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分析重癥加強護理病房(EICU)膿毒血癥患者行早期腸內營養(EEN)護理的效果以及對患者胃腸不耐受率的影響。方法 以2021年2月~2023年10月醫院收治的66例膿毒血癥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33例。對照組給予常規腸內營養護理,研究組給予早期腸內營養護理。比較兩組熱卡達標率、胃腸不耐受率、臨床相關指標[血清白蛋白(ALB)、轉甲狀腺素蛋白(TTR)、中心靜脈壓(CVP)、平均動脈壓(MAP)、動脈血氧分壓(PaO2)和氧合指數(PaO2/FiO2)]、病情嚴重程度[急性生理與慢性健康評分(APACHE Ⅱ)]及腎功能[血尿素氮(BUN)和血肌酐(SCr)]。結果 研究組熱卡達標率高于對照組,胃腸不耐受率低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ALB、TTR、CVP、MAP、PaO2和PaO2/FiO2優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APACHE Ⅱ評分、BUN和SCr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 早期腸內營養護理可有效改善EICU膿毒血癥患者營養狀態,降低患者胃腸不耐受率,改善循環功能、氧和功能,促進臨床轉歸。
關鍵詞:早期腸內營養護理;EICU;膿毒血癥;營養指數;胃腸不耐受率
膿毒癥是由于人體對感染反應失衡形成后導致的器官功能障礙表現,可表現為寒戰、體溫異常、心慌氣促等,治療難度大[1]。患者存在胃腸道功能障礙,胃腸不耐受風險高,嚴重影響患者營養攝入情況,不利于預后。早期給予患者有效的營養干預,對病情轉歸及預后至關重要[2]。本研究以2021年2月~2023年10月醫院收治的66例膿毒血癥患者為研究對象,分析重癥加強護理病房(EICU)膿毒血癥患者行早期腸內營養(EEN)護理的效果以及對患者胃腸不耐受率的影響。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以2021年2月~2023年10月醫院收治的66例膿毒血癥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33例。對照組:男19例,女14例;年齡20~72歲,平均年齡(44.92±2.08)歲;連續性腎臟替代治療(CRRT)治療時間1~11 d,平均時間(5.86±0.14) d。研究組:男20例,女13例;年齡21~73歲,平均年齡(45.65±2.35)歲;CRRT治療1~12 d,平均時間(6.16±0.34) d。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
納入標準:滿足膿毒血癥診斷標準[3]:具有完善的臨床資料;年齡在18歲以上;患者家屬對本研究知情并簽訂同意書。
排除標準:處于妊娠期或哺乳期;入院前按時進行透析治療;發病前有嚴重的臟器功能衰竭表現。
1.2 方法
1.2.1 對照組實施基礎腸內營養
遵醫囑給予患者經胃管泵注營養制劑,觀察有無腹脹、嘔吐表現;做好基礎護理、管道護理、用藥護理、心理護理等;密切觀察患者病情變化。
1.2.2 研究組實施早期腸內營養護理
每間隔6 h根據成人重癥病人營養治療指南完成耐受性的測定,進而對應處理。
(1)腹脹腹痛患者:Ⅰ級疼痛,腹內壓值(IAP)處于12~15 mmHg或基本不痛,保持恒定輸注速度,定時復查;Ⅱ級疼痛,可自行改善或IAP在16~20 mmHg,降低輸注速度,腹部平掃排除腸梗阻,定時復查后,可服用胃腸促動力藥物;Ⅲ級,腹痛嚴重,IAP值>20 mmHg,停止腸內營養,評定是否形成腸梗阻后,實驗室檢查干預,保持熱卡攝入量的正常[4]。(2)腹瀉患者:Ⅰ級,每日大便次數4次以下,量<500 mL,為柔軟狀,則保持穩定輸注速度,間隔半日1次復查;Ⅱ級,每日大便次數>4次,<7次,量500~1000 mL,為膨松狀),間隔6 h復查1次;Ⅲ級,每日大便次數超7次,量超
1000 mL,為水樣狀),遵照醫囑降低輸注速度,止瀉治療;Ⅳ級,即嚴重疼痛,血流動力學變化,停止腸內營養,藥物治療。(3)誤吸患者:Ⅰ級誤吸,極輕表現,量<1 mL,無咳嗽表現,抬高床頭以30°~45°為佳,應用腸內營養專用泵,持續處理后,每日口腔評估,同時翻身叩背吸痰;Ⅱ級誤吸,即量≥1 mL,咳嗽形成,停止腸內營養,支氣管肺泡灌洗,喂養管區域檢查,6 h后復查[5]。(4)惡心嘔吐:Ⅰ級,無嘔吐,維持原速度輸入,檢查喂養管位置;Ⅱ級,惡心嘔吐均存在,降低輸注速度,間隔12 h復查;Ⅲ級,同時惡心嘔吐,6 h胃殘留量250 mL以上,停止腸內營養,藥物指導后,調節營養支持方案。在完成護理后,對所有患者開展定期評估,調整護理方案。
1.3 觀察指標
