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目的:探討行為矯正聯合綜合護理對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影響。方法:選擇2023年1月1日~4月1日收治的86例精神分裂癥患者為研究對象,通過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3例,對照組采用綜合護理,觀察組采用行為矯正聯合綜合護理;比較兩組干預前后創傷后成長【采用改良版創傷后成長評定量表(PTGI)】、社會支持【采用社會支持量表(SSRS)】、癥狀【采用陽性和陰性癥狀量表(PANSS)】、述情障礙【采用多倫多述情障礙量表(TAS-26)】。結果:干預后,兩組PTGI、SSRS、PANSS、TAS-26評分優于干預前(P<0.05,Plt;0.01),且觀察組優于對照組(P<0.05,Plt;0.01)。結論:對精神分裂癥患者采用行為矯正聯合綜合護理,有助于提升患者社會支持,減輕癥狀及述情障礙程度,促使患者盡快重返社會。
【關鍵詞】
行為矯正;精神分裂癥;綜合護理;創傷后成長;社會支持
中圖分類號:R473.74" 文獻標識碼:B" DOI:10.3969/j.issn.1006-7256.2024.19.038" 文章編號:1006-7256(2024)19-0127-03
精神分裂癥是常見的重型精神障礙疾病,多見思維、感知、認知、行為等方面異常,喪失基本生活自理能力,甚至會出現傷害他人或自傷的行為意識[1-2]。精神分裂癥在青壯年患者中臨床表現多樣,可見精神活動方面極不協調。很多精神分裂癥患者發病早期比較隱匿,其認知水平未受明顯影響,隨著病情不斷發展,認知功能逐漸下降。通常情況下,精神分裂癥病程較長,病情易反復發作,若嚴重者未獲得有效治療,可導致精神障礙。精神分裂癥患者主要依靠藥物治療,良好的依從性有助于確保療效、改善癥狀。綜合護理干預是在常規護理基礎上發展的現代化模式,不僅提供基于疾病和治療的護理服務,還注重患者認知和心理需求,并根據需求進一步干預,有利于抑制患者病情發展,改善生活質量[3-4]。但在促進患者掌握重返社會技能方面的針對性比較有限,可通過行為矯正訓練糾正精神分裂癥患者行為。本研究旨在分析行為矯正聯合綜合護理干預對精神分裂癥患者的臨床影響效果?,F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選擇2023年1月1日~4月1日收治的86例精神分裂癥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符合美國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第4版(DSM-IV)抑郁癥的診斷標準者;②目前病情穩定者;③總病程至少1年者;④經抗精神病藥物治療,且最近6個月內未調整藥物者;⑤陽性和陰性癥狀量表(PANSS)評分≥60分者。排除標準:①酒精或藥物引發精神障礙者;②伴惡性腫瘤者;③伴凝血功能或心功能障礙者。依據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3例。對照組男25例、女18例,年齡25~66(40.35±11.98)歲;病程1~11(5.62±2.35)年;婚姻狀況:已婚27例,未婚16例;受教育程度:小學及以下9例,初中及高中29例,大專及以上5例;疾病類型:緊張型4例,偏執型25例,未分化型14例。觀察組男23例、女20例,年齡27~65(41.13±9.85)歲;病程1~12(5.94±2.46)年;婚姻狀況:已婚29例,未婚14例;受教育程度:小學及以下8例,初中及高中27例,大專及以上8例;疾病類型:緊張型5例,偏執型26例,未分化型12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知情同意。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采用綜合護理。①日常生活訓練:指導患者每日進行1 h的日常生活訓練,如整理床鋪及衣物,如何清洗衣物、洗澡、擺放日常物品及餐具,并獨立完成修剪指甲,提高動手能力。②心理護理:護理人員對患者進行心理評估,主動與患者進行交流,分析患者患病原因,遵醫囑進行心理治療,進行針對性的預防與指導,與患者建立良好關系,鼓勵患者以良好心態面對醫護人員。