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期新征程,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把握時代大趨勢,對黨史學習教育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論述,內涵豐富,思想深邃。未來屬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高校擔負著立德樹人、培養青年成才的神圣使命,高校必須堅決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抓好后繼有人這個根本大計,為黨和人民事業發展培養一代代賡續奮斗的接班人,積極推進大學生黨史學習教育常態化長效化建設。當代大學生要“真學”黨史,就要學懂弄通黨百年奮斗的歷史意義和歷史經驗,學史明理、增智、促干,能以史為鑒開創美好新征程。深入觸摸當代大學生對黨史中的痛點、癢點、堵點,幫助他們堅定歷史信念,筑牢歷史記憶,引導他們滿懷信心地向前進、成為政治素質過硬的國之棟梁,是一個值得嚴肅思考的重大時代課題。
1 大學生黨史學習教育情況調研分析
目前有關大學生黨史學習教育情況及學生學習需求之間存在供需不平衡現象,對大學生學習黨史情況進行問卷星調查及走訪談話,掌握了大學生對黨史學習的態度和學習用力程度,思政、黨史教育現狀,并分析原因,以此有針對性地設計思政教育和課程思政,對黨史常態化教育進行科學合理的定位,將有助于大學生牢記紅色歷史,堅定理想信念。
1.1 調研樣本概述
大學生黨史學習情況調研主要采取深入座談和問卷調研兩種形式,座談調研實現了多專業覆蓋,問卷調研采用問卷星線上調研形式開展,共發放問卷700份,回收有效問卷673份。從參與對象來看,大學生涵蓋各個專業,參與人員從文科到理科,符合調研預期。問卷共24題,選擇題23道、簡答題1道。調研內容主要從題目分布上來看:大學生接受黨史學習教育的情況通過5個題目來完成;對大學生接受黨史教育的渠道來源主要通過3個題目完成;大學生主觀上對黨史學習的態度主要通過9個題目完成;大學生對學校黨史課程的教學效果評價主要通過6個題目完成;以及大學生對“四史”了解的一條主觀題。其中有657位學生用手機提交完成,還有16位打開電腦鏈接完成。完成調查問卷的大學生大部分來自江蘇,其他省份只有零星幾個。
1.2 調研情況分析
(1)大學生接受黨史學習教育的現狀
從大學生接觸黨史的時間和頻率來了解他們學習黨史的態度,問卷顯示,57.59%的大學生每周都有學習黨史,38.01%的大學生選擇偶爾學習黨史,1.96%說從來沒學過,還有2.45%不清楚自己多久學一次,其中認為自己接觸過黨史學習教育的有78.3%。樣本中半數以上的大學生(54.98%)會經常關注校園廣播、文化長廊、橫幅、展板等有關黨史知識宣傳,36.38%只是偶爾會關注。7.18%很少關注,剩下的1.47%沒有關注過。也只有44.7%的大學生會經常用手機瀏覽黨史相關網頁,其他基本很少。可見差不多半數學生能經常接觸和學習黨史。
(2)大學生接受黨史教育的渠道來源
大學生一般通過課堂教學來學習黨史,87.44%的大學生覺得思政課課堂會涉及黨史教育,72.59%的專業課教師課堂也會涉及黨史教育,說明專業課教師也注重黨史教育,將思政教育融入課堂教學,讓學生在專業學習中逐步了解黨史。而對學生黨史教育獲取的主要渠道做調查,發現大部分學生接受教育的渠道還是課堂教學,所以應該注重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的教學效果,辦出特色,辦出品牌,做有吸引力的課堂。
cy82rAI2fZf0Cj4LV4KJCGffdO7pXq3qUWf9kliAl3s=(3)大學生對黨史學習的態度
大學生要“真學”黨史,就是要學深悟透,知信行統一才是黨史學習教育所要達到的效果,“真學”也就要他們思想上重視、態度上認真、行為上踐行。調查中67.32%的學生認為大學生有必要深入了解黨史,只有17.13%認為可以了解但沒必要深入,說明大部分的學生還是希望能接觸這方面學習,但還是缺乏深度學習,不能學深悟透。大多數大學生關注國家和黨的政策,會主動學習了解黨史,他們學習黨史的動機因人而異,有42.09%的學生因為國家政策而去了解學習黨史,32.14%的學生因為個人興趣學習黨史,而只有16.48%的學生想要提高自身的政治素養才去學習黨史,其他因為個人就業需要(3.1%)、應付各類考試(3.43%)等帶有目的性地去學黨史。從學習黨史的用途分析,其中90.38%的學生認為學習黨史能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黨史觀和三觀,72.43%的學生認為可以增長知識,66.88%的學生認為學習黨史可以端正自己的入黨動機,能用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的行為,63.62%認為能幫助傳承紅色基因,55.79%的學生認為可以提高自身的綜合素養,而只有14.03%的學生認為學習革命精神意義不大。說明大部分大學生都意識到黨史學習的意義,以及對黨史學習教育的肯定,并對黨史學習有強烈的獲取需求,但能否真正入腦入心還有存疑,能做到學、思、用貫通恐怕為數不多。
