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具體普遍性視域下新的文化生命體的四維審視

2024-11-08 00:00:00牛婷婷劉昕
理論月刊 2024年10期

[摘 要] “新的文化生命體”概念是習近平文化思想的重大創新,是“第二個結合”的具體運用,彰顯著中國共產黨在中國式現代化語境下對馬克思主義的守正創新,以及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弘揚。馬克思具體普遍性思想為闡釋新的文化生命體的內涵實質、歷史底蘊、實踐基礎、價值意蘊提供了哲學視野與思維方式。馬克思主義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既有契合性又有差異性,二者的交織耦合構成了新的文化生命體的生成前提。新的文化生命體既體現著中華文明歷史穿透力的縱向延伸,又揭示出其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橫向拓展;既融合了中國式現代化的偉大歷史實踐,又揭示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向現代化轉型的價值轉換;彰顯了全人類的共同價值,創造了兼有“中國特色”和“世界共性”的人類文明新形態。

[關鍵詞] 習近平文化思想;“第二個結合”;新的文化生命體;具體普遍性;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DOI編號] 10.14180/j.cnki.1004-0544.2024.10.011

[中圖分類號] D6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544(2024)10-0086-08

基金項目:重慶市博士研究生科研創新項目“馬克思對黑格爾普遍性與特殊性關系思想的改造”(CYB23139);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研究專項課題“新疆南疆高校思政課本土教學資源開發與利用研究”(20JDSZK049)。

作者簡介:牛婷婷(1996—),女,西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劉昕(1968—),女,重慶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習近平總書記在2023年6月2日召開的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提出了“新的文化生命體”這一標識性概念,指出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結合’的結果是互相成就。‘結合’不是‘拼盤’,不是簡單的‘物理反應’,而是深刻的‘化學反應’,造就了一個有機統一的新的文化生命體”1。生命體作為不同因素的有機統一體,是十分復雜的系統,每一生命體都能夠根據自身同其他生命體和世界的互動,演化出不同的可能性,朝著不同方向發展。而由不同文化要素和文化符號所構建的文化體系作為人的實踐活動的產物,也被打上了人的烙印,具有一種接近于自然生命體的特性,可以被視為一種文化生命體。具體性是一切生命體的原則,是包含著豐富的特殊性的普遍性。準確來說,這種具體性是一種具體普遍性。不少思想家都把握到了這一點,比如黑格爾就將具體普遍性當作其辯證法的核心,以此來搭建自己的理論大廈。但是由于受到唯心主義的影響,黑格爾錯誤地將思想具體等同于現實具體,陷入了頭足顛倒的境地。而馬克思在吸收黑格爾思想內核的基礎上對其進行了歷史唯物主義改造,認為“具體總體作為思想總體、作為思想具體,事實上是思維的、理解的產物……是把直觀和表象加工成概念這一過程的產物”1。在此基礎上,他指出了具體普遍性的理論內涵:“具體之所以具體,因為它是許多規定的綜合,因而是多樣性的統一。”2

新的文化生命體作為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結果,并非二者之間的簡單抽象和歸納。它既有一般的、原生的文化生命體的共性,又具備了超越以往文化生命體的特性。它突破了馬克思主義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原本的文化形態,在構成要素、內容特性、形式表現等方面實現了深層次的文化再造。新的文化生命體是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馬克思主義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成果的概念化表達,具有鮮明的社會現實性和歷史性。作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表征和文化形態,新的文化生命體雖具有豐富的中國元素,卻并未背離人類歷史發展中的普遍主義向度。它旨在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從根本上彰顯全人類的共同價值,由此使文化生命體中的特殊性和普遍性緊密交織在一起,生動彰顯著具體普遍性的原則。

