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 探討牙槽嵴頂入路上頜竇水提升的臨床應用效果。方法 選取2021年2月~2023年1月于醫院行上頜竇提升治療的60例患者為研究對象,將所有患者隨機分為沖頂處理組和水提升組各30例。水提升組采用牙槽嵴頂入路上頜竇水提升法,沖頂處理組采用上頜竇底沖頂提升法,比較兩組提升效果、術后疼痛、種植體穩定性和并發癥情況。結果 水提升組術后骨高度、骨提升量高于沖頂處理組(P<0.05);水提升組術后12個月骨吸收量高于沖頂處理組(P<0.05);水提升組上頜竇提升術后疼痛評分低于沖頂處理組(P<0.05);兩組種植體穩定性指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水提升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沖頂處理組(P<0.05)。結論 經牙槽嵴頂入路上頜竇水提升可有效提升上頜竇底高度,且骨提升量較大,穩定性可靠,并發癥發生風險低,矯治效果可靠。
關鍵詞:骨提升量;牙槽嵴頂入路;上頜竇;水提升;種植體
口腔種植技術是當前牙缺失治療常用的口腔修復技術,通過植入種植體可有效修復牙齒缺失、牙列缺損等問題,治療效果可靠。但部分患者上頜竇區域牙齒缺失后,剩余牙槽嵴高度不足,無法有效包埋種植體,亟需提升垂直骨量高度,滿足種植體植入需求。當前上頜竇提升術包括外提升(外側壁入路)和內提升(經牙槽嵴頂入路)兩種方式,剩余骨量在3 mm以下時通常采用外提升,但該技術創傷性較大,并發癥明顯,需降低局部創傷性,改善手術預后[1]。近年來,上頜竇內提升術發展迅速,與上頜竇外側開窗術相比,該手術創傷小,手術提升骨量效果顯著,臨床治療中甚至用于骨量在3 mm以下病例,且取得較好效果[2]。本研究旨在進一步探討牙槽嵴頂入路上頜竇水提升的臨床應用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1年2月~2023年1月于醫院行上頜竇提升治療的60例患者為研究對象,將所有患者隨機分為沖頂處理組和水提升組各30例。水提升組男17例,女13例;年齡33~65歲,平均年齡(48.96±15.86)歲,病程1~5年,平均病程(3.52±1.29)年。沖頂處理組男18例,女12例;年齡32~65歲,平均年齡(48.54±16.42)歲;病程1~5年,平均病程(3.57±1.33)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院倫理委員會批準通過。
納入標準:咬合關系基本正常;經牙槽嵴頂入路;上頜竇底形態平坦;符合上頜竇提升術指征;上頜缺牙區及周圍牙齒牙周基本健康,或牙周炎癥顯著改善;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全身系統性疾病未控制;存在上頜竇病變、頜骨病變;每日吸煙數量≥10支。
1.2 方法
兩組患者術前均做好口腔準備,及時治療牙周病變,口腔炎癥治愈后,均進行口腔頜面錐形束(CBCT)影像學檢查,根據患者植牙位點和上頜竇底狀態制定提升方案。
1.2.1 水提升組采用牙槽嵴頂入路上頜竇水提升法
局部麻醉后,經牙槽嵴頂入路,切開并翻瓣,根據上頜竇底形態后選提升上頜竇黏膜的位點(以中間位點為主),采用上頜竇內提升工具盒(CAS-KIT)的鉆頭擴大種植窩直徑,繼續擴深至上頜竇底,(隨時通過鼓氣實驗檢查)檢查上頜竇黏膜是否穿孔,無穿孔者在皮質骨穿透后液壓提升(注入足量生理鹽水)上頜竇黏膜,使黏膜與骨壁分離,骨高度超過3 mm者置入人工骨粉,經骨輸送器送入竇底,隨后實施種植體植入操作。
1.2.2 沖頂處理組采用上頜竇底(骨鑿)沖頂提升法
麻醉及術前準備同水提升組,經牙槽嵴頂入路,顯露牙槽骨,常規逐級備洞擴深至上頜竇底約1 mm,骨鑿沖頂至竇底骨板斷裂,抬升上頜竇底黏膜,捏鼻鼓氣檢查上頜竇黏膜是否穿孔,無穿孔者考慮植入種植體,骨高度超過3 mm者置入人工骨粉同水提升組,同期植入種植體。術后6個月兩組患者行永久修復術。
1.3 觀察指標
(1)比較兩組提升效果測量:于術前及術后行口腔CBCT,觀察術前牙槽骨高度及術后植入體周圍骨提升情況,測量3次取平均值(牙槽嵴頂距上頜竇底高度),計算骨提升量,追蹤隨訪12個月,觀察局部骨吸收量[3]。(2)比較兩組術后疼痛程度:采用疼痛視覺模擬評分法評估,0~10分,評分越高則疼痛越嚴重[4]。(3)比較兩組口腔種植穩定性:術后12個月測定患者種植體穩定性指數,分別測量近、遠中、頰、舌側穩定性指數,計算平均值。(4)比較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如血腫、感染、上頜竇黏膜穿孔、種植體松動等。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處理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術后骨提升量和骨吸收量比較
