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的基本認識
艾滋病(AIDS)是由HIV引起的一種嚴重傳染病,該病毒主要攻擊人體免疫系統中的CD4+T淋巴細胞,導致細胞數量減少和功能受損,從而使身體失去對外界病原體的防御能力,易于感染各種疾病和腫瘤,患者最終可能因嚴重的機會性感染或惡性腫瘤而死亡。同時,該疾病目前尚無可根治的藥物,相應的疫苗也缺乏,我國將其列入乙類法定傳染病。
艾滋病的傳播途徑
(1)性傳播:無保護性行為是最主要的傳播途徑,感染概率最高。
(2)血液傳播:通過共用注射器、針頭,或輸入含有HIV的血液及血液制品傳播。
(3)母嬰傳播:感染HIV的母親在懷孕、分娩過程中或通過哺乳將病毒傳給嬰兒。
艾滋病的癥狀
(1)急性感染期:主要是指患者在初次感染的2~4周,可能會出現不同癥狀,如發熱、頭痛、惡心、皮疹等,且一般比較輕微,并于1~3周后得到緩解。
(2)潛伏期:患者在這一階段的臨床癥狀并不明顯,但病毒卻在體內繼續復制,免疫系統逐步被破壞,該階段的持續時間通常為6~8年。
(3)艾滋病期:這是艾滋病感染的最終階段,患者可能會出現各種機會性感染,例如真菌性肺炎等,還可能并發腫瘤,嚴重威脅生命。
艾滋病的預防
(1)安全性行為:正確使用安全套,減少無保護性行為是預防性傳播的有效方法。
(2)避免共用針具:對于需要藥物注射的人群,應使用一次性針具或在專業醫療機構進行注射,嚴禁吸毒。
(3)血液安全:確保輸血、血液制品來源的安全,避免非法采血和賣血行為。
(4)母嬰阻斷:對HIV陽性的孕婦實施抗病毒治療,可有效降低母嬰傳播的風險。
(5)注意日常行為:不要共用牙刷、剃須刀等個人用品,不要隨便接受陌生人給予的煙酒等。
(6)教育與宣傳:普及艾滋病知識,增強公眾自我防護意識,減少對HIV感染者的歧視。
艾滋病的檢測與治療
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是提高艾滋病患者生存質量的關鍵。現代醫療技術使得HIV檢測變得快速且準確,常見的檢測方法包括抗體檢測、核酸檢測等。一旦確診,患者應立即開始抗逆轉錄病毒治療(ART),能有效抑制病毒復制,恢復免疫功能,顯著降低死亡率,并減少傳播風險。同時,社會的理解和支持同樣重要。HIV感染者及艾滋病患者應享有平等的醫療、教育、就業權利,不應因疾病受到歧視或排斥。
在長期與艾滋病的斗爭中,社會上存在一些誤解和偏見,如“艾滋病可以通過日常接觸傳播”“HIV感染者無法正常工作和生活”等。實際上,艾滋病不會通過握手、擁抱、共用餐具等日常接觸傳播,HIV感染者在接受有效治療后,完全可以像健康人一樣生活和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