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目的:探討穴位按摩、針刺聯合康復訓練對腦卒中后吞咽困難患者預后的影響。方法:選取2021年6月1日~2023年3月31日收治的96例腦卒中后吞咽困難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進行營養、進食管理,嚴密監控患者吞咽、飲食狀況,做好相關不良事件的防治工作;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按摩針刺組和常規干預組各48例,常規干預組給予傳統吞咽功能康復訓練,按摩針刺組在康復訓練基礎上聯合穴位按摩、針刺干預;比較兩組干預前及干預1個月后吞咽功能【采用洼田飲水試驗和X線吞咽功能造影檢查(VFSS)】,營養狀況相關指標,生活質量【采用世界衛生組織生活質量簡表(WHOQOL-BREF)】,不良事件發生率,預后情況【采用美國國立衛生院神經功能缺損評價量表(NIHSS)和日常生活能力量表(BI)】。結果:干預1個月后,兩組吞咽功能、營養狀況相關指標及預后情況優于干預前(Plt;0.05),且按摩針刺組優于常規干預組(Plt;0.05,Plt;0.01);干預1個月后,兩組WHOQOL-BREF評分高于干預前(Plt;0.05),且按摩針刺組高于常規干預組(Plt;0.01);按摩針刺組不良事件發生率低于常規干預組(Plt;0.05)。結論:穴位按摩、針刺聯合康復訓練能改善腦卒中后吞咽困難患者吞咽功能,改善其營養狀況,降低嗆咳、噎食等不良事件發生風險,提升患者生活質量。
【關鍵詞】
腦卒中;穴位按摩;針刺;康復訓練;吞咽困難;營養狀況;生活質量
中圖分類號:R473.5" 文獻標識碼:B" DOI:10.3969/j.issn.1006-7256.2024.19.044" 文章編號:1006-7256(2024)19-0143-03
受年齡、生活習慣、藥物和基礎疾病等多方面因素影響,腦卒中的發病率一直處于較高水平。受不同發病機制的影響,出血性腦卒中和缺血性腦卒中發病期間的主要癥狀和病情進展略有不同,但因二者都存在腦組織損傷,部分患者在病情控制后仍易出現吞咽困難等癥狀,對患者的進食造成較大影響,嚴重者會因嗆咳誤吸導致吸入性肺炎甚至窒息,危及患者生命安全[1]。目前臨床對于腦卒中后吞咽困難主要以飲食管理和吞咽、進食相關功能的康復訓練為主,但康復周期較長,過程中嗆咳等并發癥發生風險仍然較高,整體干預效果并不理想。中醫特色護理是近年來新型的護理手段之一,其中穴位按摩和針刺干預在腦卒中后各類功能康復進程中均有較理想的促進效果。基于此,本研究探討穴位按摩、針刺聯合康復訓練對腦卒中后吞咽困難患者預后的影響。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21年6月1日~2023年3月31日收治的96例腦卒中后吞咽困難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符合中西醫對腦卒中的診斷標準[2-3];卒中后出現吞咽功能障礙[4];生命體征平穩;知情且同意參與研究。排除標準:其他因素所致吞咽困難;腫瘤等惡性疾病;消化、吸收功能障礙;嚴重臟器功能障礙;認知功能障礙、意識障礙,無法正常溝通;依從性較差。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按摩針刺組和常規干預組各48例。按摩針刺組男27例、女21例,年齡49~70(61.13±4.49)歲;卒中類型:腦梗死31例,腦出血17例;卒中病程12~48(31.02±7.94)d;基礎疾病:高血壓33例,糖尿病21例,血脂異常24例,冠心病19例。常規干預組男29例、女19例,年齡50~71(60.56±4.88)歲;卒中類型:腦梗死33例,腦出血15例;卒中病程12~60(31.69±8.91)d;基礎疾病:高血壓37例,糖尿病22例,血脂異常25例,冠心病20例。兩組基礎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符合《赫爾辛基宣言》相關倫理原則。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進行營養、進食管理,嚴密監控患者的吞咽、飲食狀況,做好相關不良事件的防治工作。
