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級是學校實施教育工作的基本單位,采用自主管理的模式,有助于增強學生的責任感和集體榮譽感,培養他們良好的自制能力,營造和諧有序的班級氛圍,規范學生的行為習慣,確保各項教學活動的高效開展。在班級管理的過程中,班主任充分考慮到職業中專學生的實際情況,引導學生積極地參與到班級管理活動中,通過師生的共同努力,推動班級管理水平的提升。本文立足于職業中專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和成長需求,對班級自主管理的特點和問題進行分析,并結合教育管理實踐提出幾點有效策略。
班級管理是各項教育活動有效開展的保障,也是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重要基礎。在職業中專學校,學生正處于青春期,有著較強的個性意識,如果班主任站在管理者的角度上,采用命令的口吻來要求學生,容易引發學生的叛逆心理,達不到理想的管理效果。班主任要尊重學生的個性特點,構建出以生為本的自主管理模式,增強學生的自主管理意識和能力,鼓勵全體學生參與進來,以此來提升班級管理的有效性,建設出規范有序的班集體,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和意志品質。
1 班級自主管理的特點
1.1 主體性
在班級自主管理模式中,學生的主體意識得到了增強,他們不再是被動接受管理的對象,而是轉變為班級管理的主體,積極參與班級各項事務的管理和決策。自主管理模式注重學生的自我控制和自我教育,鍛煉學生的組織管理能力、溝通協調能力、創新思維能力等,這對于學生的個人成長和未來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有助于使學生自覺地維護班級的利益和榮譽,培養他們的主體意識和責任感。自主管理模式承認學生的差異性和獨特性,允許學生在班級管理中發揮自己的特長和優勢,發展自己的個性。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特長參與不同的管理崗位,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這樣既能促進學生個性的充分發展,又可以營造民主和諧的班級氛圍。
1.2 開放性
相比于傳統的班級管理模式,自主管理具有更強的開放性。首先,自主管理的環境具有開放性。學生可以自由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意見,參與班級的決策和管理,讓學生真正感到自己是班集體的一份子。其次,自主管理的過程具有開放性。學生可以參與班級管理的全過程,包括提議、投票、決策、執行、監督等多個環節,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責任感和協作精神,使他們對班級管理的步驟和程序形成更加清晰的認知。最后,自主管理的手段具有開放性。除了主題班會、師生交1Li4N6gtNY3/BnDT8wzV3A==流等傳統的管理方式,還可以采用現代化的管理手段,比如利用互聯網、app等進行管理,有助于提升班級管理的效率和透明度。
1.3 差異性
在傳統的班級管理模式中,班主任大多會用統一化的標準來要求全體學生,這種方法忽略了學生的個體差異性。自主管理模式允許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特長和需求,參與到不同的管理崗位中,實現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這種模式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個性優勢,實現個體的充分發展,如有的學生學習成績較好,樂意幫助其他同學,可肩負起學習委員的職責;有的學生繪畫技術很好,可承擔板報設計的任務。同時,自主管理的目標不是一刀切,班主任可以根據不同學生的特點和需求,制定個性化的管理目標,引導學生在自身原有的基礎上,實現循序漸進地發展。這種管理模式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和靈活性,能夠更好地滿足不同學生的發展需求。
1.4 互助性
