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關節半脫位(GHS)是指肱骨頭相對于關節盂出現移位,是腦卒中患者常見并發癥之一,影響患者上肢功能的恢復。
肩關節半脫位的常見原因
肌肉變松,肌張力改變
腦卒中患者偏癱后,岡上肌、岡下肌、三角肌等肩關節周圍肌肉癱瘓,肌張力下降,肩關節囊松弛。
外力牽拉不正確
外力不正確的牽拉(如床椅轉移及站立時,只對患者患側上肢進行拖拉拽)會使肱骨頭很容易脫離正常的解剖位置。
不良姿勢
腦卒中偏癱患者早期上肢的姿勢擺放、功能訓練和轉移過程中不良的處理,均可導致肩關節半脫位的發生。
肩關節半脫位的臨床表現
(1)肩關節活動受限,特別是上舉時有疼痛感。
(2)肩胛帶下降,肩胛骨下角和健側對比較低,可呈翼狀肩胛。
患側肢體可能出現水腫、手關節活動受限、肩手綜合征等并發癥。
肩關節半脫位的預防
正確姿勢擺放
利用正確的體位擺放,將肩胛骨置于正常輕度上旋位。
仰臥位
(1)肩胛:肩胛下墊軟枕,肩胛骨上抬、前伸,防肩下垂。
(2)上肢:肩外展,肘伸展 ,腕背伸,前臂旋后,掌心向上,拇指外展,手指分開伸展。
(3)下肢:髖部墊軟枕,稍內旋,下肢中立位,膝輕度屈曲位,踝關節90°,足尖向上。
患側臥位
(1)上肢 :患側前伸(與軀干≥90°),肩部向前,患肩屈曲、肘伸展、前臂旋后、腕背伸、掌心向上、五指外展,健側置于身體上。
(2)下肢:患側在后,髖伸展,膝略屈曲,踝關節背屈;健側髖、膝均屈曲,置于身前枕頭上,如同向前邁一步。
健側臥位
(1)上肢:患側充分前伸(枕頭支撐)、肩前屈90°~130°(在其下放一軟枕支撐)、肘伸展、腕背伸、前臂旋前、手指伸展、掌心向下,健側上肢自然放置。
(2)下肢:患側髖、膝屈曲呈向前邁步狀態(枕頭支撐),踝關節背屈,健側下肢自然放置,輕微屈膝,確保肩胛骨處于向前位,防止肩胛骨回縮及受壓。
合理使用肩托
腦卒中偏癱患者可以根據自身情況選擇使用合適的輔助器具,如肩托、吊帶等,以減輕肩關節的負擔,提高關節穩定性。
適當負重訓練
將腦卒中偏癱患者的患側手放在坐位臀位水平略外側,然后讓其身體向偏癱側傾斜,利用身體重量使偏癱側上肢各關節受壓及負重,有利于增強患肢的肌力,降低肌張力,提高上肢的控制力。
中醫技術干預
中醫護理技術,如直流電藥物透入療法,不僅可通過電流刺激肌肉收縮,促進肌張力恢復,中藥還能透過皮膚加速血液循環,降低肩痛及肩手綜合征的發生,促進患者上肢運動功能的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