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茶文化在我國具有悠久的歷史,它貫穿了中國幾千年的文明進程,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六堡茶作為一種見證千年歷史的地方茶,是中國茶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代表中國茶、中國南方茶的形象。因此,對六堡茶文化的英譯研究,有利于進一步傳播六堡茶文化,讓更多人了解中國博大精深的茶文化。擬運用生態翻譯學理論,探討六堡茶文化的英譯,分析“三維轉換”在六堡茶文化翻譯中的應用,以期更好地傳播中國茶文化。
[關 鍵 詞] 生態翻譯學;六堡茶文化;三維轉換
一、引言
六堡茶是中國茶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源于廣西梧州市蒼梧縣六堡鎮,具有千年的歷史沉淀和獨特風味,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內涵。從“茶籮娘”等民間敘事,到制茶技藝的傳承,使嶺南各民族間的聯系愈加緊密。它不僅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一種飲品,更是一種文化符號,代表著中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因此,對六堡茶文化的英譯研究,有助于推動六堡茶文化的傳播與發展,從而讓更多人了解中國博大精深的茶文化。
然而,經過查詢文獻發現,國內學者除了梁飛云(2019)和王芳芳(2022)對六堡茶文化的英譯有一定的研究外,尚未發現其他學者對六堡茶文化英譯的研究成果。因此,本文擬從生態翻譯學視角,運用“三維轉換”翻譯方法,探討六堡茶文化的英譯,以期推動六堡茶的發展,讓更多人領略并深入了解中國博大精深的茶文化。
二、生態翻譯學
生態翻譯學理論(Eco-translatology)由清華大學胡庚申教授于 2001 年提出,2004 年,胡庚申教授出版了譯論專著《翻譯適應選擇論》,認為翻譯是譯者適應翻譯生態環境的選擇活動。胡教授認為,生態翻譯學可以理解為一種生態學途徑的翻譯研究(an ecological approach to translation studies), 抑或生態學視角的翻譯研究(translation studies from an ecological perspective)(胡庚申,2008)。在翻譯生態學視角下,翻譯是“譯者適應翻譯生態環境的選擇活動”,這里的“翻譯生態環境”是原文、源語和譯語所呈現的“世界”,即語言、交際、文化、社會以及作者、讀者、委托者等互聯互動的整體(胡庚申,2008)。翻譯過程是譯者適應原文與選擇交替循環的過程,翻譯原則是多維度的選擇性適應與適應性選擇,翻譯方法是“三維轉換”(胡庚申,2008)。
三、“三維轉換”與六堡茶文化的翻譯
本文以六堡茶文化相關文本為翻譯語料,對六堡茶文化進行英譯研究,探討生態翻譯學視角下“三維轉換”在六堡茶文化翻譯中的作用。六堡茶作為中國的傳統名茶,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中國紅”作為六堡茶的文化寓意,不僅寄寓著平安喜慶、和諧團圓、興旺發達的美好愿望,更是中華傳統文化的象征(于春燕,2018)。因此,在翻譯過程中,要注意原文本在語言、文化和交際維度的特點,使“三維轉換”在翻譯中得到更好運用。
(一)語言維轉換
胡庚申(2011)認為,語言維轉換是指“語言維的適應性選擇轉換”,即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對語言形式的適應性選擇轉換。中英雙語屬于不同的語系,二者在詞匯、表達習慣等多方面存在較大差異,在進行語言維轉換時,譯者需要保持原文的語義和風格特點,避免過度翻譯或漏譯等問題。此外,譯者還需要關注目標讀者的需求和習慣,以確保譯文具有可讀性和可接受性。
例1:透過六堡茶區的山嵐水色,解讀六堡茶的異韻清芬;穿越六堡茶的歷史煙云,縱覽六堡茶的品種品質;感知六堡茶的采制歷程,領略六堡茶的文化精髓。
譯文1:Liupao tea, with its unique flavour, diverse variety and excellent quality, inspires us to explore its profound history and the picturesque landscape where the tea plants grow. Moreover, the experience of picking and processing the tea enables us to appreciate the profound cultural essence.
分析:原文是由三個分句所構成的排比句,從內容上看,三個分句之間是并列關系,但是前兩個分句之間存在著一定的邏輯關系,所以在翻譯時,要譯出文本所蘊含的邏輯關系。第一個分句中六堡茶“異韻清芬”指的是六堡茶所具有的獨特風味,它與第二個分句中六堡茶的品種品質是有關聯的。因此,譯者在翻譯時,采用了合譯法,將第一個分句和第二個分句合譯,然后用“Moreover”連接第三個分句,這樣可以使句子更連貫。如果按照直譯的方法,譯入語在邏輯上就會比較分散,可能會使目標語讀者無法理解句子之間的邏輯關系。生態翻譯學語言維要求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對語言形式進行適應性選擇轉換。在翻譯該排比句的過程中,譯者梳理了每個分句之間的邏輯關系,而并沒有對句子逐句翻譯,以使譯文更符合目標語讀者的邏輯思維和生態環境。
例2:中國紅,經歷了上下5000年的傳承,可謂對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生生不息、繁榮興盛歷史的高度概括。既是民族的主題色彩,更是中華民族的哲學觀。
譯文2:Having been passed down through 5,000 years, it witnesses the profound, mighty and flourishing history of the Chinese nation, reflecting not only the national color but also the philosophical outlook of the Chinese people.