互助性是班級自主管理的重要特點之一。一是學生之間的互助。自主管理模式鼓勵學生之間的互助合作,通過團隊合作、小組討論等方式,相互幫助、相互學習,共同解決問題,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和溝通能力,提高解決問題的效率。二是師生之間的互助。班主任要成為學生的指導者和合作者,了解學生的需求和問題,提高班級管理的針對性和有效性。三是家校之間的互助。家長可以參與到班級管理中,與班主任和學生共同協作,形成家校之間的互助合作,促進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有機整合。中專學生的經驗和能力有所不足,通過多方互助合作的方式,可以為自主管理過程提供有力的支撐,提高班級管理的效率和質量,增強班級內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2 職業中專學校學生班級自主管理的問題
2.1 學生的責任感有待提升
在班級自主管理中,學生應該扮演積極參與者的角色,自覺地承擔相應的責任和義務。然而,一些學生缺乏足夠的責任感,導致他們在班級管理中的參與度不高,無法有效地履行自己的責任。部分學生沒有充分認識到班級自主管理的重要性,缺乏集體榮譽感和責任心。他們通常更關注個人的學習和生活,而忽視了班級整體的發展和進步。有的學生則更習慣于傳統的由班主任主導的管理模式,缺乏自主性和創造性。許多學生認為班級管理是班主任和班干部的事情,與自己關系不大,因而對班級中的各項事務、活動漠不關心。同時,一些班干部在參與班級管理工作的時候,只關心自己負責的內容,如衛生委員只管理衛生、紀律委員只關注課堂紀律等,對于班級中的其他事缺乏責任感,導致自主管理的效果不佳。
2.2 學生的抗挫折能力較差
在班級管理過程中,學生難免會遇到各種困難和障礙。中專生正處于身心快速發展的時期,他們有較強的自我意識,對班級管理充滿積極性,但很多學生遇到挫折和失敗后,就會對班級管理工作失去信心和興趣,不知道怎樣處理問題,甚至會逃避問題,導致自主管理模式難以為繼。由于家庭和社會層面的原因,現代學生在成長過程中并沒有經歷過太多的挫折和困難,所以一旦遇到問題就容易產生焦慮情緒和挫敗感。良好的抗挫折能力是學生實現自主管理的重要保障,對于他們未來的人生發展也意義匪淺,班主任要引導學生正確地看待班級管理中的困難和挫折,鼓勵學生以積極樂觀的態度來面對問題,為他們提供有效的心理支持,以此來增強學生的抗挫折能力,提升自主管理的有效性。
2.3 班級制度落實情況不佳
規范合理的制度是構建自主管理模式的基礎,但當前班級制度的落實情況并不理想。首先,學生并沒有參與到班級制度的制定環節中來,班級制度與實際學情可能存在偏差,制度內容不夠明確、全面,缺乏可操作性,部分學生對班級制度缺乏認同感,以至于制度難以有效落實。其次,許多班主任都會要求學生遵守班級制度,但并沒有建立相應的監督機制,學生即便違反了班級制度,只要不被班主任或學科老師發現,也不會受到批評。有些班主任會指派班長、紀律委員等,負責監督班級制度的落實情況,但如果監督者沒有足夠的權威和責任心,也會導致班級制度難以有效落實。最后,學生的自律性對于班級制度的落實至關重要,一些學生可能缺乏自律性,對于制度持無視或敷衍的態度,從而影響了班級制度的落實。
2.4 自主管理評價體系不健全
目前班級自主管理的評價體系不夠健全,缺乏明確的評價標準,難以對班級自主管理的效果進行合理評價,學生在自主管理過程中的表現無法得到客觀、公正的反映,存在的問題也難以得到發現和改正。同時,班級自主管理的評價主體多為班主任,學生參與度較低,以至于評價結果不夠全面和客觀,難以真實地反映學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從評價內容上來看,班主任在評價班級自主管理的效果時,通常側重結果而忽視過程,評價方式較為簡單,難以真正地體現出學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和班集體建設情況。評價是教育管理工作的導向標,是促使班級自主管理模式不斷優化改進的推動力,所以班主任要構建完善科學的評價體系,為班級自主管理模式的構建提供長期保障。
3 職業中專學校學生班級自主管理的對策
3.1 加強班集體建設,提升學生歸屬感
在班級自主管理過程中,班主任要重視對學生班集體歸屬感的培養。只有學生對班集體有了強烈的歸屬感,將自己當成班級中重要的一份子,才能升起高度的責任心,積極地參與各項班級管理事務,為了班集體的發展而獻策獻力。因此,班主任要與學生共同建設班集體,增強班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讓學生成為班級管理的主人翁。