(4)大學生對黨史學習方面的內容訴求
大學生自身在學習黨史中覺得內容單調枯燥(45.35%)、學習途徑太少(47.96%),也有40.46%的學生認為自己是被動式學習,其他的學生都基本不關注所以對內容訴求較少。而對于學習形式的調研發現他們更樂于觀看影視作品,而征文、比賽等形式并不常見。在對“大學生認為學校應如何加強黨史知識教育”問題時,57.42%的學生認為該加強課堂講授,開設黨史、新中國史課程等多種宣傳途徑,潛移默化地深入到學生思想中,30%的學生則覺得應創新和豐富實踐活動形式,激發學生參加的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只有6.69%的學生認為通過閱讀相關的書籍,提高黨史教育課堂活力,增強教師教育的實效,只有5.87%的學生認為應根據學生對知識需求,有針對性地增強教學趣味性等。在對“學校舉辦的黨史類報告、講座、論壇活動中不足”選擇排在前五位的分別為:缺乏高層次、高水平的講座;說教式的洗腦活動;專業性太強,聽不懂;內容單調枯燥,沒有吸引力;形式單調,交流較少。而只有29.53%的同學認為較好,沒有不足。調查結果說明大學生對黨史教育學習還是有自己的見解和看法,也有自己的訴求。
他們對“自身學習黨史知識中存在的問題”也比較清晰,其中排在前三位的是不感興趣、相關內容枯燥、相關途徑太少。其他則認為學習用處不大、沒有時間、離現實太遠、教師灌輸式教學等等。可見學生對于黨史學習還是不夠上心,態度上不夠重視,真學真悟火候還不夠。在對“校園廣播、展板、文化長廊、橫幅等有關黨史知識宣傳”的調查中,選擇排在前四位的分別為內容單調枯燥、形式簡單不吸引人、更新慢、創新不足。因此多數學生希望學校能夠提供更多的黨史學習方式,關心學生思想上的成長和提升。針對“您認為學校應如何加強黨史知識的教育”這個問題,有66.39%的學生認為需要增加黨史、新中國史等課程的講授。其中有59.71%的學生認為應該通過多元化的方式進行宣傳,通過多個途徑的宣傳提高黨史影響力;有58.56%的學生選擇通過參加不同的實踐活動完成相關學習,44.54%的學生選擇了“調動學生積極性,閱讀相關的書籍”,這表明學生認為積極參與學習過程以及通過閱讀來拓寬知識面是非常重要的。緊隨其后的是“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增強教育的實效”,這意味著學生也非常重視教師的教學能力和教育質量,認為這對提升學習效果有很大幫助。從學生學習需求的調研來看,超過半數學生選擇的前四項學習需求可見學生對學校黨史教育還是有所期待,就調研情況來看,大學生學習黨史并沒達到真學真悟的效果,究其原因有很多方面的影響因素。
2 大學生思政教育、黨史學習現狀分析
2.1 大學生思想現狀
高速發展的信息化和數字化時代,引發人們的思想產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現代年輕人普遍刷著抖音、看著視頻,被動接受這些快餐式、靈活多變、空洞的思想。而決定了未來能否承擔起黨的事業和接班人的“00后們”,經調查發現,他們整體的政治素質和思想道德現狀較好。在政治意識上,他們總體能夠堅定政治方向,但政治理論學習相對不足,政治意識有待加強,且部分學生面臨政治信仰危機的挑戰。在道德素質方面,盡管整體水平較好,但仍存在誠信缺失和禮儀不足的問題。人際交往上,大多數學生能夠和諧相處,但也有部分學生表現出消極應對的態度。在社會就業與生存壓力增大的背景下,學生普遍將就業作為主要學習目標,注重考取證書、獲取專業技能和實踐能力的鍛煉,而對職業道德和思政教育課程的重視程度相對較低。這種功利性的學習態度可能導致學生的覺悟不高,全面發展潛力受限。因此當代大學生需要培養自己正確的思想道德取向,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促進自身發展。
2.2 思政教育現狀
在價值觀多元化的今天,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學與知信行統一的標準還有很大的差距,而大學生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重要階段就是在高校就讀期間,在初高中卻都忙于學習,因此高校作為學生成長成才的平臺,擔負著“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重要使命。受傳統教育理念的影響,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學工作的效果并不理想,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學內容傳統單一;不同部門之間缺乏聯系和協作,專業教育與思政教育脫節,使思政教育的效果事倍功半;教學方式單一,思政課教師和輔導員是學生思政教育的主要責任人,但思政課教師以教材為主要教學內容,未聯系生活實際進行舉例,導致課堂趣味性不強,通過點名的方式迫使學生參與聽課,學生在沒有興趣的情況下,思政教育效果不佳。
