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目的:探討基于分級康復理論的神經肌肉電刺激在重癥腦外傷患者中的應用方法及效果。方法:將2020年1月1日~2021年1月1日40例重癥腦外傷患者設為對照組,采用常規臨床護理措施聯合神經肌肉電刺激干預;將2021年2月1日~2022年2月1日40例重癥腦外傷患者設為研究組,根據患者病情實施分級康復理論下的神經肌肉電刺激干預措施;比較兩組日常生活能力及腦損傷預后【采用改良Barthel指數、格拉斯哥昏迷評分(GCS)】,生活質量【采用腦卒中影響量表(SIS)】,并發癥發生率,護理滿意度評分。結果:研究組干預后Barthel指數、GCS評分高于對照組(P<0.01);研究組SIS評分及護理滿意度評分高于對照組(P<0.01,P<0.05),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基于分級康復理論的神經肌肉電刺激能夠改善重癥腦外傷患者的預后及生活質量,提升患者的生活能力,降低并發癥發生率,提高護理滿意度。
【關鍵詞】
重癥腦外傷;分級康復;神經肌肉電刺激;并發癥;護理滿意度
中圖分類號:R473.6" 文獻標識碼:B" DOI:10.3969/j.issn.1006-7256.2024.19.041" 文章編號:1006-7256(2024)19-0136-03
重型顱腦損傷的發病率逐年上升,為臨床常見疾病之一[1]。盡管手術是重型顱腦損傷患者的主要治療方法,但致殘率和病死率仍然較高[2]。在這種情況下,重復經顱磁刺激治療(rTMS)已成為臨床康復中常用的輔助方法之一[3]。盡管經過治療,大多數患者仍會遺留不同程度的后遺癥,會影響其日常生活能力和整體生活質量。其中,注意力和精力的明顯下降是常見的問題,進一步影響患者的康復和生活[4]。分級康復護理是一種系統化的康復方法,它將康復過程分為不同的難度等級。有相關文獻顯示,對腦外傷患者實施分級護理能夠提高臨床治療效果,促進患者康復[5]。神經肌肉電刺激是目前重型顱腦損傷或腦卒中患者功能恢復的常見治療方式,主要是通過電刺激吞咽功能相關的神經和肌肉,使細胞動作電位發生去極化[6]。2020年1月1日~2022年2月1日,我院對重癥腦外傷患者采用基于分級康復理論的神經肌肉電刺激訓練,取得滿意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選取同期神經外科就診入院的80例重癥腦外傷患者為研究對象,多數患者存在不同程度失眠、頭暈、認知障礙等。納入標準:有完整的臨床病理學和影像學依據證明為重癥腦外傷;年齡18~75歲。排除標準:存在相關治療的禁忌證,如孕婦、肌萎縮側索硬化等;精神疾病,無法配合治療的患者;腦梗死、癡呆病史患者;心功能不全或其他臟器嚴重疾病患者;因其他原因不能完成研究患者。根據入院時間分組,將2020年1月1日~2021年1月1日40例患者設為對照組,男22例、女18例,年齡19~72(46.45±6.59)歲;受傷原因:車禍傷17例,墜傷8例,跌傷15例;顱內血腫32例,重度腦挫傷8例;其中右側肢體癱瘓18例,左側肢體癱瘓14例,語言障礙8例。將2021年2月1日~2022年2月1日40例患者設為研究組,男21例、女19例,年齡21~75(44.58±5.31)歲;受傷原因:車禍傷20例,墜傷7例,跌傷13例;顱內血腫29例,重度腦挫傷11例;其中右側肢體癱瘓16例,左側肢體癱瘓18例,語言障礙6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已告知患者或直系家屬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整個研究過程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并在其監督下實施。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待患者術后生命體征穩定后,采用常規臨床護理聯合神經肌肉電刺激干預,具體包括常規用藥護理、抗感染治療、神經肌肉電刺激選用醫用低頻失神經治療儀。使用前后用酒精棉球消毒避免感染,根據神經感應能力選擇1或2處方;電流參數:方波,頻率80~120 Hz,脈沖強度gt;80 V峰值。上肢陰離子固定頸部和肘部,陽離子于手掌根,治療15 min;下肢陰離子放置第四腰椎和腓骨,陽離子放于腳心,治療15 min;最后陽極放于患者第一胸椎,陰極放置第四腰椎兩側,治療15 min,共計45 min。2次/d,每周5 d,共計8周。
