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目的:探討基于微信小程序的專項隨訪管理對心房顫動患者抗凝和抗心律失常藥物治療依從性、自我管理能力及血栓并發癥的影響。方法:選取2020年6月1日~2022年9月30日門診收治的92例心房顫動患者為研究對象,采用信封法隨機分為專項組和對照組各46例,對照組行常規出院指導及隨訪管理,專項組行基于微信小程序的專項隨訪管理,兩組均隨訪6個月;比較兩組藥物治療依從性【采用中文版8條目Morisky用藥依從性量表(MMAS-8)】、自我管理能力、血栓并發癥發生情況、自我效能、不同時間應對方式【采用中文版醫學應對問卷(MCMQ)】以及生活質量。結果:隨訪管理期間專項組藥物治療依從性、自我管理能力及自我效能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Plt;0.01),血栓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隨訪管理6個月,兩組MCMQ中屈服、回避維度評分均低于出院日(P<0.05),且專項組低于對照組(P<0.01),兩組面對維度評分高于出院日(P<0.05),且專項組高于對照組(P<0.01);隨訪管理6個月,兩組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出院日(P<0.05),且專項組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基于微信小程序的專項隨訪管理可有效提高心房顫動患者抗凝和抗心律失常藥物治療依從性與自我管理能力,降低血栓并發癥風險,提高自我效能,改善應對方式,提高生活質量。
【關鍵詞】
微信小程序;專項隨訪管理;心房顫動;藥物治療依從性;自我管理能力
中圖分類號:R473.5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006-7256.2024.19.014" 文章編號:1006-7256(2024)19-0050-04
心房顫動是指心房喪失有效的伸縮能力,以致電活動紊亂造成心跳頻率快速且無規則的心律失常現象,有研究分析其發病機制與人體基因功能喪失性突變有關[1-2]。心房顫動常見于老年人群體,發病時易產生心悸、眩暈、胸部不適、氣短等癥狀,嚴重時還會引發血栓合并癥,造成血栓栓塞,極大威脅患者生存質量,大部分患者由于缺乏有效的院外管理,對心房顫動的認知水平不足。基于院外護理對患者用藥依從性及自我管理的重要性,近年來不斷有學者探究心房顫動患者的延續性護理模式[3-4]。隨著現代科技水平發展,微信小程序作為大多數人交流溝通的媒介工具已逐步應用于臨床護理中,如冉啟果等[5]應用微信小程序對關節鏡手術患者開展延續性護理,趙茜等[6]應用微信小程序進行腫瘤患者的居家護理,結果均證實有利于患者預后恢復,提高自理能力且安全可靠。為進一步規范心房顫動患者的用藥行為,提高其認知水平,加強院外隨訪管理工作,本研究擬探討基于微信小程序的專項隨訪管理對心房顫動患者抗凝和抗心律失常藥物治療依從性、自我管理能力及血栓并發癥的影響。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20年6月1日~2022年9月30日于門診收治的92例心房顫動患者為研究對象。診斷標準:符合中華醫學會等機構編制的《心房顫動基層診療指南(實踐版·2019)》[7]相關標準。納入標準:①患者符合診斷標準,且心電圖結果顯示P波消失,RR間期絕對不整;②患者入組前心顫癥狀及生命體征相對平穩;③患者具有正常溝通能力,能熟練使用微信軟件;④患者對本方案知情,自愿簽署知情書。排除標準:①頸動脈、顱內動脈嚴重狹窄者;②正處于妊娠、哺乳期婦女;③存在抗凝藥物、抗心律失常藥物禁忌證者;④合并嚴重心力衰竭、大面積卒中、重度高血壓等嚴重心腦血管疾病者;⑤合并肝腎、甲狀腺功能嚴重障礙,結締組織疾病者;⑥存在認知、精神障礙,依從性差者。采用信封法隨機將患者分為專項組和對照組各46例。