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我們的生活中,有這樣一群人,他們以教育為犁,耕耘在知識的田野上,播種著智慧與希望。他們的每一份努力,每一次堅持,都在塑造著一代又一代年輕人的未來。薛懷杰就是這群體中的一員,一位29年如一日,兢兢業業深耕在邊境學校的一線教師。
薛懷杰的父母都是邊境鄉村學校的一線教師。至今他還清晰地記得,從懂事起,早晨醒來后第一眼看到的基本上不是父母,而是飯桌上他們留給他的飯菜。他知道父母是去學校給學生們上課了,懂事的他從小就學會了照顧自己。父母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教師職業的崇高和責任,也深深地影響了年幼的薛懷杰。從那時起,成為一名教師的夢想就在他心中生根發芽。
1995年,薛懷杰從師范學校畢業,帶著滿腔的熱情和對教育的執著追求,回到了他的家鄉,2011年成為了饒河縣第二中學的一名教師。初入教壇,他面臨著諸多挑戰:如何管理課堂、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何與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這些問題都需要他去探索和解決。
薛懷杰沒有被困難嚇倒,而是以積極的態度迎接每一個挑戰。他深入研究學生的心理特點,設計了多樣化的教學活動,使課堂變得生動有趣。在教學方法上,通過設置實際問題情境,引導學生主動探索和解決問題,培養他們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此外,他還嘗試了大單元教學,將相關聯的知識點整合在一起,形成一個系統的知識體系。這種教學模式有助于學生構建完整的知識框架,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數學中比較難的題型就是規律題,要做好規律題必須要有縝密的邏輯思維。薛懷杰老師對這種題型不僅自己做得好,而且還講得特別好,慢慢地,“規律達人”老薛的稱呼就在學生中傳開了。
通過不斷的實踐和反思,薛懷杰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教學特點,贏得了學生的喜愛和同事的認可?;叵?9年的教學路,他常說:“父母一直是我的榜樣,是我在教育之路上奮進的標桿和動力。”
作為一名班主任,管好班級四個字里包含著多重意義。既要關注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成績,還要引導他們養成好習慣、鍛造好品格。
參加工作不久,薛懷杰接過學校安排的帶班任務,成為一名年輕的班主任。從個人成長歷程中,薛懷杰深深體會到父母作為榜樣帶給自己的潛移默化的影響。從接手班級的第一天起,他就給自己定下了目標:回歸教育本真,用自己真心的付出和行動影響學生、激勵學生,在“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的過程中,讓他們明事理,辨是非,知責任,勇擔當,為他們未來人生奠好基。
學生中有很多獨生子女,在家中什么事都習慣讓父母包辦代替,沒有養成勞動意識和勞動習慣。剛接手班級時,薛老師發現值日生工作非常馬虎,教室衛生總是打掃得不徹底,犄角旮旯里總會留下些筆頭紙屑。薛老師看在眼里,并沒有急著批評學生,而是晚上放學值日生都走后,他再回到教室檢查一遍當天清掃情況,遇到打掃不干凈的地方,他會移開桌椅認認真真地重新打掃干凈。每天早上6點多他第一個到班級,給教室開窗通風,順道再擦擦玻璃擦擦門。堅持了一段時間,班級變得窗明幾凈,纖塵不染。很多科任老師來到班級上課,都會由衷夸贊一句:“走了這么多班,咱班教室最干凈!”漸漸地,同學們發現了老師早來晚走的秘密。原來是薛老師在默默地、悄無聲息地付出,給大家營造了溫馨干凈的“小家”。體會到老師的良苦用心,學生們開始認真對待值日工作,真正開始把教室當成自己的“家”。有一次,薛老師放學后例行檢查衛生,遠遠地就聽見班級里有叮叮當當的聲音。他打開門一看,原來是生活委員小杰發現教室里有些桌椅因為反復搬動釘子松動了,一碰就搖晃得厲害,他從家里拿來工具,帶著當天的值日生把松動的桌椅都加固一下。望著幾個學生忙得通紅的小臉兒,薛老師由衷地笑了。