當前學界主要從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第二個結合”、文化與文明的關系、世界歷史等視角對新的文化生命體予以探究,并在一定程度上觸及新的文化生命體和具體普遍性的內在關系。如吳曉明在探討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時代使命時指出,“文化的結合”應擺脫抽象普遍性的教條,而堅持“從抽象到具體”的具體普遍性。魏華在“第二個結合”所蘊含的科學思維方法層面上指出,“第二個結合”發展和深化所造就的新的文化生命體正確處理了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關系問題。劉文嘉在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訴求層面指出,在民族國家實現現代化轉型的過程中,文化是最能夠鮮明體現“特殊的普遍性”邏輯的領域和維度3。因此,以具體普遍性思想為理論視野來解讀“新的文化生命體”概念,不僅能從整體上把握其生成,也能更好彰顯其中國價值和世界效應,從而為人類文明新形態的發展提供啟示。

一、從“第二個結合”把握新的文化生命體的理論架構

“新的文化生命體”概念的提出具有重大意義,只有準確理解馬克思主義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在契合和有機統一關系,才能正確把握其理論內涵,從而恰當處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之間的關系。

首先,契合既指不同事物間在本性、特征或內容等層面的相通性,也指不同事物因“合得來”而具備相同的生長方向,進而具有互補和互融的潛能。造就新的文化生命體的前提是馬克思主義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存在高度契合性,這為二者間的通達提供了紐帶。高度契合性指二者具有內在的本質關聯。馬克思主義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間的契合不僅是歷史的必然性要求,而且具有現實的可能性基礎。盡管作為農耕文明產物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同作為工業文明產物的馬克思主義之間存在一定的文明形態差異,但中華文明本身就蘊含著超越民族性、區域性的普遍要素和價值,正是這些要素和價值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同極具世界性的馬克思主義之間產生交織耦合。比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的“民為邦本”“知行合一”“革故鼎新”等文化元素同馬克思主義高度契合,從源頭上對二者的結合何以可能作出了解答。交織耦合的過程表明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間的結合不是一種外在反思的強加,也不是一種外部文化形態的嵌入,而是二者本身固有價值屬性之間所發生的深度嵌合。但需要指出的是,這種高度契合性并不是無差別的抽象同質化,而是以事物之間的相互差異為前提和基礎,“承認差異、認識差異,經過差異之間的認識,產生一種新的力量、新的意識,將差異融化在這種新的意識之中,這種融化并不是把差異消失掉”1。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間的結合以差異為基礎:正是二者在時代背景、思想體系、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差異,才使得它們具有各自的思想文化特性,而這一差異性恰好為彼此之間的互補和融合提供了可能性空間。馬克思主義是在一定的文化土壤中孕育的,它本身是人類文明發展成果的一部分,需要結合一定的民族歷史條件和文化以實現本土化。作為西方文明產物的馬克思主義“在各個歷史時期與不同民族國家相照面的過程中,之所以獲得無與倫比的生命力與實踐力,正是由于實現了自身與他者的不斷‘互化’”2。新的文化生命體之所以具有蓬勃的生命力和超出國界的號召力,正是由于其蘊含著文明的交融。在交融過程中,兩種異質文化發生了全局性的融通,催生出兼具兩種文化內核的新文化形態。“抽象普遍性的文化邏輯必須要在自身差別化的活動中實現分殊,以特定民族的文化表達來實現這種普遍一般性。”3馬克思主義作為西方文明的產物之所以能與中華文明相互交融,是因為其自身有強大的生命力、創造力與對話能力;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極大的潛能,亟待更新和轉型,且僅靠內在力量短期無法實現自我更新。馬克思主義為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供了思想動力,在保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文化基因和寶貴元素的同時實現了內在層面的本土化轉換。