專項組男21例、女25例,年齡55~69(63.02±3.76)歲;病程2~6(4.39±1.20)年;美國紐約心臟病學會(NYHA)心功能分級:Ⅰ級8例,Ⅱ級13例,Ⅲ級25例;受教育程度:初中以及下10例,高中至大專19例,本科及以上17例。對照組男23例、女23例,年齡57~70(63.70±3.70)歲;病程2~7(4.41±1.42)年;NYHA心功能分級:Ⅰ級10例,Ⅱ級10例,Ⅲ級26例;受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12例,高中至大專18例,本科及以上16例。兩組性別、年齡等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方案已通過河南大學淮河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所有患者均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行常規出院指導及隨訪管理,出院前進行用藥指導,告知抗凝和抗心律失常藥物用法、用量,進一步強調規范用藥的重要性,發放心房顫動及其他心腦血管疾病健康教育知識手冊,告知日常生活護理注意事項,包括戒煙戒酒、定期監測心率、避免勞累和熬夜、禁止食用刺激性食物等,隨訪期間定期通過電話了解患者情況(心率、房顫癥狀、用藥等),前3個月每15 d電話隨訪1次,第4~6個月每個月隨訪1次,做好隨訪記錄,及時反饋不良事件,并提前告知回門診復查日期。
1.2.2 專項組 行基于微信小程序的專項隨訪管理,具體內容如下。①患者出院前由護理人員指導其關注并使用本院微信小程序,協助其正確錄入個人信息,根據不同患者心房顫動及合并癥情況,采用標準模板制訂個性化專項隨訪計劃,計劃內容包括:抗凝和抗心律失常藥物使用方法、飲食及日常生活護理注意事項、心房顫動健康教育每日學習課程、每日心率測定、心電圖及其他復查結果,設置回門診復診時間。②微信小程序分為前臺可操作性界面與后臺管理者界面,患者需在前臺可操作性界面中定時輸入每日用藥情況(包括合并用藥)、每日心率測定數值(早、中、晚共3次),完成每日課程學習并打卡。③通過微信訂閱卡片推送方式提前告知患者復診時間,并于復診前24 h由護理人員主動與患者取得線上聯系,再次確認復診情況并協助患者進行線上預約門診。④患者于隨訪期回門診復診,完成所有檢查后,由護理人員通過醫院信息系統及微信小程序后臺管理者界面及時上傳心電圖及其他檢查結果,由主治醫生評估心房顫動病情程度以及其他合并癥情況,重新制訂抗凝和抗心律失常藥物及其他合并用藥的給藥方案,同時由護理人員通過微信小程序后臺管理界面及時完善患者個性化專項隨訪計劃,通過微信訂閱卡片方式提示患者用藥方案改動。⑤通過微信小程序將已隨訪與未隨訪患者進行自動分組,主治醫生根據患者隨訪信息進行管理,動態評估患者抗凝和抗心律失常藥物服用情況,通過微信小程序與患者進行交流互動,向已隨訪患者交代后續用藥及日常護理相關事項,并進行線上答疑;對未隨訪患者進行復診提醒。隨訪干預6個月。
1.3 觀察指標 ①藥物治療依從性比較:統計兩組隨訪期間抗凝和抗心律失常藥物使用情況,采用中文版8條目Morisky用藥依從性量表(MMAS-8)[8]比較治療依從性,量表包括8個條目,總分0~8分,分數越高表示患者用藥依從性越好,其中8分代表依從性優、≥6分且<8分代表依從性良、<6分代表依從性差,依從性(%)=(依從性優例數+依從性良例數)/總例數×100%;量表信度0.763,效度KMO為0.742。②自我管理能力:采用房顫患者自我管理能力量表[9]比較兩組隨訪期間自我管理能力,量表內容包括遵醫行為管理、不良嗜好管理、情緒與社交管理、抗凝藥物管理、疾病預防與監測管理5個維度,共22項條目,采用Likert 5級評分法,分數越高表示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越好;量表信度0.811,效度0.926。③血栓并發癥發生情況:統計隨訪期間兩組血栓并發癥(包括心絞痛、下肢動脈硬化、局部肢體腫脹、淺表靜脈曲張、肺栓塞)發生情況。