2.3 黨史教育現狀
常態化開展大學生學習黨史教育,引導大學生真正做到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學深悟透其中道理,做到入腦入心,才有助于大學生自身的成長成才,才能早日成為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從線上問卷調查的結果來看,部分大學生在黨史學習方面主體意識不強,缺乏內在的驅動力和主動性,往往處于被動接受的狀態,這導致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創造能力有所弱化。當前,大學生黨史學習教育主要集中在理論教學上,內容略顯枯燥乏味,教育方式單一,難以讓學生產生深刻的情感體驗,進而造成大學生對黨史學習的興趣和熱情不高,學習主動性較差,學習效果也相應打折。在教育形式上,主要以傳統的上課和講座為主,缺乏立體、生動的實踐教育活動,使得教育方式顯得單調乏味;黨史學習教育未實現常態化,許多高校沒有將黨史教育放在一個重要位置,文件布置多,口號喊得多,但實際做法少,有時停留在形式主義上,黨史專業課程設置幾乎很少;黨史教育跟隨上級文件走,階段性教育雖明顯,但未能做到長期有效實施。
3 大學生黨史學習的重要意義
《關于推動黨史學習教育常態化長效化的意見》指出,“推動黨史學習教育常態化長效化是建設馬克思主義學習型政黨的一項長期重要任務。”學史明理、增智、促干,能以史為鑒開創美好新征程。大學生學習黨史,能幫助他們堅定歷史信念,筑牢紅色記憶,引導他們滿懷信心地向前進,成為政治素質過硬的國之棟梁。
新時期新征程,開展黨史學習教育意義重大,黨的歷史是最生動、最有說服力的教科書。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黨歷來重視黨史學習教育,注重用黨的奮斗歷程和偉大成就鼓舞斗志、明確方向,用黨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堅定信念、凝聚力量,用黨的實踐創造和歷史經驗啟迪智慧、砥礪品格。”而將黨史教育常態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對大學生的發展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通過問卷調查并結合教育教學經歷,發現大學生對黨史了解程度不夠,黨史與大學生實踐之間距離大。需要通過不同渠道加強宣傳促進大學生對黨史的了解,通過親身實踐縮短黨史文化和大學生之間的距離,把黨史教育作為豐富思政教育的渠道,激發大學生的學習興趣,以便將黨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培養出優秀的大學生。這有利于增強大學生的“四個自信”,有利于大學生堅定理想信念,踐行初心使命,有利于大學生增強“五個認同”,厚植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情感,有利于大學生傳承紅色基因,繼承黨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有利于大學生樹立正確黨史觀,自覺抵制歷史虛無主義。
4 將黨史學習有效融入思政教育的策略
(1)深入學生,了解實情。新時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與時俱進,要以問題為導向,必須深入實際,去學生中走訪調研,了解學生所需所盼。客觀研判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黨史學習現狀,是做好思政課程和黨史教育的前提與基礎。學生的思想摸得準、摸得實,才能有的放矢,才能以問題為導向解決實際思政教學難點、堵點。
(2)完善思政教育,深化學習內容。思政課程是學校黨史教育的主渠道,以史為鑒,學史明理,把鮮活的黨史實例融入思政課程內容,深化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內容,使大學生在歷史知識的滋養中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獲得感。并充分利用校內相關學科資源,設計好黨史選修課模塊,選育好紅色主題精神,構建起內容互補、相互銜接的黨史教育教學體系。
