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農技推廣;黃河流域;生態保護;高質量發展
0 引言
山東省作為沿黃9省中農業大省,承擔著在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走在前重任[1-2]。為全面了解山東省農技推廣助力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情況,進一步做好農業技術推廣工作,本研究結合“萬人下鄉·穩糧保供”農技服務大行動等活動,對相關工作進行了調研,提出了對策建議[3]。
1 山東省農技推廣工作基本情況
山東省認真貫徹“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深刻把握新形勢下糧食生產發展規律,不斷提高科技支撐力度、健全推廣體系、強化政策支持及完善服務機制,全面推進科技興糧,有力支撐和保障了全省糧食生產連續9年穩定在500億kg以上[4-8]。
1.1 農技推廣體系更加完善
創新的關鍵是人才,推廣的重點是體系[9]。山東省不斷加強農技推廣體系建設,構建了以農技推廣機構為主導、各方力量廣泛參與的一主多元農技推廣體系,服務效能得到有力提升[10]。
(1)農技推廣啟動“集團軍”作戰模式。目前,山東省、市、縣3級農技推廣機構改革已經基本完成,農技推廣從“小分隊”升級到了“集團軍”作戰模式,業務范圍更廣,對外協調和內部統籌力度顯著增強。目前全省公益性農技推廣隊伍達到2.7萬人(其中種植業1.07萬人),擁有中高級職稱的1.45萬人,占53.7%。
(2)積極探索協同推廣機制。結合農業重大技術協同推廣計劃實施,加強與科研院所協作,提升協同推廣成效。與山東農業大學、山東省氣候中心、山東電視臺和山東省農林水工會等廣泛開展對接交流,與山東省農業科學院簽訂“1+7”戰略合作協議,建立長久長效合作機制。
(3)“一懂兩愛”人才隊伍日益壯大。山東省委組織部、山東省農業農村廳等8部門聯合出臺了《山東省加強基層農技推廣人才隊伍建設的二十條措施》。每年免學費定向培養基層農技推廣人才,2018年以來,累計培養公費農科生2000余人,為充實穩定鄉鎮農技推廣隊伍發揮了重要作用。開展萬名科技人員下鄉,選派科技副縣長、農村科技特派員服務一線,培育社會化服務組織20多萬個。
1.2 農技支撐作用顯著增強
“十三五”末山東省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4.56%,分別比“十一五”“十二五”末提高了2.76和8.56個百分點。
(1)加大優良品種繁育推廣力度。以實施現代種業提升工程為抓手,選育推廣了濟麥、登海系列等一大批小麥、玉米優良品種,良種對糧食增產的貢獻率達到47%。
(2)集成推廣關鍵技術模式。組織開展鮮食玉米種植展示示范、甘薯水肥一體化、谷子覆膜穴播等400余項新技術、新產品試驗示范。制(修)訂蘋果、草莓、番茄和黃瓜水肥一體化等一批技術規程(地方標準)。
(3)農技農藝加快融合發展。加快推進全程、全面、高質和高效“兩全兩高”農機化進程,大力推廣全程機械化+綜合農事服務模式,發展聯合作業機械、智慧農機等,推行小麥寬幅精播、農機深翻等節本增效作業模式,促進了農機農藝深度融合。山東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89.70%。
(4)推動農業綠色高質量發展。把沿黃市、縣作為農業綠色發展的重要戰場,深入推進農藥化肥減量增效。實施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計劃,推廣測土配方施肥、秸稈還田、培肥地力及水肥一體化技術,山東省實現化肥、農藥施用量連續多年減量。齊河縣、陽谷縣、金鄉縣3個縣被評為國家級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沿黃9市中有11個縣(市)入選首批省級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縣),占全省總數64.7%;有19個縣(市、區)入圍農業農村部綠色種養循環農業試點,占全省總數82.6%。
1.3 農技推廣政策不斷加大
技術與政策結合,推廣借項目實施,顯著加快技術推廣應用的速率和覆蓋面。
(1)落實各類糧食生產政策。2016—2020年,累計農機購置補助資金74.5億元,發放深松作業補貼資金8.5億元,落實耕地地力保護補貼資金供給387.6億元,落實農業救災重大病蟲防控資金12億元,落實水肥一體化及有機肥替代項目資金近5億元。通過扎實開展小麥“一噴三防”、玉米“一防雙減”等補貼項目,有力推動農機農藝融合力度,顯著加快一系列農業新技術模式的推廣應用,促進和保障了糧食穩產豐產。
(2)發揮糧食主產區功能。在沿黃9市劃定糧食生產功能區232萬hm2,占全省總數的66.3%;下達沿黃地區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33萬hm2,占全省總量的75%;支持德州市開展“噸半糧”生產能力創建,發揮糧食均衡增產的示范效應。2021年,沿黃9市糧食總產達到380.8億kg,占全省的69%。
