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數字鄉村發展能使農村居民更幸福嗎?

2024-11-06 00:00:00巫強胡蕾
華東經濟管理 2024年11期

[摘 要:中國進入新發展階段,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更趨向高級化與多樣化,提升農村居民幸福感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一個落腳點。文章匹配縣域數字鄉村指數和中國家庭追蹤調查(CFPS)數據,實證檢驗數字鄉村發展對農村居民幸福感的影響。基準分析結果表明,數字鄉村發展顯著提升農村居民幸福感;機制分析表明,數字鄉村通過滿足物質性需要、心理性需要和社會性需要提升農村居民幸福感;進一步分析發現,鄉村經濟、生活、治理數字化通過提高收入、促進生活便利和增強政府公信力來提升農村居民幸福感,而新冠疫情弱化了數字鄉村發展對農村居民幸福感的提升效應;異質性分析發現,數字鄉村發展對中青年和男性群體的幸福感提升作用更強。文章結論為持續實施數字鄉村發展行動、提升農村居民幸福感提供了政策啟示。

關鍵詞:數字鄉村;幸福感;農村居民;物質性需要;心理性需要;社會性需要

中圖分類號:F323;F4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5097(2024)11-0064-11 ]

Can the Development of Digital Villages Enhance the Well-being of Rural Residents?

A Perspective on the Pursuit of a Better Life

WU Qiang1a, 1b, HU Lei1a, 2

(1. a. Yangtze River Delta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er; b. Jiangsu Digital Economy Research Institute,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3, China;

2. Rural Revitalization Teaching & Research Department, Party School of

Anhui Provincial Committee of C.P.C (Anhui Academy of Governance), Hefei 230022, China)

Abstract:As China transitions into a new phase of development, the aspirations of its populace for an improved quality of life are becoming increasingly sophisticated and varied. Enhancing the well-being of rural residents is a central objective in the comprehensive advancement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initiatives. The essay employs the County Digital Village Index in conjunction with data from the China Family Panel Studies (CFPS) to empirically examine the impact of the development of digital villages on the well-being of rural residents. The benchmark analysis results reveal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digital villages significantly enhances the well-being of rural residents. Mechanism analysis indicates that digital villages contribute to the well-being of rural residents by fulfilling their material, psychological, and social needs. Further analysis reveals that the digitalization of the rural economy, lifestyle, and governance boosts the well-being of rural residents by increasing income, promoting convenience, and bolstering government credibility. However, the COVID-19 pandemic has attenuated the positive effects of the development of digital villages on the well-being of rural residents. Heterogeneity analysis indicates that the positive impact of the development of digital villages on well-being is particularly pronounced among middle-aged, young, and male demographics. The conclusion of this essay provides policy insights for the sustained implementation of digital rural development initiatives, aimed at further improving the well-being of rural residents.

Key words:digital villages; well-being; rural residents; material needs; psychological needs; social needs

一、引 言

我國已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而人民生活需要得到滿足能獲得主觀上美好的體驗和感受,幸福感得以提升[1]。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三農”問題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短板和關鍵,提升農村居民幸福感成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與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要議題。

影響幸福感的因素很多且彼此之間相互交織,具體可概括為三類:第一類是個體特征,包括年齡、性別、性格、受教育水平、工作狀況等[2-3];第二類是家庭特征,包括子女的性別與數量[4]、配偶與家庭成員關系[5]、家庭結構[6]等;第三類是社會特征,包括經濟發展[7]、社會公平[8]、社會保障[9]、生態環境[10]等。已有文獻多從某一個特征切入探討其對幸福感的影響,少有文獻解構幸福感來源于滿足多層次的需要。隨著經濟社會發展階段的轉變,人民群眾對幸福感的理解和追求也隨之改變。當前,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呈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特點,這不僅體現為人民群眾對物質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體現為人民群眾對民主、法治、公平等方面的強烈要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群眾期盼有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及更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等[11]。這些需求涵蓋了人民日常生活的各個層面,包含人民對物質、心理、社會三個層面的需要。因此,本文結合新的歷史方位下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構建幸福感來源的理論框架,提出幸福感來源于最基礎的物質性需要、較高層次的是心理性需要和社會性需要。而數字鄉村發展能否通過滿足多層次的需要而提升農村居民幸福感,是本文想要回答的問題。

黨中央高度重視數字鄉村發展的頂層設計。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實施數字鄉村戰略”,意味著中國農業農村信息化進入了全面提升的數字鄉村階段。2019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的《數字鄉村發展戰略綱要》更為新時期鄉村振興提供了數字化發展路徑。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要求持續實施數字鄉村發展行動。在相關政策推動下,以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在農業農村廣泛應用,深刻影響著農村居民的幸福感。學術界圍繞數字經濟對居民幸福感的影響展開深入研究,其大多聚焦于城市層面,考察數字普惠金融或互聯網使用對居民幸福感的影響[12-14]。僅有少數研究基于鄉村視角探討了數字鄉村發展對農民收入[15]、農戶創業[16]和農村居民消費[17]等方面的影響。張岳和易福金(2023)[18]研究發現,鄉村治理數字化轉型對農村居民幸福感有提升作用;吳本健等(2023)[19]指出,農村電子發展提升了農村居民的主觀幸福感。上述研究雖與本文思路較為接近,但其更多側重數字鄉村發展的單個方面,對農村居民幸福感的整體影響關注較少,本文則主要聚焦國家戰略對農村居民幸福感的總體效應。綜合上述文獻可知,目前系統考察數字鄉村發展與農村居民幸福感關系的研究相對較少,且缺乏更細致、更權威和更全面的數據驗證數字鄉村發展的幸福效應;此外,對數字鄉村發展的經濟維度、生活維度與治理維度提升農村居民幸福感的機制也缺乏深入的討論和細致的實證研究。