其次,在彼此契合基礎上展開的結合并不是單向的,而是雙向的,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間發生了時代交融和理論互釋,通過對不同文化形態合理因素的吸收、消化和再創造,造就了新的文化生命體。“結合”一詞在《辭海》中被解釋為“凝結在一起”4,引申為人或事物間發生密切聯系,事物雙方形成同向驅動的主動聯結。這就是說,二者的結合不是機械的嫁接,不是話語概念的簡單拼湊,而是“雙向奔赴”,是內嵌著馬克思主義的理論主脈和中華民族精神命脈的化學反應,是具有民族特性、本土特質、時代屬性與現代高度的結合。這一結合不是教條意義上的死搬硬套,否則就會淪為抽象疊加,從而造成方鑿圓枘的后果;也不是一種數學意義上的排列組合,如此就會使二者形似神異。相反,它們是內在統一、相互成就、相得益彰的關系。結合的雙方是既對立又統一的矛盾體,二者在辯證融合中既讓馬克思主義成為中國的,又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現代的,最終在互相成就的基礎上孕育出新的文化形態。“新的文化生命體”這一概念兼具馬克思主義“魂脈”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根脈”,具有時代賦予的新特征和生命力,指引了中華文明的演進方向。

最后,從具體普遍性的視角來看,一方面,馬克思主義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普遍性,在由資本邏輯開創的世界歷史展開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就已經具備了樸素的社會主義元素,體現了“前資本主義”屬性;而馬克思主義作為對資本邏輯開創的現代文明的批判,其所主張的“自由人聯合體”具有豐富的社會主義因素。這正是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高度契合之處。另一方面,二者又具有差異性和特殊性,馬克思主義指向的是建立在資本邏輯批判基礎上的現代文明,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產生背景是建立在自然經濟基礎上的傳統文明。具有“前資本主義”屬性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可避免地具有一定的時代局限性,它只有聯結現代文明才能持續存在和發展。新的文化生命體作為具體普遍性的有機體,將相互區別的環節和眾多特殊性容納在自身之內,是一個以自身為中介,不斷揚棄自身矛盾,從而實現自身發展的有機系統。因此,要想把握“新的文化生命體”這一概念,就不能抽象地將馬克思主義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機械拼湊,而是必須深入具體的歷史情景和當下實踐,由此實現二者的相互構造。

以具體普遍性來界定新的文化生命體的內涵實質,能夠使其區別于以普遍主義和特殊主義的思維方式將傳統與現代二元對立的文明觀,沖破西方現代文明抽象化、形式化、先驗化的虛假表達。由結合造就的新的文化生命體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特殊性和現代化的普遍性有機融合,形成了一個具體普遍的有機體。任何生命有機體都表現為完整的統一體,新的文化生命體同樣如此。盡管各個文化生命體之間不能相互交換、彼此替代,但各個文化生命體之間能夠相互交流、相互學習,從而形成一種符合整個人類文明的文明形態1。新的文化生命體背后的價值體系不同于西方文明所宣揚的“普世價值”,因為新的文化生命體既順從現代化世界歷史的普遍性規律,又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它并不否定文明的多樣性,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夠超越自身的個體性,將普遍規律同自身的特殊性相結合,從而為其他國家和民族的發展提供普遍性的規律和指引。同時,其現代化的普遍性維度也并不會消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特殊性,這就使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在同世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鑒中呈現出鮮明的文化特性。

二、從社會歷史探賾新的文化生命體的歷史底蘊

任何生命體都是在具體的時空情景之中生成的具體普遍性的有機體,具有歷史性維度,文化生命體也不例外。新的文化生命體有著深厚的歷史底蘊和鮮明的歷史邏輯,其生成和實現總體上呈現為一個歷史性的過程。因此,只有把新的文化生命體放進歷史脈絡中,才能更為清晰地洞察其全貌。厚植于五千多年文明歷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所以具有強大生命力和活力,一方面在于中華文明本身所具有的歷史穿透力的縱向延伸,另一方面在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橫向拓展,應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部結構與外部要素的交融作用中來把握新的文化生命體的歷史邏輯。歷史是現實的源頭,任何現實的變革無不是歷史演進的結果,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一方面實現自我發展,另一方面在現代化的進程中實現具有現代性的發展,二者構成了新的文化生命體的歷史邏輯2。作為文化生命體,中華傳統文化具有自我革命性、自我創新性、自我批判性等主體性特征,將差異性、批判性、否定性作為自身發展的內在環節。由此,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統一的文化實體在發展的過程中不斷將自身主體化,最終呈現為一個具有內在差別的、將普遍性與特殊性融為一體的有機統一體。這就為新的文化生命體的生成奠定了堅實基礎。

