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目的:探討決策支持系統干預方案在過敏性哮喘患兒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選取2021年8月1日~2023年5月31日收治的過敏性哮喘患兒100例,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50例,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觀察組實施決策支持系統干預方案;比較兩組氣促消退時間、喘鳴音消失時間、住院時間,入院當日及出院前1 d肺功能指標【潮氣容積(TV)、最大通氣量(MVV)、肺活量(VC)】,以及圣喬治呼吸問卷(SGRQ)、哮喘評分量表(ACT)評分。結果:觀察組的氣促消退時間、喘鳴音消失時間及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出院前1 d肺功能指標優于對照組(P<0.05),SGRQ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ACT評分高于對照組(Plt;0.05)。結論:實施決策支持系統干預方案可改善過敏性哮喘患兒癥狀和肺功能指標,加快康復進程。
【關鍵詞】
過敏性哮喘;患兒;決策支持系統干預;肺功能
中圖分類號:R473.72"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006-7256.2024.19.017" 文章編號:1006-7256(2024)19-0061-04
過敏性哮喘治療主要依靠藥物控制癥狀,避免接觸過敏原如花粉、塵螨等,可降低哮喘發作頻率和嚴重程度,以預防進一步惡化或再次發作[1]。全世界范圍內,每100人中有1~18人患哮喘。我國兒童過敏性哮喘發病率為5%,其中以過敏性鼻炎為主要發病原因。但因患兒年齡較小,其遠期身體恢復能力較弱,易導致治療效果不佳,影響預后。隨著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新型模式的轉變,日益關注過敏性哮喘患兒的預后照護方案和護理決策,可通過決策支持系統提升護理效率及決策準確性[2]。目前常規護理缺乏針對性,對前瞻性臨床決策的重視程度不夠,從而導致病情反復發作,嚴重影響患兒哮喘控制情況。決策支持系統屬于一種專門設計用來幫助決策者在復雜和不確定的情況下,做出更好決策的計算機系統,通過整合和分析大量的數據、信息和模型,提供各種決策支持工具和方法,幫助決策者更好地理解問題、評估各種備選方案并做出明智的選擇。有研究將其應用于過敏性哮喘患兒護理中,護理人員通過收集、整理、分類患兒相關疾病信息,并組建對應邏輯關系,確認干預目標和措施,從而做出最佳照護決策,提升患兒治療的配合度,以達到提升哮喘恢復效果的目的[3-4]。但臨床在過敏性哮喘患兒護理中應用決策支持系統干預的研究內容較少,鑒于此,本研究其應用效果進行深入分析。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選取收治的過敏性哮喘患兒100例,納入時間為2021年8月1日~2023年5月31日。納入標準:符合《中國過敏性哮喘診治指南(第一版,2019年)》[5]的過敏性哮喘診斷標準;年齡≤18歲;認知功能正常,且具備基本語言交流能力。排除標準:合并其他急性支氣管炎或嚴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肝、腎功能不全者。將患兒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50例。觀察組年齡3~17(7.12±1.03)歲,病程1~7(3.12±0.54)個月。對照組年齡3~18(7.31±1.01)歲,病程1~7(3.11±0.51)個月。兩組患兒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符合《赫爾辛基宣言》相關倫理原則。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實施常規護理。①日常護理:關注天氣變化,采取適當的保暖措施,以防止外邪侵襲,避免接觸可能引起刺激的氣體;每日開窗通風,保持空氣流通,定期環境消毒;借助濕度調節器維持室內濕度<50%。②呼吸道護理:入院當日,護理人員每4 h監測1次體溫、呼吸狀況、血壓變化情況并記錄個人檔案;遵醫囑每4 h監測1次血氧飽和度、每3 h觀察1次痰液排出情況,協助患兒取舒適體位并定時變換,指導、鼓勵患兒進行有效咳嗽,定時翻身叩背,促使痰液順利排出。及時清除口鼻內分泌物,對分泌物黏稠的患兒應給予超聲霧化或蒸汽吸入。