兩組術后骨高度均高于術前,水提升組術后骨高度、骨提升量高于沖頂處理組(P<0.05)。水提升組術后12個月骨吸收量高于沖頂處理組(P<0.05)。見表1。
2.2 兩組種植體穩定性比較
兩組近、遠中、頰、舌側各部位種植體穩定性指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疼痛評分比較
水提升組術后第1、2、3、7天疼痛評分均低于沖頂處理組,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4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兩組未見上頜竇黏膜穿孔;水提升組并發癥發生率為10.00%,低于沖頂處理組的26.67%,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3 討論
牙齒缺損患者多伴有牙槽嵴吸收、上頜竇氣化等問題,導致牙槽嵴高度下降,骨量減少,無法有效植入種植體,需積極提升上頜竇高度。傳統上頜竇提升術主要采用外側開窗提升處理,但是創口面積較大、手術過程長、對操作者技術要求較高,操作不當容易出現上頜竇底黏膜穿孔,導致部分患者無法即刻實施種植體植入,并發癥風險較高,患者(腫脹)疼痛感顯著,因此需積極優化改進上頜竇提升技術[5]。
經牙槽嵴頂入路手術可明顯降低操作創傷,減輕局部損傷,滿足同期種植需求,提高術后康復效果。沖頂法是上頜竇提升的常用方法,采用沖頂器械破壞松質骨,使其發生骨折,同時配合植骨操作,可促進成骨細胞進入竇底提升處,形成新骨,骨提升量較高,但是需要進行鑿穿骨質操作,對患者沖擊較大,不適感明顯,對牙槽嵴高度重視不足者提升能力相對有限[6]。水提升法是一種改良的上頜竇提升技術,主要采用液壓提升系統作用于竇底骨皮質,使其形成盤狀游離骨,溫和均勻的提升高度,不易損傷黏膜組織,鉆孔過程中可以有效觀察備洞進展,及時評估黏膜穿孔及破損風險,有助于保護竇底黏膜完整性[7]。水提升法的液壓提升操作相對溫和,對患者影響較小,舒適感也有所提升[8~9]。
本研究結果顯示,水提升組術后骨高度、骨提升量高于沖頂處理組(P<0.05);水提升組術后12個月骨吸收量高于沖頂處理組(P<0.05);水提升組上頜竇提升術后疼痛評分低于沖頂處理組
(P<0.05);兩組種植體穩定性指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芍嵘ǖ墓翘嵘叨容^大,可有效改善各類牙槽嵴骨量不足狀態,患者疼痛感較輕,可保持較好的穩定性。水提升方法術后骨吸收量相對高于沖頂處理,原因主要為水提升方法的提升高度相對較大,黏膜局部張力增加,隨后可出現回落情況,進而出現一定的骨吸收,但兩種提升法的骨吸收量均較小,不影響種植體植入效果[10]。在并發癥方面,水提升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沖頂處理組(P<0.05)。可知上頜竇水提升并發癥發生風險較低。
綜上所述,經牙槽嵴頂入路上頜竇水提升可有效提升上頜竇底高度,且骨提升量較大,穩定性可靠,并發癥發生風險低,矯治效果可靠。
參考文獻
[1]朱韻瑩,劉蕓,徐婷,等.伴牙源性上頜竇炎患牙拔除后行上頜竇底提升術種植修復的效果評價[J].口腔疾病防治,2024,32(3):202-208.
[2]劉夢玉,沈意涵,魏凌飛,等.顴種植、外提升復合方法治療上頜竇解剖變異1例報告[J].中國口腔頜面外科雜志,2023,21(6):621-625.
[3]解孟佳,周志霖,張雅彤,等.剩余骨高度<3 mm時聯合CGF與Bio-Oss骨粉行液壓法上頜竇內提升術并同期種植一例[J].海南醫學,2023,34(20):3008-3011.
[4]余正榮,郭水根,楊晶晶,等.短種植體聯合經牙槽嵴頂上頜竇底提升:6~9年臨床效果研究[J].江西醫藥,2023,58(10):1142-1147.
[5]張艷波,王雪峰,韓尚志,等.HA與β-TCP植骨效果及上頜竇提升種植修復臨床效果觀察[J].生命科學儀器,2023,21(5):152-154.
[6]曹白雨,林毅.APRF和CGF提高行上頜竇外提升種植術患者成骨能力的作用研究[J].醫學理論與實踐,2023,36(16):2723-2726.
[7]石晶,李倩,張露思,等.HEART溝通模式在上頜竇提升種植牙患者中的應用研究[J].臨床口腔醫學雜志,2023,39(8):498-500.
[8]陳冬雷,郝丹,葛維燕,等.單純經牙槽嵴頂入路上頜竇底提升術應用于后牙區嚴重骨高度不足的臨床效果分析[J].口腔醫學,2022,42(8):717-722.
[9]王海宇,許琪.上頜竇黏膜囊腫對牙槽嵴頂入路上頜竇底提升術的影響研究[J].浙江創傷外科,2022,27(4):651-652.
[10]周文娟,柳忠豪.經牙槽嵴入路上頜竇底提升植骨術相關并發癥及臨床防范[J].中國醫學文摘(耳鼻咽喉科學),2020,35(03):162-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