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目的:探討可視化健康教育在反流性食管炎(RE)患者射頻治療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選取2021年6月1日~2023年5月31日接受射頻治療的206例RE患者為研究對象,根據(jù)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參照組各103例,參照組接受常規(guī)健康教育,觀察組接受可視化健康教育;比較兩組干預前(入院時)和干預后(出院前1 d)癥狀嚴重程度【采用反流性疾病問卷(RDQ)】、睡眠質(zhì)量【采用匹茲堡睡眠質(zhì)量指數(shù)(PSQI)】、自我護理能力【采用自我護理能力測定量表(ESCA)】、生存質(zhì)量【采用胃食管反流病健康相關生存質(zhì)量量表(GERD-HRQL)】,比較兩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結果:干預后,兩組RDQ各癥狀(胃部燒灼感、胸骨后痛、反酸、反食)評分、PSQI各維度(睡眠質(zhì)量、入睡時間、睡眠時間、睡眠效率、睡眠障礙、催眠藥物、日間功能)評分、GERD-HRQL評分均低于干預前(P<0.05,Plt;0.01),且觀察組低于參照組(P<0.05,P<0.01);干預后,兩組ESCA各維度(健康知識水平、自我護理技能、自護責任感、自我概念)評分均高于干預前(P<0.05),且觀察組高于參照組(P<0.05,P<0.01)。結論:可視化健康教育在RE患者射頻治療期間應用效果良好,可促進患者反流性癥狀恢復,改善睡眠質(zhì)量,提高自我護理能力和生存質(zhì)量。
【關鍵詞】
可視化健康教育;反流性食管炎;射頻治療;睡眠質(zhì)量
中圖分類號:R473.57" 文獻標識碼:B" DOI:10.3969/j.issn.1006-7256.2024.19.051" 文章編號:1006-7256(2024)19-0162-04
反流性食管炎(RE)是指胃酸和胃內(nèi)容物逆流到食道中,引起食道黏膜炎癥的一種疾病,內(nèi)鏡下可見食管黏膜的破損,RE患者癥狀包括胸骨后疼痛、反酸、胃部燒灼感等。隨著我國居民生活水平、飲食習慣的不斷改變,RE的發(fā)生率也逐漸升高。射頻治療已被證明是治療RE的一種有效且安全的方法,射頻治療利用高頻電流產(chǎn)生的能量來切除食管黏膜下部分組織,進而增加食管下括約肌壓力、改善反流癥狀和食管黏膜炎癥等,對于單純使用藥物無效的患者來說效果顯著[1]。然而,由于射頻治療的操作難度較高,通常需要經(jīng)驗豐富的醫(yī)生操作,治療前患者需了解該方法的治療原理、治療步驟、風險等信息,因此應對患者進行相關教育。傳統(tǒng)的文字介紹和口頭解釋雖然可以提供必要的知識,但往往缺乏直觀感受和體驗。本研究將可視化健康教育運用于RE患者射頻治療期間,取得滿意效果?,F(xiàn)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21年6月1日~2023年5月31日于我院接受射頻治療的206例RE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符合RE診斷標準[2];②入院時反流性疾病問卷(RDQ)[3]評分>12分;③于本院接受射頻治療;④對本研究知情且同意;⑤具備正常語言和文字理解能力。排除標準:①合并功能性胃腸病、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等其他消化系統(tǒng)重大疾病;②由其他原因引起的食管炎相關癥狀;③精神障礙無法溝通或合并惡性腫瘤;④合并嚴重臟器疾病、神經(jīng)系統(tǒng)疾病等。根據(jù)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參照組各103例。觀察組男59例、女44例,年齡38~56(48.52±4.26)歲;病程1~7(4.15±1.08)年。參照組男57例、女46例;年齡40~59(49.60±4.03)歲;病程1~8(4.22±1.04)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gt;0.05)。本研究符合《赫爾辛基宣言》相關倫理標準。
1.2 方法
1.2.1 參照組 接受常規(guī)健康教育?;颊呷朐汉?,護理人員安排患者完成血常規(guī)、肝腎功能、凝血功能等常規(guī)檢查,評價患者身體耐受狀況;發(fā)放醫(yī)院自制健康教育手冊,護理人員口頭講述疾病與射頻治療相關知識;叮囑患者射頻治療前1 d 22:00后禁食禁飲;射頻操作結束后,觀察患者是否存在不適癥狀或并發(fā)癥,叮囑患者術后第1天流質(zhì)飲食、術后第2天開始進軟食,同時遵醫(yī)囑進行抑酸治療;出院前進行飲食指導和日常生活行為指導,叮囑患者按時服藥,定期來院復查。