鑒于此,本文將2020年《縣域數字鄉村指數》與中國家庭追蹤調查(CFPS)數據進行匹配,從物質性需要、心理性需要和社會性需要三個層次闡釋幸福感的來源,全面考察數字鄉村發展對農村居民幸福感的影響與作用機制。與現有研究相比,本文可能的邊際貢獻在于三方面:第一,基于新發展階段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解構農村居民幸福感的來源,提出農村居民幸福感來源于滿足多層次的需要,豐富了傳統幸福感來源的理論研究;第二,使用《縣域數字鄉村指數》與CFPS的匹配數據,將縣域作為基本單元衡量數字鄉村發展水平,具有直接觸達基層優勢,為數字鄉村發展提升農村居民幸福感提供微觀數據支撐;第三,從數字技術嵌入鄉村的不同領域入手,全方位考察鄉村經濟、生活、治理數字化提升農村居民幸福感的影響機制,拓展數字鄉村發展對農村居民幸福感作用渠道的實證研究。

二、理論分析

(一)數字鄉村發展對農村居民幸福感的影響分析

數字鄉村發展是數字要素在鄉村的全面運用,全方位的數字化放大了數字要素的乘數效應,擴大了農業生產邊界,推動了農業產業鏈現代化[20],促進了資源在城鄉之間優化配置[21],縮小了城鄉差距[22],從而提升農村居民幸福感。

從數字技術運用的不同領域看,首先,鄉村經濟數字化通過實施“數商興農”與“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拓寬農產品銷路,為農村居民提供更多就業創業機會[23],從而提升幸福感;其次,鄉村生活數字化為農村居民帶來了更多信息獲取途徑,通過在線平臺獲取知識,實現線上問診,共享優質公共資源,生活更加高效便捷,進而提升幸福感[24];最后,鄉村治理數字化則利用互聯網平臺,創新治理方式,增強農村居民的參與感,提高治理效率,以此提升幸福感[25]。綜上,數字鄉村發展基于鄉村經濟、生活、治理三個維度提升農村居民幸福感。由此,本文提出假設1。

H1:數字鄉村發展能夠顯著提升農村居民幸福感。

(二)數字鄉村發展影響農村居民幸福感的作用機理

1. 數字鄉村發展與物質性需要

當前,農村地區物質條件雖得到極大改善,但城鄉差距仍然明顯,這成為影響農村居民幸福感的重要因素。提高收入使得農村居民能夠購買高品質產品與服務,從而滿足物質性需要,進而提升幸福感,是數字鄉村發展的一個重要目標,其具體路徑可歸納為四個方面:第一,數字鄉村推動農業生產方式變革,利用物聯網、智能裝備、遙感監測等發展智慧農業,對土地施肥、灌溉等進行精細管理,提升農產品品質,提高農業生產效率,促進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26],推動農村居民就業創業,拓寬農村居民增收致富渠道[27-28];第二,數字鄉村推動農業經營模式變革,借助互聯網平臺銷售,打通城市與鄉村商品的雙向流通,激活鄉村農產品消費市場,促進農民增收[29-30];第三,數字鄉村推動流通方式變革,實現農產品的精準配送,拓展農產品增值空間,讓農戶共享增值收益[31-32];第四,數字鄉村發展帶動數字普惠金融發展,為農民創業提供資金保障,顯著促進包容性增長[33]。由此,本文提出假設2。

H2:數字鄉村發展通過滿足物質性需要提升農村居民幸福感。

2. 數字鄉村發展與心理性需要

得益于我國經濟快速發展,農村居民物質性需要得到很大滿足后,其心理性需要的重要性也就逐步凸顯,日益成為農村居民幸福感的重要來源之一。根據社會比較理論,心理性需要的滿足來自尊重與自我實現的需求。當個體在人際交往中獲得認可與尊重時,憑借自己的努力實現個人的理想與抱負,幸福感得以提升[34]。一方面,農村居民借助數字化社交平臺加深與外界的交流,更廣泛地參與社區公共事務,擴展社會網絡和影響力,獲得更多的認可與尊重,從而提升幸福感[35]。另一方面,數字鄉村發展為農村居民提供更廣泛的信息獲取渠道,了解更多市場信息,有助于提升經營決策能力;農村居民還可以通過遠程教育與在線培訓等形式,增強專業技能,更有機會成為自己所期望的人,從而滿足心理性需要,提升幸福感[36]。由此,本文提出假設3。

H3:數字鄉村發展通過滿足心理性需要提升農村居民幸福感。

3. 數字鄉村發展與社會性需要

在城鄉發展不平衡的背景下,農村居民對發展機會公平的期盼尤為強烈,同時,農村養老與醫療等社會保障體系尚不完善。因此,促進社會公平、健全社會保障體系等社會性需要也成為農村居民幸福感的重要來源之一。一方面,數字鄉村發展彌補了城鄉“數字鴻溝”,可以有效消除“信息不對稱”問題,在一定程度上為農村居民提供均等化的平臺和機會,從而提升其社會地位,縮小城鄉之間的差距,以此促進社會公平[37];另一方面,數字鄉村發展通過數字化技術的應用,促進社會保障服務的全面化和透明化,拓展服務渠道和方式,增強社會保障體系的可及性和包容性,從而健全社會保障體系[38]。由此,本文提出假設4。