1.2.2 觀察組 實施決策支持系統干預方案,具體的方案內容如下。
1.2.2.1 工作模型構建 護理專業人員通過“萬方數據”“中國循證醫學”“中國醫學文獻庫”“中國知網”等臨床機構和文獻數據庫,對小兒過敏性哮喘相關資料進行檢索和收集。檢索的時間范圍確定為2015年10月~2019年9月,檢索詞為“小兒過敏性哮喘”“護理措施”“小兒過敏性哮喘具體內容、方法種類”等,經循證整合后錄入本院臨床資料庫。隨后采用院內網址“云平臺”開展醫惠系統與醫學信息系統的全方位、無縫連接。參考護理人員的實際工作需求和內容,根據本院梳理的過敏性哮喘照護流程,結合相關文獻資料,明確小兒過敏性哮喘相關因素及影響預后康復的危險因素,制作多維度小兒過敏性哮喘護理質量預警值,分析各種因素擬定針對性干預措施,以構建小兒過敏性哮喘護理決策支持系統工作模型。入院后,護理人員通過訪談式健康交談了解患兒一般資料(如性別、患病因素、時間及既往治療過程),并錄入至醫惠系統與醫學信息系統,由主治醫師根據患兒情況,參考本院既往治療史下達醫囑,護理人員根據醫囑結合患兒實際病情擬定針對性護理干預方案。
1.2.2.2 方案實施 系統通過哮喘評分量表(ACT)、圣喬治呼吸問卷(SGRQ)[6]及肺功能檢測標準等指標進行判斷,從而支持干預決策診斷。護理人員負責將患兒每日體征資料、癥狀表現錄入醫惠系統與醫學信息系統,系統根據上階段決策支持系統所設定的程序自動對輸入的資料信息進行分析、辨別,若超過所設置的預警值資料,系統將主動提醒。如哮喘評分達到預警值(20分),系統提示“病癥惡化,需加強治療”。根據不同護理診斷,推送針對性干預方案。①過敏原護理:對患兒進行過敏原檢測,遠離過敏原,每隔6 h進行病房消毒,保持每日開窗通風1 h,以確保病房內衛生清潔和空氣流通,確保無灰塵、煤煙、煙霧及其他刺激性物質;溫度適中,臥床宜有靠背支撐,枕頭內不宜填塞羽毛等,室內盡可能不放置花草,以免引起過敏。②健康教育:采取平板播放動畫視頻(由專門人員將過敏性哮喘相關知識制作成動畫短視頻,包括病因病癥、治療方式、預后護理措施及注意事項,全程采取柔和、簡單的語言進行復述),每次20 min,6次/d,早、中、晚各2次,供患兒及家屬學習。隨后將本院接收的典型動靜脈穿刺治療成功案例向患兒及家屬展示,重點選取治療成功案例并告知治療的優點及恢復情況,以提升治療依從性。③康復訓練:護理人員遵醫囑結合患兒的實際恢復情況制訂適宜的康復訓練,如縮唇式呼吸訓練(護理人員指導患兒使用鼻子吸氣,用嘴呼氣,嘴唇縮攏成吹口哨狀緩慢呼氣,吸氣與呼氣比為1∶2,頻率為每次3 min,5次/d);經檢測后,呼吸頻率≥40次/min,可進行下階段訓練;期間護理人員密切監測患兒體征變化,若發現異常立即停止訓練(如呼吸頻率增快)。
1.3 評價指標 ①比較兩組氣促消退時間、喘鳴音消失時間、住院時間。②比較兩組入院當日及出院前1 d的肺功能指標。于入院當日、出院前1 d由護理人員記錄、比較兩組患兒的肺功能指標,具體包括潮氣容積(TV,正常值6~10 ml/kg)、最大通氣量(MVV,正常值80~106 L/min)、肺活量(VC,根據兒童體重計算,即為50 ml/kg,lt;10歲1500~2000 ml,10~12歲2000~2500 ml,12~18歲2500~3500 ml)。③比較兩組入院當日及出院前1 d SGRQ評分。于入院當日、出院前1 d評估兩組呼吸情況,量表包括活動、對日常生活影響及癥狀表現等3項指標,滿分為90分,分數低表示呼吸情況佳。量表Cronbach′s α為0.921,信效度較好。④比較兩組入院當日及出院前1 d ACT評分。由護理人員于入院當日、出院前1 d對兩組患兒哮喘癥狀開展評估,根據疾病特點選取該量表5項問題,每個問題分別以5分值積分,滿分25分,分數越高表示哮喘改善效果越好。量表的克朗巴哈系數為0.861,重測信度為0.832,信效度較好。
1.4 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 26.0統計軟件分析數據。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數據采用x±s表示,通過獨立樣本t檢驗進行組間比較,通過配對樣本t檢驗進行組內比較;計數數據以頻數和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lt;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氣促消退時間、喘鳴音消失時間、住院時間比較 見表1。
2.2 兩組入院當日及出院前1 d肺功能指標比較 見表2。
2.3 兩組入院當日及出院前1 d SGRQ評分比較 見表3。
2.4 兩組入院當日及出院前1 d ACT評分比較 見表4。
3 討論