(3)理實結合,融入日常。通過發揮學生校園文化活動的教育引導、陶冶情操、鼓舞激勵等功能,堅持把黨史融入學生活動中,如創建黨史校文化墻,充分利用校園公告欄宣傳展示,堅持定期開展黨史故事系列宣講課,充分利用大學生主題黨日、團日活動,設計黨史主題的黨團活動,充分利用重要的歷史節點開展黨史教育,充分利用入學教育、畢業儀式、升國旗、唱國歌等定時舉行的儀式活動,將黨史教育素材巧妙地融入其中,使學生在參與這些活動時也能接受到黨史教育的熏陶。同時,社會實踐作為大學生的第二課堂,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們應充分利用紅色文化實踐活動,通過鮮活的歷史事實,深化大學生對中共黨史的認識和理解,讓“行走的黨史課”成為學生生動的學習體驗。此外,還應通過各類學生文化活動的沉浸式教育,春風化雨般地激發學生愛黨愛人民、熱愛祖國、建設祖國的自豪感,不斷豐富黨史教育的形式與內涵,使黨史教育更加生動、有趣且富有成效。
(4)創新載體,拓展學習渠道。在社會日益信息化的今天,要進一步重視建設與拓展黨史教育的活動載體。以專業課為學習載體,融入黨史思政教育,專業課教師在把握各專業課程特點和思維方法的同時要深入挖掘其中的黨史、思政元素,發揮多學科優勢,以專業技能知識為載體,將黨史中有關職業道德以及“工匠精神”等科學精神常態化融入專業課程。如袁隆平、吳孔明等先進科技工作者在農業中的突出貢獻融入農學類專業課程,增強服務“三農”的意識以及推動鄉村振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5)數字賦能,隨時學習。數字時代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通過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等手段獲得黨史理論知識,改變傳統單一的獲取方式。積極搶占以互聯網為中心的新興媒體,開辟黨史教育第二課堂學習路徑,充分利用論壇、微信、微博、短視頻、微電影和QQ群做好黨史學習教育工作。堅持利用學習強國app平臺學好黨的歷史。同時,以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為代表的新興傳播媒介迅速崛起,將黨史在大學生中傳播帶入到了一個全新的信息化時代。在“微”時代背景下,要本著“趨利避害”的原則,加強黨史傳播的“微”陣地建設,抵御消極、頹廢、錯誤甚至反動的思想文化信息。教師利用AI技術、虛擬現實技術(VR)、混合現實技術(MR)、全息幻影成像等技術,豐富黨史課堂直觀教學,實現“線上+線下”“實體+虛擬”的混合教育模式,可沉浸式構建虛擬場景,讓學生“穿越”時空,真切感受歷史情景氛圍,啟智潤心,達到心靈震撼和共鳴的效果,為黨史理論教學課堂帶來了視覺、聽覺、感覺的全新升級。
(6)集多方力量,協調推進。黨史融入大學生思政教育222e50a384a3d9b4919fb0bf2deba853是一項系統工程,其構成要素繁多、涉及面廣泛、影響因素復雜,需要學校各個部門乃至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和協作。為了有效推進這一工作,學校應充分落實教學部門、宣傳部門、群團組織、學生社團等各方在“黨史育人”方面的職責,將高校內的黨史教育資源進行全面整合,形成協同育人的強大合力。同時,學校還應健全和完善師資保障機制,積極引進和培養專業的黨史教師,加強他們的培訓力度,著力推進黨史師資隊伍的專業化建設。此外,學校還應完善投入保障機制,設置專項的科研、教學和培訓經費,確保黨史教學和科研所需的軟硬件投入得到充分保障,從而為黨史融入大學生思政教育提供堅實的支撐和保障。各部門各司其職、整體聯動、協調配合,優化完善各個環節的相互作用、相互耦合的當代大學生黨史教育常態化體系,形成共同推進黨史教育常態化工作的強大合力。
歷史是最好的營養劑,注重用黨的奮斗歷程和偉大成就鼓舞斗志。新時代開展黨史學習教育,明確方向,用黨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堅定信念、凝聚力量,用黨的實踐創造和歷史經驗啟迪智慧、砥礪品格。幫助廣大學生筑牢理想信念,強化初心使命,以昂揚姿態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賡續奮斗。
本文系2022年度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專題項目“黨史教育常態化融入大學生思政教育策略研究”(項目編號:2022SJSZ1163)資助、2020年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項目編號:2020SJB1035)資助。
(作者單位:揚州市職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