1.2.2 觀察組 患者接受可視化健康教育。分別從疾病相關知識、治療注意事項、飲食指導、術后護理4個方面進行健康教育,將以上內(nèi)容制作成動畫和情景短視頻,使用科室手提電腦進行多媒體展示,同時于患者床頭懸掛提示牌,患者可掃描提示牌上二維碼閱覽健康教育內(nèi)容。多媒體健康教育共10個視頻,分別為:a.RE疾病相關知識;b.射頻治療相關內(nèi)容;c.術前檢查與準備;d.人文關懷;e.內(nèi)鏡室環(huán)境與手術流程;f.術中注意事項;g.術后并發(fā)癥預防;h.用藥指導和飲食注意事項;i.預防疾病復發(fā);j.出院指導。責任護士指導患者及其家屬觀看視頻,鼓勵其表達自身疑惑和感受,對提出的問題進行細致講解??梢暬】到逃唧w流程如下:①術前護理。入院第1天,責任護士指導患者及家屬觀看視頻a~d,重點講解術前注意事項,協(xié)助患者完成相關檢查。責任護士評估患者行為習慣,包括是否存在飲酒、吸煙、喜食油膩、辛辣食物等習慣,結合病情綜合評估后,配合營養(yǎng)師進行飲食指導。責任護士積極與患者溝通,評估患者心理狀態(tài),及時給予心理護理,緩解其負性情緒。預約手術時間后,主管護師指導患者掃描床頭二維碼觀看相關內(nèi)容,責任護士指導患者觀看視頻e~f,評估患者掌握程度并對重點內(nèi)容進行示范和講解。②術中護理?;颊呷胧仪?,手術室護士檢查射頻主機和導管是否正常運行,入室后協(xié)助麻醉師完成體位擺放,治療期間密切觀察患者生命體征。③術后護理:轉運回病房后,責任護士觀察患者基本情況,待患者清醒后詢問是否存在不適癥狀。術后第2天指導患者觀看視頻g~i,重點講解患者未掌握內(nèi)容,并結合患者綜合情況進行術后飲食指導。④出院指導:出院前1 d,責任護士指導患者及其家屬觀看視頻j,以電話隨訪、微信隨訪等方式進行隨訪管理,告知患者隨訪時間和復診時間,并做好相關記錄。
1.3 觀察指標 ①癥狀嚴重程度:于干預前(入院時)和干預后(出院前1 d)使用RDQ評價兩組癥狀嚴重程度。以胃部燒灼感、胸骨后痛、反酸、反食作為RE的基本癥狀,無以上4種癥狀計0分,癥狀出現(xiàn)頻率:每周<1次計1分,每周1次計2分,每周2~3次計3分,每周4~5次計4分,每周6~7次計5分,最高分為20分;癥狀明顯程度:癥狀不明顯、經(jīng)醫(yī)生提醒下確認計1分,癥狀明顯、影響日常生活計3分,癥狀非常明顯、需長期服藥治療計5分,最高分為20分??傇u分以癥狀出現(xiàn)頻率、癥狀明顯程度兩者之和計算,分數(shù)越高表示癥狀越嚴重。②睡眠質(zhì)量:于干預前后,使用匹茲堡睡眠質(zhì)量指數(shù)(PSQI)[4]評價兩組睡眠質(zhì)量。PSQI包括睡眠質(zhì)量、入睡時間、睡眠時間等7個維度,按照0~3分計分,分數(shù)越高睡眠質(zhì)量越差。③自我護理能力:于干預前后,采用自我護理能力測定量表(ESCA)[5]評價患者的自我護理能力。ESCA從健康知識水平(14個條目)、自我護理技能(12個條目)、自護責任感(8個條目)、自我概念(9個條目)4個維度進行評分,共43個條目,按照“非常不像我”~“非常像我”分別計0~4分,分數(shù)越高表示患者自我護理能力越強。④生存質(zhì)量:于干預前后,使用胃食管反流病健康相關生存質(zhì)量量表(GERD-HRQL)[6]評價兩組生存質(zhì)量。GERD-HRQL包括10個癥狀影響程度描述問題和1個滿意度調(diào)查,按照“無影響”~“嚴重影響,無法勝任日?;顒印狈謩e計0~5分,分數(shù)越高表示生存質(zhì)量越差。⑤術后并發(fā)癥:射頻治療相關并發(fā)癥包括延遲出血、穿孔、咽喉部疼痛、消化不良,比較兩組干預期間并發(fā)癥發(fā)生率。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以上數(shù)據(jù)以SPSS 22.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處理。計數(shù)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nèi)比較采用配對樣本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干預前后RDQ評分比較 見表1。
2.2 兩組干預前后PSQI評分比較 見表2。
2.3 兩組干預前后ESCA評分比較 見表3。
2.4 兩組干預前后GERD-HRQL評分比較 見表4。
2.5 兩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 見表5。
3 討論
RE是一種常見的胃腸道疾病,射頻治療為常見治療方式,然而,由于患者對射頻治療缺乏了解,導致其對該治療方式存在抗拒和疑惑,患者在治療期間的依從性將直接影響治療效果,有研究顯示,“入院-出院-家庭隨訪”一站式健康教育能提高患者對疾病用藥治療知識的認知,提升其對藥物治療依從性,改善生活質(zhì)量[7]。因此,如何在患者及家屬中宣傳和普及射頻治療的相關知識成為研究重點。