一方面,班主任要引導學生樹立共同目標。中專生剛剛進入新的學校,面對新的環境、老師和同學,會感到比較陌生,而一個共同的目標可以將全班學生的心連起來,快速提升班集體的凝聚力。要注意的是,班級目標應當是全班同學共同制定的,而不是由班主任強加的。這個目標可以包括提高學習成績、增強班級凝聚力、豐富課外活動等。全班同學朝著同一個目標努力,可以增強學生的歸屬感。例如,班主任可以通過與學生的交流討論,制定班集體建設的總目標“團結、努力、創新、成才”,然后再分近期、中期和長期,設定三個階段的目標。
(1)近期目標:努力學習各門課程,提升專業知識與技能水平;
(2)中期目標:畢業后找到一份好的工作,獲得穩定的經濟收入;
(3)長期目標:在相關專業和行業內作出貢獻,成為國家需要的棟梁之材。
師生圍繞共同的目標進行奮斗和拼搏,為班集體的建設和發展確定基調。在共同目標的引領下,學生能夠對班集體產生很強的認同感和歸屬感,關心班級中的各種事務,進而形成良好的自主管理氛圍。
另一方面,班主任要加強班集體文化的建設,營造良好的思想文化環境,充分發揮環境育人的作用,為學生創造輕松愉悅的班級環境,以此來增強學生對班集體的歸屬感。班主任要將學生看作構成班級的主體,可以讓學生以宿舍或前后桌為單位組成小團體,并要求團體內的學生在學習、生活和情感方面互相幫助,營造出真誠、信任、團結的思想文化氛圍,發揮學生之間互相幫助、互相督促的作用。班主任要充分利用教室中的空間,比如讓學生制作五顏六色的班級大字報,在黑板報中融入班級目標,并在墻面上設置宣傳欄,用于公開表揚自主管理能力較強的學生,激勵其他學生向他們學習。此外,班主任還可以開展豐富多彩的班級活動,讓學生在參與集體活動的過程中深化與班主任、同學之間的情感聯系。通過讓學生意識到不當行為對他人造成的負面影響,學生可以在互相幫助和贊賞的環境中展示自己的優點,形成具有凝聚力的班級文化環境,使每個學生都感到自己是班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激發學生自主管理的內在動力。
3.2 尊重信任學生,增強學生管理信心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認為,每個人都有獲得尊重和自我實現的價值需求。在班級自主管理模式中,班主任要將學生作為主體,給予他們充分的尊重和信任,為學生提供情感上、心理上的支持,以此來發揮學生的能動性,增強他們自主管理的信心。具體來說,班主任要學會“放權”,把班級管理的權力交給學生,讓學生在班級中有更多的參與權、提議權和決策權,構建出明確的班級管理結構體系,并劃定班級中不同人員的職責內容,讓學生了解自己應當負責的班級管理工作。班主任可通過與學生的討論交流,對班級分工情況和職責內容作出規定。
(1)班長:協助班主任做好班級管理工作,班主任不在期間,負責班級中的全部事務;負責班集體與其他班級、老師、學校部門之間的聯系,傳達學校相關會議的內容與精神;負責監督班級制度的落實情況,定期向班主任進行匯報,及時準確地傳達班主任與學校提出的管理要求。
(2)團支書:負責新團員入團管理工作;負責團委、學生處安排的相關工作。
(3)學習委員:努力提高學習水平,起到表率作用;擔任老師的教學助手,幫助教師整理作業,傳達教學活動的相關信息;積極幫助其他同學,組織有利于提高班級學習水平的各項活動。
(4)體育委員:負責組織全體學生規范有序地上體育課;負責體育教師與班級學生之間的溝通工作;負責組織學生參加學校的各項體育類活動。
(5)紀律委員:自覺遵守班級紀律,起到良好的帶頭模范作用;監督班級制度的實施情況,對于違反班級制度的學生,有權進行記錄、提醒和上報;協助班主任和班長加強紀律管理,營造規范有序的班級氛圍。
(6)衛生委員:督促值日小組做好衛生清掃工作;做好每天的值日記錄工作;每天檢查教室及本班衛生區的情況,如發現打掃不合格的情況,可向班主任匯報,或督促值日生再次清掃。
班主任還可以設置考勤組、作業督察組等管理小組,這樣既能夠明確班級管理的內部分工,使各項管理工作的職責更加明確,避免出現個別學生承擔過重管理任務的情況。對于非班干部的學生,班主任也要充分發掘其個性特長,引導他們參與到班級管理中來,有的學生具有較高的繪畫藝術天賦,班主任可讓其重點負責班級宣傳欄、黑板報方面的管理工作;有的學生自律能力較強,可負責學習紀律監督方面的任務,為其他同學樹立好的榜樣。每個學生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班主任要善于發掘學生的潛能和特長,讓全體學生形成高漲的集體責任感,通過分工配合的方式,打造出具有凝聚力的班集體,為學生提供更多班級管理的自主權,體現班主任對學生的尊重與信任,增強學生在班集體中的參與感和責任感。
3.3 共建班級制度,根據學情不斷更新