1.2.2 研究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根據患者病情實施分級康復理論下的神經肌肉電刺激干預措施。①特級護理期:針對病情狀況尚不穩定患者,需加強巡視力度,時刻觀察并記錄患者生命體征,如心率、血壓、血氧、血糖、瞳孔以及呼吸情況。若患者出現躁動,則有可能病情波動,需及時測量并改善患者顱內壓,避免出現腦水腫或腦疝。②一級護理期:當患者病情趨于穩定后,由護理人員對其進行被動康復護理介入,如肩部及各關節的展開、外旋等,以完成早期康復鍛練,避免患者肌肉壞死或壓力性損傷發生。此階段,患者大多處于昏迷且生活不能自理狀態,神經肌肉電刺激方式參照對照組所選電極位置,進行刺激。同時指導家屬為患者進行肢體按摩,2次/d,促進血液循環。結束后將身體擺放于自然放松狀態。此外,需時刻觀察患者體征變化。③二級護理期:在此階段患者的病情基本保持穩定,適合開展功能康復訓練。護理人員可向患者及家屬講解康復護理的重要性以及正確方式,以便后期患者出院后的延續性康復治療?;颊咴谧o理人員的指導下練習變換坐位、站位來訓練平衡并促進肌肉恢復。根據患者恢復情況指導進行被動和主動康復,對于關節的被動活動干預遵循由大關節到小關節逐級過渡的原則,活動量根據患者的體力適當安排。對于神經肌肉電刺激,在被動和主動運動休息1 h后進行,選用適當的穴位和運動點。根據患者的恢復情況進行針對性治療。如上肢癱瘓可選用癱瘓側肩井、肩骨禺、曲池等穴位,下肢則選用髀關和足三里,語言障礙患者選用啞門、廉泉穴,頭昏失眠者可選用風池、太陽穴進行治療。治療頻次為2次/d,每次每個穴位刺激20 min左右,總計45 min左右,每周干預5 d。④三級護理期:對患者后期出院的注意事項以及目前仍存在的后遺癥進行針對性康復護理訓練。使患者了解長期訓練的重要性以及患者需求,給予實際解決方案,進而提高患者的依從性,樹立康復信心。對于神經肌肉電刺激,針對患者存在的肢體運動障礙選擇穴位進行刺激,對于患者肢體不敏感的運動肌肉部位可以加強電刺激,2次/d,每次45 min,每周干預5 d。包含之前的護理期神經肌肉電刺激共計8周。患者出院前確定復診時間并添加聯系方式,以便后期護理人員定期電話隨訪。出院后,定期詢問患者恢復情況,并根據其康復效果和相對問題進行指導。
1.3 觀察指標
1.3.1 日常生活能力及腦損傷預后 采用改良Barthel指數評估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共10個項目,每個項目包含5個等級和對應分數。分數越低表示患者完成該項目時需依靠的幫助越多。10個項目滿分為100分,分數越高代表患者的生活能力越好。腦損傷預后采用格拉斯哥昏迷評分(GCS)評估,包括睜眼反應(E,Eye opening)、語言反應(V,Verbal response)和肢體運動(M,Motor response),每項5分,評分3~15分,分數越高表示患者意識障礙越輕。
1.3.2 生活質量 采用腦卒中影響量表(SIS)進行評估,包括手功能、行動能力、記憶與思維、交流、情感等8個方面,共59個條目,評分越高表示患者生活質量越高。
1.3.3 并發癥 統計比較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包括肺部感染、壓力性損傷、肌肉萎縮、尿路感染、腦積水,計算發生例數占組人數的百分比。
1.3.4 護理滿意度 采用我院自制的滿意度量表于患者治療第2個療程后出院前進行評估,分為護理態度、護理技術、問題解決、康復教育、疾病治療5個層面,每個層面滿分20分,總分為100分。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統計軟件分析數據。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比較采用配對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用例數和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干預前后Barthel指數、GCS評分比較 見表1。
2.2 兩組SIS評分比較 見表2。