可視化健康教育是一種新興的健康教育方式,通過影像、動畫等多種視覺形式將健康相關信息直觀形象化,從而增強患者和家屬的健康意識和健康素養(yǎng)[8]??梢暬】到逃膽糜兄谙颊叩慕箲]和疑慮,提高其對射頻治療的認知和接受度。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觀察組RDQ各癥狀評分、PSQI各維度評分、GERD-HRQL評分均優(yōu)于參照組(P<0.05,P<0.01),說明可視化健康教育可改善RE患者射頻治療期間的臨床癥狀,提升睡眠質(zhì)量和自我護理能力,提高生存質(zhì)量。分析其原因:首先,可視化健康教育可以提高患者對反流性食管炎及射頻治療的認知。通過圖片、視頻等多種形式呈現(xiàn)RE的發(fā)病機制、癥狀及對身體的危害,讓患者更直觀地了解疾病的特點和影響,提高對相關知識的掌握度,從而更好地認識疾病。其次,可視化健康教育可以幫助患者了解飲食和生活注意事項,在健康教育中,可以通過圖片等可視化方式呈現(xiàn)RE患者應該忌口的食物,如辛辣食品、酸性食物、肥膩食品等,使患者更加清晰了解飲食的要點,呈現(xiàn)RE患者應該保持的生活習慣,如減輕壓力、保持良好的飲食習慣等,讓患者采取積極的應對方式,促進機體康復。最后,可視化健康教育可以直觀、形象展示射頻治療的治療機理及操作方法,從而緩解患者對治療過程和效果的惶恐不安,幫助患者和家屬正確理解射頻治療的風險及好處,增強其治療信心,促使患者積極配合醫(yī)生完成治療,對改善預后有利。
射頻治療對食管黏膜的損傷較小,具有微創(chuàng)、安全、操作簡便等優(yōu)點,但治療后患者仍會出現(xiàn)出血、咽喉部疼痛、消化不良等并發(fā)癥,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直接影響患者預后。在常規(guī)健康教育中,由于教育方式過于單調(diào),患者往往難以完全掌握護理人員所講解的疾病和治療相關知識,對術后護理和并發(fā)癥的預防重視度不足,進而導致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梢暬】到逃ㄟ^對患者射頻治療前、中、后各環(huán)節(jié)的可視化教育,加強患者對治療過程和注意事項的認知,提升認知水平,減少行為不當或配合度差而引起的并發(fā)癥。可視化健康教育的主要內(nèi)容包括射頻治療前的準備、治療過程中的解釋、治療后注意事項以及并發(fā)癥的防治等,不僅可以緩解患者的痛苦和患病恐懼心理,還可以增強患者對射頻治療的理解和信任,提升對治療的依從性。同時,通過交互式、圖像化的教育方式,可以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避免恢復期間出現(xiàn)不當行為和錯誤用藥等問題。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觀察組ESCA各維度評分高于參照組(P<0.05,P<0.01),但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考慮并發(fā)癥主要受患者消化道生理結構、病理因素、治療針穿刺技術等影響,但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略低于參照組,說明可視化健康教育對減少術后并發(fā)癥具有一定價值。
綜上所述,可視化健康教育在RE患者的治療中具有重要的意義。通過可視化的方式呈現(xiàn)相關信息,可以提高患者對疾病的認知,加深對飲食要點的理解,掌握正確的生活方式,從而更好地控制疾病的發(fā)展。
參 考 文 獻
[1] 陳志彪,葛俊辰,劉美麗,等.微量射頻術治療單純應用藥物無效胃食管反流病患者臨床療效觀察[J].臨床軍醫(yī)雜志,2019,47(4):383-384.
[2]李軍祥,陳誩,李巖.胃食管反流病中西醫(yī)結合診療共識意見(2017年)[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消化雜志,2018,26(3):221-226,232.
[3]中國胃食管反流病研究協(xié)作組.反流性疾病問卷在胃食管反流病診斷中的價值[J].中華消化雜志,2003,23(11):7-10.
[4]鄭棒,李曼,王凱路,等.匹茲堡睡眠質(zhì)量指數(shù)在某高校醫(yī)學生中的信度與效度評價[J].北京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16,48(3):424-428.
[5]Riesch SK,Hauck MR.The exercise of self-care agency:an analysis of construct and discriminant validity[J].Res Nurs Health,1988,11(4):245-255.
[6]Velanovich V.The development of the GERD-HRQL symptom severity instrument[J].Dis Esophagus,2007,20(2):130-134.
[7]徐漢麗,劉丹,周玉琴.“入院-出院-家庭隨訪”一站式健康宣教對心房顫動患者導管射頻消融術后抗凝治療依從性的影響[J].中國醫(yī)藥導報,2022,19(25):168-171.
[8]郭影,黃彥紅,李莉,等.可視化健康教育對人工膝關節(jié)置換術患者康復自我效能及康復訓練行為的影響[J].中國醫(yī)藥導報,2021,18(20):148-151.
本文編輯:董永陽" 2023-08-01收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