④自我效能:于隨訪前(出院日)、隨訪管理6個月采用一般性自我效能量表[10]評價兩組自我效能,量表包含22項條目,其中3項為測謊題,7項反向條目反向計分,采用Likert 5級評分,總分0~95分,分數越高表示患者自我效能感越高,量表信度0.81,效度經對總樣本探索性因素分析,證實量表具有單維性。⑤應對方式:于隨訪前(出院日)、隨訪管理6個月采用中文版醫學應對問卷(MCMQ)[11]評價應對方式,MCMQ分為屈服(5項)、回避(7項)、面對(8項)3個維度,共包含20項條目,評分1~4級,采取單個維度計分,分數越高表示患者趨向性越強。⑥生活質量:采用心房顫動患者生命質量量表[12]評價兩組隨訪前(出院日)、隨訪管理6個月生活質量,該量表包含3個維度,共17項條目,采用Likert 5級評分,總分17~85分,分數越高表示患者生活質量水平越高,量表信度0.915,效度0.969。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Statistics 24.0數據分析系統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以例數、百分比表示,行χ2檢驗;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x±s表示,組內比較行配對樣本t檢驗,組間比較行獨立樣本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藥物治療依從性比較 見表1。
2.2 兩組自我管理能力比較 專項組隨訪期間自我管理能力量表評分為(95.87±6.68)分,對照組自我管理能力量表評分為(92.43±5.45)分。兩組自我管理能力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2.706,P=0.008)。
2.3 兩組血栓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見表2。
2.4 兩組自我效能比較 專項組自我效能評分為(78.67±5.50)分,對照組自我效能評分為(75.02±7.07)分。兩組自我效能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2.764,P=0.007)。
2.5 兩組不同時間MCMQ評分比較 見表3。
2.6 兩組不同時間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見表4。
3 討論
心房顫動屬于大多數心血管類疾病的伴隨癥狀,由于心房收縮力不足、心律不齊,造成心臟泵血功能障礙,極大增加靜動脈血管栓塞以及血栓合并癥風險,故臨床治療原則以治療危險因素及合并癥、預防血栓栓塞及心室率控制為主,常予以抗凝治療及抗心律失常藥物治療。由于大部分患者為居家用藥,缺乏專業用藥指導與管理,加之自身認知水平低下,導致遵醫用藥及回院復診依從性差,不利于疾病康復,因此,加強患者院外隨訪管理十分關鍵。本研究中專項隨訪管理即根據不同患者心房顫動及合并癥情況制訂個性化隨訪管理方案,利用醫院微信小程序則進一步簡化隨訪流程,提高隨訪效率,基于微信小程序的專項隨訪管理作為一種新型隨訪管理模式,也成為當今互聯網大環境的必然發展趨勢。
本研究中,專項組藥物治療依從性以及自我管理能力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Plt;0.01),提示基于微信小程序的專項隨訪管理能提高心房顫動患者用藥依從性與自我管理能力。原因可能在于基于微信小程序的專項隨訪管理要求通過每日打卡學習提高患者疾病認知水平,強化健康教育作用,患者得以了解規范用藥的重要性與濫用藥物的危害,在學習過程中自覺遵守日常護理注意事項,增強自我管理意識,通過微信小程序記錄每日用藥情況,不僅能進一步保證正確用藥,還能為后續用藥提供參考依據,避免遺忘、誤服等不良事件發生,故用藥依從性提升。