③健康教育:通過面對面、發放健康資料等方式,向患者介紹作息制度、疾病治療措施、藥物應用指導、常見不良反應及注意事項,囑其按時服藥,監督其遵醫行為,糾正其錯誤服藥習慣;由責任護士負責組織患者每日參加看書讀報、觀看電視;由醫護人員每周開展1次線下講座,每次約50 min,邀請精神科或心理科專家每個月開展1次線下主題講座,每次約50 min。④飲食指導:了解患者營養狀況,計算體質量指數,選擇科學合理的膳食結構,確保飲食科學合理。⑤文娛訓練指導:指導患者清晨做健身操;體育運動類型包括圍棋、象棋、跳舞、乒乓球、羽毛球等,也可進行唱歌、拍攝視頻、看電視、閱讀、繪畫、書法等文娛活動;每周舉辦1次比賽,為排名靠前或特別努力者頒發獎狀,提升患者積極性。⑥社交能力鍛煉:通過角色扮演方式對患者開展社交能力訓練,指導其如何與他人相處、如何正確表達內容,鼓勵其在訓練中勇敢、正確表達自己,每次50~60 min,每隔3 d訓練1次。⑦家庭干預:邀請家屬參與醫護、專家線下講座,向其發放健康知識手冊;運用家庭力量,讓患者感受到被關愛、被理解,樹立患者治療信心。⑧其他措施:保持病房整潔、溫濕度適宜,每日測量體溫,觀察并記錄患者睡眠時間、睡眠情況;密切監測患者生命體征、不良反應;囑患者離開病房時由責任護士陪同。連續干預4個月。
1.2.2 觀察組 采用行為矯正聯合綜合護理方案。①行為評估:責任護士主動與患者交流,了解其內心所想,觀察日常行為,記錄當前行為中存在的問題,結合癥狀或體征、病情嚴重程度,全面評估患者。②資料收集:根據患者存在的問題,結合收集的基礎資料,明確行為矯正訓練目標,糾正患者對訓練意義、訓練計劃及內容無法理解或理解錯誤的信息,改變錯誤行為;護理人員與患者交流時,注意語言,保持耐心態度、細心與患者交流,獲取患者信賴,提升患者安全感。③行為矯正訓練計劃:第一階段,通過規律日程表進行個人內務訓練,比如每日定時起床、整理床鋪、洗漱、進食三餐等,依據季節、氣溫等安排患者洗澡,利用視頻示范或面對面示范,結合獎懲制度糾正日常生活中的不良行為,直至患者養成能夠貫穿整個階段的良好生活習慣;第二階段,組織患者參與打掃衛生、集體做廣播體操、食堂幫忙等集體活動,每周組織2~3次,每次30~60 min;第三階段,依據患者愛好選擇相應的文娛體育活動,安排患者定期交流,分享經驗,使其能夠合理表達自身需求及情緒;第四階段,此時患者自理能力有所恢復,在護理人員及家屬陪同下外出野餐、散步、逛街等活動,幫助回歸社會與家庭,囑家屬在患者外出活動期間予以理解與關心,后期根據患者恢復情況適當增加外出頻次,每周3~4次,每次30~60 min;每個階段持續1個月,連續干預4個月。
1.3 觀察指標
1.3.1 創傷后成長水平 采用改良版創傷后成長評定量表(PTGI)[5]評估兩組干預前后創傷后成長水平,包括精神變化、對生活的欣賞、與他人關系、個人成長以及新的可能性5個維度、21個條目,單個條目0~6分,分值越高表示創傷后成長情況越好。本量表Cronbach′s α為0.901。
1.3.2 社會支持 采用社會支持量表(SSRS)[6]評估患者社會支持情況,包括客觀支持、主觀支持、社會支持利用度共3個維度、10個條目,滿分40分,主觀支持4項(4~16分);客觀支持3項(3~12分);社會支持利用度3項(3~12分)。分數越高表示社會支持度越高。本研究Cronbach′s α為0.835~0.917。
1.3.3 癥狀 采用PANSS[7]分析兩組癥狀,包括陽性癥狀(7項)、陰性癥狀(7項)、一般精神病理癥狀(16項)共3部分組成,每個癥狀條目按照1~7級從無癥狀至極嚴重進行評分,得分范圍分別為7~49、7~49、16~112分,總分為3個分量表得分總和,分數越高表示患者精神癥狀越嚴重。本研究Cronbach′s α為0.830~0.923。
1.3.4 述情障礙 采用多倫多述情障礙量表(TAS-26)[8]判斷患者述情障礙,包括幻想、外向性思維、描述情感能力、情感軀體感受區別能力4個維度、26個條目,單項1~5分,分值越高表示患者述情障礙越嚴重。本量表Cronbach′s α為0.81。
1.4 統計學方法 采取SPSS 22.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以例數表示,采用χ2檢驗;服從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比較采用配對樣本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干預前后PTGI評分比較 見表1。