首先,中華文明具有縱向延伸的歷史穿透力。文明具有時間性和歷史性,處于不斷發展變化中,新的文化生命體是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綿延傳承與賡續發展中誕生的。因此,需要從歷史出發深入探究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縱覽中華文明的歷史長河,它能夠在長期的交流互鑒中尊重各個民族的差異性,將各個民族的特殊性作為內在環節納入自身之中。在資本邏輯主導的西方現代化興起前,中華文明作為文化生命體經歷了數千年的獨立發展道路,呈現出完整獨立、富有生機的形態,這一形態的具象化特征表現為突出的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從時間向度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各個王朝的賡續承繼為主體,體現出文明的連續性特征。文化生命體作為具體普遍的有機體,其形成體現為具體歷史過程的展開,而“支撐我們這個古老民族走到今天的,支撐5000多年中華文明延綿至今的,是植根于中華民族血脈深處的文化基因”3,這種具有深厚歷史性意蘊的文化基因就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華文明作為文化生命體充分展現了中華民族的主體性和生命力。它守正不守舊,勇于面對新的事物和力量,具有強大的自我革新的力量。從空間向度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多元一體的文化地理區域為主體,體現出文明的統一性特征。追求大一統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共識,在中華文明的發展過程中,各民族形成了一種多元一體、團結內聚的統一體,各民族的文化也逐漸相互融合。中華文明作為文化生命體所形成的統一性并不是一種要求取消各民族特殊性的抽象普遍性,不是一種沒有差異的同一性。這種統一性所要追求的是:在文化認同的基礎上超越民族界限、血緣關系、宗教信仰、風俗習慣、價值觀念等,在立體多元的文化場域中實現文化融合。在這個文化生命體內,各個民族在追求本民族發展的同時,也將國家的整體利益考慮在內;國家在實現整體發展的同時,也將各民族的特殊性作為內在環節加以保留。因此,中華文明是在特殊性基礎上形成的具體普遍性的文明實體。

其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可以通過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實現橫向拓展。中華傳統文明曾一度占據世界文明的高地,被賦予普遍性意義,成為一種高階的文明形態。然而,在傳統文明與現代文明的交錯中,西方列強依托堅船利炮的優勢,以暴力手段打開了古老中國的大門,影響和支撐中華文明幾千年延續發展的傳統文化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這迫使中國放棄以“中央之國”自居的既有立場,轉而關注西方的現代工業文明,逐步探索傳統文化的現代化轉型。從洋務運動到五四運動,有志之士依次從器物、制度、思想等層面效仿西方,然而他們對傳統文化走向現代化發展的探求沒有任何前途,都以失敗而告終1。無論是洋務派、維新派、文化復古派還是“全盤西化”派,其關于傳統文化走向現代化的方案都與中國的歷史現狀水土不服。原因在于,他們不加反思地將西方文明的現代化模式從外部直接移植套用到具有獨特復雜國情的中國大地上,這一局限性決定了他們不可能將傳統文化引向現代化的正確方向。歷史實踐證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若想走向并最終實現現代化發展,必須依賴馬克思主義的激活和指引。

