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文化的形成與發展和中國共產黨的成長歷史同向而行,將紅色文化融入中職歷史教學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和義不容辭的責任,又是實現立德樹人教育根本任務的寶貴精神財富。必須牢牢把握好紅色文化融入中職歷史教學以唯物史觀為指導思想、立德樹人為教學理念、家國情懷為價值旨歸、歷史解釋為培養途徑等的重要原則,找準策略,才能更好地實現中職歷史學科的立德樹人根本目標。
2020年中等職業學校歷史課程標準的落地生根,標志著歷史課程正式成為中等職業學校公共基礎必修課程,擔任著立德樹人教育根本目標。紅色文化承載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艱苦奮斗的百年歷程,精神內核飽滿,尤其是紅色文化融入中職歷史教學不僅具有理論說服力,更有獲取生動教材資源和社會實踐的便利性。因而將紅色文化融入歷史教學不僅能夠增強歷史趣味性和生動性,讓學生真正感悟紅色歷史歷程中所釋放的精神內核,增強中職學生對紅色文化形成的情感認同與價值認同,更能在未來職業生涯中將內化于心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外化于行。概而言之,把握好紅色文化融入中職歷史教學的原則和策略,使其與職業學校功能和責任相聯結與契合是非常必要的。
1 前提基礎:紅色文化與中職歷史學科具有內容的耦合
“紅色文化既包括物質文化形態的革命遺址、文物、博物館、紀念館、展覽館、烈士陵園等,又包含非物質形態的依托于物質文化形態的情感態度和價值理念”,生成于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開放百年奮斗歷程之中,是見證中國人民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人間奇跡的紅色遺存和紅色精神;凝聚著近代中國百年以來歷代仁人志士救亡圖存反對外族壓迫以早日實現民族獨立國家富強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而中職歷史學科基礎模塊內容中包含中國古代史、中國近代史和中國現代史三部分,其中紅色歷史集中于中國近代史部分,本質內容就是通過歷史學科教學,使得學生了解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偉大的艱苦斗爭,經過新民主主義革命贏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從而把一個極度貧弱的舊中國逐步變成一個初步繁榮昌盛、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社會主義新中國歷史的過程;通過學習使學生成長為具有正確民族觀、國家觀和文化觀,最終促使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培育養成。因而,從內容視角來看兩b52ed4357809552471bcbade46608c59者具有高度耦合之處,紅色文化資源融入中職歷史學科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又有著義不容辭的責任。
2 基本依循:紅色文化融入中職歷史教學的原則
紅色文化與中職歷史學科內容的耦合,解決了兩者融合“為什么能”問題。但中職歷史教學對象具有特殊性,一般而言表現為責任擔當意識不足、抗挫能力較弱等,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正處于塑造養成過程,為此,必須結合中職學生學情具體情形,把握好紅色文化融入中職歷史教學中的重要原則。
2.1 以唯物史觀為指導思想,確保紅色文化融入中職歷史教學的科學性
馬克思主義先驅者李大釗先生曾言:“故歷史觀者,實為人生的準據,欲得一正確的人生觀,必先得一正確的歷史觀?!边@一“正確的歷史觀”就是唯物史觀。唯物史觀是馬克思在深刻總結人類社會全部實踐活動基礎上,通過考察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規律,揭示人類社會的物質生產狀況是一切精神的根源,是真正“揭示人類社會歷史客觀基礎及發展規律的科學的歷史觀和方法論”。紅色文化以體認中國共產黨在革命、建設、改革與開放過程的“人、事、物、魂”為表現形式,具有客觀性、真實性、穩定性,是中國共產黨人崇高理想信念的直觀展現和客觀呈現,與歷史學科相互依存,彼此聯結融合。中職歷史課程新課標也明確提出唯物史觀是其核心素養之一,并且規定它是其他諸素養得以達成的理論保證。因而在歷史教學中,必須旗幟鮮明地舉起唯物史觀這桿大旗,重視唯物史觀與歷史教學深度融合工作,堅持“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的原則,引導學生對重要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歷史現象做出科學的闡釋和客觀的評價,形成正確的歷史價值取向。概而言之,唯物史觀基本原理和方法滲透在歷史學科的教育教學全過程,是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有效路徑,更是抵御歷史虛無主義的堅強武器,傳承和賡續紅色文化,將紅色文化融入中職歷史教學過程中,必須始終堅持以唯物史觀的科學方法論為指導思想。