分析:四字格詞語是中文的慣用表達,而英語中沒有四字格這種表達。因此,譯者在翻譯時,需要充分理解兩種語言的差異。“源遠流長”中的“源遠”和“流長”在英文中都是“profound”的意思,“生生不息”意為有永久的生命力,而“mighty”意為強而有力的,因此譯者將“生生不息”譯為“mighty”,“繁榮興盛”中的“繁榮”和“興盛”是同一個意思,因此譯者將該四字格譯為“flourishing”。英語中沒有四字格詞語這樣的表達,如果在譯文中也注重這樣的表達,那么譯文會無法適應目標語的生態環境,而中文四字格詞語的表達雖然有四個字,但是有些表達的意思是一樣的,因此在翻譯時將漢語的四字格意思譯出來即可。
(二)文化維轉換
胡庚申(2011)認為,“文化維的適應性選擇轉換”,即譯者在翻譯過程中關注雙語文化內涵的傳遞與闡釋。翻譯活動并不是簡單的語言轉換,它涉及原文中的文化內涵、文化意象、文化價值觀等方面的傳遞。因此,譯者需要在理解原文文化內涵的基礎上,根據目標語文化的特點進行適應和選擇,使譯文能夠準確地傳遞原文的文化信息,以避免文化沖突和誤解。
例3:六堡茶以“紅、濃、陳、醇”四絕著稱。
譯文3: Liupao tea is known for its four characteristics of “dark brown,rich,aged,and mellow”.
分析:“紅、濃、陳、醇”是六堡茶區別于其他品種的茶所呈現出的特有特征。王成秀(2016)認為,茶文化的翻譯要關注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比如中國的紅茶官方翻譯為“black tea”而不是直譯成“red tea”。中西方文化對“紅”的理解不同。在中國,“紅”被認為是一種吉祥、喜慶等正面的象征,而在西方人的思維里,“紅”是血腥和恐怖等負面的象征,因此譯者將“紅”翻譯成“dark brown”而不是“red”。“紅”是六堡茶的茶色特征,但是真正泡出來的六堡茶并不是真正的紅色,而是呈現出“紅褐色”,因此翻譯成“dark brown”更符合六堡茶茶色的特征,同時也能使目標語讀者更好地了解六堡茶這一文化特色。若將“紅”翻譯成“red”,會給目標語讀者造成誤解。生態翻譯學文化維的適應性選擇轉換在于關注源語文化和譯語文化在性質和內容上存在的差異。因此,將“紅”翻譯成“dark brown”,關注到了原文和譯文的文化差異,這樣既符合原文六堡茶茶色的特征,也能使目標語讀者很好地理解六堡茶的特征。“濃”指六堡茶口感厚重;“陳”指儲存時間久,六堡茶是后發酵茶,發酵時間越長,茶葉的香氣越陳純;“醇”指六堡茶的滋味甘醇可口,入口順滑,無苦澀感。因此,根據對這三個詞意思的理解,將其分別譯為“rich”“aged”和“mellow”,來更好地體現六堡茶“濃”“陳”“醇”的特點,這樣更符合目標語讀者的理解,同時也更符合目標語的生態環境。
例4:六堡老茶婆通常指六堡茶農于霜降前后采摘的老茶葉,不經揉捻,采用熱水殺青或曬青后,存放于“灶尾樓”上自然陳化,供茶農日常飲用的一種六堡散茶。
譯文4:The old tea leaves typically refer to the leaves that harvested by local farmers around the Frost’s Descent period. They are not rolled, but are processed by de-enzyming or sunshine withering, and subsequently stored on the “Zaoweilou”(a small place for storing things, especially those that are prone to moisture in traditional rural architecture) for natural aging. These leaves are commonly enjoyed by tea farmers as their daily beverage.