具有先進性、科學性的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后,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供了一個極佳的更新機遇。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中華傳統文化才真正開始掙脫封建主義桎梏,開啟了自身的現代化轉型。這意味著傳統文明與現代文明在中國大地上的接榫和交融。在此過程中,馬克思主義作為指導思想不能僅以理論的形態停留在文化生命體的外部,而是要將自身充分轉化為其內在有機組成,成為“具體的馬克思主義”,深度嵌入文化生命體。“所謂具體的馬克思主義,就是通過民族形式的馬克思主義。”2這一民族形式實質上就是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形式。新的文化生命體實質上將馬克思主義深嵌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向度之中,由此更深層次、更高維度地豐富拓展了文化形態論,超越了西方單一性、抽象性、思辨性的文化靜態論。在這一過程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華文明的復興不再等同于簡單的、原封不動的“文化復古”或“文明回歸”,而是意味著破除傳統文明與現代文明二元對立的思維偏見,充分激活中華文明的積極因素,使中華文明與中國式現代化的新變化、新要求相匹配,實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有機統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態并非二元對立的分裂狀態,只有在二者的歷史性統一中,才能使中華文明朝著符合現代文明的方向不斷延伸,進而成為代表人類文明發展方向的新文明形態。

三、從中國式現代化探索新的文化生命體的構建進程

新的文化生命體是相對于原有的文化生命體而言的,二者關系轉變的關鍵節點和重要因素就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偉大實踐。因此,它具有豐富的實踐意蘊。新的文化生命體是在人民群眾長期實踐過程的基礎上產生的,是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文化基因和內在價值同中國式現代化的偉大歷史實踐相結合的產物。從本質上看,文明形態由生產力與生產關系所決定,文明演進的方向與生產方式的變遷相一致,推進中華文明發展的現代力量應當在中國式現代化中去尋找。

現代化過程雖發端于資本主義,但隨著人類社會進入世界歷史階段而逐步展開,對于世界各民族實現社會轉型而言具有可通約的普遍性意義。現代化的過程其實也是各文化生命體更新自身具體普遍性的過程,“人類現代化的實踐表明,世界各個民族在走向現代社會的歷史進程中,既要遵循現代化的一般性規律,又要顧及該民族的歷史文化傳統(特殊性境遇),并在二者之間達成張力性平衡”1。現代化是人類實現從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歷時性跨越的必然選擇,中華民族被迫卷入世界歷史的發展之中,由此開啟了從自在的現代化向自覺的現代化的發展轉變。而這一轉變的重要根源是中國共產黨人對馬克思關于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和發展道路的特殊性理論的深刻把握和具體實踐。“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不僅與我們面臨的現代化任務本質相關,而且與中國革命所處的歷史環境(特別是俄國十月革命)本質相關;正是這種相關性的具體化行程,使我們歷史地選擇了馬克思主義。”2中國式現代化破解了西歐文明虛假的、超歷史的抽象普遍性,旨在彰顯發展規律的特殊性和境域性,促進多元的現代化發展格局的形成。

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發生的“化學反應”正是在中國式現代化的偉大歷史實踐中實現的,中國式現代化的偉大歷史實踐提供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自我更新和自我發展的土壤。“從馬克思理論的整體邏輯來看,在對普遍與特殊之間關系的把握上,它始終堅持一種實踐的、現實的觀點。”3中國式現代化內在蘊含的“周雖舊邦,其命維新”的創造精神,賦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現代性的力量和無比廣闊的創新空間,推動了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生成。一方面,中國式現代化探索確立了對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科學態度。如何對待傳統文化是任何民族和國家在現代化的展開中都必須面對和解決的問題,可以說,現代化理論只有從各個民族和國家內部的傳統文化本身出發,只有加強對傳統文化的挖掘,才能夠成為現實并付諸實踐。“現代化作為社會變化的一個進程,不可避免地同傳統文化發生互動。”4只有不斷回訪“傳統”,才能更好辨明“現代”。中國式現代化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超越了長期以來有關傳統與現代的“古今中西之爭”,破除了將中與西、體與用相互割裂、彼此對立的二元論思維。將傳統文化理解為基于古代中國生產力發展水平和生產關系組織方式的觀念上層建筑,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既客觀承認傳統文化的歷史作用和當代價值,又深刻認識其時代局限,以中華文明守正不守舊、尊古不復古的進取精神,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另一方面,中國式現代化找到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現代轉型之路。將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用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來激活富有生命力的文化基因并賦予其時代內涵,推動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現代化轉向。由此,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調整了原有結構,增添了諸多新的科學元素,在橫向和縱向上實現了深化發展與變革。