2.2 以立德樹人為教學理念,確保紅色文化融入中職歷史教學的育人性
立德樹人作為教育根本任務,從來都是教育持之以恒的育人理念,更是現代化教育高質量內涵式發展的重要遵循。黨的十八大以來,將立德樹人教育理念逐步提升到新高度和新層次,多次突出強調立德樹人在我國教育發展中的重要地位,提出立德樹人是一系列教育新理念、新思想、新觀點之根本,是學校教育立身之本的價值導向,將立德樹人理念上升到國家教育發展的戰略地位。黨的十八大、十九大報告都明確闡釋“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并“要把立德樹人貫穿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各領域”等觀點;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再次強調“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強化現代化建設人才支撐”,必須“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立德樹人為教育理念,為教育高質量發展提供的頂層設計和根本目標,必須貫徹到教育教學全過程。歷史學科具有獨特的育人價值,能夠幫助學生增強歷史使命感和責任感,提高學生人文素養,針對全體中職學生開設的歷史課程,其初始目標就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因而紅色文化融合中職歷史教學,不僅是高質量上好歷史課的要求,更是回應中國式職業教育發展的時代主題和堅持課程目標的基本要求。
2.3 以家國情懷為價值旨歸,確保紅色文化融入中職歷史教學的目的性
“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中職歷史成為全體中職學生公共基礎必修課,根源于服務中國式現代化發展和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要求。家國情懷作為中職歷史課程五大核心素養之一,在諸多核心素養中占據突出位置,是學習和認識歷史在思想情感、觀念態度等方面的重要體認,彰顯著核心素養的價值追求,一定程度上是歷史學科的價值旨歸。而紅色文化生長于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和團結人民開創中國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歷史進程中,是近代以來中國歷史文化最絢麗的篇章,成為中華民族精神重要組成部分和情感載體,涵養著豐厚的中國共產黨人家國情懷因素,是培育家國情懷的重要資源。因而在中職歷史教學中,教師堅持以家國情懷核心素養的培育為價值旨歸,深入挖掘歷史學科中有關家國情懷的內容,將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走向偉大復興的歷史以及由這一歷史澆鑄的具有資政育人意義的燦爛歷史遺存恰當融入教學過程中,增進學生對偉大祖國、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以彰顯出中國共產黨人引領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走向富強的強大精神力量。
2.4 以歷史解釋為培養途徑,確保紅色文化融入中職歷史教學的專業性
“歷史解釋是指在一定歷史觀的指導下,以史料為依據,對史事進行理性分析和科學評判的態度、能力與方法”。不僅是中職歷史課程的核心素養之一,更是進行歷史教育的科學且專業的教學方法。因為“所謂歷史的事實,便是解喻中的事實。解喻是活的,是含有進步性的;所以歷史的事實,亦是活的,含有進步性的”“正確的歷史解釋是對歷史作出合乎社會發展規律的解釋”,即在歷史教育過程中,要通過專業人員的“解釋”來了解歷史發展的過程,并在理解過程中獲得對歷史事實的思考和體會,實現解釋者與被解釋者之間深度對話。中職學生由于特殊的學情,對于史實的認知和體會較淺,甚至無法實現自我教育,這就需要在將紅色文化融入中職歷史教學中,教師要利用多元史料證據對紅色文化進行深度解釋與建構,深入淺出,作出符合黨史、現實和邏輯要求的解釋,保證正確的科學性和思想性的前提下,引導學生形成對紅色文化史實的正確認知與思考,增進學生對紅色文化的認同感。