1.2.1 常規干預組 給予傳統吞咽功能康復訓練,包括呼吸功能訓練、唇及構音訓練、舌體訓練、吞咽攝食訓練、頭頸部訓練等,每日訓練總時長20~30 min,并根據患者恢復情況逐步增加訓練強度。連續干預1個月。
1.2.2 按摩針刺組 在康復訓練基礎上聯合穴位按摩、針刺干預。穴位按摩:取廉泉、翳風、風池及風府4個穴位采用指推法和指柔法順序進行穴位按摩,每次30 min,1次/d。針刺干預:將1.5寸毫針進行無菌消毒后,以平補平瀉手法針刺廉泉、外金津玉液、風池、風府、天柱等穴位,至咽喉出現酸麻感為宜,留針20~30 min,1次/d。連續干預1個月。
1.3 觀察指標 ①兩組干預前后吞咽功能比較:分別于干預前及干預1個月后,采用洼田飲水試驗和X線吞咽功能造影檢查(VFSS)[5]評價兩組吞咽功能變化。洼田飲水試驗流程:觀察患者在坐位狀態下吞飲30 ml溫水情況,1次完成吞飲且無嗆咳記1分、分2次及以上完成吞飲且無嗆咳記2分、1次完成吞飲但過程中有嗆咳記3分、2次及以上完成吞飲但過程中有嗆咳記4分、未完成吞飲且過程中頻繁嗆咳記5分。VFSS采用數字胃腸機及造影劑觀察患者吞咽的動態過程,評價內容由口腔期、咽喉期、誤吸程度3個維度構成,總分記0~10分,得分越高提示吞咽功能越好。②兩組干預前后營養狀況相關指標比較:分別于干預前及干預1個月后記錄兩組實際進食比例(實際進食量/標準進食量)、體質量指數(BMI)、上臂中圍(MAC)、肱三頭肌皮褶厚度(TSF)。③兩組干預前后生活質量變化比較:分別于干預前及干預1個月后采用世界衛生組織生活質量簡表(WHOQOL-BREF)[6]評價兩組生活質量變化。選擇WHOQOL-BREF中生理、心理、社會關系3個維度進行評價,各維度滿分100分,得分越高提示患者生活質量越佳。④兩組不良事件發生率比較:記錄干預期間兩組嗆咳、呼吸道感染、噎食等不良事件發生情況。⑤兩組預后情況比較:分別于干預前及干預1個月后采用美國國立衛生院神經功能缺損評價量表(NIHSS)[7]和日常生活能力量表(BI)[7]評價兩組預后情況。NIHSS由15個條目構成,滿分42分,得分越高提示患者卒中預后越差。BI由10個條目構成,滿分100分,得分越高提示患者預后越佳。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5.0軟件進行數據分析。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比較采用配對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進行χ2檢驗。以Plt;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干預前后吞咽功能比較 見表1。
2.2 兩組干預前后營養狀況相關指標比較 見表2。
2.3 兩組干預前后WHOQOL-BREF評分比較 見表3。
2.4 兩組不良事件發生率比較 見表4。
2.5 兩組干預前后NIHSS、BI評分比較 見表5。
3 討論
腦卒中作為臨床高發的一類腦血管疾病,在發病過程中因腦血管破裂或阻塞導致腦組織損傷,多數患者在腦血管癥狀控制后仍存在偏癱、吞咽困難等癥狀。腦卒中后吞咽困難多由腦組織缺血導致延髓吞咽中樞或下行神經纖維受損所致,患者在進食、飲水過程中極易出現噎食、嗆咳,嚴重影響其正常營養攝入,難以保證康復進程中的營養需求;同時部分患者可能因誤吸導致吸入性肺炎、窒息等并發癥,嚴重者甚至危及生命安全。臨床對腦卒中后吞咽困難主要以進食管理、練習吞咽操、呼吸攝食功能訓練為主,通過對口咽部位肌群功能的反復訓練,改善相應肌群對應的吞咽、呼吸、攝食等功能。康復訓練能有效改善患者癥狀,但所需的干預周期較長、訓練效果受患者主觀依從性影響較大、干預過程中并發癥風險仍然較高等問題,均會對實際干預效果造成明顯影響,導致難以達到理想的干預效果。