H4:數字鄉村發展通過滿足社會性需要提升農村居民幸福感。

三、數據、模型與變量

(一)數據來源

本文主要使用兩套數據:一是北京大學新農村發展研究院和阿里研究院共同編制的《縣域數字鄉村指數》,該數據以縣域為基本單元,全面考量鄉村基礎設施、鄉村經濟、鄉村生活、鄉村治理四個方面因素,以此構建縣域數字鄉村指標體系,對2018—2020年我國縣域數字鄉村發展情況進行全面評估(1);二是中國家庭追蹤調查(CFPS)數據,該數據每兩年調查一次,采用分層隨機抽樣的方法,覆蓋了我國31個省份(不包括港澳臺地區),較為全面地反映中國家庭與個體的社會經濟狀況,目前可得最新年份為2020年。本文將2020年上述兩套數據按照縣域進行匹配,根據戶口信息得到9 590個農村居民樣本。此外,縣域層面控制變量數據來源于2021年《中國縣域統計年鑒(縣市卷)》。

(二)模型設定

為驗證數字鄉村發展對農村居民幸福感的影響,同時檢驗鄉村經濟、鄉村生活和鄉村治理三個維度數字化能否影響農村居民幸福感,本文構建基準模型如下:

[hapijk=α0dck+β0Xi'+λ0Zj'+γ0Wk'+δk+εijk] (1)

其中:下標i、j、k分別代表個人、家庭和縣域;被解釋變量hapijk表示k縣j家庭i個人的幸福程度;核心解釋變量dck是k縣數字鄉村指數,后續將其細分為三個維度,即鄉村經濟數字化(cedk)、鄉村生活數字化(cldk)和鄉村治理數字化(cgdk);Xi'、Zj'、Wk'分別表示個人、家庭、縣域層面控制變量;δk表示縣域固定效應;εijk表示隨機擾動項。本文將標準誤聚類到省級層面,可以有效避免同省農村居民間的相關性導致結果有偏的問題。

(三)變量定義

1. 被解釋變量

本文被解釋變量為幸福感(hap)。采用分類有序變量對農村居民幸福感進行測度。2020年CFPS問卷中設有問題“您覺得自己有多幸福”,受訪者從0分到10分中選擇,0分代表最低,表示非常不幸福,10分代表最高,非常幸福。

2. 核心解釋變量

本文核心解釋變量為數字鄉村指數(dc),采用《縣域數字鄉村指數(2020)》衡量數字鄉村的發展水平[39]。本文從數字鄉村指數的四個細分維度中選取了三個指數,即鄉村經濟數字化指數(ced)、鄉村生活數字化指數(cld)和鄉村治理數字化指數(cgd),將其作為解釋變量一同納入實證分析,著重分析數字技術滲透經濟領域、生活領域和治理領域的不同機理。

3.控制變量

本文盡可能多地控制除解釋變量之外可能影響農村居民幸福感的因素,結合已有研究,共選取三個層面控制變量。其中:①個人層面包括性別(sex)、年齡(age)、婚姻狀態(mar)、學歷(edu)、工作情況(job)、生理健康水平(hea)、心態(men);②家庭層面包括家庭規模(fam)和家庭人均收入(ln inc);③社會層面包括人均GDP(ln pgdp)、產業結構情況(ins)、醫療衛生水平(ln med)和新冠確診人數(ln cov)。

各變量具體含義及對應的描述性統計結果詳見表1所列。

四、實證結果及分析

(一)基準模型回歸結果

由于被解釋變量幸福感為有序變量,因此,本文采用有序Probit模型。表2展示了基準回歸結果:第(1)列顯示,數字鄉村發展的估計系數在1%的水平上顯著為正,表明數字鄉村發展能夠提升農村居民幸福感;第(2)至第(4)列顯示,數字鄉村各維度指標系數均在1%的水平上顯著為正,表明鄉村經濟、生活、治理數字化都能提升農村居民幸福感。這可能是由于鄉村經濟數字化催生出新產業、新業態,拓展農產品銷售渠道,提升農產品知名度,帶動農村居民就業創業,從而提升幸福感;鄉村生活數字化使農村居民生活更加便捷,信息獲取渠道拓展,幸福感得以提升;鄉村治理數字化發展是通過建立在線服務平臺,提高鄉村治理效率,使得幸福感增強。表3中邊際效應分析結果表明,數字鄉村發展對幸福感較高的人群存在顯著的正向邊際效應,即當農村居民初始幸福感評分越高時,數字鄉村總指數與各維度分指數每增加一個單位,農村居民幸福感提升一個單位的概率也越大。

(二)穩健性檢驗

1. 解決內生性問題:構建工具變量的CMP估計

本文被解釋變量是個人層面主觀的幸福感,解釋變量是縣域層面數據,反向因果導致的內生性問題總體上不嚴重。為避免遺漏變量導致的內生性問題,本文盡可能在模型中加入控制變量及縣域固定效應,同時,還采用工具變量法解決可能存在的內生性問題。本部分參照通常做法,為數字鄉村指數構建兩個工具變量。第一,選取當年同省剔除本縣域的平均數字鄉村指數(avedc)作為第一個工具變量。同省其他縣域的平均數字鄉村指數不會受該地區農村居民幸福感的影響,滿足外生性的條件;而同省其他縣域的平均指數與本縣域的數字鄉村指數有較強的相關性,滿足相關性的假設。第二,選取農村居民所在地級市與杭州市的球面距離(ln dis),作為數字鄉村發展的第二個工具變量。原因如下:數字鄉村指數很多基礎指標是來源于杭州的阿里研究院,并且杭州數字經濟高度發達,對數字技術有顯著的溢出和擴散效應。因此,各地區數字鄉村發展水平與其離杭州市的地理距離有關,但是與農村居民幸福感無關,滿足工具變量的條件[33]。