3.1 對肺功能和臨床治療指標的影響 決策支持系統干預方案借助網絡與計算機技術,對過敏性哮喘患兒等多項臨床治療進行綜合性、系統化測評,測評結果及時反饋至護理人員,以便為護理人員做出護理決策給予專業性支持。經過系統評估及預警值測評后護理人員可及時發現現階段存在的問題,及時解決;同時強調以患兒為中心,臨床所有護理干預內容均圍繞患兒康復的目標實施,通過密切監測患兒體征、及時溝通交流,護理人員準確了解患兒的治療需求,促使患兒及家屬積極配合治療和護理工作,緩解癥狀,加快康復進程。護理人員通過決策支持系統密切觀察患兒的耐受力,同時在預后有氧運動的狀態下血液能夠為心肌提供充足的氧氣,有效提升呼吸肌群運動能力,促進痰液排出,增加肺泡通氣量,從而改善肺通氣功能,持續監督確保呼吸功能鍛煉順利實施,促使其養成良好的習慣與意識[7-8]。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兒出院前1 d的肺功能指標優于對照組(P<0.05),氣促消退時間、喘鳴音消失時間、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P<0.05)。
3.2 對呼吸癥狀的影響 開展科學、循序漸進的康復訓練是獲得良好預后恢復效果及預期療效的重要保證。在患兒不同恢復階段給予康復科學指導,能夠改善呼吸癥狀,為提高生活質量、增強日常活動能力奠定關鍵性基礎[9]。本研究對觀察組實施決策支持系統干預方案,結果顯示,其SGRQ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ACT評分高于對照組(Plt;0.05)。分析原因:護理專業人員根據患者個體差異,制訂特定的呼吸功能訓練方案。通過心理輔導與健康教育的輔助改善患兒的呼吸模式,促進呼吸道分泌物盡快排出,增強呼吸肌肉的力量與耐力,進而促進生理功能和心理狀態恢復;通過腹式呼吸和吸氣阻力訓練等方式,能夠增強肌肉耐力和免疫系統功能,進而實現正常呼吸功能恢復及緩解疼痛的效果,從而增強呼吸功能[10]。
綜上所述,決策支持系統干預方案的開展能夠明顯降低過敏性哮喘患兒的肺功能水平,提高其整體治療狀態,有助于護理質量的提升,從而快速改善患兒的整體恢復,為過敏性哮喘預后護理的發展提供科學的理論與實踐依據,為進一步完善奠定了基礎。但本次研究受干預時間和研究人員限制,導致決策支持系統干預方案護理效益有待研究探討。在今后的研究中應擴大樣本量、延長干預時間,提高研究的科學性。
參 考 文 獻
[1] 王芳,王敏.宜昌市哮喘合并過敏性鼻炎患兒的流行病學調查分析[J].中國衛生統計,2015,32(2):278-280.
[2]郭美英,沈志瑩,肖濤,等.智能化臨床支持決策系統用于急診分診的研究進展[J].護理學雜志,2021,36(1):109-112.
[3]戴凌敏,王鶯,王海燕.動畫視頻教育對支氣管哮喘患兒霧化吸入行為、治療依從性的影響[J].齊魯護理雜志,2023,29(3):40-42.
[4]方園,周英鳳,黃娜,等.臨床決策支持系統在妊娠期糖尿病管理中的研究進展[J].護士進修雜志,2021,36(17):1581-1585.
[5]中華醫學會變態反應分會呼吸過敏學組(籌),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哮喘學組.中國過敏性哮喘診治指南(第一版,2019年)[J].中華內科雜志,2019,58(9):636-655.
[6]敬梅,謝柏梅,徐佳麗,等.不同評分系統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情評估中的應用價值分析[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19,18(4):394-398.
[7]劉小霞,李敏,黃素群,等.護理決策支持系統在失禁相關性皮炎全程管理模式中的應用[J].中國護理管理,2023,23(7):1004-1008.
[8]吳妍妍,凡露.全程護理臨床決策支持系統對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的康復效果[J].河南醫學研究,2023,32(1):173-176.
[9]孔祥燕.全方位護理干預對過敏性哮喘患者脫敏治療依從性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黑龍江醫藥科學,2019,42(1):158-159.
[10]徐潔蓮,朱佳華.腹式呼吸結合生物反饋訓練對哮喘患者肺功能與生活質量的影響[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9,16(21):62-63.
本文編輯:趙 雯" 2023-09-28收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