(3)實施農業重大技術協同推廣計劃。圍繞穩產保供,以加快農業科技現代化、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為目標,以農業重大技術推廣任務為牽引,積極爭取財政資金2000萬元。
(4)大力實施基層農技推廣補助項目。近年來,山東省大力實施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補助項目,2021年,共落實中央財政補助資金近1.7億元,惠及100余個縣,培訓基層農技人員近萬人。
2 存在問題
2.1 生態環境總體脆弱
據統計,沿黃地區以占全省57%的耕地,生產了全省69%的糧食、94%的棉花、23%的油料、57%的蔬菜,耕地一年兩作,地力透支較重,農藥、化肥、地膜等用量處于全省較高水平,地膜回收資源化利用率相對較低[11]。
2.2 水資源短缺形勢嚴峻
受全球氣候、下墊面變化、上游水土流失嚴重與中游區域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弱等影響,黃河下游過境水量持續遞減,并且農業用水方式粗放。一方面,農田灌溉以大水漫灌為主,農業節水灌溉面積僅占有效灌溉面積的54.5%;另一方面,引黃灌區配套設施不健全,農田水利建設以大溝大渠等骨干工程為主,分干、支渠以下多為土渠,并且滲漏淤積損毀嚴重,農業節水增效的壓力較大[11]。
2.3 土地鹽堿化程度較重
一方面,鹽堿土地面積大。受氣候干旱、海水倒灌浸漬、地下水頂托等多種因素的影響,鹽堿化土地面積約占整個黃河三角洲區域的80%以上。另一方面,鹽堿地治理具有復雜性、長期性和反復性,開發利用難度較大,急需推廣鹽堿地綠色治理新技術、新方法[12]。
2.4 農業產業配置布局不平衡
一是農業資源配置失調。現有水肥一體化、增施有機肥等措施成本較高,多應用于果樹、蔬菜等經濟作物,糧食作物應用比例相對較小,而沿黃地區農產品主要為小麥、玉米等糧食作物,整體農業現代化水平較低,競爭力不足[13]。二是農業結構有待優化。黃河流域下游灘區部分區域農業生產以分散經營為主,農業標準化生產水平較低,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滯后,缺乏完整的產業鏈體系[14]。
3 對策及建議
3.1 圍繞糧食穩產保供強化農業科技支撐
(1)全面做好農業生產六情監測。重點做好苗情、墑情、病蟲情、產業情、氣象情和輿情6情監測,全力服務生產決策。一是定期開展苗情監測。在小麥冬前早春、玉米大喇叭口期、特殊氣象發生等糧食生產關鍵時期,定期會商研判,提出技術解決方案。二是切實加強土壤墑情監測。每月定期對61個縣(區、市)監測墑情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形成全省農田土壤墑情狀況,提出保墑增墑意見和生產對策措施。三是規范開展病蟲調查監測。組織指導山東省各級測報站(點)對118種病蟲進行測報,中長期預報準確率達90%,短期預報準確率達95%。四是做好有關產業監測。開展糧食、蔬菜、水果、棉花、茶葉、食用菌和中藥材等主要產業價格、生產情況監測。五是積極參與氣象監測預警。與山東省氣候中心開展密切合作,及時向各級農業技術推廣機構推送夏收夏種、秋收秋種等《氣象服務快報》100余期,聯合印發《設施農業氣象服務專報》30余期。六是精準開展網絡輿情監測,7×24h監測山東省農業農村領域輿情信息。
(2)做好技術集成與推廣。集成示范一批新技術、新模式、新品種。圍繞糧油綠色高質高效創建,集成創新了小麥減壟增地、棉花高質高效等10余項技術模式。針對雜糧、油料、蔬菜及食用菌等作物,開展了谷子覆膜穴播、番茄和黃瓜有機肥精準施用、大球蓋菇?油桃等菌果間作等10余種新技術、新模式的試驗示范,篩選適應不同生態區域的優質作物品種,集成了一批優質高效綠色生產技術模式。在山東省范圍內遴選農業新技術、新模式、新品種典型案例,助推糧食穩產保供。
(3)指導抓好農業防災減災。強化重大病蟲監測預警,做好農作物病蟲防控技術指導,落實小麥“一噴三防”全覆蓋。推動專業化統防統治向縱深發展。重點抓住小麥穗期“一噴三防”、玉米中后期“一防雙減”、花生中后期“一控雙增”等病蟲防治關鍵時期,及時組織開展專業化統防統治。充分發揮山東省136個全國統防統治星級服務組織和34個全國統防統治百縣典型示范帶動作用,編寫出版《統防統治星級服務在路上——山東省統防統治百縣與星級服務組織典型案例》,引導山東省農作物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向縱深發展。
3.2 圍繞生態保護強化綠色技術集成推廣
(1)助力化肥減量增效。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推進有機無機配合施用,減少化學肥料施用量,推廣水肥一體化、種肥同播等技術和緩控釋肥、長效肥料等高效新型肥料,實現多次少量精準施肥[3]。