鑒于前文基準回歸采取有序Probit模型,不能直接對其使用工具變量法,故本部分參考Roodman(2011)[40]的做法,將工具變量與條件混合過程(CMP)估計法結合起來,這能有效解決有序Probit模型的內生性問題。表4報告了相應回歸結果:從第(1)列結果可以看出,同省其他縣域平均數字鄉村指數的系數在1%的水平上顯著為正,說明同省其他縣域平均數字鄉村指數越高,該縣域的數字鄉村指數就越高;第(3)列結果顯示,所在地級市離杭州市的球面距離的系數在1%的水平上顯著為負,說明離杭州距離越遠,數字鄉村指數就越低;第(2)列和第(4)列結果均表明,采用工具變量法之后,數字鄉村發展對農村居民幸福感的影響仍在1%的水平上顯著為正,說明基準結果的穩健性。表4中弱工具變量檢驗結果顯示,F值遠遠大于10,最小特征值統計量大于10%的臨界值,表明不存在弱工具變量問題。

2. 替換估計方法

本部分采取更換估計方法檢驗回歸結果的穩健性,表5展示了使用Ologit模型的回歸結果。結果顯示,數字鄉村指數及各維度指數的系數在1%的水平上顯著為正,說明數字鄉村發展對農村居民幸福感的提升有明顯的正向作用,證明基準回歸的穩健性,支持了H1。

3. 替換被解釋變量

為了克服個人對于幸福等級主觀上的差異,本部分采用幸福感啞變量hap1替代有序變量進行回歸,將幸福感評分高于平均分的稱為“幸福”,賦值為1;將幸福感評分低于平均分的稱為“不幸福”,賦值為0。因為被解釋變量是虛擬變量,本部分采用Probit模型進行回歸。表6結果顯示,數字鄉村各指標的系數均在1%的水平上顯著為正,表明數字鄉村發展對農村居民幸福感有明顯促進作用,由此證明了基準回歸結論的穩健性。

4. 調整樣本數據

(1)納入2018年樣本。為了進一步驗證結論的可靠性與普遍性,本部分將2018年的兩套數據進行匹配,用2018年樣本進行重新檢驗。表7中第(1)至第(4)列結果表明,數字鄉村發展及各分維度指標提高對農村居民幸福感具有正向促進作用,進一步論證了基準回歸結果的穩健性。

(2)剔除問卷可信度低的樣本。由于CFPS問卷樣本是個人的主觀回答,因此存在回答不可信的可能性。為此本部分根據調查者對受訪者的評價,排除了填寫問卷可信度不高的樣本,以進行穩健性檢驗。鑒于2020年CFPS問卷樣本中未包含直接詢問可信度的問題,本部分選擇了“調查者對受訪者急于結束調查的程度(評分范圍為1~7分)”作為可信度的代理指標,其中,1分表示不急,7分表示非常急。本部分假設4分及以下受訪者的回答在可信度上較為可靠。據此進行回歸檢驗。表8結果顯示,數字鄉村指數及其分類指標均在1%水平上顯著為正,與基準回歸結果一致。

(3)排除精準扶貧政策的影響。精準扶貧政策為農村居民帶來了政策和希望,很可能提升幸福感。因此本部分參考尹振濤等(2021)[13]的做法,剔除位于扶貧改革試驗區的農村居民樣本進行穩健性檢驗,排除精準扶貧政策的影響。表9結果顯示,各項指數均顯著為正,可見基準回歸結果的穩健性。

五、機制分析

上述的基準回歸和穩健性檢驗充分論證了數字鄉村發展能夠提升農村居民幸福感,而前文已提出,農村居民幸福感來源于物質性需要、心理性需要與社會性需要。因此,本部分將參考江艇(2022)[41]關于中介效應的檢驗方法,探討數字鄉村發展是否通過滿足不同層次的需要來提升農村居民幸福感。

(一)數字鄉村發展與物質性需要

相較于城市居民來說,物質性需要仍然是農村居民重要的幸福感來源。本部分從收入和支出兩個角度選取中介變量衡量物質性需要,用問卷中變量“工作總收入(元/年)”的對數值(lnwinc)衡量收入情況,用“文教娛樂支出”的對數值(lncexp)衡量支出情況并進行檢驗。表10中第(1)列、第(2)列結果顯示,數字鄉村指數系數在1%的水平上顯著為正,表明數字鄉村發展對農村居民工作總收入和文教娛樂支出均有顯著的促進作用。收入提高意味著農村居民有能力滿足物質性需要,支出增加直接代表著物質性需要的滿足,因此,數字鄉村發展能通過滿足物質性需要提升幸福感。一方面,數字鄉村發展通過搭建電子商務平臺,發展直播銷售等新業態、新模式,促進農村居民收入增加;另一方面,數字化金融為農村居民創新創業提供資金保障,以此促進農村居民收入提高,滿足物質性需要,從而提升幸福感,由此驗證了H2。