3 路徑探索:紅色文化融入中職歷史教學的策略
紅色文化在中職歷史教學中具有獨特的課程思政教學元素和育人功能,是實現立德樹人的重要因素,因而傳承好紅色文化不僅需要在課程教學中做好教學設計,也要立足實踐、關聯到職業教育特征,精準發力。
3.1 打造紅色課堂,構建紅色歷史的知識圖譜
課堂是開展教學的主陣地,也是紅色文化融入中職歷史教學最直接、最基本的路徑選擇。一是教師情景式引導。依據紅色文化鮮明的時代性、深厚性等特征,要想實現紅色文化與教學內容的有機融合,教師應在遵循課程標準要求的前提下,通過創設紅色情景以構建學習內容與學習行為之間的橋梁,引導學生主動提高認知深度和價值遵循。如可以通過多媒體展示紅色電影、短視頻與圖片,播放紅色歌曲等再現歷史情景,使得學生能夠身臨其境地體悟一幅幅波瀾壯闊的紅色史篇。二是學生沉浸式探究。“沉浸是人們基于對事物的興趣,在情境中全身心投入,忘卻周圍環境與時間存在的一種心理狀態”。課堂教學的關鍵在于學生由受眾客體轉變為表現主體,讓學生擁有學習過程的主動權代替教師的主觀控制權,能夠有效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因而引導學生沉浸式探究革命事跡的發展進程,如課堂扮演、史實表演、紅歌唱演等,能夠更好地提升教學效果,促進學生形成深刻的知識圖譜。
3.2 講好紅色故事,提升紅色文化的融入效度
紅色故事是指“中國共產黨人領導人民爭取國家強大、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蘊含著革命精神,昭示著時代價值,激勵著革命傳人”。在歷史教學過程中,紅色故事能夠為中職歷史課提供案例素材,成為鍛造學生成為時代新人的精神指引,因而教師可以通過“故事寓意知識”和“知識滲透故事”的方式,堅持以歷史邏輯為前提的基礎上,引經據典,挖掘豐富的紅色故事、紅色事跡,向學生講述黨的百年波濤洶涌、燦若星河的紅色文化史。但在講述紅色故事時應注意以下要點:一方面,以教師為主體,故事題材的選擇必須符合教學內容和教學目的要求。應挖掘與教學內容相一致的故事主題,不能為講故事而偏離了教學內容,這是本末倒置的。中職學生本就因特殊學情歷史客觀知識偏弱,歷史知識圖譜未能形成系統的體系,需要教師的正確引導和培養。另一方面,堅持知識性和趣味性相統一。中職學生學情特殊,枯燥無味的內容無法激起學生的課堂興趣,教師可以借助生動語言、學生自我講述等方式提高課堂效率。
3.3 延伸紅色空間,推動紅色文化的傳承實踐
實踐教學作為課堂教學的重要補充方式,能夠有力地使學生在觀念中認識并接受紅色文化的客觀內容,實現對紅色文化內涵的深層次感悟理解,從而在情感中受到紅色文化所表達的情感、意志的驅動和激勵。因而在教學中,教師應主動擴展紅色文化學習的空間,推動學生對紅色文化的主動傳承實踐,如場景式實踐教學,即綜合利用紅色文化基地場所陣地,使學生身處其中、身臨其境地感知先烈為實現民族獨立、國家富強而不怕犧牲的精神,在紅色文化場景和事件氛圍中增進感悟、引發震撼的教育目的和育人功能。或者體驗式實踐教學,即借助社會實踐調研團隊、學校社團、共青團團員培育等活動平臺,利用節日、紀念日等各種契機在紅色文化實踐基地開展實踐活動,積極參觀與教材相關的遺址、主動尋訪革命先烈故事等,拓寬紅色文化教育渠道,引導學生在紅色文化育人功能作用下實現自信、自覺,從而實現紅色文化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3.4 挖掘紅色精神,關聯職業教育的特殊屬性
作為中等職業教育公共基礎必修課程的歷史學科,理應服務于職業教育的發展,是職業教育內涵式發展的重要一環。中國共產黨在長期革命實踐中形成的先進紅色文化,不僅蘊含著崇高的精神內涵和道德情操,還彰顯著先輩們的堅定理想信念,這與新時代培養中職學生職業精神具有較高的契合性和聯通性,對學生形成正確職業理想、良好職業道德和職業行為具有較強的促進和推動作用。因而在歷史教學中,教師應深入挖掘與中職學生相聯動的紅色精神食糧,如“紅船精神”“小崗精神”中的敢為人先的首創精神;堅定信念、艱苦奮斗、實事求是的“井岡山精神”;顧全大局、嚴守紀律、緊密團結的“長征精神”等。通過制定紅色教學目標、教學內容,以文化人,實現紅色精神與職業精神塑造與改造的統一,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精神和職業道德,從而成為時代發展需要的高技能高素質相統一的職業人。
4 結語
作為中職歷史教師,自身也要深化對紅色文化認知,汲取紅色文化中的內涵精神并持之以恒地踐行,做紅色文化傳承的引領示范者,在新時代背景下,引導中職學生傳承紅色精神、弘揚時代正氣,成為一名合格的高素質高技能人才。
(作者單位:上海市高級技工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