新的文化生命體的孕育發展,必然伴隨著自我與他者、傳統與現代等因素的相互交織,而這些要素都有機統一于中國式現代化的偉大歷史實踐中。“第二個結合”闡釋了中國式現代化所推動的新的文化形態的根本特性——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根脈”、馬克思主義為“魂脈”、中國式現代化為實踐基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意味著不將其當作一成不變、不可改變的思想文化,而是使優秀文化的內核在同人類最為先進的思想文化成果相結合的過程中、在經受中國式現代化洗禮的過程中實現鳳凰涅槃式的轉化。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結合以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踐展開為基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構成中國式現代化實踐的文化底色,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體性規定。只有以作為“魂脈”的馬克思主義來指導中國式現代化的偉大歷史實踐,才能夠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優秀基因,才能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進而使作為“根脈”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備強大的生命更新力。

四、從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詮釋新的文化生命體的價值意蘊

立足文化生命體的歷史維度和實踐維度來審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關系,就會發現它們并不是兩個截然二分、互不相干的文化生命體,而是同一文化生命體在不同歷史情景和實踐場景下的不同發展階段。中國式現代化厚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此基礎上形成的文明形態能夠規避西方文明面臨的困境,同時汲取西方現代文明帶來的積極成果,形成全人類共享的文明形態,彰顯全人類的共同價值。

西方現代化所開創的現代文明基于資本邏輯,其最高目標是實現資本最大限度的增殖。它一方面造成了現實的人的個體性和社會性的分裂,另一方面使得西方文明對其他文明展開掠奪和剝削。資本邏輯的抽象性使由此產生的西方工業文明也具有一種抽象普遍性,這樣的抽象普遍性體現在它倡導的是一種單向度模式,并主張“東方從屬于西方”,將西方現代化道路固化為唯一的、普適性的現代化道路。這逐漸衍生出具有“西方中心主義”色彩的價值迷思——“現代化=西方化”。這種扭曲的文明觀將文明演進視為單向的、線性的歷史過程,意圖將西方現代化的單一模式強行嵌套在不同文明上。“現代化=西方化”既否定了人類文明發展的差異性、多樣性,也忽視了各國在現代化進程中的特殊性、復雜性。西方現代化國家為保證其在世界格局中的文明優勢,試圖以所謂的“普世價值”遮蔽人類文明的多樣性,在世界范圍內推銷資本主義現代化模式,由此甚至衍生出以西方為中心的“文明優越論”。

而中國式現代化的歷史性出場展現出一種有別于西方現代化的具體普遍性,“打破了‘現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展現了現代化的另一幅圖景,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路徑選擇,為人類對更好社會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國方案”1。人類社會是由政治、經濟、文化等多重要素構成的有機整體,各個要素間相互關聯、相互作用,共同推動著現代化的進程,由現代化締造的現代文明必然是一種多維的復合型文明。“在這個整體里,經濟的、政治的和文化的因素都保持著一種非常美好的平衡關系。”2不同的現代化發展道路決定了不同的人類文明樣態,中國式現代化所呈現出的新的文化生命體既融合了中國式現代化的偉大歷史實踐,又體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現代化轉型。中國式現代化是賡續古老文明的現代化,是通過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而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帶有鮮明的中華文化特質與文明基因,使中華文明在現代化進程中煥發出新的生機活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承載著一個民族的價值觀念、文明基因和精神追求,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深厚的文化滋養。中國式現代化正是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根基之上的實踐創造。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馬克思主義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所蘊含的創造性的又一重要體現。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社會主義文明的當代中國形態,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后的現實樣態。