(二)數字鄉村發展與心理性需要

心理性需要的滿足來源于在人際交往中得到周圍人的尊重與認可,實現自我價值。當心理性需要得到滿足之后,個人的心理健康水平提升,生活更加陽光積極。因此,本部分采用心理健康水平(meh)衡量心理性需要是否得到滿足。參照李韻秋和張順(2024)[42]的做法,選取問卷中的若干問題“我經常感到情緒低落”“我感覺生活無法繼續”“我感到孤獨”“我感到難過”等6個問題,對其回答進行編碼轉置,并計算6個問題的平均分得到一個連續變量,數字越大表示心理健康水平越高。表10中第(3)列結果顯示,數字鄉村指數的系數在1%的水平上顯著為正,表明數字鄉村發展顯著提升農村居民心理健康水平,能夠滿足心理性需要而提升幸福感,由此H3成立。這充分證明,農村居民通過各種社交平臺擴大社會關系網絡,增強社會聯系,更易產生認同感;同時,通過在線學習平臺,提升自身能力,實現自身價值,從而獲得心理上的滿足,以此促進幸福感的提升。

(三)數字鄉村發展與社會性需要

1. 基于社會公平的需要

考慮城鄉發展的不平衡,數字鄉村發展能否滿足社會性需要顯得尤為重要。本部分選取社會公平和社會保障兩個方面作為社會性需要的中介變量,分別加以驗證。選取問卷中的“您的社會地位是?”衡量社會公平(fai),用1~5分進行評分,1分表示社會地位最低,5分表示社會地位最高。表10中第(4)列結果顯示,數字鄉村的系數在1%的水平上顯著為正,這意味著數字鄉村發展通過提高農村居民的社會地位,即促進社會公平,滿足社會性需要而提升了居民幸福感,由此證明了H4。這可能是因為,數字鄉村發展促使要素在城鄉之間充分流動,促進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從而促進社會公平,提升幸福感。

2. 基于社會保障的需要

本部分選取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兩個方面作為社會保障(sec)的中介變量。對應于問卷中的問題是“以上任一種養老保險都沒有”和“以上任一種醫療保險都沒有”,回答是,取值為0,說明沒有任何養老保險或醫療保險;回答否,取值為1,說明其擁有一種或以上的養老保險或醫療保險。從表10中第(5)列、第(6)列可以看出,數字鄉村指數系數在1%的水平上顯著為正,表明數字鄉村發展顯著擴大了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的覆蓋面,有效促進了社會保障的改善。數字鄉村依托數字化信息平臺,提高保障水平和服務范圍,健全社會保障體系,提升幸福感。

六、進一步研究

前一部分全面分析了數字鄉村發展從滿足物質性需要、心理性需要和社會性需要的維度提升農村居民的幸福感,本部分基于數字鄉村發展細分維度研究其提升幸福感的機制,并驗證新冠疫情在數字鄉村發展影響農村居民幸福感中的調節作用,同時進一步考察數字鄉村發展對不同特征農村居民幸福感的影響是否存在差異。

(一)數字鄉村發展細分維度提升農村居民幸福感的作用機制

首先,鄉村經濟數字化發展通過增加收入提升農村居民幸福感。本部分選取“工作總收入”(lnwinc)作為鄉村經濟數字化提升農村居民幸福感的中介變量。表11中第(1)列結果顯示,鄉村經濟數字化顯著提升農村居民的工作收入,進而對幸福感產生正向作用。這說明,鄉村經濟數字化帶動電子商務發展及農村新業態的發展,促進流通效率提高,進而推動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提高農村居民收入,以此增強幸福感。

其次,鄉村生活數字化發展通過促進生活便利(lif)提升農村居民幸福感。本部分選取中介變量為“是否移動上網”,并根據回答構建二元虛擬變量。農村居民能移動上網表明其獲取信息的渠道增多,緩解了生活信息的不對稱。表11中第(2)列結果顯示,鄉村生活數字化的系數在1%的水平上顯著為正,表明鄉村生活數字化發展提高了農村居民從互聯網中獲得信息的能力,拓展了信息獲得渠道,由此帶來生活便利,從而提升幸福感[43]。

最后,鄉村治理數字化發展是通過提升政府公信力(gov)增強幸福感。本文采用問卷中的問題“對本縣市政府評價”(gov)衡量政府公信力,并根據回答構建虛擬變量,評價較高,取值為1;評價較低,取值為0。表11中第(3)列結果顯示,鄉村治理數字化指數的系數在1%的水平上顯著為正,表明鄉村治理數字化發展有助于政府公信力提升,從而增強農村居民幸福感。鄉村治理數字化的實施主體是政府,依托政務平臺和網絡參與機制,農村居民參與感和獲得感增強,由此提升幸福感。

(二)考慮新冠疫情的調節作用

為了進一步說明新冠疫情在數字鄉村發展對幸福感提升中的具體影響,本部分將各省份新冠確診人數作為調節變量,構建各省份新冠確診人數與數字鄉村各維度指標相乘的交互項,考察新冠疫情在數字鄉村發展促進農村居民幸福感中的調節作用。表12的結果顯示,所有列的交互項系數在1%的水平上均顯著為負,說明新冠疫情顯著降低了數字鄉村發展對農村居民幸福感的提升作用。從交互項系數大小來看,新冠疫情對鄉村經濟數字化發展提升農村居民幸福感的降低作用最大。這可能是因為,鄉村經濟數字化發展很大程度上通過促進鄉村產業發展、增加就業創業機會、提高農村居民收入提升農村居民幸福感,但該影響渠道在新冠疫情期間則難以實現。