薛懷杰老師的聽課筆記、導學案都做得工工整整,干干凈凈,尤其是上課的板書,步驟嚴謹,清晰明了。他常對學生說,你解數學題的過程中,必須保證步驟完整,書寫清楚,因為它體現的是你思維的條理性、邏輯性。他說:“我堅持這么做的目的也是希望從數學學科入手,觸類旁通,讓學生在各學科的學習中都能養成嚴謹認真的學習態度和一絲不茍的學習習慣?!?/p>
薛老師對學生個性化的關懷同樣值得稱贊。每個學生都有不同的需求和特點,因此,他會花時間去了解每個學生的興趣、優勢和困難,并提供個性化的指導和支持。教學中,他堅持因材施教,把學生的“學”放在教學的主導位置上,把學生的個性體驗放在教學的核心位置上。在教學內容和目標的實施上,他不強求“齊頭并進”,而是正視事實,追求“差異發展”。在教學方法的設計上,他以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為重點。例如,每一節課都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接受能力,設計問題,讓學生主動參與回答,引導和訓練學生學會學習。在薛老師的班級里,學生感受到的不僅是知識的傳授,更是被理解和尊重的溫暖,這種氛圍極大地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和歸屬感。
家校合作在薛老師的工作理念中占據著重要位置。他深知,家長和教師的共同努力是為學生創造好的成長環境的關鍵,要積極努力地引導家長參與到孩子成長過程中來。他在班級里堅持開展“我與孩子共成長”活動,分階段組織家長和孩子共讀一本書,分享讀書感受;共同完成家庭作業,了解孩子學習狀態,并通過家長會、家訪、微信群等多種渠道與家長保持密切溝通。一位家長很動情地說:“非常幸運遇到了薛老師,他對我孩子的性格特點、興趣愛好、優缺點、思想動態了解得比我這個當媽的透徹得多,也非常感謝薛老師的及時溝通,讓第一次做家長的我更多地參與到了孩子的成長過程中。”
對學生心理健康的關注也是薛老師班主任工作的一部分。他非常善于就地取材,身邊的人、身邊的事他都會信手拈來,從小事中讓學生悟出人生的道理。學校組織各種比賽活動,他總是提前做好心里紓解,告訴學生們過程比結果更重要,要學會享受比賽。排球賽后,他會把學生們精彩的接球、傳球、扣球的照片配上有力有趣的文字制成課件,在班會上回放展示。隨著一張張照片的閃現,學生們又一次為大家在賽場上努力拼搏的精神和團結向上的氣勢鼓舞,眼神中流露出自信的光芒……一場球賽讓學生在成敗得失中實現自我教育,完成心理健康教育的閉環。
在家庭中,薛老師也是一個盡職盡責的好父親、好兒子。盡管工作繁忙,他總是盡力平衡工作和家庭生活,利用節假日休息時間替換兩位姐姐照顧家中癱瘓老人。他的這種責任感,不僅讓他在家庭中贏得了尊重,也為學生樹立了榜樣。有同事說:“當我覺得生活很累的時候,就想想他,身心就充滿了力量?!?/p>
薛老師還積極參與社會活動。他相信教育的力量可以超越校園,影響更廣泛的社會。因此,他經常參與社區服務,為需要幫助的人提供支持。最近,縣里需要支援前線抗洪搶險,他挺身而出。他的這種社會責任感,讓他的教育工作具有了更深遠的意義。
對于未來,薛懷杰老師有著清晰的規劃。他希望能夠繼續深耕教育領域,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和教學能力。同時,他也希望能夠緊跟時代的步伐,采用現代的教學手段來豐富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效果。此外,他還計劃加強與同事在教研方面的合作,共同推進學校教育事業快速發展。
薛懷杰老師的故事,是對教育事業無限熱愛和執著追求的生動寫照。他的敬業精神、無私奉獻、家庭責任感和社會擔當,構成了他作為一名教師的鮮明形象。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了教師職業的崇高使命,為家鄉的教育事業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編輯/楊馥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