專項組血栓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原因可能在于通過微信小程序線上用藥打卡,患者能遵從醫囑合理使用抗凝及抗心律失常藥物,使得抗凝與抗心律效果最大化,維穩心律的同時減少血栓事件的發生,由血栓引發的合并癥風險也隨之降低。專項組自我效能評分高于對照組(P<0.01);隨訪管理6個月專項組MCMQ中屈服、回避維度評分低于對照組(P<0.01),面對維度評分高于對照組(P<0.01),提示基于微信小程序的專項隨訪管理能提高患者自我效能,改善其應對方式。分析原因在于患者通過微信小程序前臺操作界面,能夠自主進行課程學習、上傳每日用藥情況、每日自檢心率,且復診結束后能通過小程序與醫生進行及時互動溝通,確定后續用藥方案,以此充分調動主觀能動性,加強自我效能感,同時通過每日課程學習,了解心房顫動知識及相關藥物治療效果,增強治愈疾病的信心,從而改善消極應對,轉以積極應對。隨訪管理6個月專項組生活質量優于對照組(P<0.05),原因可能是通過微信小程序專項隨訪管理,患者用藥依從性提高,治療效果明顯,心律不齊以及血栓合并癥均得以減輕,通過微信訂閱卡片提示,患者能準時回院復診,并由醫院后臺管理人員上傳復診結果,避免傳統紙質造成的回收困難、保密性差、增加錄入人工成本等問題,主治醫生也能在第一時間通過小程序對患者進行專項用藥指導,不延誤患者后續治療工作,因病情反饋及時,用藥指導意見及時,故患者病情恢復良好,生活質量提升。
綜上所述,對心房顫動患者采取基于微信小程序的專項隨訪管理,可提升抗凝和抗心律失常藥物治療依從性與自我管理能力,降低血栓并發癥發生風險,同時增強自我效能感,改善應對方式,提高生活質量,本方案具有一定院外實踐意義。
參 考 文 獻
[1] 喬祺,楊晨曦,顧佳寧,等.KLF15基因突變導致心房顫動的機制[J].國際心血管病雜志,2021,48(1):53-57.
[2]李寧,仇興標,徐迎佳,等.特發性心房顫動致病基因PRRX1新突變的發現及功能分析[J].國際心血管病雜志,2022,49(3):176-180.
[3]杜宜修,吳芳琴,盧曉英,等.多學科團隊延續性護理模式在心房顫動患者中的應用研究[J].中華護理雜志,2020,55(7):969-974.
[4]任麗瑋,許振坤,原濤.多元化延續性護理對高血壓合并非瓣膜性心房顫動患者華法林抗凝達標率、依從性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影響[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20,29(33):3734-3737,3747.
[5]冉啟果,王建偉,那蕊,等.基于微信小程序的延續護理模式建立及在關節鏡手術患者中的應用[J].昆明醫科大學學報,2020,41(4):172-176.
[6]趙茜,施如春,孟愛鳳,等.腫瘤患者中心靜脈通路裝置居家護理平臺的研發及應用[J].護理學雜志,2020,35(21):50-53,65.
[7]中華醫學會,中華醫學會雜志社,中華醫學會全科醫學分會,等.心房顫動基層診療指南(實踐版·2019)[J].中華全科醫師雜志,2020,19(6):474-481.
[8]陳強,曲珊珊,黃欣.中文版MMAS-8評價心血管慢病患者用藥依從性的信效度分析與實踐[J].中國藥房,2019,30(2):268-271.
[9]文秀.房顫患者自我管理能力量表的編制與信效度檢驗[D].南京:南京大學,2020.
[10]施俊琦,王壘.一般性自我效能量表的信效度檢驗[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5,19(3):191-193.
[11]沈曉紅,姜乾金.醫學應對方式問卷中文版701例測試報告[J].中國行為醫學科學,2000,9(1):18.
[12]張誠霖,楊小芳,盧冰清,等.心房顫動患者生命質量量表的漢化及信效度檢驗[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7,33(19):1441-1445.
本文編輯:董永陽" 2023-07-22收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