(三)異質性分析

1. 年齡特征

考慮老年人可能存在數字失能問題,本部分按照通常做法將60歲作為劃分老年人的標準,將樣本分為16~59歲的中青年組和60歲及以上的老年組進行重新回歸。表13中第(1)列、第(2)列結果顯示,對于16~59歲的中青年組,數字鄉村發展對幸福感具有顯著的提升效應;而對60歲及以上的老年組而言,數字鄉村對其幸福感的影響不顯著。可能原因如下:中青年人群能夠充分利用數字鄉村發展所帶來的技術革新、新業態等發展機會,獲得更好的農業信息與資源,改善生活質量,從而提升幸福感;而老年人對數字技術的接受度和使用能力相對較低,總體上其估計系數不顯著。

2. 性別特征

為驗證數字鄉村發展對農村居民幸福感的影響是否存在性別差異,本部分將樣本分為女性組與男性組并重新回歸。表13第(3)列、第(4)列結果顯示,無論男女,數字鄉村發展的系數均為正,表明數字鄉村發展均能提升其幸福感。但從系數上看,男性的幸福感提升作用更強。這可能是因為,相較于女性,男性通常在家庭經濟中扮演重要角色,數字鄉村發展為其提供了更多資源和支持,促進其收入增加,獲得更大的成就感,從而提升幸福感。

七、結論與建議

當前,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背景下,“數字鄉村發展戰略”是對鄉村振興實踐難題的積極回應,對于能否順利實現共同富裕至關重要。本文構建數字鄉村發展影響農村居民幸福感的理論分析框架,并利用2020年《縣域數字鄉村指數》與CFPS的匹配數據,實證研究數字鄉村發展對農村居民幸福感的作用機制。研究發現,數字鄉村發展以及鄉村經濟、生活、治理數字化發展均顯著提升了農村居民幸福感。機制檢驗表明,數字鄉村發展通過滿足多層次的需要來提升幸福感。進一步研究發現,鄉村經濟數字化發展通過提高收入提升農村居民幸福感,鄉村生活數字化發展通過促進生活便利化提升幸福感,鄉村治理數字化發展通過提高政府公信力促進幸福感提升。這也正說明數字鄉村滲入的領域不同,幸福感的提升渠道也有不同。同時,新冠疫情降低了數字鄉村發展對農村居民幸福感的提升作用。異質性分析表明,數字鄉村發展對農村居民幸福感的提升作用對中青年和男性人群而言更強。這正說明數字鄉村在發展過程中,不同特征的農村居民感受不一,因此,應充分考慮各自不同的需求,以期全面且有效地提升幸福感。

基于以上結論,為加快數字鄉村發展步伐,提升農村居民幸福感,本文提出四個方面的政策建議。

首先,加快鄉村經濟數字化轉型步伐,促進農村居民就業創業。本文研究發現,鄉村經濟數字化轉型能有效帶動鄉村產業發展,促進農民增收,滿足農村居民物質性需要,從而提升農村居民幸福感。而現實中我國農業生產數字化水平低,以直播帶貨、農村電商為代表的新業態占比不高,農業產業鏈數字化轉型程度有限。因此,政府應引導農戶大力發展智慧農業,為農戶引進農業傳感器、水肥一體化等數字設備提供補貼,鼓勵農戶“小田變大田”,開展智能化、標準化和規模化生產,以促進農產品增產增效增收。同時,要制定各種優惠政策鼓勵農業經營主體整合現有資源,圍繞鄉村地方特色主導產業,借助電商、直播等渠道開展特色農產品宣傳等,加快形成社交電商、定制農業等新業態,實現農民增收和消費提質的良性循環,更好滿足鄉村產業振興和農村居民生產生活需求,讓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其次,提升鄉村治理數字化水平,推動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本文研究發現,鄉村治理數字化促進政府治理效率,提高農村居民對鄉村治理的參與感,從而提升幸福感。在現實情況下,農村居民很多時候是在政府驅動下扮演信息的被動接收方角色,很難與村民治理訴求實現有效交融。因此,應遵循鄉村治理規律,結合基層黨建,探索構建“數字+網格”的鄉村治理新模式,把網格服務治理觸角覆蓋到底,提升鄉村公共服務的質量與效率,促進社會公平。同時,一切從人民的角度出發,打造更加簡約便捷的“一站式”數字平臺,提供適老化的數字產品和服務,利用APP平臺和微信群服務等多元化方式,為基層政府與村民搭建溝通交流的橋梁,打通數字賦能基層治理的“最后一公里”。

再次,增強農村居民的數字素養與技能,提升數字生活參與度。本文研究發現,不同年齡的人群在數字鄉村中感受不同,說明提升幸福感程度與農村居民的數字素養有關。現實中農村老年居民使用互聯網用途相對單一,且頻率較低,難以享受數字化服務帶來的紅利。因此,加快推動數字技術下鄉,定期進行宣傳教育,開展手機及互聯網應用技能培訓,重點提高農村老年人的數字生活參與度,防止老年人群出現數字失能。同時,調動政府、學校和社會組織等各方力量,建立優質數字資源共享機制,拓展農村居民獲取信息的渠道,滿足農村居民在遠程教育、遠程醫療等方面的數字化需求,有效提升幸福感。