“對歷史最好的繼承就是創造新的歷史,對人類文明最大的禮敬就是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3以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為“根脈”的新的文化生命體解答了文化“從何來、去何方”的特殊性問題,同時以總體性面貌回答了新的文明形態“是什么”的普遍性問題,為其他文化生命體的拓展和創新提供了方法指引。新的文化生命體作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態,承載著中國特色的民族個性和世界歷史的文明共性。就中國而言,它是中華文明的當代形態;就世界而言,它是人類文明新形態。新的文化生命體始終沒有背離人類歷史發展中的普遍主義向度,它在自身特定的歷史時空中承擔著人類解放的任務和使命,反映了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和趨勢,即走向共產主義的文明發展趨勢。這一文明趨勢使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態“能夠憑借其中所蘊含的普遍因素、積極歷史因素,為人類文明發展進步作出來自21世紀中國的歷史性貢獻”①。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分析已經超出了其特殊性界限,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價值置于更為廣闊的世界歷史和人類發展視野之中。在立足于當代中國社會的同時,新的文化生命體指向的是普遍的人類文明價值,“從中國式現代化發展中內生出對全人類發展具有普遍借鑒意義、普遍規律意蘊的發展新方式和文明新形態”②。然而,新的文化生命體這一概念并不是一種抽象普遍性的哲學范式,它具有深厚的中國歷史底蘊和實踐基礎,不能將其作為唯一的發展模式無條件地運用到其他民族和國家的發展之中。新的文化生命體的價值意蘊在于:一方面,要遵循現代化和人類社會發展的普遍性規律;另一方面,要將其與各國的特殊性相結合,形成多元的文化生命體。人類文明并不是以單一的文明形態而出現的,而是體現為諸多文明軸心共同存在、一道前進。不同于西方所虛構的以自身為中心的文明敘事,世界文明的發展史在現實中正是以多元化的、差異性與具象化的方式呈現出來的。

新的文化生命體以人的邏輯為旨歸,彰顯了全人類共同價值。人的發展基于現實的物質生產方式:物質生產活動一方面不斷地促進人的社會關系的豐富化和社會性的生成,另一方面又將人的個體性發展作為具體內容,實現個體性和社會性的內在的具體統一。然而,資本邏輯下的西方現代化文明卻導致人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分裂。新的文化生命體作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態,人民性始終是其本質屬性和根本價值導向。它以人的邏輯來制約以資本為中心的物的邏輯,旨在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由此將國家的現代化和人的現代化完美統一起來,在價值層面超越了資本主義文明,凸顯著全人類共同的價值追求。

五、結語

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造就的文化形態具有具體普遍性向度,馬克思具體普遍性思想和“新的文化生命體”概念之間存在著深層的內在關系。馬克思的具體普遍性思想能夠對“新的文化生命體”概念進行多維闡釋,對正確處理古與今、中與西的辯證關系具有重要意義。由此而來的啟示是:一方面,要加強各個文化生命體之間的交流互鑒,形成具有普遍性的人類文明新形態,為其他國家和民族的文明發展提供有益參照;另一方面,也要尊重各個文化生命體的傳統及差異,以美美與共的態度對待各個文化生命體的特殊性,同各文化生命體一道描繪色彩斑斕的現代文明圖景。

責任編輯 羅雨澤

1習近平:《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求是》2023年第17期。

1《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5頁。

2《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5頁。

3參見吳曉明:《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時代使命》,《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23年第11期;魏華:《深刻理解“第二個結合”的哲學意蘊》,《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年第2期;劉文嘉:《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訴求》,《哲學動態》2022年第12期。

1成中英:《尋求保留差異的中西馬哲學會通之路》,《社會科學戰線》2012年第2期。

2劉同舫:《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唯物史觀闡釋》,《社會科學戰線》2023年第12期。

