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采訪,作為一名從業二十幾年的老編輯、老記者,一時竟說不清楚,因為有太多的話、太多的情感想表達。《黑龍江教育》既不是廣播電視媒體,也不是新聞網站,我們是期刊,是一本有著近80年辦刊歷史、即將步入朝仗之年的教育期刊。在漫長的辦刊歲月里,我們采訪了諸多奮斗在龍江教育一線的普通教師,他們有的雖然身處條件極其艱苦的邊遠山村,但對黨的赤誠、對教育事業的熱愛、對學生的珍視不曾減少一分一毫;有的不以物喜,不以已悲,沉浸在教書育人的工作中,兢兢業業一輩子,不曾有一絲的抱怨……我們不斷地去推想,到底是什么讓他們如此心無旁騖地去堅守、去追尋。他們身上似乎都蘊含著一種無形的力量,這種力量有著強大的磁場,并煥發著勃勃生機,即,永遠“相信不屈不撓的努力,相信戰勝一切的青春,相信永不衰竭的斗志!相信未來,相信生命!”這種相信的力量不僅讓讀者經歷心靈的洗滌,同樣也激勵著記者不斷反思、不斷向前,從而完成一名記者的終極使命與個人成長,我們稱之為信仰。
期刊媒體除了與其他新聞媒體一樣的共性外,它更大的魅力在于通過獨立的采訪來思考,更關注事件背后的故事,挖掘事件的本質。手里一直珍藏著一本《三聯生活周刊600期紀念特刊(1995-2010我們與這個時代)》,封面是一張黑白照片,十幾名記者錯落有致地坐在樓房外的露天樓梯上,一側是斑駁的灰磚墻,一側是生了銹的白色欄桿,所有人臉上沒有精致的妝容,卻有著媒體人獨有的笑靨與真誠,那是看到過太多真實世界后,仍然熱愛生活的灑脫與超然。那么對于邊境教師的采訪,我們要告訴大家關于教師怎樣的故事呢?其實我們不是在講故事,我們相信普通人對于工作與生活的態度才是這個社會的底色,相信普通人為了理想與信念而奮斗的精神更值得被看見、被記錄、被歌頌。采訪就是要呈現教師真實的內心世界,讓所有人看到一群既能全身心投入工作又熱愛生活的平凡教師,他們有著普通人的真實與感性,又各具特質,我們稱之為守望。
此次采訪的行程最遠至漠河,與哈爾濱相距1160公里。雖然路程遙遠,但與編輯部的老前輩們比起來,我們簡直太幸福了。雜志社老編輯、老記者尹維新老師在《足痕筆蹤》中記錄了上世紀60年代下鄉采訪時的艱辛:距離目的地18里地的路,無車可搭,必須步行,在那個極冷的天,頭發、眉毛都掛上了霜,天黑下來,寒風刺骨,拖著凍得麻木的腳一步步地往前走。住宿條件更是簡陋:那是一個大筒子屋,中間一條走廊,南北兩邊間壁成兩溜大小不等的房間。間壁墻沒有砌到頂,上邊空著,體味的油膩餿酸,旱煙的尖辣澀苦,男聲的高談闊論,一齊從大筒子屋的上空漂游過來,在嘈雜的房間里,折騰得睡不著,聽著老百姓的談話:新買的種子,糧食的價格……就像聽著新聞廣播。
剛參加工作時,我還是老編輯眼里的“小孩兒”,那時雜志社的老編輯王玨老師雖已退休多年,但還是拖著患類風濕、行動不便的身體,不辭辛苦地帶著我們去參加學術會議,即使一步一歇地爬樓,也不讓我們攙扶,一直說自己可以。當年王玨老師在職時,風濕病就已經很嚴重,但仍舊沒有停下去采訪齊齊哈爾一名殘疾老師的腳步,他們同樣遭受著身體的病痛,但那種面對命運不屈不撓的精神同樣讓人動容。
老前輩們吃過的苦與走過的路我們這一代人已經無法體會,但從他們身上我們看到了那種遇到再大的困難都相信能夠克服的毅力與堅韌,這種性格已經成為《黑龍江教育》一代又一代編輯的精神內核,我們稱之為傳承。
有句名言說:“如果我看得更遠,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比缃裰杂行夷軌蛴鲆?9位邊境教師,離不開省教育廳對普通教師群體的關注與各地市教育局對教師成長的重視,我們是見證者與記錄者,見證著我省基礎教育的一步步的發展,記錄著教師一步步的成長。
筆鋒所至,心之所向。行走在教育的前線,不管走得多遠,初心始終不改,激情依然還在。背起行囊,用腳步丈量龍江教育沃土,用目光拍下教師最真實的態度,用心感受師生拔節生長的力量,我們,一直在路上!
(執筆人:李莉)
編輯/楊馥毓