最后,消弭城鄉“數字技術鴻溝”,推動城鄉共同富裕。本文研究發現,數字鄉村發展能夠滿足農村居民高層次需要,這為縮小城鄉差距、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了關鍵路徑。但現實中鄉村數字基礎設施建設仍然薄弱,因此,要注重以科學的整體規劃引領數字鄉村有序發展,加快布局鄉村5G、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著力推進網絡基礎設施向村覆蓋、向戶延伸,拓展數字化應用場景,補齊鄉村數字基礎設施短板,消弭城鄉“數字鴻溝”,為實現城鄉共同富裕奠定數字基礎。同時,各地應推動數字鄉村與智慧城市協同發展,加強城鄉發展一體化建設,發揮數字技術的擴散效應和普惠效應,實現城鄉要素雙向自由流動,促進共同富裕的順利實現。

注 釋:

(1)《縣域數字鄉村指數(2018)》覆蓋28個省級行政區域(含自治區)、318個地級市行政區域(含地區、自治州、盟等)的1 880個縣級行政單位(不包含市轄區或特區);《縣域數字鄉村指數(2020)》覆蓋2 481個農業GDP占比高于3%的縣級行政單位,包括699個市轄區、328個縣級市和1 454個縣(旗、自治縣、自治旗、特區、林區)。

參考文獻:

[1]DIENER E,SUH E M,LUCAS R E,et al. Subjective Well-being:Three Decades of Progress[J]. Psychological Bulletin,1999,125(2):276-302.

[2]BLANCHFLOWER D G. Unemployment,Well-being,and Wage Curves in Eastern and Central Europe[J]. Journal of the Japanese and International Economies,2001,15(4):364-402.

[3]劉軍強,熊謀林,蘇陽.經濟增長時期的國民幸福感——基于CGSS數據的追蹤研究[J].中國社會科學,2012,204(12):82-102,207-208.

[4]陸方文,劉國恩,李輝文.子女性別與父母幸福感[J].經濟研究,2017,52(10):173-188.

[5]CHAPMAN B,GUVEN C.Revisit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rriage and Wellbeing:Does Marriage Quality Matter?[J]. 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2016,17(2):533-551.

[6]HELLIWELL J F. How's Life? Combining Individual and National Variables to Explain Subjective Well-being[J]. Economic Modelling,2003,20:331-360.

[7]陳云松,范曉光.階層自我定位、收入不平等和主觀流動感知(2003—2013)[J].中國社會科學,2016(12):109-126,206-207.

[8]VEENHOVE R. Is Happiness Relative?[J].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1991,24:1-34.

[9]DOLAN P,PEASGOOD T,WHITE M.Do We Really Know What Makes Us Happy? A Review of the Economic Literature on the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Subjective Well-being[J]. Journal of Economic Psychology,2008,29:94-122.

[10]RAM R. Government Spending and Happiness of the Population:Additional Evidence from Large Cross-Country Samples[J]. Public Choice,2009,138(3):483-490.

[11]尹杰欽,滕茜茜.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基于中國式現代化方法論的六重向度[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23,52(6):12-19.

[12]BAO T,LIANG B,RIYANTO Y E. Unpacking the Negative Welfare Effect of Social Media:Evidence from a Large Scale Nationally Representative Time-Use Survey in China[J]. China Economic Review,2021,69:101-650.

[13]尹振濤,李俊成,楊璐.金融科技發展能提高農村家庭幸福感嗎?——基于幸福經濟學的研究視角[J].中國農村經濟,2021,440(8):63-79.

[14]周爍,張文韜.互聯網使用的主觀福利效應分析[J].經濟研究,2021,56(9):158-174.

[15]史常亮.數字鄉村建設賦能農民增收:直接影響與空間溢出[J].湖南社會科學,2023(1):67-76.

[16]張雷,孫光林.數字鄉村對農戶創業的影響機理[J].華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22(3):69-82.

[17]趙佳佳,孫曉琳,蘇嵐嵐.數字鄉村發展對農村居民家庭消費的影響——基于縣域數字鄉村指數與中國家庭追蹤調查的匹配數據[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3(5):114-132.

[18]張岳,易福金.鄉村數字治理的幸福效應[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23(5):152-164.

[19]吳本健,李哲,鞏蓉蓉,等.農村電子商務發展能否提升農民主觀幸福感?[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40(2):129-146.

[20]陳曉東,楊曉霞.數字經濟發展對產業結構升級的影響——基于灰關聯熵與耗散結構理論的研究[J].改革,2021,325(3):26-39.

[21]OZTEMEL E,GURSEV S. Literature Review of Industry 4.0 and Related Technologies[J]. Journal of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2020,31(1):127-182.

[22]夏杰長,劉誠.數字經濟賦能共同富裕:作用路徑與政策設計[J].經濟與管理研究,2021,42(9):3-13.

[23]趙佳佳,魏娟,劉天軍.數字鄉村發展對農民創業的影響及機制研究[J].中國農村經濟,2023(5):61-80.

[24]沈費偉.數字鄉村的內生發展模式:實踐邏輯、運作機理與優化策略[J].電子政務,2021(10):57-67.

[25]王新波,陳祖海.數字治理賦能鄉村高質量發展:現實困境與突破策略——基于浙江省D市的案例分析[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4,44(8):150-159,187-188.

[26]胡擁軍,關樂寧.數字經濟的就業創造效應與就業替代效應探究[J].改革,2022(4):42-54.

[27]張要要.數字鴻溝與農戶家庭創業[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22,44(2):103-114.

[28]鄒美鳳,高云鳳,馬華,等.數字鄉村建設影響農戶創業嗎?[J].中國軟科學,2024(2):201-211.

[29]邱子迅,周亞虹.電子商務對農村家庭增收作用的機制分析——基于需求與供給有效對接的微觀檢驗[J].中國農村經濟,2021(4):36-52.

