和深造的機會,優化其學科知識結構,提升其業務知識和綜合技能,為圖書館引進具有高層次、多學科背景的創新型館員。
6 高校圖書館未來學習中心的特征和使用場景
6.1 高校圖書館未來學習中心的內涵特征
高校圖書館未來學習中心從資源到工具,從硬件到軟件,從環境到平臺,從功能到模塊,從局部空間到整體空間,無論是獨立建設還是系統關聯,都將呈現系統性特征,即空間內各要素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協調,形成一個物質循環、能量互動、知識流動和信息傳遞的平衡、健康、富有活力的生態系統。
未來學習中心具有開放性特征,不僅跨越時空維度滿足個性化、差異化的學習需求,激發創新創業意識和能力,還將進行超時空維度的開放,即打破時空的局限性,讓用戶暢游元宇宙圖書館空間,具有開放性特征。
未來學習中心具有融合性特征,表現在:不僅包括物理空間與虛擬空間的巧妙結合和高度融合,即虛實時空里五維(空間三維、時間維和知識維)融通;也包括空間中數字科技的應用與人文素養的融合,即將科技思維與人文素養融合,將元宇宙與空間學術融合;還包括空間利用中教師和學生身份的融合特征,即“教”與“學”過程中的身份互換,教學相長。
未來學習中心還具有多元性特征,表現在不僅支持自主交互式學習,支持教育教學,支持數字學術閱讀,還要支持創新創造能力的提升,支持沉浸式閱讀文化體驗。
6.2 高校圖書館未來學習中心的場景分析
高校圖書館未來學習中心的場景化建設和使用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信息服務的場景化。通過各類數據資源的整合,以及資源的全媒體和多終端的可視化展示,空間的重塑或再造,將資源、空間、技術和人四個要素進行場景化配置,構建泛在的、無縫鏈接的學習服務場景,使其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信息服務中心。
二是學生學習的場景化,以學生的需求為中心和導向,以教育成效為目標,將學習任務的關聯內容嵌入到場景中,將抽象的知識通過場景生動展現,便于學生對生澀知識的理解和吸收。使圖書館這一學習場所因場景的塑造而變得生動活潑,打破圖書館即將淪為學生大型自修室的言論,通過學習化場景使圖書館成為滿足學生多樣學習需求的中心。
三是教學場景化。一直以來,高校圖書館的服務重視科研服務平臺的建設和資源供給,忽視了對教學的支持。未來學習中心作為一種新型學習組織,不僅是信息服務中心、學生學習中心,也是教學支持中心。教學場景化也可稱為場景化教學,指的是教師將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將教學延伸至實踐應用領域。
7 結 語
高校圖書館未來學習中心的建設不只是對圖書館既有空間在功能和形態上的一種簡單調整,而更多的是在探索一種新的學習模式、創造一種新的學習生態。各高校圖書館應結合館情和學生需求進行規劃設計,提高站位,彰顯本館特色,關注空間對學術、教學、創新等核心功能的發揮,注重空間流程再造對高等教育的支持,主動作為,勇于肩負教育變革場景下圖書館的新使命和新擔當。
[參考文獻]
[1]樊亞芳,李琛,王青青,等.高校圖書館未來學習中心建設與服務實踐: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圖書館為例[J].大學圖書館學報,2022,40(4):5-11.
[2]孫鵬,王宇,劉新勇.高校圖書館未來學習中心建設:緣起、現狀、困惑與路徑[J].圖書情報工作,2024,68(6):12-20.
[3]萬喬.未來學習中心:育人范式、基本特性及空間構建[J].農業圖書情報學報,2023,35(9):57-65.
[4]王宇,孫鵬.高校圖書館未來學習中心建設的邏輯起點、時代機遇與探索路徑[J].大學圖書館學報,2022,40(4):26-32,40.
[5]蔡迎春,周瓊,嚴丹,等.面向教育4.0的未來學習中心場景化構建[J].圖書館雜志,2023,42(9):12-22.
[6]張雪成,何倩倩.高校圖書館未來學習中心建設路徑探尋[J].大學圖書情報學刊,2024,42(1):27-33.
[作者簡介]華春花(1981—),女,本科,館員,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圖書館;袁 艷(1975—),女,碩士,副研究館員,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圖書館;袁 逸(1979—),女,本科,館員,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