制度是班級管理的基石,但如何制定出既科學又合理的班級制度,并確保其得到有效執行,是需要深入探討的議題。不少班主任僅是按照學校的要求來設立班級制度,未能充分考慮到班級的實際情況和學生需求。這導致部分學生無法理解或遵守這些制度,甚至出現故意違反的現象。考慮到中專生正處于青春期,他們有著一定的叛逆心理,班主任在制定和執行班級制度時,不能僅僅依賴刻板的條文來約束學生,而是要充分發揮學生在班級管理中的主體作用,引導他們在理解的基礎上自覺遵守制度。師生共同建設班級制度,營造出良好的班集體氛圍。
班主任應秉持“師生共擬共建”的原則,通過民主討論的方式來制定班級制度,鼓勵全體學生積極參與,充分考慮他們的意見和需求,使班級制度滿足學生的期望和需求。班主任可以組織學生在班會課上集體討論,共同制定課堂學習、環境衛生以及日常行為規范等方面的制度。例如,課堂學習方面包括對遲到、早退、上課說話等行為的處理;環境衛生則涉及值日生的職責和衛生狀況的評估;日常行為規范則涵蓋更廣泛的內容,如課間活動、宿舍生活等方面要求。在制定這些制度時,班主任可以先擬定草案,然后與學生一起進行討論和調整。只有當班級中超過80%的學生同意時,制度才能通過。如果反對意見較多,則需要對相關條款進行討論和修改。以“學生應當愛護公物”這一條為例,有些學生認為這一表述較為模糊。經過共同商議,班主任和學生將這一條細化,明確指出愛護的具體對象,如桌椅、燈具、掃把等,并明確不得故意破壞。師生共同制定制度,不僅能完善制度的內容,還能增強其可操作性,使學生對班級制度產生高度的認同感,自覺規范日常的學習行為、生活行為,創建和諧、有序的班級環境。
制定班級制度后,班主任還要構建相應的監督系統,以此來確保班級制度長期有效地推行下去。班主任可以實施班長負責制,要求班長密切關注班級制度的執行情況,并定期進行匯報。由于班級制度內容廣泛,班主任可以采取多種措施進行監督,如衛生檢查、物品保管責任制、民主監督等。班主任可以和班干部一起隨機檢查班級的學習紀律和衛生狀況,同時也可以鼓勵全體學生參與監督工作,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觀察班級制度的執行情況,發現違規行為后及時上報。對于違規行為,班主任需要根據嚴重程度采取相應措施。當學生犯錯時,應以教育為主,盡量采取非懲罰性的措施。例如,可以要求學生為班集體做一項公益服務,或者寫一份檢討書。這樣既能讓學生意識到自己的錯誤,維護班級制度,又能保護他們的自尊心。
3.4 運用賞識教育,激勵學生自我成長
在班級自主管理過程中,班主任要從賞識教育的角度出發,密切關注學生的成長與發展情況,多給予他們積極正面的反饋信息,讓學生從自主管理中收獲成就感和自豪感,從而不斷提升學生對班級管理事務的積極性,增強學生的自我管理和控制能力。當學生在自主管理中遇到挫折和困難的時候,班主任要及時地作出激勵性的評價,如“你最近進步很大,繼續加油”“老師相信你能做得更好”“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等,表達自己對學生的信任和支持,以此來激勵學生克服困難,不斷提升自我。
班級自主管理強調學生的主體性和能動性,為學生提供了更多的參與空間。然而,班級中學生的發展情況不盡相同,有些學生的自理自立能力較強,素質較高,能夠自覺遵守班級制度,而有些學生身上的問題比較多,如學習態度不端正、擾亂課堂紀律、自律性不強等,只有解決這些學生的問題,才能確保班級自主管理的實效性。班主任要善于發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幫助學生發掘自己的天賦和長處,如有的學生學習成績不佳,但是個熱心腸,在生活中樂于幫助其他同學;有的學生自律能力較差,但有很好的藝術天賦。班主任要拿著放大鏡去尋找學生身上的優點,并圍繞這些優點作出積極的評價,幫助學生建立自信心,激發學生自我成長、自我完善的動力,這樣既能夠解決學生的個性化問題,又能夠增強班級自主管理的效果,促進全班學生的共同成長。
4 結語
綜上所述,自主管理有助于激發學生的主體性和能動性,是一種符合新課改趨勢的管理模式。班主任要改變傳統的管理方法,從中專生的年齡特點、成長需求出發,構建科學有效的班級自主管理模式,引導全體學生參與到班級管理中來,設立共同的發展目標,給予學生充分的尊重和信任,師生共同建設和落實班級制度,并多對學生進行激勵性的評價,以此來增強學生的自主管理意識和能力,通過師生雙方的共同努力,建設出積極向上、團結友愛的班集體。
(作者單位:山東省淄博市工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