[30]胡蕾,巫強,姚雨秀.數字鄉村建設對農村家庭增收的作用機制——基于縣域數字鄉村指數與中國家庭追蹤調查的匹配數據[J].云南財經大學學報,2024,40(3):82-96.

[31]郝愛民.流通數字化對我國農村三產融合的影響[J].中國流通經濟,2022,36(2):36-44.

[32]丁建軍,萬航.中國數字鄉村發展的空間特征及其農戶增收效應——基于縣域數字鄉村指數與CHFS的實證分析[J].自然資源學報,2023,38(8):2041-2058.

[33]張勛,萬廣華,張佳佳,等.數字經濟、普惠金融與包容性增長[J].經濟研究,2019,54(8):71-86.

[34]何星亮.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J].人民論壇,2017(S2):65-67.

[35]ANDERSON C,KRAUS M W,GALINSKY A D,et al. The Local-ladder Effect:Social Status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J].Psychological Science,2012,23(7):764-771.

[36]黃婷婷,劉莉倩,王大華,等.經濟地位和計量地位:社會地位比較對主觀幸福感的影響及其年齡差異[J].心理學報,2016(9):1163-1174.

[37]彭艷玲,周紅利,蘇嵐嵐.數字經濟參與增進了農民社會階層認同嗎?——基于寧、渝、川三省份調查數據的實證[J].中國農村經濟,2022(10):59-81.

[38]韓慶齡.論鄉村數字治理的運行機理:多元基礎與實踐路徑[J].電子政務,2023(5):38-48.

[39]北京大學新農村發展研究院數字鄉村項目組.縣域數字鄉村指數(2020)[R/OL]. (2022-05-30)[2024-03-01]. http://www.ccap.pku.edu.cn/nrdi/docs/2022-05/202205 30144658673576.pdf.

[40]ROODMAN D. Fitting Fully Observed Recursive Mixed-process Models with CMP[J]. The Stata Journal,2011,11(2):159-206.

[41]江艇.因果推斷經驗研究中的中介效應與調節效應[J].中國工業經濟,2022(5):100-120.

[42]李韻秋,張順.“996”工作模式對配偶心理健康的溢出效應——基于CFPS2018的實證研究[J].人口與發展,2024,30(3):64-76.

[43]姜揚,鄭懷宇.數字技能與居民幸福感——基于CFPS2018數據的研究[J].人口學刊,2023,45(4):57-69.

[責任編輯:韋 燕]

收稿日期:2024-03-06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新型舉國體制下科技創新要素的優化配置研究”(23&ZD133);安徽省社會科學創新發展研究重大課題“打造鄉村全面振興安徽樣板研究”(2021ZD007);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數字經濟發展與長三角區域高質量一體化發展研究”(22JJD790037)

作者簡介:巫 強(1979—),男,江蘇丹陽人,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數字經濟,產業經濟;

胡 蕾(1988—),女,安徽黃山人,講師,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數字經濟。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免费黄色国产视频| 亚洲欧美日韩视频一区| 日韩黄色精品| 国产真实乱子伦视频播放| 欧美一区福利| 91麻豆国产视频| 欧美日韩在线第一页| 亚洲国产精品不卡在线| 亚洲国产天堂久久九九九| 亚洲AV色香蕉一区二区| 91精品国产综合久久香蕉922| 高清不卡一区二区三区香蕉| 国产亚洲精品自在久久不卡| 91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蜜桃| 亚洲欧美自拍中文| 午夜免费小视频| 精品久久高清| 国产亚洲精品91| 欧美午夜在线视频| 老色鬼欧美精品| 色窝窝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黄网在线| 日韩在线1| 国内毛片视频| 亚洲va欧美va国产综合下载| 亚洲无线观看| 日韩免费无码人妻系列| 伊人五月丁香综合AⅤ| 精品视频第一页| 亚洲国产日韩在线观看| 国产交换配偶在线视频| 国产在线精彩视频论坛| 四虎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 成年片色大黄全免费网站久久| 中文字幕乱码中文乱码51精品| 欧美翘臀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一区二区日韩欧美gif| 亚洲一欧洲中文字幕在线| 91麻豆国产精品91久久久| 国产亚洲高清视频| 91高清在线视频| 国产欧美中文字幕| 日本一本在线视频| 亚洲成AV人手机在线观看网站| 国产95在线 | 亚洲欧美日本国产综合在线|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自慰喷水| 91视频区| 在线精品视频成人网| 91精选国产大片| 国产99在线| 中文成人在线| 久久永久免费人妻精品| 中文成人在线| 国产高清在线观看91精品| 欧美区一区| 亚洲日本韩在线观看| 久无码久无码av无码| 免费Aⅴ片在线观看蜜芽Tⅴ| 成·人免费午夜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 中文字幕亚洲另类天堂| 亚洲浓毛av| 亚洲高清日韩heyzo| 国产噜噜在线视频观看| 久久久久久久久18禁秘| 最新国产高清在线| 四虎AV麻豆| 毛片免费在线视频| 日韩专区欧美| 日韩视频福利| 国产精品视频第一专区| 免费国产无遮挡又黄又爽| 国产精品尤物在线| 无码高潮喷水在线观看| 国产产在线精品亚洲aavv| 99re经典视频在线| 久久婷婷六月| 久久人妻xunleige无码| 免费看久久精品99| 欧美国产在线精品17p| 亚洲国产在一区二区三区| 在线视频亚洲欧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