3張彥、楊思遠:《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原創性貢獻及其邏輯展開》,《內蒙古社會科學》2023年第6期。

4夏征農、陳志立:《辭海》上,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9年,第1920頁。

1參見張志強:《深刻理解“第二個結合”的首創性意義》,《哲學研究》2023年第8期。

2參見康震:《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歷史邏輯、實踐路徑與價值導向》,《中國社會科學》2023年第8期。

3習近平:《攜手建設更加美好的世界——在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上的主旨講話》,《當代世界》2017年第12期。

1參見郗戈、舒雅婷:《馬克思現代性批判視域下的中國式現代化》,《江海學刊》2023年第5期。

2《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1921—1949)》第15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年,第651頁。

1鄒廣文:《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文化解析》《求索》2022年第1期。

2吳曉明:《中國式現代化與獨立自主的文化精神》,《光明日報》2023年9月4日,第15版。

3劉文嘉:《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訴求》,《哲學動態》2022年第12期。

4西里爾·E.布萊克:《比較現代化》,楊豫、陳祖洲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96年,第5頁。

1《習近平在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研討班開班式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 正確理解和大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2023年2月7日,http://m.news.cn/2023-02/07/c_1129345744.htm,2024年8月19日。

2阿諾德·湯因比:《歷史研究》下冊,曹未風等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4年,第463頁。

3習近平:《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求是》2023年第17期。

①項久雨:《偉大復興與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理論與改革》2023年第5期。

②韓慶祥:《中國式現代化的哲學邏輯》,《中國社會科學》2023年第7期。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亚洲日韩中文| 國產尤物AV尤物在線觀看| 亚洲成人播放| 真实国产乱子伦视频| 国产日韩精品欧美一区灰| 91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蜜桃| 青草午夜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九色在线视频导航91| 亚洲欧美在线综合图区| 91色在线观看| 久久一色本道亚洲| 国产在线精品香蕉麻豆| 五月天综合婷婷| 亚洲全网成人资源在线观看| 色综合婷婷| 最新国产精品鲁鲁免费视频|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软件| av在线手机播放| 亚洲第一视频网站| 欧美视频在线不卡| 福利在线免费视频| 91精品情国产情侣高潮对白蜜| 国产美女91视频| 国产草草影院18成年视频| 欧美自慰一级看片免费| 国产亚洲精| 四虎永久在线视频| 免费观看亚洲人成网站| 不卡网亚洲无码| 久久永久视频| 欧美在线三级| 自拍偷拍欧美日韩| 亚洲精品少妇熟女| 婷婷六月综合网| 69综合网| 青草免费在线观看| 又爽又大又黄a级毛片在线视频| 97无码免费人妻超级碰碰碰| 亚洲福利片无码最新在线播放| 午夜精品福利影院| 在线观看免费国产| 97视频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免费观看精品视频999| 国产精品青青| 亚洲成人在线网| 国产亚洲精品97AA片在线播放| 香蕉伊思人视频| A级全黄试看30分钟小视频| 国产在线高清一级毛片| 老司机精品久久| 欧美综合在线观看| 国产免费福利网站| 亚洲中文无码h在线观看| 色综合激情网| 亚洲精品无码av中文字幕| 欧美亚洲第一页| 91色在线观看| 国产高清自拍视频|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爆乳| 色偷偷av男人的天堂不卡| 婷婷成人综合| 久久一级电影| 天堂在线www网亚洲| 久久77777| 国产精品无码在线看| 国产内射一区亚洲| 98超碰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手机在线观看你懂的| 国产精品视频观看裸模| 久久人人97超碰人人澡爱香蕉| 国产精品毛片在线直播完整版| 日本不卡在线视频| 亚洲一区色| 国产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桃花视频| 黄色网址免费在线| 亚洲国产综合自在线另类| 国内精品小视频福利网址| 国产成人资源| 91精品国产自产在线观看| 毛片免费在线视频| 成人va亚洲va欧美天堂| 成人精品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