分析:“老茶婆”是廣西農家六堡茶的一個特色品種,這里的“老”并非指茶葉的年份,而是指茶葉的成熟度,即老葉子。因此,將“老茶婆”譯為“old tea leaves”。“揉捻”“殺青”“曬青”都是六堡茶的制茶技藝。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供銷合作行業標準(2016版)對“揉捻”“殺青”“曬青”作出的解釋,“揉捻”即通過搓揉、捻條等方法,盡量將葉子揉成細緊條索狀,并使莖、葉細胞組織破損,部分茶汁黏附于葉表面的過程;“殺青”即采用適當高溫加熱方式,使鮮葉溫度迅速達到 85℃以上,是制止茶多酚類物質發生氧化的過程;“曬青”即利用太陽光照射使鮮葉適度散失水分的過程,因此根據官方標準將其分別譯為“rolling” “de-enzyming”和 “sunshine withering”,這樣使譯文更符合目標語讀者的理解,從而使譯文更好地適應目標語讀者的生態環境。“灶尾樓”是古代中國農村建筑中人們為了充分利用空間和資源,在灶臺后方或附近建造的用于存放柴火、廚具或易受潮濕影響的物品的附屬空間。由于西方文化中并沒有這樣的表達,因此在翻譯時,譯者采用了“音譯+加注”的方法,將其譯為“Zaoweilou”(a small place for storing things, especially those that are prone to moisture in traditional rural architecture) ,通過音譯使目標語讀者知道中華傳統文化中有“灶尾樓”這樣的房屋設計,再利用加注對“灶尾樓”進行解釋,使目標語讀者了解“灶尾樓”的用途,從而更好地理解中國文化特色詞匯“灶尾樓”,同時也使譯文更符合目標語讀者的生態環境。
(三)交際維轉換
“交際維的適應性選擇轉換”,即譯者在翻譯過程中關注雙語交際意圖的適應性選擇轉換(胡庚申,2011 )。人在進行交際時,往往帶有某種目的。原作者在創作原文本時,也必定帶有某種交際意圖。因此,譯者在翻譯時,既要考慮到原文的交際意圖,又要考慮到譯文交際意圖,盡可能再現原文風貌,讓譯文讀者更好地接受和理解譯文所表達的思想。
例5:在六堡鎮秀麗的山水懷抱中孕育并最終成為著名僑銷茶的六堡茶,是自然與人共同打造的“精靈”。
譯文5:Nurtured in the beautiful scenery of Liupao Town, it eventually became a popular tea target overseas Chinese. Serving as a “fairy”,Liupao tea embodies the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
分析:原文“是自然與人共同打造的‘精靈’”,作者將六堡茶比喻成精靈,想要通過這個比喻來體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意識。考慮到原文的交際意圖,為表現六堡茶是大自然的產物,體現人與自然的關系。因此,譯者使用了意譯法,將其譯為“Liupao tea embodies the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重點傳達作者想要向讀者傳達的生態意識,即六堡茶作為精靈,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體現。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一種生態思想,同時也是各個國家的共識。因此,譯為“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既傳達了原文作者的交際目的,也能使目標語讀者深入理解六堡茶所體現的生態意識,從而實現源語與譯入語在交際維度的轉換。
例6:中國紅,寄寓著平安喜慶、和諧團圓、興旺發達。
譯文 6:Chinese Red embodies people’s pursuit of health and happiness, reunion, and prosperity.
分析:通過閱讀原文可知,作者想要通過“中國紅”來表達人們對“平安喜慶、和諧團圓、興旺發達”的追求。王芳芳(2022)在研究六堡茶文化外宣英譯中認為,在翻譯過程中,可以通過增譯法來添加銜接成分或將句子所隱含的意思翻譯出來。因此,譯者在翻譯時,增譯了“people’s pursuit of”,將其譯為“Chinese Red embodies people’s pursuit of health and happiness, reunion, and prosperity”,而不是“Chinese Red embodies health and happiness,reunion,and prosperity”,以傳遞作者的表達意圖。在本句中,通過增譯“people’s pursuit of”來突出“中國紅”之意義,是因為它寄寓著人們對平安、團圓等美好生活的期待和追求。生態翻譯學交際維強調,原作者在創作原文本時,必定帶有某種交際意圖,因此譯者在翻譯過程中,通過增譯“people’s pursuit of”再現原作的意圖,同時也能使目標語讀者更好地理解原文的意思。
四、結束語
本文從生態翻譯學的視角出發,以六堡茶相關文本為語料,深入探討“三維轉換”在六堡茶文化相關文本英譯中的應用。通過三個維度的分析,發現“三維轉換”能夠較好地指導六堡茶相關文本的英譯,使翻譯最終實現在語言、文化、交際三個維度的原語生態與譯入語生態的平衡。由于中國茶文化博大精深,為了更好地傳播與弘揚這一寶貴文化,需要更多的譯者與學者投身到這一領域的研究中,以共同推動中國茶文化的國際傳播與交流。
參考文獻:
[1]胡庚申.生態翻譯學解讀[J].中國翻譯,2008,29(6): 11-15,92.
[2]胡庚申. 生態翻譯學的研究焦點與理論視角[J].中國翻譯, 2011,32(2):5-9,95.
[3] 梁飛云. 功能對等視角下六堡茶外宣資料的翻譯[J]. 福建茶葉, 2019, 41(3): 151-152.
[4]王芳芳.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產外宣英譯研究:以六堡茶為例[J].海外英語,2022(21):46-47.
[5]王成秀.中西茶文化差異背景下的茶葉翻譯技巧與方法探究[J].福建茶葉,2016,38(10):341-342.
[6]于春燕. 六堡韻 中國紅[M].南寧:廣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18.
作者單位:桂林電子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