2.2 兩組干預前后SSRS評分比較 見表2。
2.3 兩組干預前后PANSS評分比較 見表3。
2.4 兩組干預前后TAS-26評分比較 見表4。
3 討論
精神分裂癥因病因復雜、病程較長,易反復發作,故患者思維行為、情感、知覺等均出現不同程度的障礙,伴發精神、環境不協調等臨床表現。隨著精神分裂癥病情的進展,患者認知功能及社會能力逐漸下降,最終導致精神障礙,加重家庭及社會負擔,進一步加重病情,使患者形成自卑人格。抗精神疾病藥物是精神分裂癥的重要治療手段,能夠控制病情、改善生活質量,但因長時間服藥后出現藥物不良反應,不利于治療效果[9]。
現代醫學研究發現,在藥物治療基礎上聯合應用行之有效的護理措施,能夠有效減輕患者病情、糾正不良認知、緩解負性情緒,促使其轉變心態,提升配合度。外界信息能夠經由人腦認知的調節及控制將其轉變為自身經驗,使機體在面對日常生活或工作等場景時進行反應。因此,需加強行為糾正、提升獨立生活水平、改善社交能力,幫助患者盡快返回社會。行為矯正是通過針對性訓練,緩解患者負性情緒,改變不良行為,促使患者盡快恢復正常認知行為及社會能力,有利于快速融入社會生活[10]。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兩組PTGI、SSRS、PANSS、TAS-26評分優于干預前(P<0.05),且觀察組優于對照組(P<0.05,Plt;0.01),說明對精神分裂癥患者治療過程中實施行為糾正聯合綜合護理有效,包括日常生活訓練、心理護理、健康教育、飲食指導、文娛訓練指導等,但仍有部分患者無法正確理解相關信息,在培養患者規律生活、糾正不良行為、維持良好生活習慣等方面針對性不足,與文儀等[11]研究結果一致。將行為矯正與綜合護理聯合應用,分階段開展護理計劃,通過循序漸進的方式,促使患者逐步養成良好個人習慣及規律作息,在護理計劃中豐富的文娛體育活動、集體活動,能夠幫助患者消除孤獨感,在與他人互動中找到自尊與自信,改善心理狀態,幫助其逐步適應家庭及社會環境,提升回歸社會的可能性。綜合護理有助于幫助患者獲得正確理解、情緒及身體感受能力,使其能夠正確表達情感,減輕癥狀,提高社會支持、精神創傷恢復能力。
綜上所述,精神分裂癥是精神疾病中的治療難點及常見疾病,通過行為矯正結合綜合護理方案,可有效減輕患者癥狀,糾正不良認知及行為,提升其社會支持,幫助患者盡快恢復獨立生活能力,利于預后。
參 考 文 獻
[1] 徐柯柯,曲雨軒.人文關懷護理對精神分裂癥患者負性情緒、自我認知及治療依從性的影響[J].護理實踐與研究,2023,20(19):2893-2898.
[2]梁偉宣.綜合護理干預在女性精神分裂癥伴睡眠障礙患者中的應用效果[J].婦兒健康導刊,2023,2(5):186-189.
[3]張培.綜合護理干預在老年合并患者護理中的應用[J].山西衛生健康職業學院學報,2023,33(4):90-92.
[4]李麗,仇愛玫.綜合護理在精神分裂癥患者中的應用研究進展[J].婚育與健康,2022,28(14):62-64.
[5]李偉玲,劉金厚.脛骨中下段骨折患者術后出院準備度與其PTGI評分的關聯性[J].河南醫學研究,2022,31(21):3919-3923.
[6]劉慧,唐利霞.2型糖尿病患者SSRS評分與其主觀幸福感的相關性[J].河南醫學研究,2022,31(20):3760-3763.
[7]汪衛東,劉寰忠,李文正,等.精神分裂癥患者發病前后飲酒行為與陽性和陰性癥狀量表評分的關聯性研究[J].中國全科醫學,2020,23(20):2514-2519.
[8]王碩,楊榮,胡淑文,等.青少年抑郁障礙患者述情障礙與自殺未遂的相關性[J].心理學通訊,2023,6(4):212-218.
[9]李智敏.齊拉西酮聯合認知療法對精神分裂癥患者認知功能的影響分析[J].中外醫療,2022,41(5):98-101.
[10]劉樹林,薛瑾艷,寇邵杰.行為矯正聯合心理治療對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不良行為習慣及精神康復的影響[J].臨床心身疾病雜志,2023,29(5):76-80.
[11]文儀,張虹,李欣妍,等.綜合護理在婦科癌痛患者鎮痛治療中應用效果的研究[J].中國藥物濫用防治雜志,2023,29(4):580-582,596.
本文編輯:譚 峰" 2024-01-09收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