近年來,穴位按摩、針刺等中醫護理手段在各類急、慢性疾病康復護理中得到廣泛應用,根據患者具體病癥進行辨證分型后選擇對應的穴位進行按摩、針灸刺激,疏通瘀阻脈絡,進而達到預期的干預效果。對廉泉、翳風、風池、風府4個穴位進行按摩刺激,可相對應刺激吞咽相關感覺刺激輸入,配合常規康復訓練能進一步加快對相應肌群的控制能力;通過針刺穴位不僅能直接刺激局部肌肉神經,增強神經傳導功能,改善咽喉部肌群舒張功能,還可刺激大腦皮層,加快卒中受損神經修復,重建吞咽反射。同時,穴位按摩和針刺均能一定程度疏通瘀阻血絡,保障顱腦供血供氧,進一步加快卒中受損腦組織修復,進而修復對應的吞咽等生理功能,同時降低了吞咽困難造成的噎食、嗆咳等情況的發生風險。在常規康復訓練的基礎上行穴位按摩、針刺干預,無需患者主觀配合,通過被動接受按摩、針刺加快神經及肌群功能的恢復,再配合常規康復訓練能讓患者更明顯地感受到相應功能恢復,對康復的信心也增強;同時,穴位按摩、針刺聯合康復訓練減少嗆咳、噎食等不良事件的發生,也能降低患者對進食的排斥感,保障每日的營養需求,對其腦卒中后各項生理功能的恢復有一定的促進作用[8]。本研究結果顯示,按摩針刺組干預1個月后吞咽功能、營養狀況相關指標及預后情況優于常規干預組(Plt;0.01),WHOQOL-BREF評分高于常規干預組(Plt;0.01);按摩針刺組不良事件發生率低于常規干預組(Plt;0.05)。說明相較于單一的康復訓練,穴位按摩、針刺聯合康復訓練能有效促進腦卒中后者吞咽功能恢復,有效保障患者營養狀況,同時降低干預進程中吞咽功能相關不良事件的發生風險,其預后和生活質量更理想。
綜上所述,穴位按摩、針刺聯合康復訓練可促進腦卒中后吞咽困難患者盡快康復,加快吞咽功能的重建修復,改善患者營養狀況,降低相關不良事件發生風險。
參 考 文 獻
[1] 張金鳳,趙愛霞,梁贏,等.腦卒中吞咽困難患者發生誤吸的影響因素及護理措施[J].護理實踐與研究,2021,18(6):815-819.
[2]中國醫師協會神經外科學分會神經重癥專家委員會,上海卒中學會,重慶市卒中學會.腦卒中病情監測中國多學科專家共識[J].中華醫學雜志,2021,101(5):317-326.
[3]李平,吳鐘璇,張云如,等.中風病診斷與療效評定標準(試行)[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1996,19(1):55-56.
[4]張婧.卒中后吞咽困難的識別和管理指南[J].中國卒中雜志,2007,2(3):242-255.
[5]張俊華,邱桂才,黃慧,等.單唾液酸四己糖神經節苷脂聯合神經肌肉電刺激治療急性腦梗死合并吞咽功能障礙患者的療效觀察[J].廣西醫學,2019,41(7):827-831.
[6]李武芬,甘譜琴,李夢,等.早期精細化干預對老年腦梗死患者生活質量及預后的影響[J].中國老年學雜志,2022,42(22):5641-5643.
[7]盧建麗,韓振萍,馬將,等.醒腦開竅針刺法聯合功能訓練治療腦卒中后吞咽困難的療效及對日常生活能力的影響[J].針灸臨床雜志,2019,35(9):23-26.
[8]劉先松,董永書.針刺聯合吞咽訓練對腦卒中后吞咽障礙病人SSA評分、MNA評分及吸入性肺炎發生率的影響[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21,19(12):2083-2086.
本文編輯:趙 雯" 2023-06-23收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