(2)助力農藥減量控害。推廣理化誘控、生物防控、生態調控等綠色防控技術,篩選應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品種或劑型。應對小范圍病蟲害,要對癥對靶用藥、適時適量施藥。推廣自走式等大中型植保機械和植保無人機,提高病蟲害防控效果,推進統防統治與綠色防控融合發展,實現農藥減量增效[15]。
(3)助力地膜污染治理。地膜減量使用方面,開展地膜應用適宜性評價,大力推廣應用全生物降解地膜替代普通地膜,在適宜地區全膜改半膜ef2ec39793f24016ddff4503a1b33c6b、保水劑替代地膜,減少地膜使用。在回收利用方面,加強宣傳教育,使農戶認識到地膜污染的嚴重性,引導農戶使用厚度符合國標規定的地膜,降低廢舊地膜回收難度;建立健全殘膜收集+公司收購+企業加工生產+農民利用的回收利用機制,從而減少地膜污染[16]。
3.3 圍繞農業節水著力推進水肥一體化
(1)推廣高效灌溉技術。目前引黃灌溉水利用系數只有0.5左右,遠低于發達國家的0.7~0.8,用水效率有較大的提升潛力。發展沿黃地區高效旱作農業技術,構建農田高效節水技術體系,推廣水肥一體化、滴灌、微噴灌等高效節水灌溉技術,提高農業水資源利用效率[17]。
(2)提升農田配套設施建設。強化農業科技和裝備支撐,建設、升級現代化農田水利設施,加快大中型灌區節水改造,增強農田應對氣候變化、防災抗災減災能力。深入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工程,提升山東省高標準農田建設水平,鞏固糧食生產能力。
3.4 圍繞鹽堿地綜合利用破解關鍵技術瓶頸短板
(1)推廣耐鹽堿良種。鹽堿地種植耐鹽植物,可顯著提高土壤有機質、速效氮、速效磷含量,有利于土壤良性發展。加強種質資源收集利用力度,開展沿黃地區鹽堿地農作物綠色高效生產關鍵技術示范推廣項目,推廣篩選耐鹽堿作物品種。支持鹽堿地種植大豆、棉花、高粱和中藥材等作物,在更大的廣度上挖掘鹽堿地農業生產潛力[18]。
(2)推廣綠色治理良法。利用農業、化學、生物等措施開展鹽堿地綜合治理。通過科學調配有機肥和化肥施用比例,增加土壤有機質投入,結合施用生防菌劑等綠色微生物產品,改善土壤理化性狀,抑制鹽堿危害[19]。
3.5 圍繞農業產業提檔升級強化“三品一標”發展
(1)打造農產品品牌。重點打造章丘大蔥、沾化冬棗、樂陵小棗、菏澤牡丹和平陰玫瑰等17個名優特農產品品牌,推動沿黃9市農產品入選國家級、省級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及知名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開展國家級“一村一品”示范村鎮創建工作。
(2)提升標準化水平。為適應農業產業一二三產融合新趨勢,加快產業間的技術滲透進程,完善農業技術的創新機制。推行機械化、信息化、標準化生產,提升標準化生產水平[13]。
3.6 圍繞提高農技推廣服務水平加強自身建設
農技推廣人員在科技成果的傳播和推廣過程中起著橋梁紐帶的作用,提升農技推廣服務水平,助推農業科技落實到田。
(1)積極引進優秀推廣人才。通過完善人才引進政策,吸引具有創新精神和扎實技能的下鄉和返鄉人才加入農技推廣隊伍當中,加快儲備青年人才、高素質人才,建設一支能滿足新時代農技推廣工作要求的隊伍。
(2)舉辦專業技術培訓班。農技推廣人員有渠道不斷學習消化新知識、新技術、新經驗,才能將農技推廣人員培養成德才兼備、一專多能的綜合型人才,使農業技術下沉到戶,真正走到群眾中去。
(3)全面提升信息化服務水平。充分利用互聯網+農技推廣平臺,組織農業專家通過視頻課直播等線上方式為農民解決生產難題,課程能回放、課后有解答,讓農戶隨時看、隨時學,使好技術更快更好落地。探索短視頻服務農業新模式,用數字服務農業技術推廣,制作針對性強的技術指導短視頻,完成從大課堂到微視頻的立體布局。
(4)促進農技推廣服務多元化發展。繼續深入推進“一主多元”農技推廣體系的構建,充分發揮農技推廣機構的龍頭帶動作用,探索科研試驗基地+技術示范基地+基層農技推廣機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一體化的鏈條式新型協同技術推廣模式,實現農業科研教學單位、農技推廣單位等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協同高效[20]。
4 結束語
黃河流域是我國主要的糧食生產基地和重要的生態屏障,推動黃河流域農業綠色發展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重要環節。山東省是黃淮流域農業生產大省,本研究以山東省為例,圍繞農業面源污染、農業節水、鹽堿地治理和資源配置不平衡等制約黃河流域農業綠色高質量發展的限制因素,提出要強化農業科技支撐、開展綠色技術集成推廣、推進水肥一體化、強化“三品一標”及提升農技服務水平,為黃河流域農業綠色高質量發展提供技術支撐和決策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