2.3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見表3。
2.4 兩組護理滿意度評分比較 研究組護理滿意度評分(87.92±5.27)分,對照組護理滿意度評分(72.58±6.21)分,研究組護理滿意度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
3 討論
重型腦外傷是神經外科常見的疾病之一,主要原因為外力作用導致腦部損傷,救治過程時間緊、任務重,且疾病發展迅速,病情復雜多樣,其治療難度相對較大。后期康復情況也會影響到患者的生命質量,且重癥腦外傷預后恢復時間較長,恢復效果有所不同。有研究顯示,對重型腦外傷患者盡早實施分級康復護理措施,有助于促進患者腦組織和機體康復,提高其預后效果[7-8]。
本研究通過分級康復理論指導肌肉電刺激,在不同護理階段,根據患者的康復情況、功能障礙進行不同穴位的刺激,取得了較好的康復效果。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干預后Barthel指數、GCS評分高于對照組(P<0.01);研究組SIS評分及護理滿意度評分高于對照組(P<0.01,P<0.05),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表明基于分級康復理論的神經肌肉電刺激護理干預的研究組患者,兩個療程后日常生活能力和預后較對照組更好,說明該干預方式可改善患者的神經功能和營養代謝功能,增加患者的肌力;神經肌肉電刺激和分級護理理論結合提升了患者肌肉的靈活性與協調性,使感官功能康復得更好;同時增加了患者的運動量,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患者的身體素質,心肺功能得到有效恢復,避免發生壓力性損傷、尿道感染等并發癥;分級護理理論在神經肌肉電刺激的應用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醫護人員與患者的交流與依賴度,同時提高了患者的滿意度。
綜上所述,對于重型腦外傷患者實施基于分級康復理論的神經肌肉電刺激,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經和肌肉功能,提高其生活能力和生活質量,促進機體功能恢復,減少并發癥的發生,提升患者的護理滿意度,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 考 文 獻
[1] 韓慧慧.亞低溫護理在重癥顱腦外傷患者護理中的應用效果分析[J].生命科學儀器,2022,20(5):101.
[2]張華霖,費長東,周大偉,等.重型顱腦外傷患者入院后短期死亡的風險因素觀察[J].中國急救復蘇與災害醫學雜志,2023,18(7):884-887.
[3]宓洪挺,呂曉,李新科.不同情緒特征的音樂聯合經顱磁刺激對意識障礙患者神經功能恢復的評估[J].中國康復,2023,38(8):483-485.
[4]毛喜蓮,魯禮瓊,張春虎.綜合治療對腦外傷患者注意障礙的康復效果[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23,22(9):843-844.
[5]黃燕華,黃燕玲,黃金治.重癥顱腦外傷分層分級護理干預對患者的癥狀改善及睡眠質量影響[J].世界睡眠醫學雜志,2023,11(2):389-391,395.
[6]馬貴林,孫素真,王澤熙.神經肌肉電刺激聯合口腔感覺訓練對重癥病毒性腦炎合并吞咽障礙患兒的康復效果[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志,2023,27(2):195-199.
[7]于巖巖,山廣慧,金娜.分級護理制度對重癥顱腦外傷患者院內感染發生率及ICU入住時間的影響[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7,21(8):68-70.
[8]孫靜群,石倩倩,李艷霞,等.早期分級康復護理對重型腦外傷患者認知功能及并發癥的影響研究[J].中國實用醫藥,2021,16(1):186-188.
本文編輯:趙 雯" 2023-10-15收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