(1)比較兩組熱卡達標率和胃腸不耐受率:觀察護理后第4、7天每日攝入卡路里總量和目標量,熱卡達標率=(熱卡攝入量/熱卡目標量)×100%。胃腸不耐受率:腸內營養期間出現一系列不適應表現,如嘔吐、腹脹等,或持續滴注營養液>6 h后,胃部殘留量在250 mL以上,即可判定為胃腸不耐受。(2)比較兩組臨床相關指標:采用ELISA法檢測血清白蛋白(ALB)和轉甲狀腺素蛋白(TTR)水平;測定中心靜脈壓(CVP)和平均動脈壓(MAP);抽取橈動脈血2 mL,采用ABL90 FLEX全自動血氣分析儀檢測動脈血氧分壓(PaO2)和氧合指數(PaO2/FiO2)。(3)比較兩組病情嚴重程度:采用急性生理與慢性健康評分(APACHE Ⅱ)評估,總分71分,分值越高病情越嚴重。(4)比較兩組腎功能:抽取患者空腹狀態下靜脈血3 mL,采用ELISA法檢測血尿素氮(BUN)和血肌酐(SCr)。(5)比較兩組尿量。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22.0軟件分析數據,以內部式輸入通過變量視圖進行測定,經row_count次隨機增減后,滿足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 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熱卡達標率和胃腸不耐受率比較
研究組熱卡達標率高于對照組,胃腸不耐受率低于對照組(P<0.05)。
2.2 兩組臨床相關指標比較
兩組護理前相關指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護理后ALB、TTR、CVP、MAP、PaO2和PaO2/FiO2均優于對照組(P<0.05)。
2.3 兩組APACHEⅡ評分比較
兩組護理APACHEⅡ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護理后4、7 d的 APACHE II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
2.4 兩組腎功能比較
兩組護理前尿量、BUN、SCr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護理尿量、BUN、SCr均低于對照組(P<0.05)。
3 討論
EEN支持對患者胃腸道環境穩定、降低感染率、實現營養目標非常關鍵。患者腸道內致病性微生物含量升高,移位的細菌、內毒素以及腸源性細胞因子不斷釋放,引發全身炎性反應,加重胃腸道損傷,如此不斷惡性循環,導致腸液調節機理失衡及胃腸不耐受[6]。
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熱卡達標率高于對照組,胃腸不耐受率低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ALB、TTR、CVP、MAP、PaO2和PaO2/FiO2優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APACHE Ⅱ評分、BUN和SCr低于對照組(P<0.05)。ALB和PA可較為客觀地反映機體營養狀態,PA半衰期短,可敏感地反映近期機體蛋白質代謝狀態。膿毒血癥患者機體處于相對較高水平的應激狀態,代謝快,可出現嚴重的負氮平衡,基礎營養支持效果較差,而早期腸內營養可為患者提供更多的外源性蛋白質,同時改善循環功能、氧和功能及腎功能,增強機體免疫能力。
綜上所述,早期腸內營養護理可有效改善EICU膿毒血癥患者營養狀態,降低患者胃腸不耐受率,改善循環功能、氧和功能,促進臨床轉歸。
參考文獻
[1]許麗潔,王益斐,朱偉東,等.黃連解毒湯加味治療膿毒血癥患者早期腸內營養臨床療效及干預機制探討[J].浙江中醫雜志,2023,58(9):688-689.
[2]呂智貴,林縣杰.營養支持聯合丙氨酰谷氨酰胺治療膿毒血癥的臨床療效及對GSH、GIn的影響[J].海峽藥學,2021,33(8):150-152.
[3]侯丹丹,田嬌嬌,張倩倩.以6小時復蘇目標理論為導向的急救護理對急診ICU嚴重膿毒血癥患者的影響[J].護理實踐與研究,2021,18(18):2828-2831.
[4]聶歡,費紅,張玨.全面細節護理在重癥膿毒血癥患者中應用及對其后期生活質量的影響分析[J].生命科學儀器,2023,21(z1):164.
[5]高冬艷,荊嬋,曲瑞杰,等.血清CRP、和肽素、PCT在重癥肺炎合并膿毒血癥患者的表達及聯合檢測的臨床意義[J].分子診斷與治療雜志,2023,15(6):1073-1076,1081.
[6]馮亞晶.早期腸內營養耐受性分級護理在ICU膿毒血癥患者中的應用效果[J].中國民康醫學,2022,34(5):181-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